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绘画教学的内涵与课程实践探讨

2021-12-09熊言钧杨思杰

艺术评鉴 2021年21期
关键词:综合材料

熊言钧 杨思杰

摘要:综合绘画是适应艺术教学改革需要建立的实验性课程,其根本意义在于突破传统画种教学的局限,通过对新媒介、材料与形式语言的实验性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绘画思维、能力与态度,实现绘画教学的当代转型。国内综合绘画教学中存在着如课程定位不明、课程内容保守、课题训练误导与脱离学生个性和现实情境等诸多问题,可以从开启当代性视野、发展媒介性思维、训练实验性方法和培养创造性态度等四个方面出发,反思课程理念,改进教学实践。

关键词:综合绘画  媒介思维  综合材料  实验艺术

中图分类号:J20-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1-0087-05

全球化境遇下的艺术交流日益频繁、扩大,如何以新的媒介思维和语言与外界对话,这不仅涉及到对文化传统的有效转化和推广,也关系到在强调创新的舞台上如何获得尊重和认可。在此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亟待更新教学理念与实践体系,以利用更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和前沿成果来改进课程结构与内容,开拓教学新模式。当前,全国部分美术院校已在传统绘画专业之外增设综合绘画课程,尝试以创造性思维开发和个体独立表达为核心,突破画种、材料和技法的区隔和限制,培养跨媒介的意识和创作能力,这种对传统边界的跨越意图,既是绘画艺术对多元融合的现实世界的必要回应,也符合当代文化、艺术学科发展的共同趋向。眼下来看,综合绘画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存在理念与路径的混淆不明、似是而非和导向混乱等诸多问题。如何走出传统画种教学的观念和体制围困,如何引导学生避开材料和形式训练的庸俗套路,如何使他们通过发现自身的需求、局限性和独特性打开可能性空间,从而发展他们的媒介思维和艺术创造力,这是综合绘画课程建设和教研工作希望达成的目标,也是其面临的迫切课题。

一、作为课程概念的综合绘画

严格说来,综合绘画既不是画种概念,也不是学术概念,而是基于教学需要形成的课程概念。没有人会将一幅绘画作品归类为综合绘画,这是最明显的例证。但是,综合绘画又是基于画种概念产生的。“综合”相对的是单一、纯粹,而单一、纯粹的绘画,就是传统的画种概念,也就是现行教学体系下明确划定的油画、国画、水彩画、水粉画,以及版画、漆画等等画种。这些画种以单纯、恒定的画材和工艺技术来界定,被人们普遍接受,不仅在艺术院校,也在整个艺术界形成封闭且壁垒森严的专业交流圈。体制化的专业圈子遵奉传统、规则和权威,强调严格的、循序渐进的技法训练过程,常常围绕着单一的画种和既定的审美标准展开各类展览和评选活动。综合绘画的概念就是要打破这种历史和制度性区隔,不再囿于以特定媒介和工艺来划分绘画种类和评价体系,也反对以区域性、民族性的外在要求和美学规范来限定绘画,更强调宽泛、自由的绘画观念和创作方法论,突出一种“大绘画”的意识。李济民认为“综合”的意义在于不拘泥于现有形式,应回归人的创造性“动机”,由边缘切入未知,有综合导向原创,这种观点切中了综合绘画概念的要义。

笔者注意到,在英文语境里没有与综合绘画可以完全对应的单词。如果仅从媒介层面看,或可称综合绘画为混合媒介繪画(mix-media painting),也即国内通称的“综合材料绘画”,但在含义上失于片面。纵观国内相关论文,多数作者都将综合绘画模糊地等同于综合材料绘画,这是明显的认识误区。如此概念混用导致综合绘画被视为一个画种,而它与传统画种的区别仅在于使用了混合材料,这便造成了综合绘画概念的意义萎缩和作用弱化。实际上,没有哪一种绘画的材料不是综合的,并不存在完全单一的材料,包括所有的传统画种。综合绘画尽管从实操层面更易沿着材料实验展开,但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对传统绘画思维与惯性的质疑和挑战,因而绝不是在传统画种行列里再新添一个名目。此课程概念的提出承载了破旧立新的需求和愿景:绘画应从物质媒介的综合开发走向对未知的实验,以及对绘画新观念、新形式、新空间的探索。如果忽视这一批判性价值取向,势必会催生大量低水平的“形式主义”的操作和“样子货”的泛滥。还有很多“综合材料绘画”尽管在作品中混入了新的材料,不过是新瓶装旧酒,依然服膺于传统思维与惯性,将材料限定在肌理或色泽效果的营造上,根本没有触及对媒介多重属性的发现和利用,更未体现出艺术表达的独立性和新经验。此外,“综合”的意思也绝非是说画面上一定要结合多种材料,仍然可以单纯地使用材料,关键是作品对常规的突破,呈现实验性的过程和结果。即使以油画材料进行创作也同样可以抱着自由、开放的综合绘画意识,不需要被某种油画传统或是“情结”所束缚。油画颜料仅仅是一种颜料而已,当它从历史负担中解脱出来,就会显现出完全不同的属性,激发出新的使用方式。

概而言之,综合绘画作为课程概念,其教学目的仍在于“绘画”,在于促进绘画各学科的融合、转向和创新,而不是为了建立和维护一个新的“综合绘画”画种或学科,更不是围绕这一牵强定义的画种或学科建立自上而下的体制艺术“山头”。毋宁说,综合绘画教学是一种权宜之计,是必要的过渡或桥梁,是为了容纳、促进绘画新观念、新实践的发生而在学院教育领域内创造的开放空间。

二、综合绘画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依照上文澄清的综合绘画概念,考察当代国内外美术院校的相关教学实践,可以发现目前欧美艺术院校普遍设置的“自由绘画”“实验绘画”或“绘画”等系别、专业已经很早实践了类似的绘画教学理念,如德国的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的绘画教学,其不同工作室导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与学生进行开放的讨论,不会在绘画形式和材料选择上设限,学生因此获得自由、独立的思维锤炼和材料选择、处理的经验,也造就了新的艺术表达和语言产生的机遇与空间。在国外某些院校,绘画的教学不仅体现出绘画领域内的综合、无界,更与其他艺术类型、学科形成交叉和相互渗透,比如和雕塑、装置等艺术形式的融合及借用电子科技、影像等技术展开的边界模糊的实验,使绘画摆脱平面、架上的限制,走向三维实体和真实空间,甚至是虚拟世界。国内绘画教学较为前沿的探索最早出现在几所重要的美术学院,如中国美院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即开展综合绘画教学实验,其后于新世纪初设立的综合艺术系,将综合绘画作为主干课程之一;天津美院也在实验艺术学院建立了综合艺术系和综合绘画工作室;中央美院在不同专业类别里设置了综合绘画课程方向和各类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室。其他一些国内艺术院校和师范类高校也相继设立名为“综合绘画”或“综合材料”的专业方向或课程。应该说,国内院校已经充分认识到绘画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因而在推动综合绘画专业及课程设立上表现出很强的积极性,并且就结果来看也是良好的,这从毕业生创作实践及国内艺术展览上可见一斑。综合绘画的课程成果无疑给固步自封的学院艺术教育带来开放性影响,让很多有志于艺术创新的师生获得了施展空间;新媒材、新风格绘画作品的出现也带给公众以视觉和认知的冲击,扩大了艺术的社会影响和普及效果。

然而,综合绘画课程在得到广泛开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显而易见的问题。据考察,很多院校在这类专业及课程的命名上存在人云亦云、不明就里的状况,而在课程定位与教学资源配套方面更出现了严重的偏差,以及随之而来的教学向度上的盲目、课程编排的混乱及施教方法的粗陋。具体表现为几个方面:1.将综合绘画课程变成传统绘画、民族绘画(包括民间美术)的材料与形式语言的有限实验和拓展,使教学内容约束在既定画种的传承和补充上,以致出现狭窄、保守的局面;2.将综合绘画偏狭地理解为综合材料绘画,教学着力在单纯的材料层面的发现与运用,以致忽视了当代艺术语境的导入,限制了媒介思维的开放度和形式实验的自由度,也造成了学生自我表达和现实生活的脱离;3.在教学上大量沿用设计学专业的平面構成训练内容,将综合绘画课程圈定在纯视觉形式实验的范围,致使学生的绘画创新意识变成了对所谓“形式感”的片面追求;4.一些院校的综合绘画课程设置与开展缺少系统课程的配套和支援,反被包围在大量陈旧的课程之间,因而在情势和逻辑上非常孤立,不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接受,也很难将学生带入积极的学习状态,更难以巩固课程教学的成果。这些现象的出现归根到底在于艺术教育、教学观念的保守、滞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学院教学消极应对当代艺术变革的反应。

部分院校将综合绘画划归于实验艺术范畴,成为实验艺术院系的专业方向及课程内容,这种做法值得肯定。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甚至没有专门的绘画专业方向,但是绘画作为基本的艺术媒介、形式,又会在不同的教学面向上出现,这带来的实际效果是打开了传统专业局限,将绘画实践融化在实验艺术的教学环节,一定程度上符合综合绘画的教学宗旨。实验艺术的教学鼓励学生基于个体表达的独立性,实现对艺术媒材和形式边界的拓展,并主张建立艺术实践通向社会性、公共性的途径。这种导向落实在绘画教学层面,表现为以感性认识和理性方法结合为宗旨,启发学生寻求自我表达的独立视角和“接地气”的主题关注,进一步选择、摸索适合的表现媒介、形式和技法,获取精神表达的物质化方案,最终形成对传统造型语言的扬弃和革新。但需要指出,在教学导向上把绘画作为重要课题仍然是紧要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清醒、明确的绘画观念与实践革新可以推动被传统画种学科捆绑的体制转型,实现学术、教育、展览及市场资源的重新配置;另一方面,绘画本身依然最能有效地与大众发生联系,并引发社会关注,同时它也是连接传统与当代文化生产的脉络所系。所以,艺术院校在强调艺术教学的实验性、当代性的同时不应忽视绘画这门学科的实践自觉。如何通过打破与更新、解构与重组寻找绘画传统通向未来的路径是需要艺术教育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三、综合绘画课程教学的课程反思与建议

艺术教学始终是一项系统工程,综合绘画教学也不可能例外,甚至更具复杂性。这门课程本身并没有太多现成的教学资源和可以照搬的套路,需要教学机构和人员结合自身对艺术历史与现状的梳理、对绘画媒介可能性的感知与思辨、对绘画过程中的实验性方法的经验总结来制订课程方案,选取教学方法,并且需要激发学生的自我艺术意识和独特性。当前,各种先天与后天、内部与外部的因素已造成国内综合绘画课程的教学误区和困境。鉴于此,本文从四个方面来反思并探讨综合绘画课程施教理念和导向,以期为实践提供参考:

(一)开启当代性视野

制约国内艺术教学改革的消极因素不甚枚举,陈旧的招生制度和保守的教学环境尤为突出。对于综合绘画教学来说,师资是一方面,学生素质也是一方面。由于招生方式因循惯例,学生多来源于考前班,被一套陈腐、僵化的绘画技术灌输,很少接受艺术知识启蒙,现当代艺术讯息几乎闻所未闻。高校教学环境基本也是以传统技艺学习为主流,推崇百年前的经典,忽视了当下的艺术现实,而综合绘画需要的配套课程又不能及时到位,这就导致学生普遍的艺术感性迟钝、理论匮乏、视野狭窄和态度的畏缩不前,使教学平添难关。既然综合绘画强调的是跨越传统画种、媒介的实验与创新,势必要将这门课程纳入到广阔的现当代艺术时空下来考量,以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艺术史、理论知识背景,了解绘画近百年来的发展脉络、重要个案和前沿状况,形成对绘画媒介、形式与技术语言的必要的语境感知和思考能力。开启当代性视野有利于学生摆脱传统绘画思维惯性和语言方式的禁锢和依赖,特别是“写实/再现”模式的造型语言对观察、表达方式的束缚,发现绘画实践的路径差异和风格多样性,激励学生敢于否定经典和权威,凭借日常现实的自我体验和个体趣向来唤起艺术感性和表达欲望,并且自主选择媒材和技术展开行动。

综合绘画教学的顺利、成功的开展需要学生具备以上的条件与能力,那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呢?长远的方案是寄希望于艺术教育的系统性开放与改革,以容纳丰富、多元的当代艺术知识进入课堂,使学生更早、更自然地熟悉艺术及绘画存在的现状和发生逻辑。整体看来虽然遥不可期,但是部分院校已经在招生方式方面有了可喜的变革,相信逐渐会对系统产生影响。眼前最切实的方案就是增加艺术史、理论及作品鉴赏课程,举办艺术讲座,观摩当代艺术展览,以及非常重要的——在课堂上大量展开艺术家个案的讨论。需要特别提及的一点是,充分重视网络在艺术知识普及上的积极作用。目前,除了传统的门户艺术网站,最具传播力的是艺术自媒体,如微信、微博、Twitter和Facebook上的大量艺术及绘画的公众号和大V,包括各类艺术机构的官方账号等。这些自媒体日常更新所传播的艺术讯息可以带给学生以身在当下的鲜活感知,促进学生对于“生活世界”的回归,也会使他们获得动态的艺术观和能够活学活用的艺术知识与技能,其作用无异于一个全天候的开放课堂,能在综合绘画教学中善加利用是大有裨益的。

(二)发展媒介性思维

综合绘画教学的重点就是要帮助学生形成绘画的媒介观,理解综合绘画发生的历史逻辑,并让他们摆脱陈旧的绘画思维和因袭心理,进入发现、实验和创造的思维状态。传统艺术主要以模仿自然为基础,“再现”既是功能,也是目的。绘画媒介或材料在再现模式下不可能突出自身,而是要服务于对象的“现身”。传统写实性绘画通过具体的描绘来制造“肖似”和幻觉感,使画布、颜料和笔触隐藏起来,从而突出眼前的对象。因为油画材料非常适合“再现”技术的发挥,再加之其容易生产、保存和流通的优点,遂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形成一整套技法体系和美学标准,也形成了维护它的专业行会和学院化体制。国内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绘画教学体系为主流,强调再现和宣传功用,写实性的艺术深入人心。在传统再现性绘画中,媒介受到贬抑,其传达(描绘)的信息(内容)是其根本,技艺则决定其优劣。直到摄影术取代了绘画的再现功能的优势地位,其现代之路才真正开始,媒介终于得以凸显自身,不再为逼真的“幻相”所囚禁。正是印象派及后印象派画家对笔触和颜料的突出表现,揭露了绘画的本体存在。当毕加索把报纸等日常材料拼贴在一幅静物画之后,绘画媒介的革新一直没有停止。达达派主张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开始使用现成品制作绘画和雕塑;波普艺术家大量使用流行图像、复制图像及印刷技法和工业颜料;新达达艺术家如劳森伯格在街头到处捡拾废品,创作一种拾荒者的艺术;观念艺术更是将文字、灯光、生物有机体等等五花八门的材料带入绘画实验。当代绘画在媒介实验上越来越开放,其关键是呈现创作者的独特观念与作为,以及落实于结果的媒介语言和感知实体。马歇尔·麦克卢汉有著名的“媒介即信息”的论断,对于绘画来说,媒介无需仅仅服务于某个对象的真实再现,其自有形式目的与意义,本身即构成绘画的主题或内容。尽管现代主义绘画的本体之路目前也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但是媒介本身的潜力并没有枯竭。当代艺术对社会、文化语境的强调和对意义的回归又重新看待并运用媒介,这种转型在绘画上表现得极为突出。

让学生理解和熟悉综合绘画教学发生的历史逻辑和现实背景,可以解开学生的思维束缚,激发学生对新媒材、新形式的兴趣和表达欲望,提升学生对于绘画媒介与语言的认知与思考能力,为教学提供动力。艺术学者蒂埃里·德·迪夫认为学院派艺术的核心是专业化的技艺,而现代主义则根据媒介因素展开实践。比较而言,“技艺得力于学习,媒介得力于发现;技艺是一种传统,媒介是一种语言;技艺凭借经验,媒介仰仗试验。”这种比较虽限于传统学院派和现代主义,仍发人深省,非常适于启发综合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发现新媒介,识别新语言,展开试验的过程,乃至以批判性视角解析媒介的符号学意义,将绘画的媒介观拓展到视觉感知之外。通过艺术个案介绍,使学生具体了解艺术家运用媒介的动机、角度和方法,领悟各类媒介通过怎样的技术过程被发现和提取,并最终输出为一种语言;通过工作室材料处理的直观演示引发学生对于日常材料多重属性的感知,提高视觉与思维的敏锐性,使他们能发现周遭能唤起自身情感和思考的材料,并依据材料特有的属性展开自主实践;通过对当代批判理论的视角和方法运用,赋予学生解析特定媒介的能力,使他们能超越视觉审美的局限,发现存在于媒介与文本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与张力,从而开启更具挑战性的绘画媒介观。综合绘画教学切不能耽于追求表面的“形式感”,如对材料的肌理、色彩进行刻意又俗套的构成设计,应该鼓励学生挖掘媒介、材料的潜力,争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表达,而对媒介的探索更可以扩展到诸如文本、图像和更多非确定性状的材料,形成敏感、深刻又开放的媒介思维。

(三)探求实验性方法

在综合绘画课程里,实验性贯穿于两个方面:绘画媒介、材料的实验和教学方法的实验。对于绘画媒介、材料的实验性是综合绘画教学题中应有之义。不管是选择新媒介、新材料,还是仍然沿用旧媒介、旧材料,新思维势必要求对媒材采取不同于传统方法的处理方法。实验既可能是对未知的随机性开放,也可能是对预想、假设的试错,这取决于创作者的个性、习惯和设定。创作者针对媒介、材料可以设计各种各样的实验步骤,调节其中各种要素的配比,观测出現的不同变化,选择和控制需要的结果,这是一个机遇和理智并存的过程。综合绘画就是实验性绘画,必须向新的反应、新的结果敞开。如果没有出现新的反应、新的结果,可以说这个绘画实验过程就是失败的。但是出现新的反应、新的结果未必一定是成功的,它可能导向一种未知的路径,使创作者有幸走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也可能并不符合前期的需求,因而不过是“山重水复疑无路”。通过实验,新媒介、材料会因为某些有效与新奇的反应被利用、编排,成为绘画作品,而传统媒介、材料也可能在别出心裁的实验设计下呈现出意外的结果,从而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认知,或赋予传统以新的面貌或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思考可以对某种材料做些什么,以及怎么做才可能出现需要的结果。以一块木板来说,一系列的动词所指示的动作意味着一种特定的技法,如洗、泡、染、锯、擦、磨、粘、刻、拼、画,等等,根据技法施加的结果进行评估,并决定后续处理。对实验性方法的追求体现了综合绘画课程与传统画种技艺传授的教学本质的不同,这正是该课程蕴含的积极价值。

至于教学方法,综合绘画课程同样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做出多种实验性设计。教师可以主动引导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开启实验,如观念先行、形式先行或材料先行,再以此设定某种游戏规则,让教学在张弛有度的秩序中展开;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实验组,进行分工协作式的集体创作,让学生在绘画实验中发挥各自特长,并相互扶持、相互影响,同时体悟当代绘画对传统艺术依赖的个人“手势”的摒弃或转化,认识到绘画可通过方案的形式获得个人能力之外的执行;教师还可以选择项目式教学,如以一场展览来驱动课程的开展——拟定展览主题,要求学生提供作品方案并与其讨论,确定方案分头实施,最后呈现一场展览,做课程总结。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综合绘画课程的特殊性质决定了教学方法必须具备实验性,过程中充满不确定性,即使如此,任课教师也需要采取必要的理性控制,以使教学成果获得保障。

(四)培养创造性态度

创新是文化现代性的一种内在规定性。从绘画走下宗教的祭坛,进入民间市场流通开始,作品的价值就在交换中体现出来,作品的个性和风格标识因此变得愈来愈重要,艺术家也由此被卷入贡布里希所谓的现代艺术“名利场”,而创新则成为衡量竞争成败的主要指标。全球化时代的艺术交流频繁,跨越区域限制,艺术潮流也不可避免地趋同,但是独特性和创造性仍然是最被推崇的价值。综合绘画课程在国内的开展正是由于艺术创新的稀缺所逼迫,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艺术态度具有明确的价值旨归。综合绘画因此反对以传统画种概念、理路和规范来“画地为牢”,其目的就在于发扬创作主体的独特性、能动性,倡导打破界限、敢于实验、直面未知的精神,努力在绘画实践中做到某种程度的任意取材及不择手段,以发现新事物、创造新形式、拓展新意义。

创造性态度的培养对于不同的学生个体不会是一致的。对于有些高度自觉且有较强禀赋的学生也许无需强调,但对于另一些同学则可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应放弃因材施教的原则。实际上,创新往往源于差异,个体的独特性甚至是局限性可以经过扬长避短的学习、强化,形成不同寻常的艺术路径、风格和气质。从这方面来说,教学更应保护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自由的媒介、材料和技术选择,帮助他们实现自定的目标,而不是指定的目标。此外,教师还需要辨证地把握创新在后现代艺术语境中的含义与尺度,因为在此语境下并不存在真正的原创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否弃原创。很多艺术家在绘画作品中采用戏仿、挪用的手段来展现一种玩世不恭或批判的态度,这是需要详加甄别的。具体到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和鼓励学生对于创新的独特理解和探索实践,引导他们就“创造性”概念和这种具有时代性的、不成文的原则展开思考。

综上所述,继综合绘画课程在国内设立与开展以来,其成果有目共睹,问题也同样显而易见。本文从概念入手,澄清综合绘画作为课程而非画种概念的内涵,进而提出了国内综合绘画教学上出现的诸如课程定位混乱、内容保守、导向片面和脱离现实等迫切需要改变的问题。在对综合绘画的课程目的与理念作出明确反思的基础上,本文对教学实践做出从视野开启、思维发展、实验训练和态度培养等四个方面的导向建议,希望能对这项任重道远的工作有些许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济民.建立现代综合美术教育的新模式/探索中国学院现代绘画的新形态教学[J].齐鲁艺苑,1998(03):5-10.

[2]赵牧,刘旭光.综合材料绘画浅谈[J].中国美术学院学报,2013(08):100-103.

[3]何军.材料拓展与思维培养——乌多·杰斯克与美术学院的当代油画教学实践[J].世界美术,2018(04):48-51.

[4]黄亚奇,张一非.绘画类教学的一个尝试[J].艺术工作,2016(06):111-113.

[5]吕胜中.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专业教学[J].视界,2014(02):60-67.

[6]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当代艺术融入学校美术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河道宽译.理解媒介[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8][美]佐亚·科库尔,梁硕恩编著.1985年以来的当代艺术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9]孙志晔.自由跨界与多元表达———当代综合绘画艺术语言之魅力[J].艺术研究,2012(09):105-107.

作者简介:杨思杰(1979—),女,副教授,研究生学历,主要研究方向为广告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9年度安徽省设计学类专业合作委员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9jyxm1300。

猜你喜欢

综合材料
浅析大学版画教学中综合材料的运用
浅谈综合材料绘画中的情感表达
综合材料融入幼儿美术课程的意义及策略研究
粗陶首饰的材料应用趋势研究
浅谈综合材料在水彩画中的应用
论综合材料在现当代油画创作中的运用
关于综合材料绘画技法在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综合材料在现代壁画装饰中的运用
浅谈综合材料绘画中的材料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