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的三重向度

2021-12-09朱金玲张艳红

西部学刊 2021年21期
关键词:抗疫精神

朱金玲 张艳红

摘要: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基础性和根本性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抗疫斗争中孕育的伟大抗疫精神是进行大学生党员教育的鲜活内容。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的价值向度,具有政治价值、文化价值、道德价值和协同价值;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的理论向度,契合教育目标、充实教育内容、丰富教育载体;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实践向度,提升引领力、增强交互性、提高实效性、注重渗透性。这三重向度,揭示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的价值意蕴、逻辑契合和实践对策,不仅阐明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員教育的应然和必然,而且提供了基本思路和实践指向。

关键词:抗疫精神;大学生党员教育;价值向度;逻辑向度;实践向度

中图分类号:D26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21-0110-03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员教育工作,牢固树立党员的初心使命,永葆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先进性,离不开党员教育工作。2019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明确指出,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性、根本性、经常性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奋勇拼搏,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1]。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有助于增强党员教育的时代特点,推动大学生党员教育守正创新。

一、价值意蕴: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的价值向度

党员教育工作有助于提高党员的政治素养,也是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方法。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具有政治价值、文化价值、道德价值和协同价值,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政治价值:坚定政治信仰

党章明确规定,政治标准是党员标准中的首位标准。筑牢政治信仰,最根本的就是要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有准确的认知和深刻的理解。我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表现,对上述问题提交了一份成效显著、人民满意、世人瞩目的答卷。一是践行群众路线,以人民为中心。在抗击疫情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一切行动都展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始至终将人民的生命和利益置于最高位置。二是信仰指引行动,行动筑牢信仰。冲锋在抗疫一线的党员用行动生动展现了他们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矢志不渝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决心。抗疫精神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抗疫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价值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取向的凝练与表达[2]。三是实践检验真理,真理指导实践。中国抗疫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向全世界有力地证明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也增强了中华儿女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能够让大学生党员更深刻地理解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筑牢为党和人民忠诚奉献的价值取向。

(二)文化价值:厚植家国情怀

爱国主义精神是融入中华民族血液之中的精神内涵和传统文化。抗疫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人民共同参与的一场深刻的爱国主义实践,也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传承和大力发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1]大学生党员是抗疫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的亲人抑或本人有的还是冲锋在抗疫一线的“战士”。他们越是全面地了解抗疫的整个经过,就越能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越能领悟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宗旨意识,越能感受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的团结向心力。这种亲身经历的触动和感同身受的震撼是其他任何教育方式都难以企及的。充分利用好抗疫精神这个珍贵的教育资源,将其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党员从内心深处理解和认同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拥护党的领导,在心中筑牢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情感,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三)道德价值:实现价值引领

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等方面都能产生重要的德育作用。一是提供了职业道德的行为参照。无论是日夜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社区工作人员、志愿服务者还是默默耕耘在科研攻关前线的研究人员,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夜以继日辛勤工作,用行动诠释着对岗位的坚守和对人民的尽责。这些无名英雄是最坚定有力的行动家,也是大学生党员最触手可及的职业道德示范。二是形成了社会公德的塑造指南。疫情来袭,所有人的命运都紧密联系在一起,没有人可以成为绝对安全的孤岛。戴口罩这个公共卫生行为习惯,俨然已演变成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的社会公德。还有其他在疫情期间衍生出的各种社会公德意识和行为,对大学生党员增强社会责任感都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三是铸就了个人品德的精神力量。抗疫中涌现出像钟南山、张定宇等无数的英雄,他们身上所拥有崇高的精神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都是当代道德模范最真实最形象的写照。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有助于培育大学生党员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也对他们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境界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四)协同价值:发挥朋辈示范作用

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党员更深刻地理解自身的使命担当,引导他们发挥朋辈引领作用。一是大学生党员可以成为抗疫精神宣传的“示范点”。大学生党员群体是大学群体中思想觉悟、政治信仰、综合素质等较强的人群,他们具有一定的群众影响力和号召力,在学生群体中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增进大学生党员对抗疫精神的理解,有助于他们用言行感染和带动其他同学理解和践行抗疫精神,以点带面,提升教育的实效性。二是大学生党员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参与者。“大思政”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方法论,从而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亲和力与感染力[3]。大学生党员应主动从受教育者实现到教育者的身份转变,积极加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中,在思想宣传和行为示范方面率先垂范,自觉发挥协同作用。

二、逻辑契合: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的理论向度

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要始终顺应时代的发展,将当前社会的正能量转化为思政教育元素,抓准时机,不断丰富教育形式,充实教育内容,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抗疫精神丰富的内涵与大学生党员教育的目标、教育的内容等方面有内在契合性和创新价值性,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有其必然和应然。

(一)契合教育目标

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教育目标,是高质量开展党员教育的前提。大学生党员教育有其特定的教育目标,《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指出要努力建设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的党员队伍。这是开展大学生党员教育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所有教育活动都应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开展。抗疫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生动续写,也是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在当今社会的赓续。在抗疫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生命至上,将人民的利益置于最高地位,舍生忘死,为人民而战,体现宗旨意识;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举国同心,敢于担当逆行抗疫,彰显英雄本色;中华民族面对艰难险阻勠力同心,饱含爱国深情。它充分体现和佐证了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为大学生理解爱国主义的真实内涵提供了现实观照[4]。这些蕴藏的精神内涵与党员教育的目标高度契合,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大学生党员最鲜活的素材。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能提升大学生党员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价值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逐渐外化为行为认同,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党员教育的目标。

(二)充实教育内容

从教育内容来看,抗疫精神丰富的内涵是有助于充实党员教育,两者是高度契合的。学习生命至上的精神,提高大学生党员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学习举国同心的精神,有助于引导党员深刻理解爱国、爱社会主义和爱党相统一,大力传承和弘扬党的优秀传统,认同共产党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激发大学生党员的家国情怀;学习舍生忘死的精神,有助于引导党员牢记入党誓词,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培养无私的奉献精神和高度的大局观念,做到扎根人民和奉献国家;学习尊重科学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党员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激励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依据工作岗位的职责要求和实际需要,学习掌握相关的业务知识和科技知识,加强履职能力和服务本领;学习命运与共的精神,有助于引导党员正确解读世情国情党情,拓展国际视野,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可见,抗疫精神与共产党员教育的基本任务是高度重合的,在教育中能够无缝对接和紧密融合,形成协同效应,提高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实效性。

(三)丰富教育载体

大学生党员在年龄和文化教育程度上有一定特殊性,因而在教育载体的选择上应考虑其特质。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有助于丰富教育载体,既能以理服人,也能以情动人。中国人民在抗疫過程中发生了许多情感真挚、感人肺腑的抗疫故事。结合大学生党员的认知特点,将这些具有正面感染力的抗疫故事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能够助推大学生党员加深对抗疫精神的理解,实现理性认同和情感认同相统一。文以载道,物以传魂。抗疫精神不是虚无缥缈的,它有独特的物化形态比如抗疫“藏品”、抗疫影像、抗疫纪念设施。每一个抗疫故事背后,都是平凡却不普通的中国人冲锋一线感人肺腑的抗疫经历;每一件实物背后,都记录着全国人民齐心抗疫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这些都是最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教育载体,体现了政治性、思想性、价值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借助抗疫相关的资源,丰富大学生党员教育的载体,能够切合党员教育的时代特点,对党员教育在价值认同和实践指向上有强化价值和创新价值,能够引导大学生党员牢固树立崇高理想,坚定大学生的政治方向和责任担当。

三、具体路径: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实践向度

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要从教育构成要素出发,探讨“融入”的具体方法。“融入”的过程,不仅要充分调动各个构成要素,还要关注各要素的相互衔接和配合,让大学生党员从认知上了解中国抗疫的基本情况,理解其生成逻辑,更从情感上认同其价值意蕴,实现行为外化。

(一)利用好主渠道,提升引领力

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要抓好思政课这个主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利用课堂主渠道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5]抗疫精神的价值意蕴,已表明融入思政课堂是应然之举、必然之举。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诉求是将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将价值观引导融于知识点讲授之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认同并内化[6]。在思政课上,教师可选取与教学目标比较贴近的抗疫故事,将其作为教学案例进行分享,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围绕抗疫故事展开讨论。亦可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学生团队围绕固定主题课前搜集抗疫的相关资料,课上进行汇报和分享,以此提高课堂活跃度,加深学生对抗疫精神的感悟。思政课用以解决“广”的问题,而党课用以解决“深”的问题。支部书记应借助“三会一课”开展党内组织生活,利用专题党课讲解抗疫精神,亦可结合建党百年的契机,将抗疫精神与百年党史的学习相结合,阐明各个重要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带领中国人民在艰难险阻前突破重围,取得鼓舞人心的胜利。

(二)运用共同经历,增强交互性

抗疫精神相较于其他党员教育的理论知识,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共同经历。全体师生党员都是抗疫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这种共同经历所带来的感同身受能够引起学生党员的内心共鸣,也更易于他们形成情感认同。要充分发挥这个优势,在大学生党员教育中增强交互性和互动性。一是转换角色,组建学生党员抗疫精神宣讲团。学生党员是同龄人中较为先进优秀的群体,应积极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引导他们去影响和教育同龄人。通过集体备课,让经过培训的学生党员走到各类团体中,比如党章学习小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大一新生班级开展抗疫精神的宣讲和传播,发挥朋辈辅导员的引导作用,以教促学,教学相长。二是以行促知,鼓励学生党员积极投身服务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掌握第一手的资料,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培养服务他人的意识。应积极组织大学生党员参与各类抗疫精神宣传主题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用实际行动感悟抗疫精神的实质,在志愿服务中理解我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把握主体特征,提高实效性

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关键在于受教育主体即大学生党员要真正接受和认同,并做到知行合一。因此,在开展党员教育时,要充分分析大学生党员的群体特质和内在需求。当前,人们接收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泛,若想提高大学生党员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就要让教育的内容与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工作发生更紧密地联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对抗疫精神的内涵进行合理转化,以接地气的方式进行呈现和阐述。一是与他们的专业相结合。抗疫精神内涵丰富,比如针对医学生,在阐述生命至上的内涵时,就可与他们的职业道德相联系,要秉持医者仁心,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针对理工科的学生,在阐述尊重科学的内涵时,就可与他们的学术精神相联系,要尊重客观规律,培养大学生党员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二是与他们日常生活相联系。比如在阐述舍生忘死的内涵时,可引入榜样教育,弘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比如在阐述命运与共的内涵时,可引导大学生党员正确看待小我与大我的关系。这些既是抗疫精神,亦是大學生党员日常生活学习应秉持的精神品质。

(四)完善教育机制,注重渗透性

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渠道越丰富,越有助于形成合力,助推学生党员教育取得新成效。一是将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相结合,形成强大合力。当今社会已是全媒体时代,教育的媒介和载体愈加丰富。抗疫精神拥有丰富的素材,可以借助各种载体比如视频、动漫、音乐等进行宣传和传播。通过借助新媒体等平台,有助于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增强学生党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担当意识。二是将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结合,形成全面渗透。除了思政课、党课等显性教育之外,在大学生党员教育中开展隐性教育亦有重要意义。开展各类主题活动比如诗歌朗诵、红歌会、演讲比赛等,既能丰富大学生党员的精神生活、展现个人风采,又能激发他们内在的认同,让抗疫精神真正入脑入心。三是将人文教育与环境教育相结合,凝聚各方力量,共建校园环境,传播抗疫精神。人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的。充分发挥校

园环境的育人作用,举办抗疫人物事迹宣传展、抗疫文化作品展等,让学生在浓郁的抗疫精神氛围中领悟抗疫精神,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增强大学生党员的政治素养、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0(20).

[2] 张志丹.抗疫精神的根据、内涵与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8).

[3] 张莉,胡芝.“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1).

[4] 崔健,舒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伟大抗疫精神论略[J].思想教育研究,2020(2).

[5]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6] 冯刚,朱宏强.抗疫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0(12).

作者简介:朱金玲(1988—),女,汉族,浙江丽水人,浙江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张艳红(1986—),女,汉族,河南开封人,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中医药大学建党100周年党史党建专项项目“‘抗疫精神融入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价值与实现路径”(编号:2021JKDSDJ019)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抗疫精神
探析“抗疫精神”与坚定高职医学生“四个自信”的内在联系
“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有效性研究
抗疫精神的内涵及对青年思政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思政课从战“疫”中提升
伟大抗疫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融入“抗疫精神”的《商务写作》线上教学设计与实践
“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线上教学改革的实践
抗疫精神融入大思政教育体系的路径研究
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 若干着力点
新时代抗疫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硬核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