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安徽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研究

2021-12-14刘欣雨

山西农经 2021年7期
关键词:长三角安徽基地

□刘欣雨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 蚌埠 233000)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提高农民素质,全面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和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等农业品牌创建,建立区域一体化的农产品展销平台,促进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和相关配套服务融合发展,发展精而美的特色乡村经济;提升乡村发展品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及现代农业提升工程。区域一体化的农产品建设问题是我国乡村农业发展新阶段的着力点。农业是第一产业,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想提升安徽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全面发展,就要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现代农业提升工程,加快建设安徽绿色农产品基地。

1 绿色农产品分析

1.1 绿色农产品的含义

关于绿色农产品的称呼和定义有很多,例如有机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等。绿色农产品生产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是绿色农业发展下的产物。绿色农产品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其认识和研究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入与发展的过程。绿色农产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绿色农产品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生产方式下生产的安全优质、无污染、生态性的农产品,是具有一定规模的组织生产经营的产品;广义的绿色农产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农业产业经济健康发展,是绿色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绿色农产品发展的研究主要包括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发展状况、绿色农产品的消费分析、绿色农产品的营销策略等方面。严力蛟和自强(2003)[1]在对绿色农产品有较完整和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加大宣传力度、增设销售网点、增加供应的品种和数量、强化管理机构、增加绿色农产品开发与建设投入等措施。在绿色农产品消费分析方面,靳明和赵昶(2008)[2]以浙江绿色农产品消费状况为调查对象,重点研究具有不同个人和家庭特征的典型人群对主要绿色农产品品种的消费意愿与消费行为的特征、影响因素及其相关关系。在绿色农产品的营销策略方面,王延明(2012)[3]在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的基础上,对吉林省绿色农产品基地进行环境分析,构建吉林省绿色农产品营销目标以及营销方案,为开拓吉林省绿色农产品市场等提供可行性方案。在综合学习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绿色农产品经济学的一般分析出发,在产业经济学、规模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等理论的基础上,系统研究长三角一体化对安徽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的作用,提出发展措施。

1.2 绿色农产品的一般经济学解释

绿色农产品是绿色农业发展的一般产物,是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工具。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绿色农产品是满足人类社会现实需求,借助生产资源,利用自然要素加工、改造、生产出的经济物品。由于社会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绿色农产品具有相对稀缺性的特点。绿色农产品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其在环境承载力有限性、人口增长压力大、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等非持续性因素的限制下,区别于一般农产品,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而生产。从狭义上看,绿色农产品是在现代农业环境中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

1.3 绿色农产品的特征

绿色农产品具有商品性、社会性、生态性的特点。绿色农产品是实现现代农业的重要工具,也是发展绿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一是绿色农产品具有商品性特征,简单来说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绿色”是基于普通农产品生产多出来的附加值,是满足人类现实需求的经济物品的延伸。二是绿色农产品具有社会性特征,表现在由于绿色农产品服务于人的特性,其生产、运输、营销等过程都是通过一个有组织的社会群体对自然产物进行加工后完成的,是从一般农产品发展到绿色农产品的过程,体现了人们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及满足更高消费的需求。三是绿色农产品具有生态性特征[4]。从绿色农产品产生来看,绿色农产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产物,也是适应自然生态环境需要的产物,表现在不破坏生态环境,对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并进行生产。

2 长三角一体化对安徽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的作用

2.1 安徽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与长三角农产品加工

农产品加工业连接着农产品生产市场与生活消费市场。通过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有利于促进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向现代化发展,在龙头企业带领和农产品精加工背景下,发展具有皖南和皖西地区特色的农产品果蔬绿色基地。借助皖西和皖南的生态资源优势,通过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化、标准化生产,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品牌优势,建立绿色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使绿色农产品能够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5],提高农产品市场覆盖率。

2.2 安徽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与长三角农产品物流

健全的农产品物流体系有利于促进农产品产销一体化,提升消费者消费农产品的食品保障,高效满足农产品消费即时性需求。

通过建立完善的绿色农产品基地,有利于促进农产品在省际间的流通。实现农产品基地建设一体化后,农产品物流将会是一个有力的推动器,整体建设的完整性保障了物流运输的效率。

2.3 安徽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与长三角农产品消费行为及意愿

长三角是我国规模较大、农产品密集的农产品消费市场,长三角的消费市场具有消费群体规模大、消费结构层次多、消费需求多样化、消费质量高等特征。同时,随着长三角和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朝着健康营养和精神享受方向转变。

以浙江绿色农产品消费为例,靳明和赵昶(2008)在绿色农产品消费意愿与消费行为分析研究中,通过研究具有不同个人和家庭特征典型人群的绿色农产品品种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行为的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关系,指出绿色消费行为具有典型分析价值。在农产品消费市场上,消费者消费偏好以及消费观念的变化等间接影响着农产品供给市场的产品生产、劳动力供给等因素。积极的农产品消费意愿和有效的消费行为在消费市场里传递着强化的信号,有利于促进农产品市场上消费行为的完成。

同时,农产品基地也应该积极生产,有效保障消费者多元化、优质的消费需求。反之,消极的农产品消费意愿和弱化了的消费行为,不利于或阻碍农产品消费行为的完成,出现供需不平衡时,农产品基地可能会出现产品滞销、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不利于建设稳定、一体化的绿色农产品基地。

2.4 安徽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与长三角农产品营销战略

建立具有安徽特色的绿色农产品基地,结合农业技术发展,生产满足长三角消费者需求的绿色农产品,坚实打造安徽特色的绿色农产品品牌,充分发挥安徽农业生产的优势,推动健康、绿色的农产品进入长三角地区。

3 安徽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发展现状与面临问题

3.1 安徽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的现状

农产品涉及的范围很广,选取部分有效指标,对农产品占全国的比重、油料播种面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环境以及农作物播种面积进行研究发现,安徽农业种植面积、农产品生产比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具有比较优势。

以农用机械总动力为例,安徽的农用机械总动力达到了6 543.8 万kW,这从侧面体现了安徽具备较好的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的条件。

3.2 面临问题

面临问题主要表现在安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方面。农业结构由适应性调整逐步向战略性调整推进,但农产品的综合竞争力不强,优质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基地有特色无规模、有产量不稳定[6],有比较优势的大宗农产品但没有形成产业化的竞争优势,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

对于农产品生产基地来说,资源环境的发展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发展绿色产业需遵循生态、可持续性原则。相较于江苏、浙江以及上海,安徽资源环境的发展还处于相对不成熟的状态,因此推进农产品基地建设要兼顾资源环境的发展与投入,这样才能真正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

4 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的措施

4.1 加强安徽绿色农产品基地科技投入,强化品牌效应

在充分发挥良好的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的条件下,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推动其成为农产品经济发展的主力,有助于安徽加快进入长三角农产品市场。科学配置资源,既要推广“老字号”等优秀传统特色农产品,也要加快扶持新兴农产品的培育工作,融入互联网、智能实验室等现代科技,给消费者带来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消费体验,推进安徽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更好地树立农产品特色品牌。

4.2 健全安徽绿色农产品物流运输体系和高效的现代农产品物流运输平台

农产品物流网络分布是保证产销有效对接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长三角市场中为消费者提供无污染、优质、健康的绿色农产品方面,物流运输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邱忠权(2010)对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网络布局的优化问题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物流过程中运输条件可选的绿色农产品封闭链物流网络优化模型。物流体系发展趋势,应根据消费者消费方式朝着方便、快捷、优质方向转变。

根据长三角的地理条件,实现物流运输体系与消费者市场需求一体化。物流运输体系是农产品产业的前向联系,要求长三角物流体系设施建设完备化、物流网络格局一体化,有助于减少生产的流通成本和库存成本,围绕订单农业,保障农产品原材料供应以及农产品供需平衡。

4.3 营造健康稳定的金融投资环境,创造绿色农产品消费环境

由于绿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并不成熟,在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出现复杂性和背叛性的可能性较大,合作条件也会相对增加[7]。通过研究发现,创新农村金融制度,提高金融资本的使用效率,保障农产品基地建设主体物质保障和风险维护,缓解农村产学合作过程产生的矛盾,实施制度改革和创新,加强生产发展的信用基础,有利于增强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金融资本在经济增长的作用,为企业营造稳定的金融投资环境。

4.4 完善安徽绿色农产品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劳动人员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在劳动生态环境中,劳动者借助劳动资料,通过一定目的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出能够满足人们生产或生活中某一方面需要的使用价值[8]。在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劳动者在生产工作中的作用,加强劳动者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加大对劳动者的技术培训力度,以便深入了解绿色农业。劳动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包含在技术开发、生产、加工、物流运输、营销等环节中[9],要内化于行,紧密联系各个环节,综合提升各环节劳动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4.5 综合政府宏观指导,协调多方面资源和组织,凝聚安徽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向心力

充分发挥政策优势,正确把握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规划,协调各个部门及组织,明确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的信息、技术、人力、质量标准,落实各职能部门的分工,解决镇(乡)、村、户的问题,凝聚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向心力。坚持在长三角一体化科学战略的指导下,有效配置资源和优化组织环境,从基地建设出发,全面发展绿色经济,以实现各要素主体合作的收入增益和推动安徽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一体化发展[10-12]。

猜你喜欢

长三角安徽基地
《安徽记事》
秘密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百年辉煌
——长三角油画作品选之四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2012年高考安徽压轴题的困惑与探索
看中国·在安徽
水乡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