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生态环境智能治理效能分析

2021-12-09宋静芸

南方农业·下旬 2021年9期
关键词:效能治理

摘 要 偏远山区、贫困农村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区域,新科技介入乡村环境治理为美丽乡村与乡村振兴带来了希望,满足了农民对乡村生活的美好愿景。针对乡村生态环境智能治理面临的问题,探讨乡村生态环境智能治理效能。

关键词 新科技;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效能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7.100

目前,乡村生态环境智能治理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水平较低,但初步介入效果已经非常明显,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科技显著提升了乡村环境治理能力,不少地区的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1]。实务界应用科技创新创造了很多乡村环境治理的新模式,但也应看到,乡村生态环境智能治理的应用在很多地区乡村仍面临重重阻力[2]。学术界仍聚焦于制度框架和具体的技术应用上,而基于乡村环境智能治理面临的困境探究可行路径和绩效管理模式仍是当务之急。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乡村生态环境日益重视,科技与资金的投入明显增加,2016年发布的中央1号文件指出: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2018年发布的中央1号文件指出:运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学界对美丽乡村研究的成果众多,但从新科技治理角度介入的尚不多见[3]。

1 环境智能治理的总体效果

新科技的介入使得乡村生态环境得到大幅度改善,不仅能够减少环境污染,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突发性危机事件。由于制度障碍、农民的传统生活习惯及相应的配套设施欠缺等因素,导致其在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但总体而言,环境智能治理的优势大于劣势。新科技介入生态环境为美丽乡村带来了技术性保障,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农民对“绿水青山”生活的美好愿望[4]。目前,新科技介入乡村环境治理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初步介入效果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1 在识别层面:精确化

卫星遥感、高架视频监控系统、无人机等智能设备实现了对环境的高精准度监测,如:江苏省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完成了生态保护红线区的环境监管;天津市宁河区采用“遥感+无人机”模式形成了完善的环境监管体系。这些新技术具有智能识别、自动报警功能,能够及时发现安全隐患。视频监控的录像可上传至云计算中心,利用大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有利于防患于未然。

1.2 在管理层面:高效化

智能治理充分运用新科技,有利于形成管理层面的高效稳定性。例如,沧州市的大气污染热点网格监管方案,采用智能治理“热点网格监管模式”,通过行政区域进行网格划分,然后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识别出重点监管对象,实现网格细化。在热点网格管理过程中,设立总网格长、网格长和网格监督员,建立起“总网格长+网格长+网格监督员”的监管模式[5]。这种“数据平台+手机APP”的智能管理模式,与电子设备终端连接,责任到人,实时反馈,形成了报警信息实时推送、网格监督员及时检查、处理结果按时反馈的精准监控,能够实现靶向

治理。

1.3 生活层面:文明化

垃圾分类智能设备的应用,能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例如上海市虹口区欧阳路街道蒋家桥小区投入使用自带称重系统并能进行大数据分析的智能投放设备,能够将不同的垃圾投放至不同的箱体,垃圾箱则根据居民投放的垃圾自动进行称重,然后换算出积分反馈到智能垃圾分类居民卡上。这样的垃圾处理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居民的参与热情,还能通过渐进式的引导促使居民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的环境检测传感器的结合运用,使环境信息数据能够得到预处理,降低了环境污染的处理成本[6]。因此,广泛地布设环境污染传感器,充分运用人工智能的强大处理能力,有助于从中获取重要信息,从而分析未来环境的变化趋势,提升风险应变能力。

2 乡村生态环境智能治理效能分析

根据近年来乡村环境智能治理的实际情况,将以人为本、和谐友好、安全可控、敏捷治理作为乡村智能治理的核心战略主题,运用平衡计分卡,分别从政府管理、村民参与、配套设施、环境质量4个维度,通过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相结合,构建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估方法,进一步分析乡村生态环境治理需要解决的具体任务。

2.1 战略主题分析

乡村生态环境的智能治理是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总则(即:坚持政府引导、村民主体、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与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有机结合,选取“以人为本、和谐友好、安全可控、敏捷治理”4个目标作为核心战略主题。

2.1.1 以人为本

任何形式的治理都要有出发点。乡村生态环境的智能治理应坚持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尊重村民、理解村民、关心村民,把不断满足村民的合理需求、促进乡村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7]。

2.1.2 和谐友好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乡村生态环境的智能治理应以增进城乡公民的共同福祉为目标,以保障安全、尊重村民的权益为前提,应符合人们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促进乡村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避免误用,禁止滥用、恶用新科技。

2.1.3 安全可控

新科技在推动环境智能发展的同时,需要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引发的风险,不断提升透明性、可控性、可靠性,逐步实现可审核、可监督、可追溯、可信赖,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体制和管控能力。

2.1.4 敏捷治理

敏捷不仅意味着治理的速度要加快,还需要将社会福利和价值定位为优先事项。乡村生态环境的智能治理需要在完善智能化技术手段的同时优化管理机制,完善治理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始终朝着有利于社会的方向發展。

2.2 平衡记分卡的设计

平衡计分卡是一个二维表格,纵向是各层级指标,包括实施主体层面、参与群体层面、内部程序层面与质量达标层面;横向是层级主体需要实现的目标。指标是用来衡量目标的绩效因子;目标值则是预期的绩效结果。

平衡计分卡的设计在乡村环境智能治理中是一套具有操作指导意义的体系。1)它将抽象的目标具体化,有利于克服传统考核方法简单、考核指标单一的弊端。2)在设计层面,将主体、客体、手段融入设计环节,不仅可以减少主客体之间的摩擦,也因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使得实施人员可以对照指标高效完成目标任务。3)村民可以参与意味着政府与村民之间形成新的关系模式。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往往忽视村民的实际需求,平衡计分卡的实施可以在绩效考核体系中引入村民参与指标,进一步引导政府与民众的关系朝着平衡和谐、开放互动的方向发展。4)环境质量层面以环境整体目标为导向,强调治理的整体效果最优而非局部最优,体现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观,也成为提高生态治理效果的有效工具。

3 结论

人工智能的介入将引导乡村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新科技嵌入乡村社会共同体将引领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后乡村时代。如今,人们已深刻认识到,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只有插上科技创新的翅膀才能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绿色发展道路。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市政等领域,智能化的设备可以按照实际需求和使用状况实时优化资源配置,自动调节使用强度,从而为节能降耗、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交通系统效能、提供高效的解决方案,为环境的精细化管理提供有效的途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可见,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不仅是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更是提升人民幸福感、获得感的必然要求。

乡村生态环境智能治理在大幅提升政府的信息采集与分析能力,使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更加科学、系统的同时,给农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丰富了村民的生活,提升了环境质量,带动了乡村的整体发展,可谓利国利民。但需要注意的是新科技的成本高,监管难度大,按照资本的逻辑,未来新科技需要大规模投入农村,此时面临的资金及管理滞后性问题将持续影响农村生态坏境的实施成效。针对这种情形,必须坚持可持续的综合治理方针,创新科技应用方式,同时也要认识到人工智能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与风险。这种风险,一方面是来自人工智能自身的技术缺陷,这种缺陷带来的风险和成本在环境治理领域可能是灾难性的;另一方面是来自人工智能对政府决策机制、信息传播机制和社会组织结构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会给环境治理带来新问题,如果不加重视和预防,很可能带来无法控制的严重后果。因此要客观看待乡村生态环境的智能治理模式。人工智能技术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也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交流模式,甚至是社会组织结构,因此需要提前学习并预防其潜在的风险,坚持和谐友好、公平公正、包容共享、尊重隐私、安全可控、共担责任、开放协作和敏捷治理的原则,不断探索新时代乡村生态振兴的新模式与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陈亚南.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社区生态环境治理研究[J].山西农经,2021(2):81-83.

[2] 刘健.新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艰难探索与未来展望[J].经济研究导刊,2020(36):12-15.

[3] 张志胜.多元共治: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创新模式[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201-210.

[4] 张慧鹏.大国小农:结构性矛盾与治理的困境:以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5-24.

[5] 席艷玲,张新宇.新技术变革驱动环境治理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8(12):66-68.

[6] 张文博.环境治理中的人工智能[J].国外社会科学前沿,2019(10):56-62.

[7] 薛澜,张慧勇.第四次工业革命对环境治理体系建设的影响与挑战[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9):1-5。

(责任编辑:赵中正)

收稿日期:2021-08-19

作者简介:宋静芸(1986—),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E-mail:806631158@qq.com。

猜你喜欢

效能治理
立足优化设计提高作业效能
基于改进TOPSIS有人/无人机协同作战效能评估
中学英语教学中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油田三相分离器效能分析
油田三相分离器效能分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关于治理潮州市区流动摊贩占道经营问题的思考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教师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