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面向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研究
——以粤北地区河源市为例

2021-12-14殷美桂

山西农经 2021年15期
关键词:河源市人才培训

□殷美桂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河源 517000)

1 研究背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阶段性谋划,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是指导各地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据。

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乡村振兴战略主要依靠人才振兴、产业振业、组织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是其中的关键因素。现代化农村需要大量人才,乡村振兴要发挥人才的优势,服务新农村建设。

广东省作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也是我国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地区之一。河源市是粤北山区生态发展区,根据2020 年广东省各市GDP 排名,河源市排名倒数第三,属于广东省的欠发达地区[1]。河源市农村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市的90%和46.4%,是传统农业大市,农业资源丰富。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河源市必须大力推进以现代农业为主体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和改革。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急需培养农业相关人才。

2 河源市乡村人才供给现状及困境

河源市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了打赢脱贫攻击战,成立了专门的乡村振兴战略指挥部,指挥部联合市委、农办、高职院校先后成立“三农”学院和广东省首家乡村振兴学院,着力培养乡村振兴人才。乡村振兴学院举办各种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项目,培养农村干部3 000 多人、新型职业农民2 000 多人、乡村中小学教师置换培训3 000 余人、培养农民工20 000 余人、客家菜厨师200 余人[2]。

从乡村人才培养的实践来看,河源市对农业科技人员、职业农民、村基层组织人员、乡村教师等不同群体进行分类培训,提升了乡村振兴中各类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了一大批乡村本土人才。河源市的乡村人才培养成绩显著,但也存在乡村专业技术人员短缺[3]、培养滞后、尚未达到按需培养等问题。

2.1 乡村人才供需结构不平衡

现代农业对劳动者的要求从简单机械式的重复劳动转向智能化[4]。培养乡村振兴人才,一方面,要考虑数量规模[5],另一方面,随着农业人才市场需求量增大,乡村人才一直处于紧缺状态。

2.2 尚未达到按需培养

全国范围内人才发展需求不平衡,各地区的人才需求各不相同,目前各级部门的人才培养政策尚未与当下农村劳动力市场需求相匹配。根据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以及产业链流程延伸趋势,人才培养必须适应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发展情况,顺应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变化,按需培养、因地制宜,与产业发展相适应。

2.3 人才培养的精准性不高

目前,河源市已开设的人才培养项目为常规基础性项目,培训内容单一,缺少创新性,人才培训尚未形成因人开设,无法满足乡村人才个性化学习需求。

2.4 乡村人才培养存在局限性

农村人才培养侧重涉农人才,尚未将乡村情怀、民风民俗、风土人情等落实到常规教学的各个方面,没有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各环节,没有强化“乡愁乡情”教育,无法激发起乡村人才热爱家乡、回报家乡的情怀。

3 大数据支撑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路径

大数据背景下,规划乡村人才培养路径,应发挥大数据技术对人才培养体系的支撑作用,其核心是借助大数据重构人才培养中的目标、定位、内容、评价和流程。面对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困境,大胆改革乡村人才培训的方式,创新资源利用模式,搭建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平台,服务于农村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

3.1 推动以数据为支撑的供给侧改革,优化乡村各类人才配置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现阶段,河源市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大数据的应用价值在于数据挖掘、整合和再利用,针对乡村人才需求类型进行优化配置,按需配置资源。

3.1.1 发挥大数据的作用,构建市(县)、乡、村3 级乡村人才培训的网络体系

以学校为中心,构建社区、农技站、合作社等培训基地,在市(县)、乡、村3 级形成开放共享的人才培训网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开放的资源共享模式,推进可持续的数据共享机制[6]。

3.1.2 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分析乡村人才市场需求,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

大数据应用指导实践,可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未来。在对乡村人才科学分类的基础上,运用大数据技术对乡村各类人才流动、市场供需进行预测,比如预测乡村各级各类人才需求,按需开设培训项目。

3.1.3 根据不同的岗位需求和职业发展特点,实施人才精准培养

乡村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在大数据的支撑下,统筹河源市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各项培训工作安排得更加精准有效。

人才培养应围绕当地的主导产业及发展重点,根据不同岗位需求开展职业技能训练。通过收集乡村人才的类别、层次、知识背景等资料,精准分析其培训需求和教育问题,可定制不同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学制的套餐,满足不同从业人员的培训需求,使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3.2 构建以大数据为支持的涉农类人才培养体系

3.2.1 优化以学历教育为主的涉农类专业结构

河源市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建立了一大批现代化农业产业园。现代产业园正朝着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应围绕现代产业园收集市场、产业链、职业岗位群相关数据,在深入分析数据的基础上明确乡村的主导产业及拓展产业,学历教育应根据主导产业做强特色专业,建设以特色专业为主、其他专业为辅的专业群。

另外,利用大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现代产业园区出现的新产业和新业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情况,围绕新产业进行新专业建设,及时进行专业调整和布局[7]。

3.2.2 精准构建涉农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为了培养现代农业所需的人才,应合理设置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按照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标准的新要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复合型人才的发展需要,确保课程设置与现代农业产业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的思路,通过数据分析,精准设置整个课程体系。

3.2.3 开展精准的思想教育

“一懂两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是党中央对乡村人才的基本要求,使乡村人才“下得去、留得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海某研究所用大数据剖析“乡愁”,发布了《当代乡愁的认知调查年度报告》,研究发现,人们的思乡程度和回乡工作意愿之间具有较高的正相关趋势。

河源市是一座蕴含客家文化的城市,具有独特的民俗和文化。在人才培养过程,可将客家人“乡愁”“乡情”教育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通过重新发现和留住“乡愁”,吸引更多人才留在家乡工作[8]。

3.3 利用大数据整合育人平台,构建线上和线下的育人体系

3.3.1 构建共享的乡村信息化服务平台

科学的课程资源是乡村人才培养的基石,课程资源能帮助学生获取知识,传统的课程资源已无法满足信息化教学的需求。在互联网时代,人才培养和短期培训应与时俱进,在乡村人才培养模式融入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等新要求,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加强网络课程建设,搭建河源市乡村信息化服务云平台,将线下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平台虚拟化,通过构建乡村人才需求库、乡村创业案例库,整合乡村人才培训资源。

3.3.2 创新培训模式,满足乡村人才个性化学习需求

乡村人才培育坚持产教融合,理论联系实际。目前,河源乡村人才短期培训还是以线下培训为主,应探索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突破时空的限制,借助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云课堂”,利用大数据技术,主动推送课程资源信息、学习情况、统计分析结果,满足乡村人才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猜你喜欢

河源市人才培训
人才云
河源市2006-2019年风疹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近期原创作品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