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地 社会 画家 作品

2021-12-13李汐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8期
关键词:作品社会艺术家

【摘要】诞生于社会大环境下的艺术家,通过对天地自然的观照,把观照融汇于内心再表达出来,创造出带有自己独特气场的作品。艺术家就如同天地自然和作品之间的媒介,赋予了作品不同的“场”,“场”即是一幅作品的灵魂,是艺术家另一种“在场”的形式,当我们观赏一幅作品时,通过与作品的場的共振与艺术家进行对话,对艺术家产生了解。天地和社会带给作品不同的场,天地场带给作品生命力,社会场给作品增添了世俗属性,两者都是作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天地自然;社会;艺术家;作品;场;天地场;社会场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8-195-03

【本文著录格式】李汐.天地 社会 画家 作品——作品的“场”[J].中国民族博览,2021,9(18):195-197.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在他的现实主义著作《艺术论》里表述:“要一心一意地忠于自然,自然是一切美的源泉。艺术家能‘看见自然的内在真实。而性格就是外部真实所表现的内在真实,就是人的面目,姿势和动作,天空的色调和地平线,所表现的灵魂,感情和思想。一切艺术制作都是艺术家的内心反应,心灵当然也是‘自然的一部分。真正的艺术是忽视艺术的。”

在西方美术中,人们对“天”有另一种解释,可以看到在许多古典油画里面,常会出现人物一只手食指指向天空,在这里“天”指的是上天、上帝。但是在中国,“天”存在于天地,天地没有边际,天地是万物,是世界,是规律。天地不但有着可观的表象,也存在于艺术家内心,他填充着艺术家的内心世界,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达到天人合一。然而,从罗丹的话里能看出,在西方美术中,“自然”是万物的本源,是很多艺术家崇尚和敬畏的存在,他们尊重自然,模仿自然,感悟自然,融入自然,并且升华自然,从而使自己创作出更加生动形象的艺术作品。对西方世界而言,“自然”就是他们的天地,即天地自然。所以笔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西方把自然当作是中国的“天地”一样,通过自然表达自己,自然即“天地”,自然即“万物”,所以笔者认为也可以说西方艺术大概也是追求的“天人合一”。

既然大家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追求的同一个东西,那么天地自然,很显然不是概念化这么简单,天地自然,是万物,是本源,是大规律,大世界。每个人是天地自然的一分子,是这个天地创造了我们,我们从天地中来,又到天地中去,我们心中的一切想法,一切艺术感觉的来源,都来自于天地自然,这是大天地。每个人又是不同的,通过感悟天地造化,创造了自己心中的小天地,把它扩散在我们的作品上,形成了作品独有的“场”。

天地很大,我们在天地中,天地又很小,天地在我们心中。我们来源于天地自然,生存在天地自然形成的各种社会体系中,一代一代繁衍生息,一代一代传承和进行思想更替,一代一代进行艺术创作实践。天地自然是物,是客体,通过艺术家“真实的眼睛”,成为艺术实践的载体,成为表达艺术家思想情感的主体。一个追求艺术的人,一生都在心中的天地之中游走,假设这个追求艺术的人是主体,那么天地、社会、作品与人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这三者是怎样体现人的呢?又是怎样形成了作品的“场”呢?以下、将会从人(这里的人指艺术家)与天地,与社会,与自身,与作品四方面来具体表述。

一、艺术家与天地

人是否是宇宙的一部分曾是一个哲学问题,这是人如何看待自己和天地自然的关系的根本出发点。

当人把天地自然看作他者时,一切外在表象即为真实存在,所见即所是,万物皆是,人便活在纷纷万物之中,即世俗世界。当人把天地自然和自己看作一体时,世界便呈现出不同的面貌,现象界背后的本质就凸显出来。人虽活在世俗世界,心却逍遥自在,万物皆一。此两种境界即世俗境界和天地境界。因境界不同,艺术家表现出来的作品也就大不同。文学、绘画、音乐无不如此。

在世俗境界的艺术作品中,人是具体的人,事是具体的事,物是具体的物。在天地境界的艺术作品中人非具体的人,事非具体的事,物非具体的物。(具体和非具体不是指的具象和抽象)。

瑞士精神分析学派学者卡尔.荣格把人的心理分为内倾性和外倾性。内倾性是将自我的形式(观念)赋予外在客体,外倾性是将客体的形式赋予自我的内容组织。从绘画来讲,内倾性类似于表现主义、立体主义;外倾性类似写实主义。内倾性和外倾性本无高低之分,但是如果仅仅为了追求写实而写实,那境界一定不高级。

天地境界中的创作者在追寻本质的路上必将逐步扬弃对表象的依赖。

北宋画家苏轼在《书鄢陵王主薄所画折枝二首》中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他认为如果绘画只是用形似来论断,那跟儿童的见识差不多。作诗也是一样,如果写的内容仅是字面上的意思,那肯定不是一个高明的诗人。所以画要画出神,诗要有言外之味。诗画在创作上有共同的规律,即自然天工不刻意雕琢,达到自然天成清新纯粹的艺术意境。所以艺术家不仅要了解表象,更要眼宽心广,要心中有天地,要在创作中追求的是“象外之象”“味外之味”“意外之韵”,做到虽言有尽而意无穷。要不仅能看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更要明了“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样才能有着艺术家的敏锐,有着“能看清自然内在真实的眼睛”,做到胸有成竹。

这在笔者看来有点像是“透过表象悟本源”,在感悟天地自然造化这一点上,但凡是个高明的画家,不论国籍,不分地域,都是相通的。法国画家莫兰迪便是如此,他是一个孤寂的画家,一生未婚,一辈子画着他放在架子上的几只瓶子和小摆设以及他偶然在户外看见的事物。他是如此的澹然,他爱上的不是事物的外表,而是外表所投射的内容。既然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那么我们所生产的瓶子是带有自然属性的。然而,当一堆各种样式的瓶瓶罐罐摆在眼前,我们首先想到的大概是这是一堆人工的制品,这就意味着我们在画它们的时候往往会忽略了瓶子本身的自然属性,而想方设法的追求它们的人工外在,把它们画的比它们本身更像“瓶子”,就像车间里带有生产批号的产品一样规规矩矩地出厂,这样的瓶子是没有灵魂的。可是莫兰迪却不同,他既是在画瓶子也是在画自己,不可否认的是他画的瓶子是写实的,他画的瓶子色调灰但是很高级,他画的瓶子虽然众多摆在一起却给人感觉很孤寂,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把自己内心的瓶子画了出来,他给了瓶子生命和独有的印记,他的瓶子有独特的“场”。这无关乎他画了个什么种类的瓶子,而是他想透过瓶子这个载体表现什么。即“象外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迁想妙得”也。

二、艺术家与社会

社会作为总体是极其复杂的,但从更基础的意识层面来理解并不复杂。不管个人愿意与否,社会总有集体的价值观,这不是任何人任何组织可以左右的,而是社会整体发展决定的。

艺术家作为个体是集体中乐于独立思考的一类人。他们乐于反思自己,思考社会,思考天地,思考生命等,既敏感又坚毅。艺术家的人格形成也是来源于社会的,尤其是来源于家庭和童年生活的环境,这是基础人格。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往往和其基础人格有直接关系。所以说,艺术家和社会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艺术家有着能遵循自己内心的,能看透自然内在真实的眼睛,但是这是带有社会属性的自然,因为艺术家本身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是社会的一部分,所以社会也是带有自然属性的社会。每一个艺术家,就算再不问世事的人,都是在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就算是狼孩,也从属于自然状态下狼的社会关系的一员),因此,每一幅诞生出来的作品同样是带有社会属性的,他是艺术家内心对社会的写照,即社会映照在作品中的“社会场”。

社会的集体人格往往有其缺失,这种缺失造就社会的整体心理需求,需求某种人格(广义的人格——艺术作品、文学作品、商业产品等都可以沉淀为人格)来弥补这种缺失。在这种需求下,所谓成功的艺术作品就是满足了社会集体人格需求的作品。

古今中外,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当评价一位艺术家的时候,往往不单是观赏和评价他的作品,伴随而来的是了解他的性格,他的生活境遇,挖掘他的各种事迹,通过分析艺术家的性格特征并结合他的作品来评价艺术家本身对社会的意义。以梵高为例,梵高的作品生前生后是一样的好,并没有任何变化,为什么后来才被社会接受。且不论他作品作为后印象主义其中一支的典范,单是梵高这种独有的热烈的并且极端的性格,和他做出的不合常理的事件,就被人深深的熟知了,在这样一种悲情人格的渲染下,人们结合他的自身特征再观赏和分析他的画作,就会更深刻。这种悲情人格可以抚慰社会的集体心灵,还可以带来商业价值。

观赏梵高的作品,看到画面里极其丰富的色彩,饱和度极高的色调,这是梵高对色彩天然的敏锐与认知,我们说這是他的“天地场”,而他的悲情人格同样体现在作品中,他喜欢画扭曲的线条,喜欢画向日葵,喜欢自画像,这里面很多是由社会造就而来,我们说这就是他的“社会场”。社会场相较于天地场来说更加世俗化,但是两种都是形成一幅作品的“场”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高更在他的塔希提岛生活日记《诺阿—诺阿》一书中写道“艺术应该回到原始的道路,原始的艺术从精神中出来,利用着自然,精致的艺术从感官而来,服务于自然,这是坠入了自然主义的错误,丧失了野性,不再有本能。原始自然的画家具有笨拙不灵活的天真精神……”我们可以看出,高更虽然出身名门世家,有着体面的工作,但是他却喜欢拥有原始主义精神,他去还没有开化的塔希提岛生活,选择原始社会作为自己的创作灵感来源,原始社会对他的艺术产生了深厚的影响,他有着与其他艺术家都不同的对自然的感悟,他的作品也有着不同凡响的社会意义。尤其在他的代表作《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舞蹈》中,通过描绘近似于原始人的一种生活状态,使人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原始主义在高更心中的地位。

艺术家和社会相互作用,繁杂的社会造就了艺术家,艺术家也可以说是社会作用下的产物,但同样,艺术家的一切,作品、性格、事件等也是社会的一部分,这种来源于艺术的力量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三、艺术家——人

没错,艺术家是一个人。人是一种哺乳类的会直立行走的会独立思考的高级动物。之前谈论了艺术家与天地,艺术家与社会,其实也就是人和天地,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相对于艺术家自身而言,天地气场和社会环境给一个艺术家提供了源泉,无论从精神上还是物质上,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艺术家把这些转化成自己的意识表现出来,就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作品。艺术家(人)在这里面充当的角色就像一个翻译机,把天地自然了然于心,再带着自己的感情翻译出属于自己的艺术感悟与艺术语言。

四、艺术家与作品

艺术家诞生于社会,感悟天地造化,创造了作品,作品是艺术家的外在体现。这种体现中最重要的是艺术家赋予了作品“场”。“场”就像是艺术家附在作品上的灵魂,场如人,人如场,感受到场如感受到艺术家本人一样。场是作品的“气”,是艺术家放在作品里的气息,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气息,来源于不同的天地感悟,来源于不同的社会造化,来源于不同的人。每一位艺术家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场”。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那么以天地为镜呢,我想可以观内心。天地包容,海纳百川,心灵之广,包容天地。只有不断地提升心灵的境界,感应天道规律,体悟天地造化,才可能拥有碰撞灵感的一霎那,才有可能在对艺术的探索中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杨身源.西方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2]中央美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李汐(1986-),女,山东济南,山东艺术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油画艺术。

猜你喜欢

作品社会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做优秀记者:如何从一般素材中“挖”重大新闻
对丁旭东音乐作品的探究和分析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简论20世纪的法国文学潮流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