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结构高端化发展路径研究

2021-12-09王新涛

西部学刊 2021年21期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全球价值链

摘要:国家中心城市作为我国城市体系的塔尖,产业结构向高端化发展是必然选择。国家中心城市产业结构高端化发展路径,就是要顺应产业国际化趋势、产业服务化趋势、总部化发展趋势、集约化发展趋势、融合化发展趋势,推进产业区域协同布局,提升产业高级化发展水平,增强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加快融入全球产业体系,使其成为全国或者区域的政治中心、产业创新中心、产业组织中心和产业服务中心。

关键词:国家中心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全球价值链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21-0154-03

截止到2020年底,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郑州等九个城市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或者国家支持建设的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是全国城市体系的塔尖,不仅是全国或者区域的政治中心,更是这些区域的产业创新中心、产业组织中心、产业服务中心。为了适应发挥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的需要,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方向发展是必然选择。

一、国家中心城市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

我国国家中心城市的产业发展都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顶端,要发挥引领辐射带动示范效应,就是从区域或全国的视角来审视产业分工体系,把自身定位于区域或全国产业发展的发动机、产业创新的策源地、产业组织的中心地等角色,疏散生产功能,强化服务功能。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中心城市的产业发展更要适应国家战略新要求、国际竞争新格局、科技发展新进步、人民就业新需要、城市发展新要求,更好地依托于创新资源,强化创新优势发挥,增强产业竞争力、产品创造力、品牌影响力,尤其要注重发挥在产业选择和人才吸引上的优势,集中发展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显现出广阔的就业空间,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其中,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文化创意、科技创新等生产型服务业增加值在第三产业和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上升,高端复合型服务人才集聚步伐逐渐加快,为国家中心城市的产业向高端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本支撑,从而推动城市的高质量发展。由于国家中心城市的产业业态以服务业为主,能够体现国家中心城市职能,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产业是服务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因此,国家中心城市的服务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效应更加明显,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在城市空间上的分布具有较强的集聚性特征。国家中心城市不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创新能力更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示范效应已经显现,主要体现出几个方面的特征:现代服务业占比稳步提高,高精尖产业规模扩大,产业集群发展效应凸显,产业高端人才不断集聚。

二、国家中心城市产业结构高端化发展的方向

产业发展具有其内在的演变规律,国家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已经开始向工业化后期阶段加快迈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应放在全国或区域具有较强的引领性、在国内和国际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的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其中包括会议会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文化创意、商务与科技服务等高端服务业,还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对产业融合起关键作用、极具发展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态,突出国际化、服务化、总部化、集约化、融合化的发展理念。

(一)顺应产业国际化趋势

产业国际化是指产业的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是根据比较利益原则,在全球范围内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进行国际分工。产业国际化的特征主要包括:第一,国际化的经营。企业按照国际化的理念来组织企业的生产与经营,能够适应全国或较大国际化区域的发展需求,能够将自身的产品和劳务按照国际规则和国际标准推介出去。第二,国际化的生产。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环节不再局限于某一国内,而是根据市场需要、运输需要、原材料需要、人才需要、研发需要、成本需要、甚至是制度需要和国家利益需要,在全球进行生产布局,进行生产链条和销售链条的组合。第三,国际化的竞争。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不仅局限于國内竞争,而且要主动融入全球市场,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第四,国际化的人才。企业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要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化发展大局中,就要坚持国际化的人才发展战略,引进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高端人才,把人才作为国际化的重要资源。国家中心城市只有实现国际化发展,才能代表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成为整个国际分工体系和世界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领先地位。

(二)顺应产业服务化趋势

产业服务化发展过程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在后工业化时代,产业服务化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和重点方向。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未来要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就必须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在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科技支持、创新支持、文化支持所构成的支持体系中的作用,通过生产性服务业带动产品设计创新,带动产业技术改造,带动产业加快融入全球产业发展的价值链、创新链、资金链、技术链和供应链,加快产业发展的智能化、绿色化程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提升产业在全球价值链服务端的竞争优势,提升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顺应总部化发展趋势

由于国家中心城市在全球或全国城市体系中具有明显的人才优势、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优势,所以能够吸引跨国公司和行业领先企业优先考虑进行布局,从而带动与之相关联的住宿餐饮、休闲观光、文体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科技研发、金融保险、法律会计、会议展览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形成生产性服务业集群集聚发展的局面,这就是所谓的“总部经济”,聚集大量的高端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人力资本优势突出,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税收和利润。从功能和服务范围上看,国家中心城市可以根据自身在全国或全球城市体系中的总体定位,按照全球总部、全球大区总部(如亚太地区总部)、全国总部、区域总部等划分相应的层次,评估发展总部经济的类型,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进行CBD①建设。

(四)顺应集约化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各个国家中心城市的人口持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和城市的高密度开发利用,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体、开阔的公共活动空间、节约时间的通勤方式等资源、能源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都变得愈发稀缺,迫切需要产业发展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在产业集约化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坚持体现规划引导和公益优先理念、城市发展共建共享理念、土地利用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土地立体开发综合利用理念等,坚持总量锁定、增量递减、存量优化、流量增效、质量提高的发展路径,推进国家中心城市集约化发展水平。

(五)顺应融合化发展趋势

随着智能化、服务化、扁平化、商业模式创新的发展,融合领域的“外拓内联”和“空间重塑”的跨界化发展势在必行。融合发展不再限定偏狭的空间和单一的领域,而是逐渐从经济领域向社会、文化、生态、政治等领域拓展,开展跨要素、跨行业、跨平台的融合创新。国家中心城市的产业融合化发展,主要是以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为关键点,发挥优势产业引领作用,引导龙头企业上下延伸、左右拓展、跨界融合,持续提升产业链优势、价值链层次和供应链效率,探索“三链同构”上新路子,深化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三、国家中心城市产业结构高端化的推进策略

随着在全球城市体系中地位的上升,国家中心城市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要积极借鉴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城市发展的历史经验,妥善处理好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中心城区与区域、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等关系,完善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的配套政策,推进产业按照区域协同理念进行布局,稳步推进高端化进程,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和创新链。

(一)推进产业区域协同布局

城市经济产生、发展以及衰退的本质是要素资源的高度集聚以及由此产生的配置效率的提高。国家中心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是加快培育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在全国乃至于全球形成产业发展的引领优势。因此,国家中心城市在产业转型过程中,一方面,在城镇化进入以城市群、大都市圈、大都市区为平台和载体的发展阶段后,国家中心城市要加快培育和发展以能够对区域和全国经济发展起到引领作用的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注重创新性的服务业和服务型的服务业,如金融保险、文化创意、科技研发、中介服务等,以更好地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对于区域发展的综合服务功能和创意引领功能。另一方面,国家中心城市也要考虑区域的产业基础、人口总量、经济规模、区位交通、社会发展等因素,重点发展能够与区域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考虑在全国经济发展大格局中的相对竞争优势以及国家的战略定位,注重落实国家的战略意图,让产业能够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真正发挥区域增长极的作用。

(二)提升产业高级化发展水平

国家中心城市要抓住新一轮国际分工调整的新机遇,培育竞争新优势,争取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占据更高地位。在工业领域,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先导和牵引作用,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采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形态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加快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注重在“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创新链引领、供应链优化”上下功夫,引导制造业企业以制造为基础、服务为导向,创新商业模式,加快占据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物流配送等高附加值两端。在服务业领域,要立足于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和服务国内外发展的综合能力,推动主导产业、基础产业、先导产业、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多层次、多角度融合、跨界、协同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持续动能。尤其要以扩大产业规模、优化供给结构、提升质量效益为方向,着力提升文化创意、现代金融、信息服务等主要产业支撑能力,增强文化旅游、健康养老服务供给能力。

(三)增强产业创新发展能力

目前,我国国家中心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无论是经济、社会、生态,还是城市的管理方面,不仅和纽约、东京、伦敦等全球性中心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就是和全球区域性中心城市相比,也有较大差距。因此,必须依靠创新来提高国家中心城市的“經济容积率”。国家中心城市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机会成为技术创新领导者,成为全球城市、全球区域性中心城市构成的全球城市体系网络中的重要创新节点城市。对于一个城市来讲,实现从创新成果到经济增长的具体路径,就是引导高校、实验室、企业等创新主体利用创新资源进行创新,形成一定的创新成果,再通过商业化的成果应用模式,将其应用到生产经营过程中,从而创造出创新型的产品和服务,为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坚持创新发展。当前,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加快与其他产业发展高度融合,制造业服务业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农业和服务业也逐步加入和互联网的融合发展中,这种创新模式的出现,推动产业向融合化、高端化、无人化、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提高了产业的附加值,也出现了新型产业业态。加大政策激励、培训服务和金融支持力度,推动实施创新主体倍增提质行动,重点支持培育“独角兽”企业。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齐头并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广新型孵化模式,大力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集聚庞大的创客队伍,培育创新型企业。支持科学家工作室建设,大力引进培育高校毕业生和高层次、高技能、实用型等各类人才,积极构建集研发、孵化、融资、服务和园区承接、知识产权保护等于一体的创新生态,以创新型经济的发展来提高城市的“经济容积率”。

(四)加快融入全球产业体系

开放合作是国家中心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壮大的必由之路。国家中心城市要真正成为全球城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要科学界定自身的功能定位,积极融入全球的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和供应链。首先,要以企业为主体,推动企业积极地融入到全球的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和供应链中去,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支持企业开展生产、经营、设计、研发、营销、原材料等多个领域的贸易往来、服务合作、投资发展和并购业务,让企业真正成为国际市场上的参与主体。其次,要积极顺应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发展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新技术、新组织,特别是商业模式创新和贸易模式创新的特点,鼓励企业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参与全球创新资源配置。结合我国国家中心城市的产业发展基础和人才配置特点,推动产业合作由以加工制造环节为主转向进入创新链前端、价值链高端的创新研发、创意设计、品牌营销、终端服务等环节延伸,积极承接产品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等高端服务业外包,提升国际分工地位。

注释:

①CBD,即中央商务区,是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的简称,指一个国家或城市里主要商务活动进行的地区。其概念最早产生于1923年的美国,当时定义为“商业会聚之处”。随后,CBD的内容不断发展丰富,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枢。

参考文献:

[1] 许治,焦秀焕,朱桂龙.国家中心城市技术扩散与区域经济增长——以北京,上海为例[J].科研管理,2013(4).

[2] 贺正楚,王姣.基于对比的长沙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7(4).

[3] 康年,顾倩雯,宋波.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国家中心城市制造企业创新效率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8).

[4] 吴海峰.建设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9(5).

[5] 王智勇,杨体星,黄亚平,等.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愿景及核心策略[J].规划师,2019(9).

[6] 郑猛,张勇.“一带一路”倡议下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优势、潜力及新方向[J].城市,2019(6).

作者简介:王新涛(1981—),男,汉族,河南孟津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城市—区域综合发展。

(责任编辑:马双)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水资源约束下黄河流域城市分类响应与调适路径研究”(编号:20BGL194)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产业转型升级全球价值链
黑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分析
“互联网+”促进中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与物流园区联动关系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策略分析
“五大发展理念”背景下吉林省先进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区域性产业集群、价值链与体育用品之间关系的研究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国际贸易核算方法研究演进、应用与展望探析
小微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模式研究述评与展望
河南农村外贸代工行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服务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