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价值承载路径探索

2021-12-12赵欢管建莉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47期
关键词:三位一体思政价值观

赵欢 管建莉

[摘           要]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任何时候都要发挥好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积极创新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为思政课教学模式探索提供价值支撑。

[关    键   词]  高校思政课;“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7-0006-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应充分发挥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促进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学生发展需要,既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又聚焦社会重大突发事件,抓好日常学生教育,逐步实现认同和践行,让思政课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同频共振,努力培育有责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价值支撑的必要性

首先,从国家层面来看:“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2]当今世界正处于两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解决好价值体系、价值观问题,凝心聚力,有效整合社会意识,形成社会价值共识,助推新时代强国梦的实现。

其次,从社会层面来看:青年的价值取向,既关系着自己的人生,又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各种文化的交流碰撞,社会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必然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一定冲击。通过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进行价值观培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厘清价值冲突,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避免走歧路。

最后,从个人层面来看:“要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3]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新时代青年是引领社会风气的中坚力量,带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价值共识,需要大学生始终走在前列。网络上涌现的信息繁杂纷呈,大学生对复杂多样的网络信息缺乏一定的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可能导致他们的价值观发生偏离,这给思政课教学和思政课教师带来了挑战,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高校思政课“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价值支撑的实现路径

教育是国之根本,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學的全过程,由理论认知、价值观碰撞到实践体验,符合大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是改进和加强思政课的基本遵循。坚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强化理论认知,以问题为导向回应学生的价值诉求,以实践为桥梁推动落细、落小、落实,有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价值理论支撑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思政课要顺应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树立学生本位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前,采用调查方法,充分了解学生的价值观选择和价值判断,为拟采用的教学提供学情支撑。在课堂教学中,探索教学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注重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发展方向相结合,讲好生动的“中国故事”,实现价值观认同,突出思政课的理论性和价值性。

一般学生视觉、听觉、触觉所接收到的属于被动学习,所说的、所做的,如发言讨论、模仿、操作等属于主动学习。通过课堂精心设计,挖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借助网络平台,采用案例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实现教学。针对学生思想困惑进行理论分析,增强教学针对性和亲和力,将教学重难点问题讲深、讲透,突出教学的现实感。以讲解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这一重要教学内容为例,融合社会主义道德的时代要求,依托全国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做深入阐释。引导学生现身分享,从价值观层面引导学生贯穿历史、回应现在,坚定价值观自信,为美好未来不断奋斗。

(二)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的价值选择支撑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探索“互联网+”思政课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在遇到重大突发事件,课堂教学受到限制时,网络教学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学渠道。

为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思政课作为覆盖全国大学生的公共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依托网络平台,瞬间实现了在线课程的全覆盖。线上授课与大部分学生产生了某种情感上的共鸣,拉进了课堂的距离,营造了“一对一”的授课效果,方便教学活动的开展。结合学生回答的问题及其思想观点,以新思想精准引导学生的思想动态,继续加强深入学习,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加有效地设计问题,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在与学生的思想对话中实现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为了加强线上的教学管控,保证教学效果,可以引入案例教学、情境设计、问题探究等互动环节,引导学生紧跟教学节奏,避免出现线上离线情况。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线上授课为例,依托职教云平台建课,开展课前、课中、课后活动,依托QQ群开展在线直播,从开课到课程结束,学生的所有参与情况都有数据统计,为分析学情,调整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提供了依据,方便师生交流互动,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实践支撑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4]为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指明了方向。

高校在组织开展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方式,打造“行走课堂”、实境课堂,把实践纳入教学环节。结合专题教学,设计组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听专家学者的讲座、讲中国故事和业界故事、撰写实践调查报告、观看红色影视等,充分挖掘地方的教育资源,将地方文化融入立德树人教育,建立蕴含爱国主义、职业品质、生态旅游等实践教学基地,有条件可以建立VR虚拟体验馆,足不出校就可以饱览祖国的大好山河,坚定文化自信。拓宽高校与社区街道、企事业单位等相对接,挂牌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4]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为例,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结合社区街道志愿活动、红色基地实地参观、时事热点问题等,回应社会现实,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系列活动,如摄影展、微故事、“我有话说”等,在参与实践中强化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践行。

三、总结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之中,体现在学校日常管理之中,做到进教材、进課堂、进头脑。[2]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三者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并不是独立分开的。思政课仍然要回归课堂教学,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教学的终结,而是拓展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课堂教学模式,开展好实践教学。特别是在应对突发重大事件中,“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有助于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情境、实践情境及思想动态研判,增强教学内容、思想、行动等三个方面的亲和力,缩短与学生的距离感,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8).

[2]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Z].2014-02-24.

[3]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4]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Z].新华社,2019-08-14.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三位一体思政价值观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我的价值观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