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视角下艺术类大学生参与文化扶贫的模式研究
——以山东艺术学院“走进舞蹈”志愿服务队为例

2021-12-14□万

山西农经 2021年7期
关键词:艺术类贫困地区志愿

□万 慧

(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 济南 250300)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必须智随志走、志以智强,实施“志智双扶”。高校在社会发展中肩负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已成为参与扶贫工作的重要力量,应充分发挥其在教育扶贫、文化扶贫、科技扶贫和志愿帮扶等方面的优势和专业特色。

以山东艺术学院“走进舞蹈”志愿服务队大学生参与文化扶贫作为研究对象,阐释了大学生参与文化扶贫的意义,分析了艺术类大学生参与文化扶贫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通过加强组织引导,创新扶贫方式,以美育助力文化扶贫,统筹推进艺术扶贫科学规范,指导大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对精准扶贫提供智力和文化支持,实现文化扶贫助推精准扶贫。

1 艺术类大学生开展文化扶贫的时代背景与意义

文化扶贫是指从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给予贫困地区帮助,从而提高当地人民素质,使其尽快摆脱贫困。文化扶贫侧重于对贫困群体思想观念、技术水平、思维方式、知识结构和价值体系等方面的扶持,是一种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人力和物力的扶贫,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其最大功效,进而提高贫困群体的文化素质。

2 艺术类大学生参与文化扶贫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艺术类大学生参与文化扶贫的方式主要是由学校组织参加寒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基层服务项目和志愿服务活动等。

据调查,近年来大学生参与文化扶贫的规模逐年扩大,支教团队数量逐年增多。截至2019 年,全国西部计划扶贫支教团队人数已接近2 000 人,参与高校数量近200 所。这些数字表明,大学生群体已成为国家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新时期扶贫的新生力量。

我国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原因较多,精准识别贫困群体是开展文化扶贫的前提。艺术类学校通过制定不同的文化帮扶措施进行文化扶贫,使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艺术类大学生参与文化扶贫的优势愈发凸显,不仅有助于解决贫困地区艺术师资与人才匮乏的问题,还提升了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艺术素养和幸福获得感,但仍存在一些问题[1]。

(1)个别大学生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缺乏主动性,纯粹是为了完成任务,导致活动时长不够,缺乏科学化、系统化的服务体系,活动仅流于形式。

(2)个别贫困地区的艺术文化普及教育不能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缺少相应政策支持,无法形成科学有效的文化扶贫体系。

(3)因长期受贫困文化代际传播影响,贫困群众对子女艺术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加之艺术教育成本高等因素,部分贫困儿童学习艺术的参与率较低。

(4)艺术大学生大多通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或参与国家服务基层项目的形式参与文化扶贫,缺乏对贫困地区充分调研与精准分类,缺乏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举措,导致扶贫方式和手段较单一。

3 山东艺术学院“走进舞蹈”志愿服务队实施文化扶贫的成效

山东艺术学院“走进舞蹈”志愿服务队,秉承“德育人、艺塑人、根植齐鲁、务实求新”的理念,以发挥专业优势、传播舞蹈艺术为宗旨,通过大学生寒暑期社会实践、艺术实践及志愿服务等,走进山东省多个贫困乡村、社区等举行艺术扶贫,以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精准扶贫的方针政策和文明新风尚等内容,让大学生在助力扶贫攻坚中实现自我价值,也使学校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3.1 加强组织引导,统筹推进艺术扶贫科学规范

艺术类高校应以更加贴合贫困地区实际、更加接地气的形式,发挥艺术文化在“扶志”“扶智”“种文化”“助审美”等方面的扶贫助困功能,为贫困地区物质和文化的双重脱贫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党总支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专业优势,通过加强建设志愿服务组织领导机制、组织保障机制等,提高了志愿服务的规范化、科学化程度,推进艺术类大学生参与文化扶贫工作科学、合理、规范、有序、持续开展。

自2014 年以来,舞蹈学院先后与济南本地长清区石麟小学、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崮云湖小学等贫困中小学、济南市残联、隋建国艺术基金会下设的公益组织——“艾东公益”等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长期合作“协商”机制,指导和带领学生党支部“走进舞蹈”志愿服务队将艺术教育规范、科学地融入贫困地区的中小学生及其学习、生活中,为我国的文化扶贫事业增砖添瓦[2]。

3.2 创新精准扶贫方式,实现文化扶贫有效对接

志愿者深入贫困农村,了解国情民情,发挥专业所长,开展精准扶贫,通过乡村文艺汇演,开展艺术培训讲座,普及舞蹈知识,推广舞蹈艺术,让贫困群体接受艺术教育,解放思想,提升素质,增强自食其力的能力。通过系列“造血式”扶贫,帮助改变贫困群体落后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等,促进他们自由全面地发展,以实际行动参与文化扶贫。

团队与学校驻村第一书记合作,在山东省内多个乡镇,例如菏泽市郓城县、枣庄市台儿庄古城、菏泽市成武县、潍坊市昌邑县、临沂市蒙阴县等,开展舞蹈惠民演出、舞蹈知识公益讲座等送文艺下乡扶贫活动。针对贫困地区群众及民俗特点,教授当地村民广场舞、民族舞、山东秧歌等,多形式、多渠道将舞蹈艺术推广普及至百姓中,助推文化扶贫有效对接。针对贫困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志愿者挨家挨户走访调研,一家一策地说服,让其走进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提高自身能力,有效割裂贫困代际传播,减轻贫困压力,助推精准扶贫有效进行[3]。

3.3 找准切入点,以美育教育助力文化扶贫

贫困农村的美育教育是当前我国文化扶贫需要克服的最大困难,主要原因是农村地区师资匮乏,尤其缺少高素质的艺术类教师。为解决这一实际问题,“走进舞蹈”志愿服务团队不断拓展服务版图、延伸服务触角,创新服务形式,大力支援偏远贫困地区艺术教育,努力将艺术传播给偏远地区的学生。

近年来,团队在泰安徂徕、潍坊寒亭区、菏泽曹县等省内偏远山村,为当地中小学生普及舞蹈知识、训练专业舞蹈,不仅提升了当地中小学生的美育水平,还有效改善了乡村学校美育教育师资匮乏的现状。

3.4 致力扶贫济困,以艺助力构建和谐社会

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精准脱贫”的指示精神,助力脱贫攻坚,志愿服务团队始终坚守“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初心,用行动参与扶贫济困,构建和谐社会,传承中华美德,培养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培养了一批敢担当、善作为的“生力军”[4]。

团队通过开展社区扶贫文艺演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一致好评,增强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2016 年,团队与济南市残联“我的兄弟姐妹艺术团”长清分团达成合作关系,定期派志愿者为艺术团的残疾舞者教授舞蹈技能,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传递青春正能量。自2017 年起,“走进舞蹈”志愿服务团队与山东省女子监狱达成志愿服务合作关系,每年定期选派优秀志愿者前去参观学习并进行艺术帮教活动,使志愿者在接受警示教育的同时,通过舞蹈艺术将祝福、关爱和希望传递给服刑人员[5-6]。

4 结束语

扶贫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直接将物资、钱财分发给贫困群体,也可以通过提供技术改善外部环境以及引进新技术产业等方式进行帮扶,充分发挥贫困群体的自主能力。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贫困地区的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落后观念,敢于接受新事物,让贫困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我国精准扶贫的重要任务,更是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途径。

山东艺术学院“走进舞蹈”志愿服务队,以艺术志愿服务助推文化扶贫,让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孩子接受良好的艺术教育,让当地老百姓近距离感受和学习舞蹈艺术的魅力,有效打通贫困农村群众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实实在在落实了文化扶贫,彰显了青年学生的青春活力与人生价值,有效加快了文化脱贫奔小康的步伐。

猜你喜欢

艺术类贫困地区志愿
以志愿,致青春
比亚迪集团扶贫
2020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部分)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山西省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安排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2018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西南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桂林举办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