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泽厚书法美学观念探析

2021-12-13王腾云

艺术评鉴 2021年22期
关键词:李泽厚自然

王腾云

摘要:书法美学作为一门美学分支下的方向性美学研究,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书法家与美学家的关注。李泽厚作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其对于书法艺术的探讨散见于其美学论著及文章中,在书法美学领域具有极大的影响。故本文以李泽厚美学思想为基础,从他提出的“线的艺术”“有意味的形式”“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等三个方面对书法艺术进行分析。

关键词:李泽厚  书法美学  自然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2-0033-03

李泽厚的美学思想以马克思历史唯物论的实践哲学为基础,并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人类学本体论美学。他非常关注人,关注人的情感本体,强调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同时主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美学,他用不断发展的社会历史进程展现他认为的人的情感心理结构在美学中不断发挥的作用,在社会中表现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的统一。他将其美学思想运用于他对书法美学的思考,并且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理论观点。

一、线的艺术——从形象性到抽象性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认为在书法文字最初的阶段,象形作为文字的本源,具有对自然事物极大的概括性模拟,而这种模拟表现在文字上是具有形象性的。何为形象?李泽厚先生在《略论书法》中认为形象“一般指生活中各种现实存在的或幻想变形的具体物象:山水花鸟、人物故事、体貌动作以及妖魔鬼怪等等。”①所以,象形文字是人们在对现实中的自然物象经过自己的想象变形,使最初的文字具有形象性。古人曾多次提到过文字的起源,其形象性是相伴相随的。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提到:“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②

许慎认为,中国文字的本源在于象形,古人通过对自然物象的观察,创造出抽象的八卦符号,文字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我们认为它反映在文字上是将自然的物态经过“睿哲变通”,使文字具有形象性,就如“写彼鸟迹,以定文章”,并不是真的画成鸟的样子,而是将其形象高度概括化,使其具有形象意义。这种形象性是人们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社会意识融入到自然物态中,用某种方式(如图画)表现出来,它积淀了人的思考,也就如李泽厚先生所说:“自然形式里积淀了社会的价值和内容,感性自然中积淀了人的理性性质,并且在客观形象和主观感受两个方面都如此。”③随着社会的发展,当这种审美意识与艺术创作观念在人的头脑中逐渐深化时,书法文字的形象性也就逐渐向抽象性变迁。

当汉字形体在对自然模拟取得形象性的基础上获得相对独立于字义的发展途径,进而完成其抽象性,所以李泽厚认为书法是一种特有的线的艺术,其以对中国古代商周青铜器铭文的章法进行美的分析,以音乐和舞蹈这两类艺术作为书法线条的象征比喻,认为书法美在于:“它像音乐从声音世界里提炼抽取出乐音来,依据自身的规律,独立地展开为旋律、和声一样……构造出一个个一篇篇错综交织、丰富多样的纸上的音乐和舞蹈,用以抒情和表意。”④我们概括一下李泽厚对书法美学特征的观念就是乐性的自由美,他将书法的变化比拟于音乐、舞蹈中,说明了书法作为艺术即在于抒情与表意,而作为书法表现形式的线条具有节奏感,变化多端,富有活力。草书作为线的艺术的典型代表,最能体现这种节奏与流畅感。古人在书论中有论述:“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缓则鸦行,急则鹊厉,抽如雉啄,点如兔掷。乍驻乍引,任意所为。或粗或细,随态运奇,云集水散,风回电驰。”⑤

李泽厚也认为草书如同舞蹈一样,用如走龙蛇、富有跳动弹力的线条表现出舞蹈中那种急速旋转的舞姿与变化无常的体势。我们通过以上分析认为,书法艺术的形成经历了由文字字形的形象性到抽象性的过程,最终发展为一种抽象的线的艺术,而书法线条具有节奏流畅、变化自由的特点,并且根据李泽厚的说法,是一种典型的“有意味的形式”。

二、“有意味的形式”——生命与力

李泽厚从美学角度出发,认为书法美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因为“它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⑥所以它具有生命感与力量感,作为抽象的线的艺术,书法的生命表现了自然万物的生命活力,我们认为书法同草木鸟兽等一样,是自然中的生命体,是苏珊朗格所说的“生命的形式”,书法正是反映了古人生命美学的观念。古人认为宇宙万物是阴阳互相作用、生生不息产生的生命运动,故而,古人喜欢用人的形体与生命来表述书法。书法作为“自然阴阳”的艺术,当然也是这种生命运动的表现。那么,书法的生命意味是用什么来表现的呢?古人书论中曾多次提到“力”这个字。蔡邕强调“力在字中”,从这可以看出“力”在书法中的重要性。

书法是诉诸视觉的艺术,其字中的力是通过线条表现出来的,因而也可以说是力作用于线条,表现了自然生命的运动。关于力,有两种概念,一是心理上的力感,另一种是物理上的力感。心理上的力感是由人的心理作用于自然物产生的;物理上的力感,如果抛开单论线条,那么《笔阵图》中有很形象的解释:“点如高峰坠石,横如千里阵云,撇如陆断犀象,钩如万钧齐发,竖如万岁枯藤,折如劲努筋节。”这里形容的不仅是线,还有点画,其中力就体现在点画形态与线的运动上。那么线的力还主要表现在毛笔的弹力上。金学智先生认为:“涩是书法笔力美的极高境界,中国书法的线条美贵在有涩势和阻意。”⑦所谓涩势与阻意,应该是毛笔回锋时的弹力在一瞬间的弹跳感,从而将力作用于线条上,使线条具有质感。所以我们对“力”的两种概念的看法是将心理上的力感与物理上的力感相结合。因为经过自然的人化的力感是人的心理变化而产生的,而反映在线条上又必须通过物理上的力感表达出来。我们认为,人在直接对现实自然物态的观察后,经过头脑中的联想,心理上形成一种对自然事物想象的力感,当这种心理的力感诉诸于物理上的力感时就会表现出变化多端且富有生命节奏与韵律的线条。然后,当线条组合成书法时,它这种具有暗示意義的风格图式就传达出书法所蕴涵的生命意识。究其根源,书法的生命与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相呼应,只不过它是通过“力”用抽象的线条表现出书法的生命意味。但是生命的意味不等于生命,生命背后的依靠则是人,活生生的人。只有人才能使书法具有生命的意味,也只有人才能实现人的自然化,在人的自然化过程中,主(人)客(自然)的界限消失了,俨然归为一体。

那么我们认为,当书法以其纯粹有力的线条组成了富有变化的字形时,其“形”和“势”就具有生命的活力,从而表现自然生命的动态与变化。传蔡邕《九势》最早提出“书肇于自然”的观点,同文又云:“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⑧我们认为这道出了书法对自然物象的变化态势和运动感的概括与抽象化,也就是说,有了自然的存在才有“形”和“势”,书法中的“形”和“势”从自然而来,它将自然事物中的运动变化通过“形”和“势”表现出来,如在《草势》中用“将奔未驰”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书法中蓄势待发的那种动感,如果将其理论上升,可以说“形”和“势”凝聚着宇宙万物的生命运动。蔡邕也认为书法中字体“须入其形”表现自然万物的生命运动,用书物以“象势”方法建立起与自然生命异质同构的关系。

三、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

李泽厚在人与自然的问题上提出了“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他认为:“所谓‘人的自然化,并不是‘要退回到动物性,被动地适应环境;刚好相反,它指的是超出自身生物族类的局限,主动地与整个自然的功能、结构、规律相呼应、相建构……‘自然的人化则表现为在审美捕捉和艺术物态化这个同构中无意识地积淀着社会性、时代性的宽广内容”。⑨“自然的人化”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在自然的人化,即山河大地、日月星空的人化,人类在外在自然的人化中创造了物质文明。另一方面是内在自然的人化,即人的感官、感知和情感、欲望的人化。

前面我们曾以视觉角度分析书法线条中的“力”,并且认为它是自然的人化(内在自然的人化),这里我们就先着重探讨一下“人的自然化”。李泽厚认为“人的自然化”是人主动地与自然相呼应、建构,那么在书法上,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手段——“取法自然”。“法自然”是书家创作中最高的取法手段,历代书家中不少人都从自然景象中得到过深刻的启发。自然中生动的物象一经书家“以道观之”,就会融入书法艺术中,其中的一些笔法就是来自对自然的感受。如孙过庭《书谱》中“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⑩这段话道出了书法点画的异、奇、惊等动作,并指出书法笔法同自然之功,这是历代书论中典型的例子。在一些历史传闻中,我们还能发现这样的例子,比如,张旭从自然中悟得“锥画沙”的笔法,在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悟得了书意,颜真卿看到雨水从屋檐流下,墙壁染上了斑斑渗痕,从其中悟得了“屋漏痕”的转折自如,怀素观夏云变幻悟得了书法的变化与气势等等。这些都说明书家不仅是对自然的纯粹模拟,更重要的是他们主动地接近自然,感受自然,与自然相呼应,感知自然中生命的力量,从而将其感悟运用到笔墨挥发之中,形成无意识,即自然地创作。古人从自然中所悟莫不过如此,并且,它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汲取自然的灵性与精神。优秀的书家无不取法自然,从自然中得到感悟,从作品中表现自然的精神。

与人的自然化不同的是,自然的人化更强调的是主体的地位。被李泽厚认为是儒家最高代表的《周易》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生生之谓易”,这些话语来表达主体实践与生命的重要性,而《周易》“生生”的观点更强调了儒家运动的世界观。这运动正是主体实践的运动与主体情感的运动,更是主体生命的运动,人必须在这自身的生命运动中才能实现与自然变化的同步。主体通过身体之动作使其动势在静态的字形中表现出来,而静态的字形通过变化不定的动势表现得具有活力,以此表现主体的生命。同样,欣賞主体通过对字形的观赏并以想象来获得这种创作主体生命的动感,并以此使自身的生命与创作主体的生命有了互动交流。

李泽厚对于书法美学观念的思考是不断发展的,“线的艺术”“有意味的形式”“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就是不断通过其美学观念应用于对书法艺术的分析。他认为书法作为一种线的艺术,在其自身中积淀了某种意味,而这种意味又通过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具有了人对自然的体会与感悟,这正应合了古人“书肇于自然”与“书当造乎自然”的命题。他将西方理论(有意味的形式)融于中国美学思想中,并运用在书法美学上,这在以西方美学理论为主的分析潮流中,无疑具有极大的贡献。而其将主体(人)置于书法美学的本体地位,也为当前以形式主义分析占主流的书法美学领域的研究拓宽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2]李泽厚.略论书法[J].中国书法,1986(01).

[3]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4]金学智.中国书法美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

[5]李泽厚.华夏美学·美学四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①李泽厚:《略论书法》,《中国书法》,1986年,第1期,第95页。

②(汉)许慎:说文解字序.《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2页。

③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10页。

④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44页。

⑤(梁)萧衍:草书状.《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第79页。

⑥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45页。

⑦金学智:《中国书法美学》,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333页。

⑧(汉)蔡邕:九势.《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第6页。

⑨李泽厚:《略论书法》,《中国书法》,1986年,第1期,第96页。

⑩(唐)孙过庭:书谱.《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第125页。

猜你喜欢

李泽厚自然
《自然》:中国的生物伦理并不狂野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李泽厚老师升级太快?
李泽厚的“最后一博”
李泽厚 思想者归来
李泽厚的最后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