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疫这一年

2021-12-13本刊编辑部

中国工人 2021年2期
关键词:防控病毒新冠

本刊编辑部

2020年1月23日,一场旷日持久的战“疫”伴随着武汉封城的消息,真实地拉开了大幕。一条条生命、一张张脸庞、一声声呼唤,深深烙印在了非比寻常的一年中。

今天,站在2021年,回眸2020年,记忆在时间的长河中逆流而上,奔涌而出。战“疫”这一年,有你,有我,更有爱与希望。

Part 1记疫

时间的河流悄无声息,转眼间又来到1月23日。一年前的这一天,武汉官方在凌晨发布1号通告,宣布暂时关闭所有离汉通道。也正是从这天开始,一场旷日持久的抗疫之战,带着武汉“封城”的新闻,真实地拉开了大幕。

过去的一年,头脑里的记忆或许模糊了轮廓,心中的情感或许渐趋疏离。站在2021年,回望2020年,记忆唤醒,每一条生命、每一张面庞、每一声呼喊,都似乎离我们那么远又那么近。

2020年1月24日,除夕,封城的第二天。湖北省正式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当天的武汉下起了小雨。整座城市变得异常寂静—江汉关钟声寂寥地回荡在远处的江面,路边的红色中国结被雨水打湿,空无一人的街道上,只有救护车鸣笛疾驰而过。

武汉之外,全国人民通过电视新闻以及手机平台推送,关注着疫情的发展态势。逐日攀升的新增确诊病例和死亡病例、物资频频告急等新闻讯息,都在向人们传达着疫情的复杂多变。急迫与紧张,焦虑与恐惧,压抑的情绪扑面而来。

绝望中,希望的火光被渐渐点燃。一批批医疗队源源不断地从全国各地千里驰援武汉,他们汇聚在机场和高铁站,等待执行使命。到2020年2月12日,全国已经有190支医疗队、23103名医疗队员出现在湖北省的各个医院,为抗疫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记得去年3月份,一张照片传遍了互联网。夕阳下,一位医护人员推着躺在病床上的患者,他们平和地面朝太阳,若有所指。在夕阳暖黄色光晕的渲染下,一切都变得那么美好。

站在病床旁边的人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援鄂呼吸治疗师刘凯,躺着的老人名叫王欣,已住院近一个月。2020年3月5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在转送87岁的新冠肺炎患者做CT检查的途中,刘凯问老人:“要不要看夕阳。”老人说:“好!”于是,便有了这一瞬间的定格。

人们在困境中互相扶持、共同进退的精神力量,成了防控疫情中最珍贵的东西。在抗疫一线,有医护人员拼尽全力地救治生命。在战疫后方,有志愿者们用点滴力量撑起的保护伞。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的志愿司机、给医院义务送餐的餐馆老板、自告奋勇的社区志愿者、数以万计的市民……都在用双手顶起一片天,和我们的国家一同渡难关。

去年,武汉光谷咖啡店老板田亚珍因免费给一线医护人员送咖啡而广受关注。她曾经在咖啡日记里写过这样一段话:每天去医院送咖啡的路上,我们看到农民把自己种的菜直接拉到医疗队,小饭馆的老板为医护人员送几百份饭菜。我们只是做了该做的事,这只是一个中国人该有的样子。

经过连续76天的奮战,2020年4月8日零时,江汉关的钟声敲响,按下暂停键的武汉“重启”。

至此,整个国家终于度过了最艰难的两个多月。期间,有3000多人失去了生命,他们中有拼尽全力的医护人员,也有寂寂无名的普通人。无论他们是谁,生前从事什么工作,都应当得到最庄重的道别。

一年之后的今天,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在全球持续。回头再看2020年战“疫”里的人和事,记忆也许会随着时间而模糊,但生命的嘱托值得永远铭记。

2020年4月6日,夜色下的武汉长江二桥灯光秀画面中,打出“感谢有您”标语

在全球疫情的持续震荡中,境外输入成为高悬于国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稍有不慎,潜伏在境外归国人员身上、附着在冷链食品外包装上的病毒就开始迅速蔓延。从2020年5月开始,吉林、北京、新疆、辽宁、广东、山东、天津、内蒙古等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出现新冠肺炎疫情,面对多地局部暴发和零星散发的情况,一套“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的完整防疫机制逐步形成,将疫情迅速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目前,国内多地对境外人员延长了隔离期限,各省市地区均推出了更为严格的境外货物检测和冷链食品检测要求,力争将病毒控制在源头。

配合疫情防控需要,全国两会、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都推后举行,但对民生的关注没有缺位,对做出杰出贡献的劳动者的表彰没有缺席。

疫情防控的常态化,意味着我们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要与病毒共存。然而,共存不仅仅意味着对抗,我们更需要带着直面生活的勇气继续前行。

“把疫情的影响降到最低,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成为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共同目标。即使在震荡中面临失业窘况的人们,也在积极投入依托互联网兴起的“零工”市场,从未想过放弃。

纵观人类历史,每一次瘟疫或者战争都在考验着人性,关乎理性、克制、宽容与付出。当常态化防控疫情成为一项必须刚性推进的措施,柔性关怀可以填补些许缝隙。比如关照无法使用智能手机扫码出行的人群,比如考虑到家乡暴发疫情滞留在路上的卡车司机安危,比如保护好感染者的私人信息不被公开……在与病毒长期共存的过程中,也理应抱有摒除“需要牺牲一小部分人的权益来保障大部分人的公共安全”的自觉。

在战“疫”这场艰难而漫长的考验中,需要我们给予彼此长久的耐心与陪伴,向邻人释放最大的善意,爱与希望将会是我们战胜病毒的不竭动力。

在短暂的停止之后,有序的复工复产开始了。

2020年3月24日上午9时,在武汉东风本田二厂总装车间流水线上,汽车一辆接一辆不断下线。经历了近两个月的停工,位于武汉市开发区的东风本田二厂重新恢复生产,这座被誉为“中国车都”的城市也慢慢发动复工复产的引擎。

工厂虽然已经复工,但防疫工作仍属于高度戒备状态。每一位进入工厂的工作人员,必须先经过严格的体温检测和酒精喷洒式病毒消杀;工厂内部流水线上的工作人员身穿白色工作服,戴着口罩、护目镜,人和人之间相互保持着安全距离。

到了用餐时间,员工们要在车间划定的区域内用餐,每位员工都有自己的固定位置,有专人派餐、专人处理餐余垃圾,避免交叉接触。

疫情虽然改变了人们工作中的部分内容,但阻挡不住人们阔步向前的信心和决心。

2020年7月20日零时,“龙标”伴随着熟悉的音乐,在位于杭州市中心的浙江时代电影院线奥斯卡影城9号厅大银幕上重新亮起。这一刻,阔别178天的电影院又一次回到了杭州人身边。这场电影是全国范围内影院复工后播出的第一场电影。前一日8时30分,系统上线零点场预售,到23时14分,系统显示零点场全部满座。根据防疫要求间隔安排,全厅一共109个座位,共售出了32张票。

此前,7月16日,国家电影局发布关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有序推进电影院恢复开放的通知:低风险地区在电影院各项防控措施有效落实到位的前提下,可于7月20日有序恢复开放营業,中高风险地区暂不开放营业。

作为最后一批复工复产的行业,这一刻,他们等待了太久。

2020年的夏天,来了。阳光与高温在人们与病毒之间撑起了隔离伞。

7月7日,全国高考拉开大幕,北京迎来新高考改革后的首考,全市设置17个考区、132个考点校、2867个考场,共有49225名考生参加高考。受疫情影响,原本应在6月进行的高考延期至7月7日,这次高考既是学生学业大考,也是北京防疫大考、组织大考。

7月3日,记者探访位于丰台区的北京十二中考点,该考点共有考生660人,设置33个考场,备用考场3间。每个备用考场最多容纳9名考生,若考生出现体温异常,则会被安排在备用考场完成考试。每个考场门口都备有齐全的消毒液、洗手液、纸巾等,方便考生随时取用。

两个月后,考验仍在继续。随着9月全国各高校迎来开学季,新生报到工作检验着高校防疫工作能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特设“新生独立报到奖”,用这种别出心裁的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报到。据学校负责人介绍,学校设立这一奖项主要是为了鼓励大学生独立开启大学生活,同时减少人员聚集,利于疫情防控。凡是独自从家前往学校报到的学生均可获得一件定制文化衫和一张奖状。共有1000多名学生申请了“独立报到奖”,约占新生总人数的1/5。

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时间,远比人们想象的长得多。特别是2020年6月至9月间,北京、新疆等地疫情的再次出现,时刻提醒着人们,要加强疫情防控不放松。

2020年6月11日,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发生聚集性疫情,这是时隔56天,北京再现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疫情发生之后,一场大规模核酸检测工作在京城悄然进行,医务工作者们顶烈日、冒风雨,夜以继日为市民进行核酸检测。

截至7月2日24时,北京全市累计完成核酸采样1041.4万人,完成检测1005.9万人。

8月6日,随着北京地坛医院最后一名确诊病例治愈出院,北京新发地聚集性疫情在院病例全部清零。

就在北京全力抗击病毒的时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健康委7月16日通报,7月15日0时至24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乌鲁木齐市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所有密切接触者均已落实集中隔离进行医学观察,疫情开始蔓延。

9月7日,乌鲁木齐市最后3例确诊患者治愈出院,1例无症状感染者解除医学观察。至此,新疆(含兵团)自7月15日发生疫情以来的确诊病例全部治愈出院,无症状感染者全部解除医学观察。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零星病例呈散发态势。而后,山东青岛、辽宁大连等地相继出现疫情,不断提醒人们,疫情防控任重道远。

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因为疫情,人们放弃了传统习俗、改变了生活方式,习惯了出门戴口罩、进小区扫码测温,“预约制”“宅生活”“一米线”“云教学”……这些因疫情而出现的变化正悄然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

随着2020年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复工复产有序推进,疫情防控也进入常态化阶段,要在之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继续全面从严防控,做到不松懈、不麻痹、不厌战。对于民众来说,则是继续配合疫情防控,迅速调整心态,做好长期跟新冠病毒抗争的准备。

在战“疫”一线,白衣战士、人民警察、社区工作者冲锋在前、挺身而出,而作为“居家抗疫”的普通人,凭着自律的防控意识,同样为抗击病毒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每个人都了不起。

Part 4希望

2020年的最后一天,好消息和坏消息同时出现在人们面前。

好消息是,12月31日官方宣布,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所的新冠灭活疫苗,已于12月30日晚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附条件上市。坏消息是,世界卫生组织同一天通报了已发现的新冠病毒的4种主要变体。变异病毒的出现,使疫情的传播进入到了不可预测的新阶段。

2021年的第一个月,病毒并没有随着疫苗的出现而停止传播。无论是中国还是全球,疫情防控都开始了新一轮的攻防战。

在国内,从去年12月底到今年1月,以辽宁、河北、黑龙江、吉林等地区为代表,各地均不同程度出現散发疫情。其中,河北、黑龙江等地的乡镇农村传播现象引发人们关注,石家庄等地已再次采取全面封锁的措施严控疫情传播。

截至1月27日,河北地区的累计确诊病例超过1300例。不过,一个好的兆头是,目前河北石家庄的新增单日确诊病例在不断下降。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在一线的多日诊疗,他认为,河北的疫情拐点会在1月底到来。

事实上,入冬以后,随着气温下降,北半球的病例都在增加。而变异病毒的出现,使病毒的传播范围再次扩大。1月,全球各个国家都升级了管控政策,以对抗病毒的多变性。

1月5日,德国宣布,封锁将延长三个星期,所有不必要的商店和服务均关闭和停止,直到1月的最后一天。随后,英国宣布,再启全国性封锁,预计将持续到2月中旬。日本也在1月14日宣布“封国”,禁止所有外国人入境,直到2月7日。

纵观全球,在新冠病毒面前,每个国家都被置于相似的考验中。疫苗和特效药无疑成为人们的最终武器,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疫苗显然被寄予了更多期待。“随着全球疫苗接种人数的持续增多,患病情况将会改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解答春节防疫相关问题时预测,在积极增加疫苗和持续管控下,全球疫情在3月份开始会有所缓解。

全球范围内,现在共有数十种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中国研制的灭活疫苗备受国人关注。截至2月3日,中国已完成3123.6万剂次新冠疫苗接种。

目前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正有序开展,各地接种人数在不断增加。但是要在人群中建立免疫屏障,疫苗应该达到60%至70%的覆盖面,也就是说,100个人要有60到70个人接种疫苗,才能形成对整个人群的保护。

而中国拥有14亿人口,要完成疫苗接种,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2月,全中国都在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上亿人次流动的“春运”,无疑是疫情防控潜在的最不稳定因素。就地过年,还是回家过年,漂泊在外的人们面临着不同选择,中国人传统的大家庭式欢聚过年习俗势必要被疫情改变。

至于什么时候能摘下口罩,回归正常生活,至今仍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也许,病毒将和人共同生存下去,成为流感一样的存在。在此之前,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是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风、少聚集,认真地过好每一天。

猜你喜欢

防控病毒新冠
病毒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精准防控 同心战“疫”
做好防护 抵抗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的自白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病毒,快滚开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感冒病毒
My Hero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