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ngelman综合征合并吡哆醇依赖性癫痫一例并文献复习

2021-12-07陈先睿许锦平姚拥华陈玲

中国全科医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抗癫痫癫痫变异

陈先睿,许锦平,姚拥华,陈玲

Angelman综合征(Angelman syndrome,AS)又称快乐木偶综合征或天使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神经遗传性疾病,以发育迟缓、智力低下、严重语言障碍、共济失调、癫痫发作、愉快表情为特征[1]。吡哆醇(维生素B6)依赖性癫痫(pyridoxine dependent epilepsy,PDE)(OMIM 266100)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典型特征为新生儿期或婴儿期难以控制的癫痫发作,常规抗癫痫药物治疗常无效,而大剂量吡哆醇才能有效控制癫痫发作[2-3]。AS和PDE的癫痫发生率均高,且均有药物难治性的临床表现,目前未见有报道儿童或成年人同时患有AS及PDE的研究文献,两种疾病的并存可能会给临床医师对该疾患的诊断、鉴别和治疗带来一定的困扰。现对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诊断的1例AS合并PDE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基因遗传学检查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其临床表现及诊疗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提高对AS和PDE的诊疗,减少误诊漏诊。

1 病例简介

先证者,男,8岁,汉族。患儿自2011年12月出生后半个月时因“反复溢奶伴呕吐”入住当地新生儿科治疗后好转出院,完善染色体检查未见异常(家属自诉,未提供报告单)。2个月时因“反复呕吐”于当地住院予营养脑神经、补液、促胃肠动力等治疗8 d出院,诊断“1.营养不良(重度);2.脑发育不良;3.胃扭转;4.脐疝”。4个月时开始出现反复癫痫发作,表现为肌阵挛发作,一般持续数十秒至几分钟,可自行缓解,发作频率从数次/月至数次/年,曾入住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完善脑电图检查:异常小儿脑电图:1.背景活动正常;2.睡眠期右侧枕区/中央区散发棘慢波,诊断为“1.惊厥持续状态;2.脑发育不良;3.继发性癫痫;4.胃扭转;5.营养不良(中度);6.脐疝”,予丙戊酸钠抗癫痫治疗好转出院,出院后予丙戊酸钠口服维持治疗,期间改用奥卡西平2 d治疗后出现癫痫发作加剧。此后7年余不定期于外院和本院小儿神经专科门诊随访,先后予调整抗癫痫药物(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后癫痫发作缓解,但仍有间断少量发作,包括部分性发作、不典型失神发作、肌阵挛发作等多种发作形式;期间因“反复呕吐”多次就诊外院治疗,家属自诉加用维生素B6后呕吐可明显缓解(具体诊治不详)。2018年9月家属再次就诊本院小儿神经专科门诊遗传咨询以备孕,进一步完善基因检测(北京康旭医学检验所)结果回报提示AS合并PDE,予加用维生素B6(福州海王福药制药有限公司,批号H35020761)(50 mg,2次/d)口服治疗后患儿发作次数较前明显减少并减停丙戊酸钠,目前已减量“左乙拉西坦(开浦兰,NextPharma SAS(法国),批号H20120224)0.375 g,1次/12 h”抗癫痫治疗,复查脑电图“正常脑电图表现”,至2020年5月未再出现癫痫发作。

患儿为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出生体质量3.25 kg,出生时一般情况尚好。生后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苯丙酮尿症(PKU)筛查结果均阴性。2个月时可逗笑,7个半月时不会坐、不会爬、不会翻身,抬头欠稳。1岁8个月开始扶站,至今仍需扶站、扶行。2岁始叫“爸”或“妈”,至今只能发单音字或叠音字,可理解简单指令,但不能成句交流,偶无缘由地微笑面容或大笑。家族史:父亲38岁,母亲36岁,均为汉族,厦门本地人务工,非近亲结婚。患儿双亲向上四代内均否认类似症状的患者。体格检查:意识清晰,头围46 cm,无特殊面容貌,心肺无异常,脐疝,余腹部体征无异常。神经科检查:抓、捏等精细运动不能,平衡能力及动作不协调。有肢体语言。右下肢尖足样改变,左下肢先用性萎缩,双上肢肌力Ⅳ级,四肢肌张力稍低,未引出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阴性,颅脑MRI见弥散性病变大脑发育不全。

AS相关遗传学检查:(1)发现患儿母源性15q11-q13片段缺失变异;(2)AS甲基化特异性PCR(MS-PCR)检测,患儿基因序列清楚可见一条父源性片段,未见另一条母源性片段,甲基化信号为0,据此诊断为AS;(3)患儿UBE3A基因外显子及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DNA序列分析未发现异常突变;(4)患儿及其母亲UBE3A基因内含子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与分析显示未发现异常突变(见图1)。

PDE相关遗传学检查:在受检者ALDH7A1基因发现c.965C>T(编码区第965号核苷酸由C变为T)的纯合核苷酸变异,该变异导致第322号氨基酸由Ala变为Val(p.Ala322Val),为错义变异。该变异可能导致蛋白质功能受到影响。受检者父母该位点均为杂合子。该变异的致病性已经有文献报道[4]。该变异不属于多态性变化,在人群中发生的频率极低(所参考数据库:1000Genomes、dbSNP)。ALDH7A1基因是PDE的致病基因,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对于该类遗传方式,纯合变异可能导致发病。在受检者ALDH7A1基因所发现的纯合变异分别遗传自受检者父母,其父母均为杂合子,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以上变异有可能是导致受检者发病的致病性变异(见图2)。

专家点评:

Angelman综合征和吡哆醇依赖性癫痫均属于儿童罕见神经遗传性疾病,二者同时发生变异而出现的临床表现更加错综复杂,临床不易识别。该文报道了1例AS合并PDE患儿诊疗过程并进行了文献复习,本例患儿发病早,治疗过程曲折,最后通过全外显子基因测序得以确诊,并对治疗方案进行精准化调整,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对临床早期识别两种疾病具有较强的参考意义,提示临床遇到发病早、反复呕吐、全面发育障碍、抗癫痫药疗效欠佳的病例时应积极寻找病因,调整诊疗思路,以免造成误诊或漏诊。

(河北省儿童医院 孙素真教授)

2 讨论

图1 患儿MS-MLPA检测结果Figure 1 Results of MS-MLPA of this male child patient

图2 患儿及其父母ALDH7A1基因突变Sanger测序图Figure 2 Sanger sequencing validation of ALDH7A1 gene mutation in this family

2.1 AS AS目前已知的遗传机制是由母源染色体15q11-q13缺失或由父源单亲二倍体(uniparentaldisomy,UPD)、印记中心(imprinting centre,IC)缺陷及UBE3A基因突变的4种主要不同方式所致[1,5]。2019年沈金梅等[6]报道103例AS患儿,其基因型分析显示,86.4%(89/103)为母源染色体15q11.2-q13缺失、3.9%(4/103)为UPD、1.9%(2/103)为IC缺陷以及7.8%(8/103)为UBE3A基因突变。国外研究显示AS患病率为1/20 000~1/12 000[7],国内尚无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AS主要临床表现为严重精神运动发育迟滞、癫痫、共济失调、肌张力低下和颅面畸形,患儿常有大笑,或非常容易被逗笑。WILLIAMS等[8]在2006年提出了AS诊断标准,从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和基因检测方面进行总结,并依据临床症状及体征出现频率进行分类:(1)共同特征(100%):①严重发育迟滞;②平衡或运动障碍,常表现为共济失调、四肢肢体震颤、步态不稳;③行为独特:经常大笑和/或微笑,易激惹性格,明显的快乐行为表现;④语言障碍:极少量或无词汇。(2)常见表现(>80%):①头围增长不成比例:如小头畸形;②癫痫发作:常起病于3岁前;③特征性脑电图:出现可早于癫痫发作。(3)相关表现(20%~80%):喜吐舌、平枕、流涎、咀嚼过度表现、婴儿期喂养困难、睡眠障碍、斜视、肌张力低、下肢活动过度、腱反射亢进、脊柱侧凸、便秘、皮肤色素减退等。AS患儿癫痫发生率不仅高,且发病年龄小,80.8%~85.0%的患儿在3岁前出现癫痫发作[9-10]。癫痫发作形式多样,常见的有肌阵挛发作、失张力发作、不典型失神发作等[5],缺失型患儿相比于非缺失型患儿在临床上具有更高的癫痫发病率(90%与75%),且癫痫发作的平均年龄也更早(1.9岁与6.3岁)[11]。至今尚无针对AS的病因治疗,主要是临床对症支持治疗,目前主要局限于药物治疗(抗癫痫、抗异常行为)和行为干预,抗癫痫治疗可选择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托吡酯等药物,不建议奥卡西平和卡马西平等;行为干预如行为疗法、沟通辅具(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AAC)。国内外研究显示通过个体化、长期、综合的治疗有助于提高AS患者生活质量[12-13]。

2.2 PDE 2006年,PDE的致病基因乙醛脱氢酶7家庭成员A1(aldehyde dehydrogenase 7 family member A1,ALDH7A1)被首次确认后[14],至今国内外研究报道了200余例基因确诊病例[15]。2019年COUGHLIN等[16]总结分析了其发生率约为1/64 352。PDE典型临床表现为新生儿期或婴儿早期即出现难治性癫痫发作,发作形式多样(肌阵挛发作、痉挛发作、强直阵挛发作、失张力发作、局灶性发作,甚至癫痫持续状态等),抗癫痫药常较难控制发作或控制不全,但大剂量吡哆醇却治疗有效且需维持终身治疗,而一旦停用常在1~51 d复发癫痫发作[17-18]。PDE非典型临床表现包括:迟发性癫痫发作(从婴儿期晚期到3岁的癫痫发作);最初对抗癫痫药物治疗有反应,而后出现难以控制的癫痫发作;早期对吡哆醇无反应但应用吡哆醇数月后可控制癫痫发作;停用吡哆醇后出现的长时间无癫痫发作(间隔时间≤5.5个月)[17-18]。然而,约1/3的患儿临床表现不典型,包括起病晚,可晚至3岁;发作最初可通过抗癫痫药控制或最初应用吡哆醇无效等。目前PDE的诊断已经从临床拟诊发展为生化检验以及基因检测以确诊,但目前国内尚无开展α-氨基己二酸半醛(α-AASA)和哌啶酸的生化检测协助初步诊断,更多的是通过ALDH7A1基因突变分析进一步明确。YANG等[4]首次通过ALDH7A1基因分析确诊报道了国内第1例PDE后,该病也引起了国内临床医生的重视,但由于其罕见导致了多数临床医师诊断经验不足,容易漏诊或误诊而延误治疗。目前尚无PDE的临床诊疗指南,患者常需终生进行吡哆醇维持治疗,但无统一明确的长期维持治疗剂量,一般建议在新生儿时为200 mg/d,在婴儿时为15~30 mg·kg-1·d-1,上述长期剂量治疗的安全性已得到研究证实[19]。大剂量维生素B6可引起少见的周围神经病、肝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且多数可逆,因此长期维持治疗过程中建议注意定期检查肝功能及颅脑MRI[20]。此外,磷酸吡哆醛(pyridoxal phosphate,PLP)作为吡哆醇的活性形式,也可用于治疗PDE,一般推荐最高剂量10 mg·kg-1·d-1,3次/d口服[20]。PDE的预后存在个体差异,可能受起病年龄、治疗时机、并发症、基因型等多种因素影响,但主要分为3类:癫痫发作完全控制且发育正常;癫痫发作完全控制但发育延迟或智力障碍;癫痫发作未完全控制且发育延迟或智力障碍[17]。

2.3 临床诊疗反思 本例患儿癫痫发病初期表现为局灶性发作,经多种抗癫痫药治疗未能完全控制发作,经基因检查明确合并PDE补充维生素B6后癫痫发作渐完全控制,符合PDE典型的临床诊疗表现。值得注意的是,经基因遗传学确诊PDE后,本研究重新追溯患儿病史发现,患儿在婴儿时期反复呕吐被确诊为“胃扭转”后,多次因“反复呕吐”就诊外院时均以“胃扭转、胃肠功能紊乱”进行诊疗,但家属回顾就诊经历时发现在一经加用维生素B6治疗后可明显缓解呕吐症状,因此,“呕吐”的临床症状成了疑诊PDE的早期鉴别线索。2017年,GOSPE[18]指出在癫痫发作前患儿出现易激惹不安、哭闹和呕吐临床表现,需注意筛查有无PDE可能。此外,该综述还提出了其他临床需疑诊的情况:(1)任何1岁以下的癫痫发作,且没有明显颅脑畸形的患儿;(2)没有异常妊娠或围生期病史的婴儿出现隐源性癫痫发作;(3)有缺氧缺血性脑病表现伴难以控制癫痫发作的新生儿;(4)长期局灶性或部分性癫痫发作表现的患儿,通常伴有意识的部分保留;(5)癫痫发作时对抗癫痫药物有部分反应的婴儿和儿童,尤其是发育迟缓和智力残疾者;(6)患儿癫痫发作时对吡哆醇有短暂或不明确的治疗反应;(7)患儿癫痫发作时对亚叶酸有治疗反应;(8)家族史:家族中有严重惊厥性疾病者(通常因癫痫持续状态导致死亡)[18]。

本研究病例为首次报道的AS合并PDE患儿,其ALDH7A1基因出现c.965C>T错义突变,该位点变异仅2014年YANG等[4]报道了1例2岁10个月女童,该患儿出生后第8天出现肢体抽搐,双眼向左倾斜、凝视固定,口周发绀伴吐沫、尖叫;早期加用地西泮和苯巴比妥治疗后仅短期内控制部分癫痫发作,3个月时已先后换用丙戊酸、托吡酯、左乙拉西坦、氯硝西泮以及卡马西平,均未能有效控制癫痫发作;10个月时怀疑为PDE并经ALDH7A1基因检测确诊后渐停用所有抗癫痫药物,仅口服吡哆醇(120 mg/d)未再出现癫痫发作。本例患儿2岁内即出现明显的发育迟滞、运动障碍、独特行为以及语言障碍,和AS的典型临床表现相符,为临床医师早期疑诊PDE可能造成一定的干扰。患儿出生后3个月出现癫痫且病程中出现未完全控制的癫痫发作,期间因“反复呕吐”加用维生素B6能有效控制胃肠症状,这一病史提示了该患儿可能存在更为复杂的疾患可能。综述分析,难治性癫痫伴反复呕吐患儿应排查PDE的可能性,可尽早试用维生素B6辅助治疗,有反应者建议基因检测明确诊断以避免漏诊或误诊。

作者贡献:陈先睿进行文章的构思与设计,文献/资料收集及整理,撰写论文;许锦平、姚拥华进行文章的可行性分析;许锦平、姚拥华、陈玲进行论文的修订,负责文章的质量控制及审校;许锦平、陈玲对文章整体负责,监督管理。

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抗癫痫癫痫变异
癫痫中医辨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66例门诊癫痫患儿抗癫痫药超说明书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Δ
变异危机
变异
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临床特征及抗癫痫药物干预效果观察
抗癫痫Ⅰ类新药派恩加滨获准临床研究
玩电脑游戏易引发癫痫吗?
变异的蚊子
头部外伤后药物预防癫痫可能有效
左氧氟沙星致癫痫持续状态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