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木偶剧《鸡毛信》中的穿戴偶创新

2021-12-12胡红一张轶秋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40期
关键词:木偶戏木偶鬼子

胡红一 张轶秋

[摘           要]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广西演艺集团木偶剧团潜心创作大型木偶剧《鸡毛信》,由胡红一编剧及导演。该剧分为人戏和偶戏两个部分,为了更好地展现人物形象和木偶角色特性,此次在穿戴偶基础上,将杖头木偶与其巧妙结合,积极创新木偶表演形式。针对木偶剧《鸡毛信》中的穿戴偶设计理念的创新、表演形式的突破以及时代价值进行分析阐述。

[关    键   词]  木偶剧;《鸡毛信》;中国木偶;创新

[中图分类号]  I207.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0-0097-03

关于中国木偶戏的普遍观点认为,“源于汉,兴于唐”,木偶戏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木偶艺术精美绝伦,操作技艺特别,令人叹为观止。木偶剧《鸡毛信》搭载音乐剧大胆夸张的表演风格,采用杖头木偶与穿戴偶结合的穿戴偶,使木偶造型更加完整、立体及逼真,这是对传统杖头木偶的一次突破性创新,用木偶艺术将红色基因的火种代代相传。

一、中国木偶戏类别

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傀儡子”,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中国木偶戏有2000多年的历史,可将其概括为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铁枝木偶、药发木偶五种以及博采众长的独门“海派木偶戏”,这些木偶戏已在各个剧团和机构的不懈努力下,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提线木偶,以泉州提线木偶戏为代表,古称“悬丝傀儡”,由偶头、笼腹、四肢、提线和勾牌组成,高约两尺,对操偶师的“线功”要求极高,有《火焰山》《嘉礼献瑞》等作品;杖头木偶,以扬州木偶研究所为主力,要求演员练好“托举功”“扦子功”“台步功”三大基本功,把握好“稳、正、直、平”四大要素,演出中做到动作纯熟,运用自如。《嫦娥奔月》《白雪公主》等现代新编剧目在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都出现新的追求;海派木偶戏,以上海木偶剧团为代表,《高大的伊万》《哪吒神与钛星人》博采众长,继承和发展中国各类传统木偶的特点及海派木偶艺术,以杖头木偶为基础;布袋木偶,以漳州布袋木偶戏为代表,用指掌直接操纵偶像进行戏剧表演,尤为擅长武打场面和善于刻画人物性格,有《卖马闹府》《两个猎人》等作品;铁枝木偶,硕果仅存于粤东潮汕地区,偶像由后面的三枝铁枝操纵,保留皮影操纵特点;药发木偶,以泰顺药发木偶为代表,《陈十四娘》《哪吒闹海》将烟花与木偶相结合,独具一格,在木偶和烟花表演中都绝无仅有。

二、创新木偶设计

木偶是木偶剧的主角,木偶剧《鸡毛信》第二场、第四场的穿越部分全部为偶戏,虽然只有两场戏,但占全剧篇幅的五分之三,观众在观剧过程中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木偶上,因此木偶造型的整体设计至关重要,将直接影响到观众对木偶的第一印象以及整体观感。

(一)木偶设计背景

木偶剧《鸡毛信》讲述了现代少年海娃戴上爸爸送给他的生日礼物VR游戏眼镜,“穿越”到1941年的晋察冀边区,与相隔80年的小英雄“海娃”互帮互助,克服了艰难险阻,将鸡毛信送到八路军手上,一举歼灭日本鬼子。实现由信任点燃信念抵达信仰巅峰的人格塑造,成功将人生中最重要的那封“鸡毛信”送出去的故事。木偶剧在创作中不仅要创作文本,还要解决实际的舞台呈现,木偶要与戏剧情景结合,两者要互相融合,这就要强化戏剧舞台的意象性,使舞美带有一定的偶化特征,与人、偶融为一体参与表演。木偶剧《鸡毛信》实际上是木偶音乐剧,以音乐剧表演为主要表演方式。与普遍的话剧表演不同的是,音乐剧表演是集声乐、舞蹈、戏剧表演于一身的综合体,对演员唱、跳、演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形体动作幅度更加夸张、舞台行动跨度更远,加强角色的情感延伸和表达。对于传统小杖头木偶来说,由于其体量娇小,基本无法满足音乐剧表演的动态要求,因此,广西木偶剧团选用与真人身量基本一致的穿戴偶。

偶戏部分角色数量庞大,特地邀请中央戏剧学院偶剧系、扬州市木偶研究所、广东木偶艺术剧院与广西演艺集团木偶剧团四方联合制作,其中,扬州市木偶研究所和广东木偶艺术剧院都以设计和制作杖头木偶为主。由于演出所使用的木偶数量庞大,且由多个不同的团队制作,风格上的差异难以避免,但经过木偶团队的多次沟通,对色彩、妆面进行统一调整,最终达成视觉上的和谐、统一。

(二)设计理念创新

木偶剧《鸡毛信》制作一百多个大大小小的木偶,将传统的杖头木偶与穿戴偶巧妙融合,打破了杖头木偶与穿戴偶的界限,首次以杖头铁枝穿戴偶为主要表现形式。剧中小英雄海娃、张连长、八路军战士、老百姓、鬼子军官仁丹胡、翻译官马精辟、斗鸡眼鬼子哨兵都是采用杖头穿戴偶。杖头穿戴偶是对传统小杖头木偶的升级,它的背面装置一根中心柱,上面安装有操作木偶头部、眼睛、嘴巴的马蹄形小机关。头部可以进行360度旋转,眼睛可以根据演员表演时的神态进行开合眨眼,更逼真的是,木偶嘴巴的开合速度、大小与演员说台词时嘴巴的动作一致且同步,最大限度赋予木偶灵魂,接近真人的表演状态。与传统小杖头木偶相比,杖头穿戴偶是将木偶“穿”在身上,在体积和重量上都有突破。一般来说,偶的高度比演员身高要高出半头左右,为了展现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起到的关键作用,饰演八路军张连长的演员净身高达180厘米,因此穿戴偶高达190厘米;每个仗头穿戴偶的重量达十几斤甚至二十多斤,不仅考验演员操作木偶的技艺,还对他们的體能有着极高的要求。演员需将偶的上半身背在肩膀上前,与偶捆绑在一起,以达到“隐身”的效果,让原本需要同时操偶的双手解放,通过两手轮换操作机关,将双手“借”给木偶,实现对木偶上半身和面部的控制;偶的下半身即为演员的肢体,演员的服装极具功能性,可以很好地把操偶师“隐藏”起来,结合木偶设计骨架外露的特征,多用线条、镂空拼接,虚实结合,演员与半身木偶相互配合,表演起来就是人动偶动。从正面看,人物造型更加完整饱满、立体逼真,在表演方式上,角色摸爬滚打时更加自由方便,接近真人表演,动作显得格外生动,实现视觉上的“人偶合一”。

(三)造型风格创新

此次木偶造型与舞美设计的整体风格统一,都是以写意为引领,兼具写实,且充满童趣,摆脱低幼化的桎梏。从木偶造型上,可将百余个木偶分为杖头穿戴人偶、动物穿戴偶和传统小杖头木偶。

根据角色设置,穿戴偶的正面角色,即海娃、八路军、老百姓用写实表现手法,面部五官与真人相似;反面角色,即鬼子军官仁丹胡、斗鸡眼鬼子哨兵和翻译官用讽刺变形的表现手法。“海娃”脸上有黄土高原明显的“高原红”,一双机灵的大眼睛,头戴虎头帽,手握赶羊鞭,虽然生活在鬼子侵略暗无天日的阴霾下,但依然勇敢正直,典型的阳光大男孩形象;翻译官马精辟的木偶形象符合大众对汉奸的印象,肥头大耳,戴着圆框眼镜,挺着啤酒肚,造型夸张,阿谀奉承,全身散发着伪君子的气息,但翻译官骨子里也是中国人,几次三番地保护海娃周全。第四场中,海娃劝说翻译官别再当炮灰给小鬼子卖命时,翻译官良心发现,只是东北沦陷,早已无家可归,最终牺牲在鬼子枪下。翻译官是有思想动机的,他一开始为了糊口给日本鬼子卖命,后来经过勇敢、正直的海娃积极劝说,翻译官幡然醒悟坚强面对自己,实现人格升华,从不同的角度看,翻译官是可爱、亲切的,笑对人生,木偶的风格较为全面地展现了角色特性;鬼子军官仁丹胡和斗鸡眼哨兵的面部黢黑阴暗,凶神恶煞,五官畸变,将日本侵略者的虚伪丑陋表现得淋漓尽致。

羊和狼的群像是用意象化造型来表现的。羊的造型关键在头部,根据角色分为头戴式和手持式。“二郎神”“哮天犬”和“七仙女”三个羊的角色采用头戴式“羊头”,演员全身穿着“羊皮”,将“羊头”戴在头顶,演员身体和腿部代替羊身,全程双手背腰,弓腰曲背,通过手闸控制“羊”眨眼。群羊的“羊头”造型采用手持式。由于群羊都是小羊羔,選择身型娇小的女演员来扮演,全身穿着紧身“羊皮”,全程弯腰手持羊头,用手腕的力量使羊头缓慢起伏,表现小羊的呼吸;同时,控制藏在“羊头”手柄上的机关使羊眨眼睛。“羊皮”使用大量白色仿丝纱面料堆积,按照“羊毛卷”的样式剪裁出褶皱肌理,在领口、腰部和尾巴上都附有真羊毛的装饰。羊群的面料没有全部采用皮毛制作,一方面是因为要与写意风格的木偶造型融合,另一方面是与真羊毛相比,仿丝纱有一定的硬度,便于保持形状及后期打理。羊群的整体造型清新可爱,温柔善良,生动立体,当羊群出场时,台下的观众都很惊喜,十分喜爱小羊造型,打破以往对羊造型的呆板认识。狼的造型,取其头部形态,抽离骨架,表演时,演员全身穿着鬼子兵的服装,整个身体与狼的头部结合构成狼的整体造型,单手控制狼头,整体采用意象化设计。剧中日本鬼子要大开杀戒,一瞬间鬼子兵化身“鬼子狼”,凶残围猎群羊,这些“鬼子狼”正是鬼子兵的幻象,群羊更是代表了勇敢、正直、善良的老百姓,奋起反抗,将“鬼子狼”一网打尽。传统小杖头木偶主要表现日本鬼子兵,木偶部分只有鬼子上半身,下半身由演员穿日本兵服,双手操偶,展现群像。由于鬼子士兵错落站在舞台后方,与舞台上的写意山景融合,因此,小杖头木偶体积较小,从观众的视角看,更有距离感和透视感。

木偶服装采用棉麻混纺布料,手感粗糙硬挺,一定程度上保留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老百姓的衣着特色,运用大量面料的堆积拼叠更加写实粗粝;服装颜色避开历史剧普遍的单一色系,选择低明度、低纯度的对比色,在视觉上色彩更加丰富,但也不失沧桑感;表现出战争时期民不聊生、动荡不安的生活,营造出强烈、真实的历史感。

三、拓宽木偶表演形式

穿戴偶将同时操偶的双手解放,通过双手轮换操作机关控制面部动作,空闲的一只手就可以实现很多动作。“海娃”可以一边说话,一边甩鞭子;扎双马尾的小女孩,唱着歌,手里还拿着红色的风车,跑来跑去;村里大叔两手握唢呐在村头吹起来;八路军手中握着枪等,都给木偶带来生机。同时,穿戴偶也解放了演员的身体和双腿,可以完成大幅度动作。“二郎神”用尽全身力气把翻译官顶翻在地,翻译官直接屁股朝天摔在地上,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翻译官肥头大耳的笨拙样子。

此外,木偶剧《鸡毛信》中加入大量音乐剧表演元素——群舞,通讯员拿着鸡毛信向张连长报告时,伴随歌曲《这一仗打得真漂亮》,在激烈的喊杀声中,八路军战士与老百姓默契配合,将日本鬼子全部剿杀并庆祝胜利的群舞片段中,八路军战士手握钢枪,整齐划一,每一个动作的力度、每一个眼神的应用都表现得恰到好处,完全将自己和木偶的内心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凸显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顽强拼搏、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时代价值

早在2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木偶和“傀儡”来记录生活、表达感情和思考。所以,木偶作为偶戏中传达精髓的媒介,是让人们融入故事本身的桥梁,它并不是孤立于戏剧之外的。木偶戏(杖头木偶)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2014年,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木偶剧《鸡毛信》以剧本为核心,利用“‘偶像”营造整体戏剧氛围,既不丢失木偶的美学质感,又强化了视觉冲击力。导演用整体的思维观念来统筹协调现代戏和穿越戏各部门的创作,摆脱以往的传统观念,保持“好玩好耍有意思,好玩好耍有意义”的创作风格,在演剧过程中,开门见山地向观众展示戏剧魅力,拉近人偶和观众之间的距离,让观众真正融入戏剧情境中观看木偶剧,潜移默化地向孩子传递情感传递爱,温润心灵、启迪心智,毫无保留地让他们从中获取成长的精神力量,收获属于自己的鸡毛信,克服困难、不懈努力,厚积薄发,把人生中属于自己最重要的那封“鸡毛信”送出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15.

[2]任志锋.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理路[J].思想理论教育,2019(9).

[3]胡万峰.论木偶剧艺术创作的整体性[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6(4).

[4]张媛.论音乐剧表演中的角色塑造[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4).

[5]苏扬.木偶剧艺术的创作实践与思考[J].剧影月报,2021(4).

[6]崔茜.红色题材木偶剧再现抗日小英雄传奇故事:观木偶剧《铁道小飞虎》之感[J].文化月刊,2021(6).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木偶戏木偶鬼子
传统戏剧——木偶戏
木偶戏
小木偶找智慧
木偶的眼泪(一)
木偶戏
木偶复活记!
鬼子们的敬礼
亡羊补牢
合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