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源CT检测的碘基值与肺癌疾病病理分型及临床疗效的关系研究

2021-12-15

医学美学美容 2021年24期
关键词:鳞癌腺癌原子

刘 洁

(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5)

流行病学的调研中反馈,有超过70%的肺癌患者,在就诊时多为晚期治疗,难度大,病死率高,而早期如果能对肺癌进行诊断也有利于改善预后及时地开展治疗,而在现在医学研究下可以证实肺癌的发生是受到多因素影响,是一个复杂的病变过程,并涉及到原癌基因抑癌基因的变异[1]。如果我们能够开展生物学行为评估并制定相关的干预措施,则有助于疾病的治疗能谱CT,则属于近年来新兴的影像学技术可以对疾病分期进行评估[2]。将本院收治确诊为肺癌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来源,在其中随机抽取90 例,诊疗时间范围在2020年1月-2020年12月,以病理检测结果为分组依据,具体则为磷癌组腺癌组合小细胞癌组,对三组患者分别实施双源CT 的钙含量检测。对调研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收治确诊为肺癌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来源,在其中随机抽取90 例,诊疗时间范围在2020年1月-2020年12月,以病理检测结果为分组依据,具体则为磷癌组腺癌组合小细胞癌组,对三组患者分别实施双源CT 的钙含量检测。此外,在回顾患者基线资料中,有男性46 人,女性44 人。患者的年龄在37-73 岁之间,平均年龄(50.7±5.8)岁,在一般资料对比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符合肺癌的诊断标准,且不存在造影剂过敏情况,同时还除了有肿瘤远处转移或者伴有其它恶性肿瘤、严重心脏系统疾病的患者。

1.2 实验方法

对所有患者采用双源CT 做以扫描,需要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过手臂静脉注射造影剂增强扫描,采用双门模式,并再次进行15 毫升注射造影剂注入,在测到主动脉达峰时,第40秒60 秒和100 秒时开展双能量扫描,扫描范围为全肺。在扫描期间的参数设定上,间距和层厚均为2mm,螺距为0.7 准直器设定则为32mm×0.6mm。在获取患者的检测图像后,还可以使用mmwp 工作站进行图像处理,获取纯碘盐图像以及病灶部位后增强净增值,计算标准化碘基值(NIC)[3]。注意,在测量中要针对不同能量对应的CT 数值进行测量。

1.3 评价标准

本次实验需要比较以下指标:①双源CT 钙含量和有效原子系数的对比,②双源CT 和NIC 指标的对比,③不同疗效患者的NIC 指标差异性。在疗效分析上,以NIC 下降幅度超过15%为部分缓解,增加幅度超过以15%以上为病情有进展。以病情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均视为有效。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4.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以[n/%]描述治疗疗效,并用χ2检验;以均数±标准差描述患者的钙含量、有效原子系数,并用两项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从检测上看,患者双源CT 的钙含量、有效原子系数之间的差异,即在钙含量、有效原子系数对比中,从大到小则为小细胞肺癌组、鳞癌组和腺癌组。如表1所示。

表1 三骨折患者双源CT 钙含量和有效原子系数的对比(±s)

表1 三骨折患者双源CT 钙含量和有效原子系数的对比(±s)

组别鳞癌组腺癌组小细胞肺癌组T P钙含量(MG/ML)4.78±1.22 3.08±0.24 6.92±2.12 13.090 0.000 T P 10.324 11.239 9.483 0.000 0.000 0.000 10.232 9.387 7.409 0.000 0.000 0.000 FP有效原子系数7.82±0.02 7.70±0.03 7.88±0.02 19.879 0.000

此外,在NIC 比较上,三组之间存在差异,从大到小分别为小细胞肺癌组(0.16±0.02)、鳞癌组(0.14±0.02)和腺癌组(0.12±0.01)。

从疗效分析中可见,有效率为74.4%(67/90),且在NIC相关性上,有效患者该治疗数值低于无效患者,NIC 与治疗疗效具有相关性,且为负相关。

3 讨论

肺癌属于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疾病之一,肺癌患者的诊断主要是依靠影像学检查并随着螺旋CT 技术的发展,将其作为主要诊断依据,现阶段能谱CT 作为新的诊疗方式,能够对数据进行量化,进一步确认疾病的分期[4]。有关肺癌的肿瘤标志物研究越来越多,多项研究均发现采取可靠的肿瘤标志物能够对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病情,预测患者预后。

有报告显示[5],能谱影像学检查可以对患者肿瘤的病灶部位、血流动力学等因素进行更为全面的分析,从而帮助医师了解到肺癌患者的疾病进展。在罹患肺癌患者中80%以上均为非小细胞肺癌,并且该类型肺癌患者的远期生存质量及生存时间均相对较差[6]。现阶段临床主要采取手术、化疗、放疗及生物疗法等方式对非小细胞肺癌进行治疗。

有学者提出[7]通过双源CT 可以对不同类型的肺癌患者进行鉴别诊断,同时在影像学检查中净增值时间密度曲线和肺癌病理具有一定相关性。在不同病理分期的鉴别诊断中,涉案CT 得到了验证,但也存在争议,故而在本次实验中也针对不同病理分期的肺癌患者进行了NIC 分析,更好地判断疾病情况。但是也有一些患者不同意开展活检,由此可以针对其提出双源CT 检测方案。

使用双源CT,在患者的检查中可以通过能量图像对比,更好地反映CT 结果,而有效原子系数则是根据检查过程中的能谱曲线来分析某些化合物或者混合物。在本次研究中,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有效原子系数会高于鳞癌患者,且鳞癌患者高于腺癌患者,也就是说在正常的肺组织被癌细胞侵犯之后,其内部结构会发生变化,如在腺癌患者中肺组织有腺样分化,在鳞癌患者中出现角化组织[8]。

在肺癌患者的进展中,钙化情况比较少见,且多为不定型钙化,分布较为弥散[9]。针对不同病理分期的患者,其钙化情况存在差异大,最为严重的是磷癌患者,其瘤体体积大,血管分布不均匀。同时可伴有一些畸形血管存在[10-11],通过对患者的NC 水平分析可见,治疗有效的患者该指标显著下降,而无效患者则未发生变化。结合本次调研,我们认为双源CT 检查的碘基值与肺癌病理分析疗效均具有关系,且为负相关性。

综上所述,双源CT 检测的碘基值与肺癌疾病病理分型及临床疗效具有相关性[12],且可以作为病理分期断定的依据,可以评估临床治疗疗效,具有可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鳞癌腺癌原子
miRNA在肺腺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术前血清miR-221-3p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表达与早期宫颈鳞癌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管状腺癌伴有黏液腺癌分化结直肠癌临床病理与免疫组织化学特征
云南地区多结节肺腺癌EGFR突变及其临床意义
十二指肠腺癌88例临床特征及相关预后因素
原子究竟有多小?
原子可以结合吗?
带你认识原子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ADC直方图分析在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