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路径研究

2021-12-14陈维妮

山西农经 2021年23期
关键词:贵州省现代化信息化

□陈维妮

(贵州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所 贵州 贵阳 550025)

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之间协调发展,有利于拓展市场经营空间,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各类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配置优化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国家现代化[1]。2020 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提出了要求,强调要“依托现有资源建设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这为提速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2020 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要求加快用信息化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优化提升“三农”信息化服务水平。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2021 年5 月在《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中强调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然而,贵州省是典型的山地农业地区,受喀斯特地貌影响,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破碎化严重,土壤耕作能力低,同时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农业现代化如何与信息化协调发展成为重要的现实问题。

1 贵州省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

农业现代化是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使农业生产体系实现高产、低耗、优质,使农业生态系统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信息资源有效开发、信息知识共享交流,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创新升级。二者之间协调发展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2]。

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应包括农业生产现代化和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两个方面[3]。农业生产现代化要求劳动者具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知识创新能力,既可以充分发挥和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生产力水平,也可以促进信息知识创新,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劳动工具向智能、自动、先进方向转变,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劳动力投入[4]。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是以产业链信息资源为基础,围绕生产方式、效率和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展开,通过挖掘潜在的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

信息化将信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增加其他生产要素的信息量,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智能化水平,促进生产力提高。信息以农业为载体形成农业信息化,通过信息扩散效应将生产、技术、管理等信息资源赋予农业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信息资源的多样化为农业直接或间接带来生产效果,多种农业生产效果反作用于信息,从而使信息和信息经济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强,促进信息化发展。随着信息收集、存储、处理和共享技术的不断成熟,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倍增效应也在不断扩大[5]。

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在动态发展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一方面信息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动力来源,信息化促使农业品质和附加值迅速提高;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促进信息化广度和深度增强。在当前贵州省土地生态脆弱的现实情况下,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协调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6]。

2 贵州省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贵州省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大部分地区没有实现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较为缓慢,并且现代化水平相对有限,很难为信息化发展带来动力。有些地区虽有信息化模式,但相对滞后,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力量不足。

2.1 贵州省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促进作用有限

贵州省大部分地区信息化水平较低,主要因为贵州省市场信息文化水平较低,据《贵州省统计年鉴》统计,截至2020 年12 月,贵州省农村仅有45%的农民有小学文化,农村地区受教育程度较低,导致市场信息文化水平较低,影响信息的接受和利用,缺乏信息化发展意识,不能用信息技术指导农业生产,导致农业生产水平落后,难以有效地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2.2 贵州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无法适应信息化生产要求

农业现代化会带来生产、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发展,多样的农业生产效果又会反作用于信息化生产,促进信息化生产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强。然而,贵州省生态脆弱,山地比重大,耕地质量差且破碎化程度高,农业现代化发展受到地域限制,2020 年贵州省农机总动力仅为3 000 万kW,茶菜果药等重点特色经济作物还存在“无机可用”现象。如果可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解决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必将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

2.3 资源约束日益凸显

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退耕还林等工程推进,耕地资源日趋减少,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水资源约束加剧,绿色发展、生态环保压力增大,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面临多重因素制约。并且,受到资源约束影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滞后,耕地零散破碎,中低产田比重大,农田水利、机耕道路配套不足,高标准农田占比小、建设标准不高,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撑乏力。

2.4 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空间结构不合理

贵州省经济区域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十三五”期间经济总量主要体现在以贵阳市为中心的中部地区、以遵义市为中心的北部地区以及六盘水市、毕节市等能源、矿产资源富集和其他市(州)所在地中心城市,而非中心城市特别是农村地区经济总量小,缺乏发展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的资金保障。并且贵州省各地区农业功能区的空间区划结构较为散乱,区域管理与发展缺乏针对性,没有形成优势互补的主体功能区,制约了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

3 贵州省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的机遇

3.1 乡村振兴战略带来政策支持

贵州省未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为导向,将引导更多资源要素向乡村集聚,有利于改善乡村发展条件,增强乡村吸引力,拉动农村内需,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同时,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的过渡期内,主要帮扶政策和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维持稳定,将支持脱贫攻坚的资源集中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继续为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提供重要政策支持。

3.2 新发展格局带来开放新机遇

通过国家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深化区域合作,加强东西部协作以及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有利于贵州省拓宽投资来源,增进产业互补,促进消费流通,为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带来新的重大机遇。

3.3 拓展城乡融合迎来新空间

“十四五”时期,贵州省提出“四新”发展,主要是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为促进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动力,有利于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补互促的新型城乡关系。在缩小城乡差距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农业信息化,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实现农村经济高质量增收,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

3.4 产业优势增强发展竞争力

贵州省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已显现雏形,“十二大”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农业产业集群效益不断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科技支撑、服务保障能力等明显提升,带动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目前贵州省中等农业省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优势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农业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为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4 贵州省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的路径

农业现代化是信息化的重要基础,信息化建设也能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帮助,然而贵州省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之间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充分利用贵州省山地农业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实现贵州省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良性互动,可选择以下路径。

4.1 促进农业现代化推广体系多元化发展

依托基层农技人员轮训、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培育和特聘计划,形成多元化农业现代化推广格局。按照贵州省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紧紧围绕茶叶、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精品水果、生态养殖、辣椒等重点发展产业,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同时,基层农技人员对示范主体进行一对一对接落实,采取入户指导、现场实训等多种方式,使科技示范主体培育进一步加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充实和壮大农技推广力量,形成多元化农业农村科技现代化推广格局。通过促进农业现代化推广体系多元化发展,提高农民信息化水平,增强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作用,为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4.2 推动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专班为依托,丰富绿色高效技术模式和农业主推技术遴选方式,遴选涉及种植、畜禽养殖、农业机械、水产养殖等诸多方面。巩固省、县两级农业主推技术推介发布制度,形成绿色高效技术模式和农业主推技术筛选推介,落实农业主推技术扎根于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以农业现代化高品质发展为目的,实现项目区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100%。

4.3 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

围绕重点产业、重点品种、关键环节,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农业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生物种业、农产品加工、智慧农业、绿色投入品等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绿色投入品、农机农艺融合等领域自主创新,集成“全环节”标准化绿色高效技术模式;集成创新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开展特色食品加工等领域智能制造研究与示范应用;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装备研发,支持建设农产品代工中心,推动提取、配制、发酵等加工环节机械化智能化;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着力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支持由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高校和农业企业组成的贵州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完善农业科研院校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应用机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积极探索“科研院所+高校+生产单位+龙头企业”“项目+基地+企业”等现代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转化模式。

4.4 合理优化“二化”空间

依据贵州省区域自然气候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进行区域功能布局。黔中农业区,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建设全省农产品流通中心,发展设施农业、创意农业、智慧农业、总部农业、休闲农业等;黔北农业区,大力发展林特产业和林下经济,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育一批产业集聚区和农产品加工集群;黔西北农业区,构建高原山地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集聚、产业融合、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黔东北—黔东南农业区,持续巩固油菜、烤烟等产业,加快发展林特产业和林下经济,打造一批重点农业产业集群,推进农旅融合发展;黔南—黔西南农业区,着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重点依托光热水资源优势,促进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分区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功能区,促进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

4.5 加强保障机制

加强涉农院校和农业类、农产品食品加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相关专业建设,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造就和引进一批现代农业领军人才和产业紧缺人才。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加大乡土人才和农村实用性人才培训力度,培育一批农业生产经营骨干人才,壮大本地的“土专家”和“田秀才”职业农民队伍。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引导各类优秀人才投身乡村建设,鼓励和支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领创龙头企业或合作社,促进城乡人才合作交流并向基层一线流动。

猜你喜欢

贵州省现代化信息化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贵州省博物馆大悬挑超限结构设计
月“睹”教育信息化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2019年贵州省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