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当代实践及交融范式发展研究

2021-12-07王玥龚丽娟

广西民族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仪式

王玥 龚丽娟

【摘 要】仪式是由象征符号构成的象征体系。作为民间节日仪式,广西“壮族三月三”在体系上呈现出时间性、空间性、秩序性、象征性等特征,在形态上蕴含了神圣性、审美性、娱乐性等属性。广西“壮族三月三”产生于广西壮族人民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之中,随着人民生产、生活方式与需要的改变,“壮族三月三”的节日形态、组织者、节日功能也在不断变迁,它的交融范式表现出从民间狂欢走向大众共享、从族内互动走向族际交融、从民族共生走向文化整生的趋势。

【关键词】传统节日;仪式;“壮族三月三”;交融范式

【作 者】王玥,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广西民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龚丽娟,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西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21)05-0148-0009

农历“三月三”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曾被称为“上巳节”,是古代中原地区一个重大节日。宋代之后,上巳节式微衰落,渐渐与清明、寒食三节合一,不再是中原地区的重大节日,但广西壮族地区却一直保留着过“三月三”节日的习俗。宋朝的周去非在《岭外代答》卷十中有关于“交阯”一带的青年男女在“三月三”抛绣球的记载:“交阯俗,上巳日,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飞駞。男女目成,则女受駞而男婚已定。”[1]422明朝邝露的《赤雅》记载了“三月三”的歌圩场面,“春歌正月初一,三月初三。秋歌中秋节。三月歌曰浪花歌”[2]25。民国时期的刘锡藩在《岭表纪蛮》里,记载了“壮族三月三”吃五色糯米饭、祭祖的习俗:“三月三日,以枫叶染糯米,曰‘乌饭,一曰‘青精饭,或染五色饭,以祀祖先,男女咸出拜墓。”[3]195~196從这些文献记录上来看,“三月三”作为广西地区的民间传统节日来源已久,其主要节日习俗有祭祀、歌圩、吃五色糯米饭、抢花炮、碰红蛋、抛绣球等活动。广西“壮族三月三”作为保持了壮族传统集体记忆的节日仪式,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而成,是民族风俗与民族审美心理的体现。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曰:“歌谣文理,与世推移。”[4]476广西“壮族三月三”产生于广西壮族人民的生存、生产、生活的实践之中,也随着人民生存、生产、生活方式与需要的改变而不断地发生变迁。在当代,广西“壮族三月三”的实践形态及功能不断衍化,交融范式呈现出了特有的路径和规律。

一、作为节日仪式的广西“壮族三月三”

作为民间节日仪式的广西“壮族三月三”,具有民间仪式的时间性、空间性、秩序性、象征性等特性。该节日仪式形态具有神圣性、审美性、娱乐性等属性。

(一)广西“壮族三月三”的仪式特性

仪式是由象征符号构成的象征体系。仪式通过在特定时空中对仪式流程进行精心安排,运用各种象征手段,使仪式参与者暂时脱离日常角色,获得新的临时身份与责任。维克多·特纳把仪式定义为“不运用任何技术程序,而求助于神秘物质或神秘力量的信仰的场合时的规定性正式行为。象征符号是仪式中保留着仪式行为独特属性的最小单元”[5]19。爱弥尔·涂尔干认为仪式具有凝聚社会群体的作用,“确保集体意识之持续性……确认自己和他人同处于一个群体之中”[6]64。从这些对仪式的基本认识出发,我们发现,在漫长的历史中,广西“壮族三月三”的节日活动,一直是在固定的周期与特定的空间开展的,有着相对统一的仪式过程,节日活动富有象征意义。

1.时间性与空间性

从时间看,广西“壮族三月三”有着固定的仪式周期,以农历“三月三”为节期,以一年为一个周期。从空间上看,广西“壮族三月三”的仪式空间在广义上包括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区,各村寨、各学校、各公园广场都会开展广西“壮族三月三”节庆活动。从具体的仪式活动场所来看,广西“壮族三月三”的各种仪式活动都在一个具体的地理空间中进行。祭祀神灵仪式,除了在专门的庙宇或祭拜场地开展外,还会选择在一个有开阔空间的场地进行祭祀大典,如2019年“壮族三月三”的骆越祖母王祭祀大典在武鸣罗波镇的罗波戏台举行。祭祖扫墓仪式固定在墓地进行,墓地里的一座座坟茔把祭祀者与祖先联结在生命与血缘的序列中。“壮族三月三”的歌圩活动也有相对固定的空间,以前各村寨的歌圩会场多选在野外的山坡草坪或是沿江沿湖的两岸,如清代《武缘县图径》记载“答歌之习,武缘仙湖、廖江二处有之。每三月初一至初十,沿江上下,数百里之内,士女如云”[7]62。现在举行的歌圩活动大多是在广场、舞台这些公共空间进行,方便人参与和观赏。以“中国壮乡·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为例,其歌圩活动主要有“灵水歌圩”歌王对抗赛和“壮乡歌海”活动。2017~2021年“壮乡歌海”活动都在老年活动中心举办,“灵水歌圩”2017和2018年在城区文化中心广场举行、2019年在武鸣区灵水公园举行、2021年在老年活动中心举行。

2.秩序性

清代文人韦华丰《廖江竹枝词》曰:“胙颁真武喜分将,食罢青精糯米香,忽漫歌声风外起,家家儿女靓新妆。”[3]176从诗句可看出,是先祭祀真武神,后进行对歌活动。广西“壮族三月三”节日仪式,从整体上来看,大致是先开展祭祀活动,而后开展歌圩及娱乐活动。从具体活动来说,无论是祭祀神灵还是祭祖扫墓,都有着大体统一的仪式秩序。

祭祀神灵类活动的仪式秩序大致为“歌舞告祭——祝祷祭文——祭拜祈福——全民狂欢”,如在2019年举行的武鸣“壮族三月三”的骆越祖母王祭祀大典、宁明骆越根祖祭祀大典、河池市大化红水河祭祀大典,这三个祭祀仪式虽然因祭祀对象不同而具体仪式流程上有所差异,但却都包含了祭祀歌舞、宣读祭文、祭拜祈福这些环节。三个祭祀仪式结束后,游客或观看民俗表演或参加美食展销会,都呈现出全民狂欢的节日氛围。

祭祖扫墓的仪式秩序大致为“扫墓——献祭品——焚香、烧纸质祭品——聚餐”这四个步骤。笔者于2021年4月14日(农历三月三)赴广西崇左市大新县硕龙镇门村开展田野调研,参加了当地一户人家的“三月三”祭祖扫墓仪式。该村祭祖的流程大致为:一、扫墓。清扫墓地的杂草、落叶等,并把这些杂物扫在一起集中焚烧掉。清扫完毕后,在坟地上培上新土,再用石灰水涂抹在坟墓及周边石块上。二、献食物祭品。摆放好食物祭品、倒好酒,把食物与酒杯、筷子、勺子在桌子上摆放得整整齐齐,食物祭品有整只煮熟的鸡、煎好的鱼、煎好的鸡蛋、糍粑、彩色糯米饭、水果、酒等。三、焚香、烧纸质祭品。把彩色纸铜钱串绑在树枝上然后插在坟地上,再插上香烛、摆放好纸祭品,然后点燃香烛,放鞭炮,焚烧纸衣、纸鞋、冥币等纸制祭品。四、聚餐。各家祭完各自的先人后,家族一起祭共同的祖先,最后再在祖坟旁的空地聚餐。家族的人会在祖坟旁的空地里用树枝、枯叶生火来烤香猪,一起分吃带来的食物、共同品尝美味的烤猪。整个祭祖过程秩序井然,体现出了祭祖仪式的秩序性。

3.象征性

格尔兹在《文化的解释》说:“文化是一种通过符号在历史上代代相传的意义模式,它将传承的观念表现于象征形式之中。通过文化的符号体系,人与人得以相互沟通,绵延传续,并发展出对人生的知识及生命的态度。”[9]89“壮族三月三”是传统民族文化的结晶,其节日仪式中包含着大量的象征符号,体现出节日的美好情怀和现实的人生关怀,如“五色糯米饭”象征着五谷丰登、吉祥如意,抢花炮则象征求子与吉祥。在“壮族三月三”举行的祭祖扫墓是一种家族集体进行的、代代相传的祭祀仪式,它以象征与隐喻的方式,将孝道、贵生意识、美好品德等抽象的价值观融入在祭祖仪式的全过程之中,在潜移默化中使仪式参与者得到了道德教化,加强了对家族的认同感。在“壮族三月三”举行的祭祀及歌圩活动则是象征着对丰收、吉祥、健康的祈求,明代《说蛮》说:“春秋场歌,男女会歌为异耳。言会歌则年岁佳,人无疾病。”[10]可见“壮族三月三”中歌圩的举行,实际上也是象征着来年的吉祥好运、身体健康、粮食丰收。

由此可见,广西“壮族三月三” 体现出了仪式的周期性、空间性、秩序性与象征性等仪式特性。广西“壮族三月三”作为节日仪式,是由一个个象征符号构建而成的象征体系,是壮族集体无意识心理的积淀与再现。一年又一年节日仪式的重复举办,在仪式的特定时空场域中强化了人们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壮族的集体意识得以加强、族群身份得以确认,民族文化精神得以延续与传承。

(二)广西“壮族三月三”的仪式形态及其属性内涵

作为民间仪式的广西“壮族三月三”,其仪式形态主要包括祭祀、歌圩、抢花炮、碰红蛋、抛绣球等活动内容,祭祀仪式体现出仪式的神圣性,歌圩活动富于审美性,抢花炮、碰红蛋、抛绣球等活动则展现出了节日的娱乐性。

1.祭祀仪式的神圣性

祭祀是广西“壮族三月三”的一项重要的仪式形态,主要包括祭祀先祖和祭祀真武、花婆、龙母等神灵。《广西通志·民俗志》中说,“农历三月初三日为壮族扫墓节,多数壮族村庄在该日扫墓”[11]683。那坡县志记载,“农历三月初三,蒸五色糯米饭,宰杀鸡鸭,祭祖修墓,以土制仙纸剪成长钱挂在墓顶,多在农村流行”[12]114。除了祭祀祖先之外,“壮族三月三”还有祭祀真武、龙母、花婆等神灵的传统习俗。《柳州市郊区志》一书中提到:“农历三月初三日为‘花婆节。家中妇人有孕,即请道士剪花安神,在孕妇房中床头供‘花婆神位……”[14]174

祭祀仪式始于对自然的崇拜与敬畏,是民间信仰的体现,祭祀仪式向神灵、先祖表达崇敬与敬畏之情,祈求神灵及先祖的庇佑,这是一种人与天地、与想象中的神灵相沟通的仪式,是节日神圣性的表现。“在仪式中,生存世界与想象世界借助单独一组象征符号形式得以融合,变成同一个世界。”[9]129祭祀通过对仪式场地的布置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把举行祭祀仪式的特定场域变成了一个“神圣空间”。祭祖仪式时墓地上的青松古柏、坟头飘扬着的纸铜钱串,武鸣骆越祖母祭祀大典上庄重的骆越祖母王像、缭绕的香火,红水河祭祀大典上迎风飘扬的黄色祭旗、依水而建的宏大祭台,这些都极力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使祭祀的场所成为了一种“神圣空间”。人在这种“神圣空间”中会不由地收起日常生活中的懒散,心中会不由自主地涌上一种神圣崇高感。而庄重神圣的祭祀仪式过程,如宏大的祭祀歌舞表演、祭文的庄重宣读、食物的献祭、虔诚的祭拜,都使仪式参与者受到强烈的情感触动,使人的情绪情感与动作仪态都投入到仪式之中,强烈的神圣感由然而生。因此,祭祀仪式能唤起内在精神层面的神圣感,使人的心灵受到净化。

2.歌圩活动的审美性

唱山歌是壮族人民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劳动生产、谈情说爱、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都少不了山歌。壮族人民喜爱在特定的节期集中在一起唱山歌,这样一种集体性的歌唱聚会活动就是歌圩。歌圩较多集中在春秋两季,而“三月三”歌圩便是春季歌圩中较有代表性的一个。《壯族百科辞典》中说,“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为最隆重”[15]358。壮族有“倚歌择配”习俗,“三月三”歌圩也有着帮青年男女择偶的功能,《岭表纪蛮》收录的风土诗中,有柳宗元壮俗诗(也有人认为此诗为桑悦所作),其中就有“清歌互答自成亲”的诗句。[3]249年轻男女在歌圩中通过对歌、抛绣球、碰蛋等活动,选择自己的伴侣。

壮族“三月三”歌圩以壮族民族文化为底蕴,体现出了纯真质朴的民族审美趣味,体现出审美性。首先,壮族山歌内容题材丰富广泛,韵律优美、曲调多样,歌词善用形象贴切的比喻,意象生动,回味久远,呈现出了比喻美、比兴美的艺术特征;其次,这些来自于田间地头、抒发着人民真实情感的山歌,或委婉含蓄,或生动活泼,不矫饰、不做作、不无病呻吟,有着异于传统音乐的原始、活沷、自由之美,体现出了纯真质朴的民族审美趣味;再次,山歌对唱中带着田野与山林的气息,让人领略到山清水秀的自然之美,人与自然在山歌中融为一体,体现出了壮族人民自然的审美情趣及自由和谐的生态审美理想;此外,山歌贯穿了壮族人民一生的各个环节,无论是出生、嫁娶、生子、死亡等人生重大环节,还是插秧、收割、打柴、捕鱼、舂米等生产活动都能看到山歌的影子。山歌彰显了壮族人民的诗性思维,表现了壮族人民对诗意人生的审美追求。

3.抢花炮等活动的娱乐性

除了祭祀与歌圩活动,广西“壮族三月三”期间还会有抢花炮、抛绣球、碰红蛋、舞龙舞狮、竹竿舞等富有娱乐性、趣味性的活动。如抢花炮就是一项富有娱乐性的“壮族三月三”传统节日活动。编纂于清朝的《广西志书·上林县志》记载了“三月三”抢花炮的习俗:“三月三日,元帝诞辰,建斋设醮,或俳优歌舞,乐工鼓吹三日夜,谓之三三胜会。至期送圣,群放花炮酬神。观者竞得炮头,为吉。且主来岁之缘首焉。”[16]2097抢花炮活动开始时,先将红色炮圈放在铁炮的筒口上,然后点上火药放炮,一声炮响,红炮圈直上云霄,待红炮圈落下时,各选手抢夺炮圈,夺得炮圈的人取胜。近年来,抢花炮渐渐变成了一项有趣的民族体育竞技项目。通过参加这些富有娱乐性的节日活动,人们从辛勤的劳作中暂时解脱出来,在普天同庆的狂欢氛围中放松身心,调适心情,为未来的繁忙劳作做好了准备。

综上可见,广西“壮族三月三”的祭祀活动具有神圣性,歌圩活动富于审美性,抢花炮、碰红蛋、抛绣球等活动则更体现出了节日的娱乐性的属性。但以上只是相对而言的,实际上,广西“壮族三月三”的各项仪式形态都是神圣性、审美性、娱乐性的结合。祭祀活动是社会信仰与生存艺术的结合,是生存智慧、审美趣味的凝聚,因此在神圣性中也体现着审美性;祭祀中五彩缤纷的五色糯米饭体现出了壮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创造美的审美情趣,各种祭祀大典体现了庄严肃穆的祭祀仪式之美;歌圩活动除了对歌外,还有民族舞蹈、杂技等表演,综合了歌、舞、乐、民间杂技等多种艺术门类,在审美性中杂糅了娱乐性。而抢花炮、抛绣球、碰蛋、舞龙舞狮这些娱乐活动往往是在祭祀或歌圩活动前后进行的,其娱乐性与祭祀的神圣性、歌圩的审美性紧密相连。

二、广西壮族三月三节日的当代实践

民间节日仪式在人民的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也随着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改变。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广西“壮族三月三”的实践形态不断衍变:其节日仪式的实践路径有了新发展,出现了网络歌圩、电商节、文化旅游节、民族文化展演等新的节日形态;节日组织者有了新变化,由民间自发组织变为以政府主导;节日功能有了新发展,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深化了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加强文化交融、促进民族团结、发展节日经济等功能。

(一)节日仪式的新形态

随着人民生产、生活的方式及需要的改变,广西“壮族三月三”的实践形态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1.网络歌圩的兴起。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壮族三月三”期间推出了一系列线上活动,歌圩也变成了“云上歌圩”。2020年3月26日上午,“中国壮乡·武鸣‘壮族三月三云上歌海”活动在网络举办,通过网上直播、连线对唱、弹屏互动等多种形式,打造了在线赶“歌圩”的欢快景象。“2020年‘壮族三月三歌王赛”在抖音举办,广西各地歌王在抖音斗歌。2021年“壮族三月三”期间,南宁武鸣于4月8日在网上举办了网络歌圩。网络歌圩是传统歌圩的新的发展形态,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而成的“云上歌圩”使歌圩不再受地理的限制,人不在歌圩现场也能通过网络看到歌圩现场的盛况,全国各地的山歌手都可以在网上直接斗歌,歌圩的影响力得到了提升。

2.电商节的参与。随着电商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在经济发展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壮族三月三电商节”就是广西“壮族三月三”在当代的一种新的实践形态。“壮族三月三·e网喜乐购”是“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品牌中的板块之一,自2017年起,该板块每年以电商节的方式来开展广西物产促销、组织电商行业交流与对话。2021年“e网喜乐购”直播电商节有“直播带你购广西、直播带你游广西、直播带你品广西”3个主题活动,在微信、抖音、淘宝、快手等各类电商直播平台以“短视频+直播带货”的形式开展直播,此次活动共联合了200家广西名优特产企业、30个知名景区、500家餐饮美食企业,共组织了千余名主播直播宣传和销售广西特色物产。

3.文化旅游节的出现。文化旅游节也是广西“壮族三月三”的节日新形态,近年来,武鸣每年都举办“‘壮族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2020年因疫情原因活动改为线上进行),活动包括文化、体育、旅游、经贸等内容,既有“灵水歌圩”斗歌盛会、壮语歌曲演唱大赛、“壮乡欢歌”晚会,又有非遗项目展演、非遗美食品尝活动,还有抢花炮比赛、千人竹竿舞、武术表演等活动,用各种方式展示出骆越风情,以民族节日文化来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4.民族文化展演的举办。壮族“三月三”是一场民族传统文化展演的盛会,近几年有关单位和部门活动策划与举办了系列民族文化展演活动。如2019年举办了壮族打榔舞、马骨胡等传统艺术,中国西南省区非遗歌舞,以及壮剧、桂剧、彩调、京剧等精品剧目的民族文化展演活动;2020年在线上进行了民歌优秀节目展播,非遗风采——广西特色各民族歌舞、服饰、民俗、民间绝技表演等系列文化展演活动;2021年举办了“壮族三月三”广西民族交响音乐会、“壮族三月三”广西非遗天琴艺术专场演出、“山水之声·壮美之约”2021年中国——东盟青少年民族歌会等民族文化展演。

在广西“壮族三月三”,人们赶“云上歌圩”、品非遗美食、欣赏民族歌舞表演、在各直播间购买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物品、接受民俗教育、参与民族体育活动,让人全感官投入到节日之中,在节日中放松身心、交流感情、获取知识、感受民族文化的美好。

(二)节日组织者的新变化

曾经的“壮族三月三”作为民间传统节日,节日活动多由民间群众自发组织。而自1983年起,政府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壮族三月三”节日活动逐渐由民间自发组织变成了以政府为主导者,各级各类学校、媒体、企业共同组织推进的活动。

198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将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定为 “三月三”歌节 。1983年4月15日,在广西民族学院(现广西民族大学)举办了壮族“三月三”歌节的活动,这是第一次自治区层面举办的“壮族三月三”活动,这次活动由广西群众艺术馆与广西民族学院联合举办。从1985起,武鸣政府开始举办“壮族三月三”歌节,2003年开始改为“中国壮乡——武鸣三月三歌圩”,2011年后改为“中国壮乡·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这些“三月三”歌节活动,已不是民间自发组织,政府开始成为主要组织者。

2017年开始的“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活动,是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自治区体育局、自治区商务厅、自治区民宗委等多个职能部门联合组织策划推进的,在政府牵头下,机关单位、学校、新闻媒体、企业都参与到活动的举办之中。以2019年“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活动为例,各级、各地政府都组织了“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的活动,广西博物馆、广西图书馆、广西音乐厅、柳州国际会展中心以及各地公园、各旅游景点都是活动的举办地;从学校来看,全区所有学校都开展了“壮族三月三”相关活动,南宁师范大学承办了桂台青年欢度“壮族三月三”联欢会,广西民族中专承办了桂台青少年校园民族文化活动,全区各级各类学校都在“壮族三月三”期间开展了学校民族文化教育活动;从企业来看,各电商平台都参与到了活动之中,2019年电商节启动仪式在京东集团总部举行,“广西特产网上行”全网促销活动在京东、淘宝、苏宁等全国知名电商平台及广西本土电商平台举行;从新闻媒体来看,各级新闻媒体和新媒体都参与了宣传,新浪、腾讯、百度、今日头条、抖音、国际在线等知名网站都对活动进行了宣传与推广。可见当今的“壮族三月三”节日活动,政府是主要组织者,學校、新闻媒体、企业都参与到“壮族三月三”节日活动的组织中,共同推动活动发展。

(三)节日功能的新发展

“壮族三月三”自古以来有着娱神、交友、择偶、求子、祈丰收等多样的节日功能。通过“壮族三月三”的节日活动,能加深邻里的交流、给青年男女提供择偶的机会、使人们在节日中放松身心、并通过节日活动表达求子、祈丰收等美好的愿望。随着广西“壮族三月三”实践形态的丰富,其节日功能进一步拓展,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更深化了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加强文化交融、促进民族团结、发展节日经济等节日功能。

1.拓展民族文化传承路径。“壮族三月三”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它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壮族人民的生存、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并世代相传的文化,包括祭祀文化、歌圩文化、节庆文化,是“那文化”的体现与发展,是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壮族三月三”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的重要平台,“壮族三月三”期间会举办各种民族文化展示、非遗展演、交响音乐会、基层群众文艺汇演、山歌邀请赛、民族乐器展演等活动,这些节日活动展示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年复一年的“壮族三月三”,人们在参与节日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了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使民族传统得到了传承与进一步发展。

2.促进民族文化交融。“壮族三月三”,不仅仅是壮族的节日,也是广西世居民族共同的节日,广西各民族一起共度“壮族三月三”,展示出不同民族文化的特色。越来越多的广西区外的游客也来参加“壮族三月三”的活动,载歌载舞,其乐融融。在参与节庆活动的过程中,各族人民互相交流、相互了解,使各民族群众更加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加强了各民族文化的交融。

3.增强民族团结。在“壮族三月三”期间会开展一系列民族团结活动,“壮族三月三·和谐在八桂”板块就主要开展各类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包括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民族团结知识竞赛、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歌词征集、法制“三月三”、学校民族文化教育等。这些活动宣传了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展示了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采。各族人民在参与“壮族三月三”节庆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壮乡人民的热忱好客与各民族的和谐相处,体会到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情谊,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

4.推动经济创收。“壮族三月三”是传统民俗节日,千百年的传承使其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这些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同样也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壮族三月三”为广西带来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据统计,2018年“三月三”共接待游客1635.39万人次,旅游总消费126.46亿元;2019年“三月三”共接待游客1912.08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149.8亿元[17];2021年“三月三”假期4天全区共接待游客1577.58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125.36亿元[18],因此,“壮族三月三”也是推动广西经济发展的盛会,对于经济创收有着重要作用。

“壮族三月三”的发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已迥异于古代农耕社会,“壮族三月三”的文化语境已发生巨大改变。唯有从当代社会实际出发,不断创新“壮族三月三”节日内涵,让节日文化与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密切相联,使节庆活动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要求,才能确保“壮族三月三”的文化得以延续与传承。

三、“壮族三月三”节日的交融范式发展

作为民族传统节日,广西“壮族三月三”一直都有着交融功能,在节日里,人们拜祭祖先、以歌传情、聚会宴饮、走亲访友,在民间的狂欢中加强了族群内人们的交流、增强了集体意识。随着广西“壮族三月三”节日仪式形态、组织者、节日功能的变化,其交融范式也发生了改变,呈现出从民间狂欢走向大众共享、从族内互动走向族际交融、从民族共生走向文化整生的趋势。

(一)从民间狂欢走向大众共享

广西“壮族三月三”原本是民间传统节日,在这期间,人们祭祀祖先及神灵,行歌互答、走亲访友,开展抛绣球、抢花炮、舞龙舞狮等娱乐活动。“壮族三月三”暂时取消了日常等级与行为规则,使人们暂时脱离了日常生活秩序,营造出了全民狂欢的节日氛围,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宣泄情绪与释放压力的途径。在政府、地方精英的提倡下、在壮族文化的包容性与自觉性等众多因素的推动下,“壮族三月三”走出了壮族的村寨,从民间狂欢渐渐变成了大众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共享。

这种大众共享首先体现在享受节日福利的平等性,在广西的每个公民,无论是否壮族,都平等享受到“三月三”放假的福利。2014年1月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节假日放假办法》,规定“三月三”全区全体公民放假两天,这标志着“壮族三月三”成为全区法定节日,是广西全体公民都能享受到节日放假的福利。

节日组织者的变化与节日实践形式的新发展,也加深了“壮族三月三”成为大众共享民族文化的可能性。“壮族三月三”的节日组织者从原来完全的民间自发组织,转变为民间自发与政府组织并存。政府、地方精英、学校、媒体参与“壮族三月三”组织与策划,整合民族特色文化资源,深挖广西“壮族三月三”节日背后的文化底蕴与内涵,举办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活动,把“壮族三月三”打造成为全面展现民族文化魅力的舞台,给大众提供了文化共享的途径与平台。丰富多彩的“壮族三月三”线下活动为大众近距离接触和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了契机。广西“壮族三月三”期间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民族歌舞展演、山歌会、民族乐器展演等大型文化展演活动,使大众能近距离欣赏民族文化;而跳竹竿舞、抛绣球、抢花炮这些趣味性活动,增强了大众对参与节日活动的兴趣;同时,线上的文化盛宴包括“云上歌圩”“云旅游”、电商节等文旅新时尚和新形态,各平台直播、抖音短视频等新媒体传播也加快了“壮族三月三”的推广,打破了空间的局限,让中外游客随时随地“云”游广西的大好河山,在网上对歌,从网上观看非遗美食的制作过程,通过网络购买广西特产。通过线上线下的各种活动,深化了“壮族三月三”這一活态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使传统民族文化走进当代人们的生活中。

(二)从族内互动走向族际交融

广西“壮族三月三”是壮族的群体标志,是年复一年的传承延续,是壮族群体意识的表现,是维护集体交融与团结的重要方式。广西“壮族三月三”通过仪式的象征来激发保持壮族的集体意识,加深其社会记忆,以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广西“壮族三月三”交融范式渐渐从族内互动走向了壮族与汉族、其他少数民族、世界其他民族的互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壮族三月三”的活动多为民间自发组织,家族成员一起祭祖,村寨间对歌,都是同一民族内部的互动与交流。而如今,“壮族三月三”的包容性与开放性不断增强,朝着跨民族、跨地区的方向发展,不仅广西区内各民族共同过节,每年全国各地甚至国外都有人来广西参与“壮族三月三”活动。在“壮族三月三”的节庆活动的策划中,每年都会邀请区外甚至国外的艺术家来参演。如2016年“桂风壮韵三月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邀请了新疆、内蒙古、西藏、宁夏4个民族自治区的40多名艺术家来南宁演出。除了参加展演的区外、国外艺术家之外,每年还有区外大量游客来广西参加“壮族三月三”的节庆活动,与广西群众一起共度“三月三”。

在“请进来”的同时,广西“壮族三月三”也在试图走出广西、走向世界。2017年,广西崇左市江州区政府联合泰国广西总会、泰国潮州会馆,在泰国曼谷共同举办“壮泰贝侬·欢乐牵手”——2017广西“三月三文化丝路行”活动,与泰国人民共度“壮族三月三”传统民族节日;2018年4月16日—20日,“三月三文化丝路行”(越南站)活动分别在广西崇左市和越南河内、谅山省举行,中越两国人民共度“三月三”;2019年3月,英国广西社团联合总会在英国伦敦成功举办了“首届‘广西三月三·乡音播全球文化美食节”;2020年7月,在英国成功举办“第二届‘广西三月三·乡音播全球网上服饰大赛”;2021年4月,自治区侨联与英国广西社团联合总会共同举办了“第三届英国‘广西三月三·乡音播全球歌舞云端晚会”。

随着交融范式从族内互动走向族际交融,广西“壮族三月三”成为跨民族、跨地区的节庆盛典,是各民族交流互动、文化交融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广西向世界递出的一张文化名片。

(三)从民族共生走向文化整生

“壮族三月三”是多民族文化交融而生的,其形成是多民族文化共生的结果。“壮族三月三”不仅是壮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汉、瑶、苗、侗、仫佬、毛南等世居民族重要的传统习惯节日,广西很多民族都有在农历三月三祭祀、染红蛋、吃糯米饭、抢花炮的习俗。因此,“壮族三月三”的节日传统是在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中而形成的,“壮族三月三”是多民族文化共生的节日。

而在当代,“壮族三月三”的民族文化交融范式从民族共生走向了文化整生。随着广西 “壮族三月三”在当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的传播方式相结合,科学认知活动、日常生存活动、物质实践活动、艺术活动系统生成、系统生存、系统生长,体现出了整生之美的愿景与趋势。一是壮族文化与各族文化的整生之美。广西“壮族三月三”,既有壮族山歌、壮锦、绣球等壮族文化的展示,又有其他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展演,体现了壮族文化与其它少数民族文化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如2021年“三月三”期间,笔者来到“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的分会场之一——广西民族博物馆,那里既有来自崇左市大新县黑衣壮的山歌对唱,又有来自河池南丹白裤瑶的铜鼓舞表演,还有来自柳州三江的侗族琵琶歌表演等等,这些表演让游客们切身感受到了各少数民族姿态各异的文化之美。不同民族的人们共同在“壮族三月三”这个节日踏歌起舞、共度佳节,体现出了节日中壮族文化与各族文化的整生之美。二是传统文化与当代潮流的整生之美。“三月三”是底蕴深厚、历史悠久的传统民族节日,广西“壮族三月三”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把传统文化与当代潮流相结合:别具特色的网上歌圩,用微博、微信、抖音各种新媒体对节日活动进行了推广与宣传;“壮族三月三·e网喜乐购”中各种直播带货;各类学校里极富趣味性与教育性的“壮族三月三”活动;诱人的“三月三”非遗美食展;精彩纷呈的各民族歌舞展演,等等,这些生动有趣的活动符合当代人的心理需求,使得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不是刻板古老的说教,而是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能让人的口耳眼鼻全感官投入的活动,体现出了传统文化与当代潮流整生之美。

四、结 语

广西“壮族三月三”长久以来就是一种民间节日仪式,是由一个个象征符号构建而成的象征体系。通过节日仪式年复一年的举办,“壮族三月三”在仪式的特定时空场域中强化了人们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使壮族的集体意识得以加强、族群身份得以确认、民族文化精神得以延续与传承。作为一种历史悠久、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活动,广西“壮族三月三”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发展,其节日形态、组织者、节日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了巨大变迁:节日仪式的实践路径有了新发展,出现了网络歌圩、电商節、文化旅游节、民族文化展演等新的节日形态;节日组织者有了新变化,由民间自发组织变为以政府为主导;节日功能有了新发展,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更深化了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加强文化交融、促进民族团结、发展节日经济等节日功能。随着节日实践形态的改变,其交融范式也朝着从民间狂欢走向大众共享、从族内互动走向族际交融、从民族共生走向文化整生的趋势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 〔明〕邝露,著,蓝鸿恩,考释.赤雅考释[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5.

[3] 刘锡蕃.岭表纪蛮[M].商务印书馆,1934.

[4] 〔南朝梁〕刘勰,著;王运熙、周锋,译注.文心雕龙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5] [英]维克多·特纳·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M].赵玉燕,欧阳敏,徐洪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6] [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敬东,汲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7] 潘其旭.壮族歌圩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

[9] [美]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M].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0] 何飞雁.岭南民族歌圩文化中所蕴含的生态审美智慧[J].广西民族研究,2014(2).

[11]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西通志(1979-2005)社会卷[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6.

[12] 广西那坡县志编纂委员会.那坡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14] 柳州市地方志編委会.柳州市郊区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 174.

[15] 《壮族百科辞典》编纂委员会.壮族百科辞典[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

[16] 历象汇编-岁功典·第三十七卷[M]//陈梦雷,编撰;蒋廷锡,校订.古今图书集成:第〇一八册.成都:巴蜀书社·中华书局,1987.

[17] 多元协同整合推动 广西打造“壮族三月三”文旅大IP[DB/OL].(2020-06-03)[2020-12-01].https://mct.gov.cn/whzx/qgwhxxlb/gx/202006/t20200603_854065.html.

[18] 壮乡美景醉游人 ——“壮族三月三·相约游广西”文旅活动综述[DB/OL].(2021-04-18)[2021-05-01].http://wlt.gxzf.gov.cn/zwdt/mtsy/t8586850.shtml.

RESEARCH ON THE CONTEMPORARY PRACTICE AND

BLENDING PARADIGM DEVELOPMENT OF “SANYUESAN

FESTIVAL OF THE ZHUANG PEOPLE”IN GUANGXI

Wang Yue,Gong Lijuan

Abstract: Ritual is a symbolic system composed of symbolic signs. As a folk festival ceremony,“Sanyuesan Festival of the Zhuang People” in Guangxi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ime,space,order,and symbolism in the system,and contains attributes such as sacredness,aesthetics,and entertainment in form. “Sanyuesan Festival of the Zhuang People” originated from the social production and life practice of Zhuang people and have been constantly adapting and developing with the change of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style and need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its festival form,organizer,and festival function are constantly changing. At the same time,its blending paradigm is also developing from folk carnival to public sharing,from inter-ethnic interaction to inter-ethnic integration,from national symbiosis to cultural integration.

Keywords: traditional festival;ritual;“Sanyuesan Festival of the Zhuang People”;blending paradigm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仪式
让家庭教育中的仪式感伴随孩子成长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当代年轻人仪式感行为大赏
仪式感
仪式感
传统节日礼
漫话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流绚夏日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