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新思维

2021-12-08邰得良吴泽杨陈秀红

世界农药 2021年1期
关键词:喷雾器植保防治效果

陈 鹃,邰得良,吴泽杨,陈秀红

(1.江苏省东台市安丰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江苏东台 224221;2.江苏省东台市植保站,江苏东台 224200;3.江苏省东台市三仓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江苏东台 224231)

新时期,新生活,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江苏省东台市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紧紧围绕农作物稳定生产和生产生态安全及农民增收为主题,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1],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所谓综合防治,就是从农业生态系(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观点出发,本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和安全、有效、经济、简易的原则,因地因时制宜,合理运用农业、生物、物理、化学防治措施,以及其他有效的生态学手段,创造不利于病虫发生危害,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和有益生物繁殖的环境条件,把病虫害控制在不足危害的水平,确保人畜安全、生态安全、农业生产安全和农民增收的目的[1]。对于新时期江苏省东台市如何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专业化统防统治等综合防治工作,笔者进行了认真思考与研究,提出了几点肤浅的认识,供同行借鉴和广大农民朋友参考。

1 加强植物检疫

对由外地调入本地的各类种子、苗木、花卉、农产品等,均进行严格的检验、检疫,复检率达100%。按照行政许可受理程序认真办理产地检疫合格证书和调运检疫证书,严防危险病虫草疫情传入、传出、扩散、蔓延[2]。重点对小麦一号 TCK、稻水象甲、马铃薯甲虫、葡萄根瘤蚜、瓜类果斑病、大豆疫病、黄瓜绿斑驳花叶病、番茄溃疡病、玉米褪绿斑驳花叶病毒病9个检疫对象在江苏省东台市区域内进行调查监测。深入田间地头扩大调查面,增加调查次数,对可疑对象取样检测,未发现上述 9个监测对象在本市发生危害[3]。

2 大力推行农业防治

⑴ 推广抗逆性强的优良作物品种

宣传、指导农民在播前做好农作物种子的选种、晒种和药剂处理等相关措施,避免种传病害的发生[4]。

⑵ 适当调整播栽期

以错开农作物感病危险期与传毒昆虫迁移、传毒高峰期(如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黑条矮缩病、玉米粗缩病毒病、玉米黄化叶病等)[5-6]。

⑶ 改进耕作措施,实行轮作换茬

例如采取水旱轮作、寄主作物与非寄主作物轮作或间套作等。

⑷ 科学栽培管理

合理密植,通风透光,促进植株生长健壮;科学施肥,推行测土配方施肥,避免偏施、重施氮肥,增强作物抗逆性[7];应用防虫网,阻隔害虫侵入作物植株繁殖危害,减少或避免化学防治[5];捞除浮渣菌核,减少病源基数,减轻作物病害的发生程度和防治压力,如水稻纹枯病等[8];及早拔除病株,摘除带虫、带卵、带病斑的作物顶心、边心和枝叶,及时带出田外,集中深埋或销毁,以减少虫源或病源基数[5-6];水稻适时、适度搁田,采取“时到不等苗,苗到不等时”的搁田原则,科学合理肥水管理[8];及时耕翻灭茬,收获时带有病源、虫源的稻草要远离来年的稻田堆放,带有病原的稻草千万不能用于水稻育秧覆盖秧床[4]。总之,我们要积极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农业生态学手段,来控制农作物病虫的发生、发展和危害[1]。

3 巧用绿色防控技术

为明确小菜蛾性迷向技术对成虫的迷向效果和幼虫防效,食诱剂技术诱杀成虫效果和幼虫防效,增加小菜蛾绿色防控手段,在甘蓝田内进行了性迷向丝与食诱剂防治小菜蛾示范试验。每667 m²甘蓝田分别使用迷向丝30、40、50根,对成虫诱集率分别为 75.38%、86.3%、94.43%,但同一密度迷向丝在不同时间段的效果表现不一,差异较大。3种处理对田间幼虫总体防效均在40%以上,随着迷向丝使用密度的增加,防治效果逐步提高,同一密度下不同时间段的效果也有所差异。每667 m²使用食诱剂50、100、150 mL,对成虫效果也随着使用量的增加而明显提高,分别为41.11%、44.97%、56.11%,但同一使用量在不同时间段的效果不一,差异较大;对田间幼虫的总体防效基本在40%以上,随着使用量的增加,防治效果逐步提高,同一使用量在不同时间段的效果也有所差异。每667 m²使用食诱剂100 mL +迷向丝40根对成虫、幼虫的叠加防效表现不明显。示范试验结果表明,使用性迷向丝或食诱剂,能有效减少田间幼虫数量,效果随用量增加而提高,控虫效果在65.32%[9]。利用灯光、昆虫信息素诱杀水稻螟虫等;利用黄板诱杀蚜虫、烟粉虱、蓟马、斑潜蝇等;利用蓝板诱杀蓟马、小菜蛾等害虫;利用瓢虫、草蛉、蛛螨、寄生蜂、寄生蝇以及青蛙、蟾蜍、鸟类、鸡、鸭、鹅等天敌来捕食与寄生害虫;利用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绿僵菌等真菌,细菌,病毒有益微生物及其衍生物来防治害虫(注:蚕作区不能推广)。高质量建设绿色防控示范区,因地制宜示范应用乙基多杀菌素、短稳杆菌等生物农药防治稻纵卷叶螟,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通过绿色防控示范区的建立,带动绿色防控产品的广泛应用[1]。

4 科学合理运用化学防治

对于化学农药的使用,要指导广大农民严格按照《农药管理条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科学合理安全减量地使用。掌握病虫害发生的高峰期,在发生高峰期减量施用农药,使其发挥最大效力。特别是在重大病虫灾害发生时,及时应用有效的化防手段加以“扑灭”。如何安全、合理、科学使用农药,必须狠抓3个技术关键。

4.1 掌握最佳适期施药

要加强病虫草害发生发展动态监测,掌握本地区害虫孵化高峰后至初孵幼虫高峰期、病害发生初期、杂草出草高峰后至幼苗期这一段不利于有害生物发生危害,而有利于化学防治的最佳关键时期。若多种病虫并发,可采取突出重点、主次兼顾的原则,确定一个最佳适期突击用药开展防治[10-11]。

4.2 选用高效对路药剂

⑴ “对症”用药

根据上级植保技术推广部门的指导,选用经过有关部门多次试验示范确认的安全有效对路药剂品种,确保广大农民朋友所购买和使用的化学农药安全可靠、经济有效,对人、畜、家蚕、水生动物、蜜蜂以及农作物等安全,对环境友好。

⑵ 农药减量使用

围绕农药使用“零增长”目标,坚持“控、替、精、统”的策略,加强病虫测报,实施精准减量用药,坚决杜绝乱用药、滥用药、用太平药、保险药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全面推进农药减量使用“零增长”目标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⑶ 轮换交替用药

应选择作用机制不同或同一类制剂中无交互抗性的2种及2种以上农药轮换交替使用,避免长期使用单一的农药品种,以延缓病虫草抗性的上升。

⑷ 合理混配用药

可进行2种作用方式和机制不同的药剂混合使用,并且混配的2种药剂也要在使用一段时期后适时更换,以控制病虫害危害程度及抗性发展的速度。

⑸ 积极推广应用新农药

新农药本身就是先进技术的载体。新农药一般作用机制新颖,不易产生抗性,防效高,且对环境友好。应当继续加快高效、低毒、低残留“绿色”“环保”型农药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步伐,进一步扩大应用范围,提高应用效果[12]。

4.3 狠抓施药质量,提高防治效果

提高施药质量与防治效果和实施农药减量使用“零增长”目标的主要途径是:改进技术,更新药械,努力提高农药利用率[13]。国内外农业专家将科学合理使用农药的3个要素:农药、药械、施药技术比作子弹、枪和枪手的关系。实践证明:决定防治成败的关键:好的农药、好的施药机械和好的施药技术与质量,三者缺一不可[14]。因此,要想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必须在具备高效对路药剂、新型施药机械的基础上,在提高施药技术质量上狠下功夫。

⑴ 选用性能良好的新型施药机械

目前,广大农村采用的施药机械,无论手动还是电动,大多是液力式喷雾器。有的喷雾器孔径很大(达2 mm左右),雾化效果差,严重影响药效的发挥。不少农民把由此造成的防效差误认为是农药产品不好。有的喷雾器存在药液“跑、冒、滴、漏”等问题,很不安全。建议推广山东卫士植保机械有限公司自主研制、开发、生产的3WJD-18电动喷雾器,其通过高压电使药液雾化形成群体荷电雾滴,在喷头与喷雾靶标间建立静电场,在静电场力和其他外力的联合作用下,雾滴作定向运动从而吸附在目标作物的各个部位,减少飘逸提高农药利用率和防治效果,具有省水、省药、高效、绿色、节能、环保的优点。同时建议有关部门试验、示范,逐步推广屠豫钦气力式电动手动两用微量弥雾器,待时机成熟以替代液力式喷雾器[15-16]。业内有识之士认为,喷雾器的先进与否,首先是喷头的先进与否。就液力式手动和电动喷雾器而言,笔者认为,要改圆锥空心雾喷头为圆锥实心雾喷头,建议推广应用四孔圆锥实心雾喷头(有的也称可调喷头),其雾化性能良好,所喷雾滴能形成实心雾团,而且为细雾,农药利用率高,防治效果好。

⑵ 要科学稀释配制药液

在确定单位(667 m2)用药量的基础上,适当降低单位(667 m2)用水量,由50~60 kg/667 m2降至30 kg/667 m2左右,以提高药液的浓度,从而提高农药的杀伤力即防治效果。具体稀释配药时,提倡和推行农药二次稀释法,即单位(667 m2)用药量,先用少量水稀释,然后再按原定用水量方案(例如30 kg/667 m2左右)加足水即可。

⑶ 在天气晴好、风小(2级风以下)、作物或杂草上露水干燥之后施药

要求药后2~3 d无雨水冲刷,让其充分发挥药效。

⑷ 采用合理科学的施药技术方案

改逆风施药为顺风施药,改左右两侧“Z”字型交叉喷雾为右单侧“Z”字型交叉喷雾;对于直立、密集型作物(如水稻、小麦、油菜等),可将喷雾器喷头的高度由作物顶部向上抬高 30~40 cm 再向下均匀喷洒;施药人员在田间行走的速度和喷杆左右摆动的速度都不能太快,要匀、稳、密,喷雾要全面覆盖,不留死角[10-11]。

⑸ 坚持对“靶”施药

也就是做到有“的”放“矢”,要根据各类病虫在各种作物上所处的部位,进行有针对性地对“靶”科学施药,真正做到药(雾滴或粉尘)不落空处,充分利用[15-16]。

推行综合防治,改变以化学防治为主的传统观念与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建议有关部门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加大对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扶持力度,突出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将高效新型农药、现代植保机械、绿色防控技术与统防统治有机结合起来,全力推进统防统治,从而提升面上综合防治整体水平。

作为植保工作者,理应贯彻“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的工作理念,积极转变防控方式,全面推行绿色防控、综合防治技术,切实减轻病虫草发生危害程度,确保农作物安全生产,为农业高质量发展而努力。

猜你喜欢

喷雾器植保防治效果
用料不当致牛病 如何防治效果好
双环磺草酮与吡嘧磺隆混用对稻稗的防治效果试验
苦参碱对小麦虫害的防治效果试验分析
壶关县:开展2021年植保无人机操作手培训
静电喷雾器和电动喷雾器喷施处理对烟田杀虫剂防效与残留量的影响
全力以赴“虫口夺粮”保丰收,天津植保在行动
不同喷雾器喷药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防控效果
植保机
空空记
330 g/L二甲戊灵EC、36%异恶草松SC对直播稻田杂草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