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产业链期货发展模式研究

2021-12-14赵大坤

山西农经 2021年6期
关键词:期权期货产业链

□赵大坤,辛 阳

(1.长春光华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33;2.吉林工商学院 吉林 长春 130507)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玉米产业链被全方位激活,呈现向前端延伸建立优质原料生产基地,中端仓储、冷链、物流体系逐步完善,向后端拓展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的融合发展态势。玉米加工业在市场波动时表现出强势的特点,由原料加工型向深度开发型、政策依赖型向市场竞争型转变,玉米进入“市场化”时代,产业链的风险管理需求十分迫切。

1 玉米产业链风险因素

玉米产业链上游存在缺少政策扶持、市场风险与自然风险并存等问题;中游受国家政策限制、玉米供给变动、环保压力增大等因素制约;下游面临物流成本高、投机贸易引发价格风险、市场竞争、食品安全等问题。

1.1 自然风险

气候变化使东北农作区玉米生长季进一步延长,气候变暖虽然有利于玉米播种和收获,但会带来更大的干旱灾害和高温风险,加剧了玉米病虫草害[1]。我国玉米减产主要发生在低减产区间,玉米生产的气象灾害风险相对较低,这可能与我国注重抗灾减灾有关系[2]。自然因素变化会导致玉米产量波动,继而引起价格波动,但农户间玉米产量风险的相关度并不强,在一个较大的空间区域内,部分农户的高产量风险可能会被其他低风险农户抵消[3]。

1.2 市场风险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市场因素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逐渐增大,玉米价格频繁波动。玉米产业链市场风险不仅存在于经营主体自身,还会在产业链节点之间传导,提高了价格风险的概率。玉米价格波动对中游、下游均会产生影响,说明玉米价格变动对玉米产业链影响较大。玉米价格风险的系统性非常强,在不同农户和地区之间高度相关。价格传导存在时滞,玉米减产不会马上导致玉米收购价格上升,但容易引起供求失衡[4]。玉米生产加工企业采购玉米和销售产成品一般存在时间差,而采购和销售价格均由市场决定,企业不仅无法控制,也很难准确预测。贸易政策变动和物流、信息成本的变化,会引发产业链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配送效率不高和节点企业间耦合度较低等问题,以产业链市场风险表现出来。整个饲料养殖产业外部面临新形势以及产业技术变革,内部则经历着规模化和集中化提速。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我国玉米市场化程度提高,由改革前国际对国内的单向价格传导关系转变为改革后的双向传导关系,表明改革后国内外市场联系更加紧密,全球格局的变化对玉米产业链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5]。

1.3 政策风险

政策的作用机理在于影响玉米种植者收入预期,从而调整种植决策,玉米种植的价格支持、生产者补贴等政策调整呈现“增、减、稳”的引导效果。价补分离政策推动玉米向“市场价格”回归,激励玉米种植者降低生产成本、推动规模化经营政策改革的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玉米价格的波动幅度过大,可能对农户的风险预期产生影响,影响玉米生产决策,进而导致玉米价格波动[6]。

影响玉米加工企业的政策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直接支持或抑制产成品的政策,另一种为支持玉米加工企业或替代品企业的政策。如2020 年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车用乙醇汽油全覆盖,在政策推动下,以玉米为原料的乙醇燃料加工业进入新一轮扩张。

1.4 技术风险

技术改进在带来收益的同时蕴含着潜在风险,而技术推广和应用上的供求不匹配也将带来不利影响。但总体来看,技术风险对农场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相对较小。玉米深加工行业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特点决定了其对金融发展和创新环境的依赖性,金融发展与创新环境在玉米产业链和资金链匹配整合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技术是现代养殖业的核心,但技术本身的缺陷和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新风险。然而技术风险通常较为隐蔽,很难被全面认知。

2 玉米产业链期货发展模式

玉米衍生产品覆盖了种植、贸易流通、深加工、下游副产品加工以及工业酒精等领域。2020 年1—8 月,玉米期货成交量9 284 万手,成交额1.96 万亿元,分别比2019 年同期增加50%和65%。玉米场内期权为市场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对冲工具。“保险+期货”模式、基差贸易模式、灵活期权策略、合作套保、仓单服务、场外衍生品等风险管理组合层出不穷,业务规模持续增加,做市业务快速发展,风险管理公司正成长为期货市场重要的专业交易商和金融服务商。

2.1 “订单+期货”模式

订单农业已经过市场检验,有利于农民发展农业并提高产量,企业也能得到高质量的粮食作物,兼具双赢的特征。但企业会担心合同到期时价格下降或农作物的质量达不到预期品质,如果收获时玉米的价格上涨,种植户有可能不愿意履行合同,利用“农户+期货+企业”三方合作的方式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经过实践,三方合作的“订单+期货”模式在市场上的认可度和参与度较高,企业和农户能够形成利益伙伴关系,期货市场也在中间保证了双方的利益。

2.2 基差贸易

目前,玉米贸易主要采用传统的提货前一口价定价机制和定价周期相对灵活的基差贸易模式。基差贸易模式利用期货市场主动管理价格,节约了资金利息,减少了现货仓储等管理问题,采购模式也更为丰富。作为套期保值的延续和升级,基差贸易是现货市场通向期货市场的桥梁。

虽然玉米产业链已经非常成熟,但贸易定价模式普及度还不够,企业基差交易的风控体系尚不成熟,主要原因是大型贸易企业向下游客户进行基差报价,但成交有限。

路易达孚是最早在中国市场提出利用基差销售产品的企业之一,近年来该公司积极尝试利用玉米期货进行基差报价,改变现有贸易格局。其与海大集团合作开展了“基差+期货盘面点价”贸易模式。海大集团希望提前锁定优质货源,降低采购成本;路易达孚则希望降低贸易风险,提前锁定贸易利润。基差贸易使双方愿望得以实现,在共享市场变动利润的同时,增强了后期的合作黏性。潍坊盛泰药业有限公司经过不断摸索,在2017 年确立了以期货操作实现管理加工利润的思路,但向下游推广基差贸易的阻力仍很大,当原料玉米价格出现下行趋势时,下游企业对风险的敏感度不足,结合期货盘面商谈价格较为困难,玉米基差贸易模式的推广还需要一个过程。

2.3 “保险+期货”模式

2016 年以来,“保险+期货”模式切实达到了保障农民基本收入的效果,在服务乡村振兴尤其是助力脱贫攻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风险管控方面,各参与主体已经进行了多方面探索。在大商所支持下,吉林云天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永安期货合作探索风险管理新模式。2014 年开展的“订单+期货+场外期权”模式,不仅保证了农户收入,还使农户分到了价格上涨带来的红利,期货公司风险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实现风险对冲目标。2015 年探索了“粮食银行+场外期权”模式,在保障农户收益的同时,“粮食银行”市场风险被化解。2017 年永安期货、人保财险合作探索“保险+期货/期权+龙头企业”模式,完成吉林省首单“保险+期货/期权+粮食订单”项目试点。玉米是吉林省洮南的主要经济作物,但经常出现缺技术、缺市场、缺资金、增产不增收等情况,物产中大、太保产险及浙商期货团队共同提出了“订单种植+保险+期货+供应链销售”的全风险管理模式,整个利益链条形成闭环,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

“保险+期货”模式较为成熟,但想实现服务当地产业升级、提升农民风险管理意识、长期可持续合作模式,还需要有完善合理的机制和有效的运作体系。在“保险+期货”业务模式中,保费来源极为重要。引导政府财政补贴参与运作体系,能够改变单纯依靠农户和交易所的困境,保险公司参与竞争获得政府补贴后,可以对外承保收入险,再由保险公司接洽期货公司开展合作,利用期货或期权市场进行风险对冲。多方合作使参保主体不仅规避了价格波动风险,还扭转了国内传统农业保险推行不畅的局面。

2.4 期权交易

经过多年发展,“保险+期货”内在的期权结构由简单的欧式、美式期权组合逐步衍生为相对复杂的奇异期权,风险敞口更难对冲,若出现导致行情大幅波动的突发事件,潜在的亏损可能非常巨大,风险管理公司难以承担。玉米场内期权发展迅速,已经成为风险对冲的有效手段,更好地满足了企业个性化的避险需求。企业既可以实现有限成本套保,也可以灵活组合期权策略,实现精准套保。

保龄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主要通过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来保障农户种植收益,实际承接了上游种植户的价格下跌风险,同时需要对冲淀粉库存的价格风险。鲁证期货为其提供了创新的场外衍生品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分别设计了第一期看跌期权熊市价差组合和第二期看涨期权牛市价差组合。

在区域间价格竞争不断增大的情况下,采用期权交易降低玉米原料采购成本、保证淀粉销售利润,可以增强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场内期权使玉米产业的套保变得更加立体化和精准化,在资金利用率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为机构投资者拓展场外业务提供了更广阔的创新空间。

2.5 合作套保

合作套保可以根据企业实际生产经营需要,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的套期保值服务及风险管理产品。期货公司拥有资金和专业优势,企业则在现货市场具有一定优势。风险管理公司提供有针对性的套保方案和专业化的操作指导,为现货企业提供点价交易、均价交易,甚至包括远期和互换等个性化服务模式。非仓单套保为中小企业所青睐,不需要开户,与专业机构套保合作后,专业机构能够通过期货市场结合升贴水报价,逐渐形成场外玉米作价市场。

2.6 仓单服务

仓单服务可以满足客户对资金和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期货公司往往利用股东的资金优势和价格优势为企业提供仓单服务。仓单服务离不开交易所配套的交易规则和交割制度,大商所增加了延伸交割仓库和集团交割仓库,很好地满足了产业客户的套保和交割需求,期货市场服务地域扩大,使参与交割的企业延伸至玉米全产业链,有利于多元化市场主体积极入市。贸易商厂库制度扩大了港口库容,打通了产区和港口间的联系,仓储成本大幅减少,现货贸易的服务范围扩大至场外生态圈。

3 玉米产业链期货发展建议

面对复杂多样的产业链风险因素,玉米行业和专业机构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战略联盟是一种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玉米产业客户参与期货市场业务模式的选择越来越多,风险管理工具的复杂性越来越高,期货公司提供的一站式、综合性服务越来越重要。

3.1 健全政府产业链监管职能

《期货法》进入立法程序,对业界发展来说是一针强心剂。期货市场只有不断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风险监测、预警和应对机制,优化规章制度,才能保证期货市场稳定健康运行。监管部门应当明确监管理念,监控金融与实体经济的适配度,借鉴境外市场成功经验,提高跨境监管能力,促进我国期货市场规则与国际接轨,为市场开放保驾护航。多渠道及时发布玉米供需、价格行情和行业信息,充分发挥信息引导预期作用,引导行业规模合理扩张。

3.2 拓展交易所产业链支持计划

玉米期货和现货价格相关性上升至95.69%,套期保值效率已达78.67%,期货对现货市场的价格引导作用逐渐显现。参与玉米期货交易的产业客户成交和持仓占比增加,市场结构优化。大商所覆盖的领域越来越多,这有利于打造农产品产业生态圈,不断汇聚龙头企业,共同建设场外报价平台和交易中心,为产业客户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服务方式。加快玉米产业链中下游期货品种的研发进度,推动期权品种体系发展,提升品种交易活跃度和市场运行质量。利用创新规则和便利措施,优化玉米及相关品种的交割制度与布局,引导市场形成以期货价格为基准的全国玉米基差贸易体系。发挥好期货价格发现和“再保险”功能,推动多类型的金融机构跨界合作,提供风险管理整体解决方案,努力为玉米产业提供更高质量、更低成本的服务。

3.3 提升期货公司产业链服务能力

玉米加工行业龙头企业应用风险管理的“5 保”模式,即保供、保产、保险、保价、保销,如“订单农业+基差+保险+期货”就是基于整体产业链角度进行风险管理的模式。期货类企业应当不断加强跨界合作,利用金融创新扩大金融业务布局,提供包括外盘定价、贸易金融、仓单融资、离岸金融、商业资讯、产业基金和场外定价等一揽子风险管理服务。全面梳理协同现状、协同需求及潜在业务机会,强化与产业主体之间的板块联动、资源共享和渠道融合。与大型金控平台建立战略沟通联系机制,加强技术创新,拓展与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边界,构建外部战略合作生态圈。

3.4 增强主体产业链风险管理意识

目前,种植业的期货参与度相对较低,涉农龙头企业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市场化条件下的新型农民,交易所可以通过收入试点计划等方式向市场种植主体推广市场风险规避理念,以便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玉米与玉米淀粉市场日趋集约化、规模化,风险逐渐积聚,需要深加工企业重视与专业机构的风险管理合作。随着整个饲料养殖产业的变化,未来优化产区资源要在整个产业链条中布局,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国际关系作为风险管控不可忽视的外部环节,在饲料行业“大玉米”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玉米商品互换业务和累计成交金额均有所增加。随着产业客户参与热情提升、便利度提高,未来积极寻求与风险管理专业机构合作将是大势所趋。

猜你喜欢

期权期货产业链
美棉出口良好 ICE期货收高
筑牢产业链安全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因时制宜发展外汇期权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铲除论文造假背后的黑色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