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始终代表”与“从来不代表”的价值取向与方法路径研究

2021-12-08刘炳香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价值取向利益代表

刘炳香

[摘 要]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为引领,运用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凭着不断增强的各项本领,通过四条基本路径,做到了“始终代表”与“从来不代表”,积累了成功经验,实现了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新征程上,我们要把党“始终代表”与“从来不代表”的百年经验总结好、运用好,积极应对党“始终代表”与“从来不代表”在思想上、心理上、代表主体上、利益主体上面临的新挑战,使党不断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与支持,带领人民继续奋斗,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把我们国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关键词]利益;代表;价值取向;方法路径;现实挑战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21)06-0003-10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掷地有声的“始终代表”与“从来不代表”,既是党筚路蓝缕,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成功经验,也是党砥砺奋进,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关键因素。在我们党带领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上,把党“始终代表”与“从来不代表”的百年经验总结好、运用好,积极应对党“始终代表”与“从来不代表”面临的各种挑战,对于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以人民利益至上为党“始终代表”与“从来不代表”的价值取向

现代意义上的政党,是由本阶级或阶层中政治上最积极、最活跃的中坚力量组成的,为了夺取国家政权、影响国家公共政策制定,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一种政治组织,有着特定的政治目标、政治主张和意识形态。政党天然具有代表性,是特定阶级或阶层利益的集中代表者。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从来不屑于隐瞒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意图,始终以人民利益至上为价值取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特征,也是实践中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的内在动力。马克思恩格斯

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运动,或者,都是为少数人谋利益而开展的运动。而当无产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后,其所开展的运动,则是绝大多数人的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而开展的史无前例的、独立的运动。“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1](P411)。“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1](P411)。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从诞生之日起,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因而,我们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一百年来,我们党旗帜鲜明综合、表达、维护、实现中国工人阶级和其他最广大劳动群众的利益,表达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个自为阶级的政治意识。一方面,我们党把工人阶级自在状态下比较分散、肤浅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通过一系列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使之明确化、系统化,从而使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变成自为阶级,更加有效地参与国家政治过程,更好地代表和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另一方面,我们党大力培养工人阶级的政治骨干,并通过两个途径有效聚合、发展、壮大工人阶级的政治力量,汇聚起维护自己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的磅礴力量,包括把工人阶级分散的政治力量组织起来,使之成为团结一致的、能有效进行政治斗争的力量,以及争取其他阶级的支持,形成广泛联盟或统一战线,从而做到“始终代表”与“从来不代表”。

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谋求人民的利益为己任。早在党的二大,我们党就通过了《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其中明确表述了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刻指出:“共产党应当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广大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为无产阶级做革命运动的急先锋。”[2](P50)

遵义会议后,逐步成为中央领导集体核心的毛泽东对这个问题作出了明确阐述:“中国共产党是英勇坚决地领导了中国的革命战争,在十五年的长岁月中,在全国人民面前,表示了自己是人民的朋友,每一天都是为了保护人民的利益,为了人民的自由解放,站在革命战争的最前线。”[3](P184)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4](P1004)。为了人民的利益,我们党坚持对的,改正错的。共产党员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1945年,历经24年革命实践考验与锻炼,已经走向成熟的中国共产党更加深刻理解并系统阐明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七大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的有组织的部队。“共产党人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發”[4](P1094-1095)。党的七大第一次完整准确地表述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取向,七大党章郑重宣示: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利益。

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党的八大,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总结“文革”教训之后强调,党的正确的政治领导,应该体现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上。为此,党制定和执行了改革开放政策,提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1992年初,邓小平在总结我们党历史经验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5](P372)。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深刻分析我们党所面临的国内、国外形势和各种风险挑战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我们党自建党以来的历史经验,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通过正确制定和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最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在总结党成立80周年成功经验基础上,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6], “八十年来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6],“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6],“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6]。通过国家政权及一切社会力量,最大限度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这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6]。

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即在任何时候都要将人民群众当作社会主体,让人民成为国家的真正主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7](P624)。

胡锦涛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时刻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8]这就要求我们党的组织和领导干部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于服务人民、造福人民;在任何时候,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不能变,要心系群众;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成为市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生产力要素。但资本天然具有试图影响甚至操控政治而获利的冲动,我们党始终予以高度警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铿锵有力的“始终代表”与“从来不代表”,宣示了党对“资本为谁而用”的明确而又决绝的态度,即在社会主义中国,要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让资本服务人民,而决不能让资本操控政治,服务于利益集团、权势团体、特权阶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以贯之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评判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成败的标准,并进一步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9]

回望过去,我们党一百年来坚守初心使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真正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以实际行动和百年辉煌成就,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本色。

展望未来,在改革顶层设计方面,我们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思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党的十九大對实现我们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新的战略安排,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对未来一个时期内,国内、国际发展趋势及各方面发展条件进行综合研判,对“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将主要精力集中到既定目标的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上。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着力解决我国改革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提高我们国家各项改革的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使未来的各项改革更好对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从而不断推动我国改革和发展两个方面的深度融合、高效联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我们国家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发展阶段上取得新胜利。

二、运用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探索党“始终代表”与“从来不代表”的有效路径

群众路线是党“始终代表”与“从来不代表”的根本方法。一百年来,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不断深化、经验不断丰富,在实践中形成了群众路线的根本工作方法。党始终把群众路线运用到党的全部工作中,运用到党“始终代表”与“从来不代表”的全过程,使“始终代表”与“从来不代表”不仅有主观愿望,而且有落实方法。群众路线中的“一切为了群众”,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利益至上”价值取向的体现。当资源和财富不能同时满足所有人的所有需求时,在有限资源的配置和有限财富的分配中,满足谁、不满足谁,先满足谁、后满足谁,多满足谁、少满足谁摆在面前必须作出抉择时,党始终选择“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10],这就宣示了党在任何时候都直接排除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一选项。群众路线中的“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的事业之基、成事之本。依靠群众必须

和群众的意愿取得一致,党群同心同德。为此,我们党始终强调要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这从实践主体上排除了党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的可能性。群众路线中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从工作方法上最大程度降低了党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的概率。

一百年来,“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10], 通过这一有效方法,找到了“始终代表”与“从来不代表”的成功路径。通过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的四条路径,把党“始终代表”与“从来不代表”充分体现出来,使之从主观愿望变成客观现实。

第一,宏观层面,党通过正确制定和执行党的政治纲领与政治路线,也称党的总路线或基本路线,以及正确制定和执行党的方针政策、重大决策两条路径,

从全局和整体上代表、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党“始终代表”与“从来不代表”。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既需要守初心、担使命的政治自觉,又需要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的根本保障。其中,群众路线使党的“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实际和群众要求”[6],是最直接且贯穿始终的根本保证。在这里,群众路线与民主集中制的关系是不可逾越的问题。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最大制度优势”[11],严格遵守民主集中制是正确制定和执行党的政治纲领与政治路线,正确制定和执行党的方针政策、重大决策,从宏观上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最根本制度保证。“民主集中制执行得不好,党是可以变质的,国家也是可以变质的,社会主义也是可以变质的”[12](P303)。而“民主集中制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11]。

一百年来,正是坚持群众路线,正确运用民主集中制,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正确制定和执行了党的政治纲领与政治路线,从根本了实现了党“始终代表”与“从来不代表”。

遵义会议后,稳定、成熟、有能力的中央领导集体逐渐形成,“从遵义会议到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一直比较注意实行集体领导,实行民主集中制”[13](P330),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党正确制定和执行了不同时期相应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作出重大决策部署,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管理方案,影响、领导国家公共政策的制定,使之朝着有利于党所代表的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方向发展。在抗日战争中,为救亡图存,党制定和执行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4](P1101),为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全面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在解放战争中,党制定和执行了新局势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14](P1313),使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翻身做了主人。

新中国成立后,党坚持民主集中制,走群众路线,倾听人民心声,凝聚人民智慧,根据国家实际提出自己的纲领和主张,并社会化为一般国家管理的原则和措施,使党代表的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得以更好实现。党中央于1952年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5](P316),正是在这条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正确指引下,我国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实行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党的八大审时度势,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为党制定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任务的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政治路线奠定了基础。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我们党确定把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党的十二大在全面分析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6](P839),强调要把“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工作重点,并制定了党在现阶段的总路线,即“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17]。党的十三大正确定位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指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是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需要经历上百年的时间。党的十三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18](P15)。党的十七大增写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完善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內容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九大增写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

一百年来,为落实党的每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我们党都随之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作出相应的决策部署,确保党从根本上实现“始终代表”与“从来不代表”。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保到建党一百年时,实现了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二,微观层面,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坚持群众路线,关照具体人,关心眼前事,把各阶层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困难和具体问题放在心上,关心群众疾苦,精准扶贫纾困,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通过处理信访和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下访”,支持帮助具体利益受损的群众依法维权,增强群众的公平感、安全感,从而更加具体深入地体现党 “始终代表”与“从来不代表”。

首先,维护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人民群众是个集合概念,其宏观层面的整体的根本利益,与微观层面的特定人的具体利益是不能分割的。一个个特定人的具体的切身利益,构成最广大人民整体利益。因此,我们党代表、维护、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具体的,不是笼统的。凡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整体利益,都意味着要关注具体事、服务具体人,及时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毛泽东指出:“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3](P136)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个人具体利益多元、多样。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发展阶段上,党员干部一是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站稳人民立场,关心群众、服务群众,做到群众无事不打搅,群众有事速回应。对群众的个别问题个别解决,普遍性问题推动出台政策予以普遍性解决,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二是要坚守初心,坚持党的宗旨,任何时候都不谋求个人特殊利益;严守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对群众利益秋毫无犯。三是要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优亲厚友、吃拿卡要、执法不公、小官巨腐、宗族宗教势力干扰、“村霸”巧取豪夺等,坚持原则、切实整治、严肃查处。

其次,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信访工作。从总体看,党领导的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但从具体看,

有时人民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与行政相对人之间难免出现冲突,损害相关群众具体利益。在党长期执政条件下,群众信访情形多样,原因复杂。党在领导全面深化改革,谋求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过程中,有时可能无法兼顾少数人利益;政府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其服务最广大人民群众时,有时可能无暇顾及少数人;政府难以避免的行为失当、工作失误可能损害行政相对人具体利益;某一部分群众可能为利己而损害另一部分群众利益,或者由于信息不对称、盲目攀比等原因,一部分群众误以为个人正当利益受损害或被剥夺等。出现上述任何一种情形,都有可能引发相关群众信访维权。党委政府要尊重和支持相关群众依法有序维权,不能凡遇维权群众就一概看成是麻烦制造者。要发挥好党的群众工作优势,走好党的群众路线,

及时了解掌握完整准确的信息,不断拓展群众维权渠道,正确引导群众依法有序信访,从而使党的全部群众工作都能体现党“始终代表”与“从来不代表”。

三、以能力建设落实党“始终代表”与“从来不代表”

党“始终代表”与“从来不代表”的主观愿望变成现实,需要能力支撑,要“有成事的真本领”[19]。“我们党一步步走过来,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20]。

党“始终代表”与“从来不代表”所必备的本领,一是来自党组织整体。党组织整体能力主要包括:党组织通过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党员先进性、党组织结构合理性及党的规则科学性,形成党组织的整体合力和战斗力;通过不断提高党的思想引领力、政治领导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实现党对国家政权机构、各类组织、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等的全面领导,把各方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通过提高科学决策力、推动发展力、风险防控力,正确认识客观实际,应对复杂局面,遵循客观规律,有效配置资源,担负起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神圣使命等。二是来自领导干部个体,即领导干部在各自岗位上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各种本领,以及满足群众具体的合理诉求、解决群众具体困难的能力。领导干部的能力是党组织整体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组织整体能力需要通过领导干部在各自的岗位工作中予以体现。

新中国成立前,党必须生存发展,才能使党“始终代表”与“从来不代表”有基础。那时,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增强本领有着内在激情和强大的外部压力。如果本领不足,我们党领导的军队就会吃败仗,党“始终代表”与“从来不代表”就无从谈起。1939年,毛泽东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深刻指出:“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21](P178)因而,我们党一刻也不放松提高本领,不仅注重在实践中锻炼提高,而且恢复或创办了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學、陕北公学、马列主义学院等三十余所干部学校,十分重视在教育培训中快速提高干部能力。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要求党员干部要适应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需要,加强学习、强化锻炼,提高本领。

“过去我们有本领,会打仗,会搞土改,现在仅仅有这些本领就不够了,要学新本领,要真正懂得业务,懂得科学和技术”[22](P111)。

改革开放之初,整个世界进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对党员干部本领方面提出新挑战。鉴于此,邓小平强调“全党必须再重新进行一次学习”,“几百个中央委员,几千个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干部,要带头钻研现代化经济建设”[13](P153)。党的十二大适应党领导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明确提出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对实现干部队伍的“四化”作出了战略部署。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对党的组织和党的干部的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党的能力建设提上重要日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集中讨论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强调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党的伟大事业,必须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并作出了具体部署,明确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适应党的事业发展要求,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23](P536-537)。党肩负的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艰巨,党员干部本领恐慌问题更加突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课题,要求全党努力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基于对中国共产党执政55年来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以及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深化,我们党达成共识,即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在这个基础上,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作出了具体部署。其中,根据全党实践的发展和对执政能力认识的深化,把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五种能力”更加准确、具体地表述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明确要求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推进党的伟大事业,做好各自具体工作,回应人民群众多元、多样诉求,使党不断获得人民群众认同,从而能够继续执政、长期执政。这为党更好地做到“始终代表”与“从来不代表”创造了有利条件。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四个“不等于”,即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特别强调,我们党要认真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实际上是为党“始终代表”与“从来不代表”创造可靠的主观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审时度势,指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党将长期面临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个方面的考验和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个方面的危险,必须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克服困难、防控风险、战胜挑战的本领,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我国发展起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通过化解难题开创工作新局面。这为“始终代表”与“从来不代表”打下了牢固的思想基础,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

党的十九大对于党的能力建设与党“始终代表”与“从来不代表”的关系认识更加深刻。在精准研判国内复杂形势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实现中国梦,我们党必须政治过硬,本领高强。全党要着力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增强上述九种本领是对全党的要求,也是对党员干部的要求,不断增强九种本领,成为党在新时代“始终代表”与“从来不代表”的必备条件。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发展阶段,在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新征程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落实“六稳”“六保”任务,广大干部必须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这就必须自觉主动地到困难大、矛盾多、形势严峻、情况复杂的地方经风雨、见世面、练胆魄、磨意志、长才干。这是保证党做到“始终代表”与“从来不代表”的唯一正确选项。

习近平对新时代领导干部能力建设提出具体要求,强调领导干部必须着力“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勇于直面问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24]。

在新征程上,领导干部必须练好内功、提升修养,做到信念坚定、对党忠诚,注重实际、实事求是,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坚持原则、敢于斗争,严守规矩、不逾底线,勤学苦练、增强本领,这样才能成长、成材,堪当重任。只要我们党的组织及党员干部不断适应党的事业发展需要,增强必备的各种本领,我们党就一定能在新的征程上,不断以担当作为新成就体现“始终代表”与“从来不代表”。

四、积极应对“始终代表”与“从来不代表”的现实挑战

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具备多种因素,党“始终代表”与“从来不代表” 是最关键因素,它直接关系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心理认同、依靠力量和奋斗动力。在主观上,党“始终代表”与“从来不代表”的愿望是强烈的,但在客观上,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面临的现实挑战是严峻的:

一是指在某种条件下,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可能会遇到障碍或困难、发生中断或改变;二是指当切实“始终代表”与“从来不代表”可能给相关干部带来直接的、可预见的不利后果,或该代表的不代表,不该代表的却代表可能给相关干部带来直接的、可预见的某种利益时,个别干部有可能忘记初心,击穿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政治伦理底线,作出自利选择,致使党“始终代表”与“从来不代表”的预设同实际并非完全一致。在新征程上,我们党把百年来“始终代表”与“从来不代表”的成功经验总结好、运用好,就能获得足够强大的信心和勇气,去深刻认识挑战的来源及表现,以积极态度正确应对。

第一,应对认识上陷入误区带来的挑战。有的干部陷入认识误区,临渊而不自知。有的党员干部把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重大决策从整体上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预期,当成人民群众实际获益的结果,忽视二者之间落实环节上的担当作为,“调门高、落实差”,使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遭遇“中梗阻”,群众对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重大决策的预期利益变成了镜花水月。解决上述问题,关键在于落实。各级干部都要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与集中统一领导,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提高狠抓落实的自觉性、主动性;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创新抓落实的方法、增强抓落实的能力,通过扎实工作把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落细,变成结果。有的干部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对脱离群众麻木不仁、习以为常。由于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手中掌控着国家权力和其他各种资源,领导干部容易在不知不觉中积聚脱离群众的危险,对群众诉求不知情、无回应、不作为,使“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现“短路”,不能做到连续、“始终”。有的干部,“只要手中有点权,就要想方设法捞点好处。虽然这些似乎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便宜,但面广量大,已经成为诱发腐败的直接动因,其危害不可小视”[25]。解决上述问题,最根本的是从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两个方面双管齐下,即在干部选拔任用和干部工作评价考核中,通过制度设计,让群众广泛、便捷地参与进来,有更多发言机会和权利;在干部的教育培训中,教育干部“一要为公,不能有私心;二要为仆,不能有官气。公仆对人民负责,天经地义。这种关系不能颠倒。任何党员、干部,只有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和义务,没有当官做老爷的权力”[26]。

第二,应对心理失衡带来的挑战。在市場经济条件下,当市场经济中的资本逐利本能、等价交换原则等与党的无私奉献精神交织时,有的党员干部内心发生纠结、动摇,甚至心理失衡,把市场经济中的逐利、交换元素引入党内,进行权钱、权色交易,结果应该“始终代表”的没代表,把我们党宣示“从来不代表”的却代表了。解决上述问题,要把依法治国、依规治党与对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初心使命教育结合起来,同向发力。一方面,通过国家法律、党内法规的完善和有效执行,压缩干部工作中该代表的不代表、不该代表的却极力代表和维护的空间。另一方面,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强化党员干部的执政党党员意识,使党员干部任何时候都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党员,必须无条件地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不断提高拒腐防变能力;认识到自己在广大群众心目中就是党的形象代言人,党组织在群众中的信誉与党员为人民谋幸福的高尚追求的原动力,都源自领导干部的表率,因而在任何时候都要以有理想、有奋斗牺牲的崇高精神,廉洁奉公,纪律严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来对党“始终代表”与“从来不代表”作出最直接最生动的诠释。

第三,应对实现“始终代表”与“从来不代表”主体多元化带来

的挑战。党领导一切,不是包办一切,

而是黨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党“始终代表”与“从来不代表”,不是由党唱独角戏,而是党委领导、政府行政、社会基层治理、群团组织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发挥维护权益、服务群众功能,以及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多方大合唱。政府行政中的瑕疵,社会基层治理中的纰漏,以及公众组织化的载体即群团等工作中的不足,都会直接影响党“始终代表”和“从来不代表”的程度和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党进一步提高对各级政府、社会基层、群团组织的领导能力,使之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发挥好各自作用。另外还要发挥好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功能,各方形成强大合力,把党“始终代表”与“从来不代表”体现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中。

解决上述问题,一是要坚持党领导一切的政治原则,发挥好党的领导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优势,使党从领导与执政层面做到“始终代表”与“从来不代表”;二是要确保党领导而不是代替政府,领导、推动政府自觉转变职能,转换角色,由“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在国家行政领域中真实具体地体现党“始终代表”与“从来不代表”;三是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通过百姓事“事事有人管”“件件有回音”,体现党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本色;四是党组织更好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优势,同时更好领导、督促群团组织,依据其章程,以其各自独特的方式、渠道发挥好应有的作用,更加细致入微、有针对性地体现党“始终代表”与“从来不代表”。做好上述四个方面的工作,在制度层面,党要不断完善领导体制机制、改进领导方式方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把各方优势发掘好、发挥好。在操作层面,党委、政府、基层组织及群团等依法各就各位、各司其职,不越位不缺位,把党“始终代表”与“从来不代表”的主观愿望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变成客观现实。

第四,应对“最广大人民”构成复杂化带来的挑战。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里的“最广大人民”,其根本利益在元层次上是清晰的、一致的,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但“最广大人民”由多个社会阶层、多个利益群体组成。“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6]。党为实现中国梦而制定的每一项政策、作出的每一个决策,都关系到有限资源怎么有效配置、有限财富怎么合理分配,毫无例外涉及每个阶层、每个利益群体的具体利益得失。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的具体领域不同、党的政策调整的具体对象不同,受益的“最广大人民”的构成会有所变化,即在改革发展中,“最广大人民”的构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并非特指没钱没权的或钱少权小的,也不能排斥有钱有权或钱多权大的。党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整合与平衡各方具体利益,制定和执行符合实际、符合规律的政策过程中,随时会因“最广大人民”边界不清晰而使党“始终代表”遇到种种困难。虽然党宣示“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但当某些利益集团、权势团体、特权阶层的利益被乔装打扮成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时,则可能被代表;有些利益集团、权势团体、特权阶层是可见的,有些是隐形的,有的自身情况十分复杂,难以辨识、定性,使党“从来不代表”遭遇尴尬。

以利益集团为例。我们党宣示,党内“绝不允许形成既得利益集团”[6],并以从严治党严防党内形成利益集团。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不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铁的纪律严惩党内利益集团现象,使党内利益集团受到遏制。但在社会上,有些利益团体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然形成后,合法合规地存在着。他们有的合法合规活动,在国家法律框架内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有的违规违法活动,凌驾于法律之上,以“黑”“恶”攫取非法利益,凡此种种。那么,我们怎样把“利益集团”从“最广大人民”中准确区分开来、剥离出去?标准是什么?谁来认定?谁来操作?这考验党的依法治国能力与政治智慧,事关我们党“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我们党加快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程,需要领导干部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增强政治领悟力、政治判断力、政治执行力,做到政治过硬、本领高强,这是长久之计;同时,需要党中央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出台统一标准或指导性工作方案,决不能由各单位各地方自行解释、各行其是,

确保全党“始终代表”与“从来不代表”认识上精准、统一,行动上步调一致,这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共二大史料编纂委员会.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3]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1-07-02.

[7]胡锦涛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8]胡锦涛.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N].人民日报,2003-01-03.

[9]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6-11-12.

[10]中国共产党章程[N].人民日报,2017-10-29.

[11]习近平.始终坚持和充分发挥党的独特优势[J].求是,2012,(15).

[12]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4]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7]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N].人民日报,1982-09-08.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9]习近平.切实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  努力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N].人民日报,2017-10-29.

[20]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

[21]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23]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4]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年轻干部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N].人民日报,2020-10-11.

[25]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1-23.

[26]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N].学习时报,2015-09-07.

責任编辑:陈文杰

Research 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Path of the CPCs

“Always Representative” and “Never Representative”

Liu Bingxiang

Abstract:

The CPC is a Marxist party, who has always represented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all Chinese people, and never represented any individual interest group, power group, or privileged stratum. Over the past hundred years,the CPC has been guided by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supremacy of the peoples interests,used the working methods of the mass line,achieved “always representive” and “never representive”, accumulated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achieved the first centennial goal through four basic paths.On the new journey ahead, we should sum up and make good use of the experience of the “always representive” and “never representive” to respond the new challenges in ideology, psychology, representatives and interests. Therefore, the CPC can continue to gain the recognition and support of the people, lead the people to continue struggle, achieve the second centennary goal, and build China into a great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Key words:

interest, representative, value orientation, method and path, realistic challenges

猜你喜欢

价值取向利益代表
回音壁:这篇文我很喜欢
诠释代表初心 践行人大使命
四季的代表
月圆代表什么
I Love You, Dear China
看望委员、代表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汪建中“股市黑嘴”利益链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