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攻坚决胜期扶贫干部品质要求与作风建设探究

2021-12-08史景春

甘肃农业 2021年4期
关键词:攻坚干部群众

史景春

中共定西市委党校,甘肃 定西 743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精准扶贫置于民生的首要位置[1],打响了一场脱贫攻坚战,贫困地区迎来了长足的发展与巨变。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脱贫攻坚任务能否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2]这一重要论断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提供了工作取向和基本遵循,脱贫攻坚走好“最后一公里”,靠的是扶贫干部,唯有以严和实的作风出战,确保脱贫攻坚圆满收官、贫困群众如期脱贫。

一、部分扶贫领域干部作风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形式主义

部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不仅让贫困群众有颇多怨言,而且严重违背了脱贫攻坚的正确指向,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虚假式”脱贫。一部分扶贫干部好大喜功,脱离实际,为出政绩、谋取更高更好的职位创造条件,通过“租牛迎检”“搭建盆景”等方式,打造出扶贫项目的红火场景,这些假象并不能代表当地扶贫工作的实际进展,验收过后依旧四壁萧条。

2.“算账式”脱贫。不在帮助困难群众拓宽增收门路上多想办法,而是通过虚列收入、借款充数、拔高收入等方式实现所谓的“脱贫”。

3.“指标式”脱贫。将落实扶贫政策变成定指标、分任务,尤其是在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上,忽略资金绩效,在缺乏精准筹划的情况下草率分钱,导致扶贫资金随意滥用,不能真正惠及贫困户。

4.“游走式”脱贫。在脱贫攻坚中存在急功近利心态,急于“摘帽”,在脱贫验收达标后立即撤回帮扶措施,导致扶贫机制骤然中断,已脱贫的贫困村重新返贫。

(二)层层加码

广大扶贫干部是实现乡村全面脱贫的关键力量,若干政策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地,都离不开扶贫干部的全身心奉献与价值实现,必要的压力是不可或缺的。但值得警惕的是,脱贫攻坚机制与政策从上向下传递的过程中,任务要求层层叠加,完成的时间层层削减,压力传导衍化为责任层层加码。部分地方为了抢时间、赶进度,表面上看起来速度快、落实态度坚决,实际上工作粗糙,标准不高,助长了急于求成、弄虚作假之风。甚至在政策传导过程中,一些地方根据手中政策空间增加上限指标,责任督办层层考核,签订各种“责任状”,迫使基层干部忙于应付、不堪重负。所谓“欲速则不达”,如果强行提前实现脱贫目标,层层推卸责任,就有可能导致揠苗助长的后果,既违背了客观规律,也不符合脱贫的历史现实。脱贫攻坚“层层加码”并不可取,当要求超过实际,便会物极必反,产生副作用,反而耽误脱贫的宝贵时间。为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提前完成,但要量力而行,不要勉为其难、层层加码,要防止急躁症,警惕‘大跃进’。”[3]

(三)思想放松

广大扶贫干部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帮助贫困群众理思路、谋发展、解难题,通过“勾、画、穿、引”等一系列“绣花”功夫,取得历史性成就。但是,一些扶贫干部由于工作强度大、任务压力重,难免会产生诸多负面情绪。

1.过关应付。扶贫干部入户走访,脚踏实地结对帮扶,这是其应尽之责,也是精准扶贫的政策设计初衷。然而,有的地方干部偏离了扶贫工作的主旨要义,只关注如何过关交差、邀功请赏,临时给贫困户发钱送物,考核前进行“预考辅导”,简单地将扶贫当作任务完成,早脱贫、早脱钩、早脱身。

2.畏难退缩。目前所剩未脱贫人口均为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帮扶难度更大,工作要求更高。少数扶贫干部存在本领恐慌,思想情绪厌倦,心中无思路,手上没招数,不敢想、不敢干,消极等待。

3.厌战松劲。行路之难,在于末端。基层扶贫干部中出现了缓缓神、歇歇脚的想法。思想松懈必然导致干劲有所减弱,工作中疲于应付,重形式轻内容,对检查督查中发现的问题,不积极主动整改,而是找借口、推脱责任,导致贫困村老问题尚未解决,新问题又迸发出来。上述负面情绪相互交织叠加,一旦任其滋生蔓延,将对脱贫攻坚的成色实效、通盘士气、群众期许产生消极影响,乃至形成破坏效应。

二、脱贫攻坚决胜期扶贫干部的品质要求

“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扶贫干部长期扎根基层,其一言一行,反映的是自身乃至整个扶贫干部队伍形象,更是群众评判扶贫干部队伍作风好坏的标准。打造一支群众信得过、决战决胜的扶贫干部队伍,要重点聚焦以下四个方面品质要求。

(一)苦干实干

在思想意志方面,扶贫干部既要善于谋事,通过不断学习吃透政策,提高帮扶能力水平,又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强化苦干实干意识;在实践工作方面,要始终保持求真务实的态度,具备苦干实干的劲头;在工作作风方面,面对困难要迎难而上,拼搏实干,发扬滴水穿石般的韧劲。

(二)满腔热情

脱贫攻坚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而是从前期摸底、中期落实到后期巩固的过程。扶贫干部要保持昂扬奋发的意志,满怀热情为困难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主动融入贫困户的生活,全面了解他们生产、生活特别是在发展产业上面临的最大困难,想方设法找到脱贫出路,才是对贫困户负责任的表现,也才能在帮扶工作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调查研究

查找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是精准扶贫的基础性工作,其结果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帮扶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唯有以问题为导向,在“实”上努力,脚上多沾染“泥土”,深入田间地头和困难群众拉家常,才能准确掌握致贫原因,为贫困户量身定做帮扶计划,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往复循环的多种影响因素。

(四)积极稳妥

要在脱贫攻坚战中有为有位,必须始终坚持积极稳妥的根本原则,不蛮干冒进,不消极拖延,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将助推发展作为驻村帮扶的切入点,重视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铲除精神贫困痼疾,实事求是地完成脱贫攻坚既定任务目标。

三、脱贫攻坚决胜期扶贫干部作风建设的现实路径

(一)时刻筑牢思想防线

1.谨记党员身份与职责,时刻绷紧纪律和规矩之弦,不断矫正自身追求和定位,提升自我约束能力。

2.始终站稳政治立场,特别是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始终做到明辨是非、信念坚定。

3.始终站稳群众立场,当好人民公仆,带着真责任,交流真感情,解决真问题,沉下身子,主动融入群众,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取得群众认可。

4.充分鼓舞贫困群众穷则思变的斗志,和群众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为脱贫工作奠定坚实基础,激发内在动力。

5.始终加强党性修养,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蚀,时刻反省自己,坚决遏制“思想病毒”的滋生渗透。

(二)强化政策业务培训学习

政策业务培训是强化扶贫干部作风治理的关键举措。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把好的作风带出来、亮出来、训出来[4],提高脱贫攻坚实战能力。

1.强化理论学习。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党中央的扶贫政策如何、发展方向是什么、确定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共进,都需要扶贫干部不断的学习掌握。只有及时学习政治理论、扶贫攻坚政策,才能不断增强扶贫干部做好扶贫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2.强化业务辅导。想干是基本,会干是要求。随着脱贫攻坚的即将收官,乡村迎来全面振兴的新阶段,这就需要扶贫干部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有能力、有底气担起这份责任。要学习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形成内生长效机制。

3.强化实践操作。学好理论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扶贫干部既要纵向地向书本学、向文件学,也要横向地向先进地区学、向模范榜样学。通过分享交流成功经验,研讨实际工作中的困难和矛盾,进一步深入领会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新方法。

(三)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5],支脉众多,层次复杂,工作量大,特别是随着基层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基层发展不均衡、群众观念多元化,抓党建促脱贫攻坚面临的考验日益纷杂,着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先决条件。党支部书记是党的决策部署在最基层的落实者、宣传者,在新时期新常态下,只有将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作为开展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6],通过选优训强村党支部书记这一关键岗位,才能全面夯实基层党组织基础,攻克贫困最后堡垒,有效助力乡村振兴。要充分展现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思想引领作用,通过村党支部书记身先士卒“领路”,贫困群众主体参与“铺路”,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明白“日子过得好既要靠国家政策帮还要靠自己苦干”“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的道理,真正凝群众之心、聚众人之力、融百姓之智,使贫困群众在物质重建的过程中,实现精神重塑、思想凝聚和信仰构建。

(四)发挥督察巡察利剑作用

要切实发挥巡察的利剑作用,为脱贫攻坚保驾护航[7]。在督察巡察工作中,一是监督各级党委政府是否真正把脱贫攻坚放在首要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来推进,是否真正履行主体责任推动脱贫攻坚实实在在推进。二是监控项目实施过程中,是否严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把经费都用在精准扶贫上,是否存在侵吞、挪用、骗取扶贫资金的问题。三是向县、镇、村党员干部层层传导扶贫压力,将扶贫干部的警示教育、培养培训、选拔任用和关心激励紧密结合起来,利用执纪力量和监督力量,全面追踪扶贫政策落实的全过程和关节点。对违规违纪问题要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形成强大的震慑作用。四是巡视过程中要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多提供相关问题线索,对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不作为不担当,不关心群众疾苦,侵占群众利益的大贪小蝇都要严肃问责。

猜你喜欢

攻坚干部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信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