APP下载

褐牛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的先行者
——记2020年度“风鹏行动·种业功臣”张杨

2021-12-15施丽黎

中国农业会计 2021年5期
关键词:肉牛种质产业化

施丽黎

新疆褐牛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自主育成的第一个培育品种,该品种自1986年育成以来,选育与种质资源创新利用问题迫在眉睫。新疆畜牧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张杨自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新疆肉牛育种研究、技术开发与推广工作。他开展新疆肉牛品种资源创新培育近30年,从一个刚出校门就投身畜牧业的青年学子,成长为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

张杨主持完成的2015年度“新疆褐牛种质资源利用创新及产业化生产”成果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先后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0余名,获得国家专利10余项,发表论文60余篇,主笔撰写专著及技术推广手册20余部,制定地方标准30余项,创建牛肉品牌3个。对新疆畜牧业生产特别是肉牛养殖产业化生产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针对新疆肉牛产业生产性能低、饲养方式落后、养殖效益差、闭锁繁育遗传基础窄、开放式选育后代选留难、商品肉牛出栏率低、高档牛肉生产技术壁垒的瓶颈问题,张杨牵头组织实施新疆褐牛选育提高与产业化开发项目,先后主持国家及自治区科研项目近30项,并以新疆褐牛种质资源利用创新及产业化生产为核心,组织多学科、多单位、多部门联合攻关,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集成新疆褐牛体型线性鉴定、分子辅助育种等59项技术,解决了新疆褐牛闭锁式繁育与开放式选育融合等13项关键技术,构建了新疆褐牛遗传评估体系等七大体系,形成了新疆高档牛肉低成本生产技术模式和新疆褐牛草饲牛肉生产技术体系,获得代乳料中添加外源性消化酶技术等12个创新点及项目集成创新。张杨积极组织协调并牵头创建新疆肉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产业集群联盟平台,在新疆褐牛主产区整合褐牛资源开展种质创新利用及产业化生产技术体系示范推广。

近几年,随着澳大利亚安格斯牛的大量引进,在继续开展新疆褐牛肉用品系培育的同时,张杨牵头成立了“中国安格斯牛育种协会”,搭建了安格斯牛联合育种平台,为促进新疆乃至全国畜牧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自主育种增强产业“核芯”关键技术,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做大做强,产业化生产助推肉牛产业提质增效。张杨深知只有牵住“牛鼻子”,才能带动新疆肉牛产业全局发展,他主持的科研项目区覆盖全国5个省份、8个地州、37个县市,建立了新疆褐牛育种基地7个、产业化高效生产示范基地7个,扶持示范区合作社、专业协会、企业共45个,建立1 000头以上的养殖小区82个、5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13 317户;培养研究生10余人、科技特派员72人,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经纪人等4.81万人次,年选育新疆褐牛30.07万头,培育国家注册种公牛705头,其中56头种公牛用于冻精生产,销售区域覆盖到全疆34个县市,远销全国4个省市,使新疆褐牛群体平均水平12月龄体重、18月龄屠宰率、150天(放牧)产奶量、305天(舍饲)产奶量分别达到246.58kg、57.23%、2 160.33kg、4 070.29kg,使得新疆褐牛群体选育及肉牛产业化生产整体水平显著提高,示范区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年出栏商品肉牛37.33万头,增产牛肉1.23万吨,增产牛奶12.17万吨,累计新增产值32.07亿元。

牢记初心,勇于担当。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决策部署,助力“三区三州”打赢脱贫攻坚战,积极开展肉牛产业技术扶贫,他带领团队和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深入基层,步入牛舍,在贫困县肉牛产业大发展中,扶贫扶智,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为新疆南疆和田地区两个深度贫困县“脱贫摘帽”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张杨先后获得农业农村部、科技部以及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的“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全国农业先进个人”、“星火计划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还获得国家及自治区科技奖励6次。

猜你喜欢

肉牛种质产业化
冬季肉牛咋喂精料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冬春如何提高肉牛采食量
吉林省省级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名单(第一批)
山东省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名单(第一批)
老挝肉牛输华实现突破
持续接力奋斗 推动山西农谷产业化发展
肉牛口炎咋防治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