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明绿色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写照

2021-12-07郑玉琴陈成吨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三明市三明文明

郑玉琴,陈成吨

(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三明365099)

一、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六项原则”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集中体现为“六项原则”和“五个体系”,深刻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发展规律,紧扣时代主题,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指导性、实践性和时代性。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内核的“六项原则”,是科学自然观、绿色发展观、基本民生观、整体系统观、严密法治观和全球共赢观的集大成[1],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也是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同自然的和解”本质上是人与自然界的互动过程。习近平在中国“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传统文化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2],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种人与自然荣生与共、共同发展的和谐状态,让生态环境“自然而然”,从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处理好人与自然这一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

(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辩证指导

习近平指出,在发展生产力过程中要注重自然力的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载的限度内[1],要处理好生产力和自然力辩证统一的关系。从发展观的角度看,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其实质就是要实现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经济的生态化是指改变以往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不能只重视经济的增长而忽视生态和资源保护,要统筹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果,更多引导环境友好型、生态驱动型绿色产业的发展。在生态经济化方面,应该赋予自然资源应有的市场价值,在尊重和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实行有偿交易和使用,发展自然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壮大“美丽经济”。

(三)“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

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满足好人民群众美好生活这一需要,最基本最关键的是为人民群众提供适宜居住的环境、干净的水源、无污染的空气和绿色安全的食品,保障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命生存权和发展权。习近平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3]。这深刻阐明了良好生态环境与民生问题之间密切的关系。生态环境关系着每一个国民的生存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让每一个国民都受益,因为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四)“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思维

习近平指出,“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3]。“命脉”一词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自然界内部各要素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唇亡齿寒、唇齿相依的共生性关系,深刻揭示了自然生态系统内在的本质性及联系的紧密性。“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生态环境问题不能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种短期的、割裂的、机械的方法来解决,而是要用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坚持用系统的方法,整体施策、统筹兼顾,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及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来解决问题。

(五)“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保障

保护生态环境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也是人民的意志,良好的生态环境密切关系到人民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这就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若是没有法治体系作为强制力的保障,人类本来的趋利性、短视性很容易使准公共产品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习近平指出,只有“用严格制度来管权治吏、护蓝增绿”,“决不能让制度规定成为‘没有牙齿的老虎’”[3],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革命性变革。中共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美丽中国”写进党章和宪法,以新环境保护法为代表的一系列法律和制度陆续实施,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和法律体系正日益严格严密。

(六)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彰显了中国智慧和大国担当

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共赢观,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智慧和大国担当。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之间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是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他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需要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3]。中国提出的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为世界环境保护和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解决方案,为应对人类共同的生态环境挑战指明了方向,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彰显了中国责任、中国担当、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二、“三明实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体现

习近平在《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一文中提出要建立健全“五个体系”,即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安全体系,科学系统界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系的基本框架。道不可坐论,唯实践出真知,“六项原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五个体系”便是“六项原则”的具体部署和实践要求。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应在坚持“六项原则”理论的基础上,遵循“五个体系”方法论,因地制宜,根据地区实际,走出自己的绿色实践之路。三明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更应该全方位、全过程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落细。

(一)构建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

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良好的生态文化体系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存共荣的生态意识、价值取向和社会适应[1]。三明充分认识到建立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之重要性,注重对生态文化素养的培育、生态生活方式的倡导、生态文明理念的融入。在培育生态文化素养方面,主打“中国绿都·最氧三明”品牌建设,发挥五个“绿色三明故事”典型宣传作用,传播绿色文化;建设“满意在三明”品牌,坚持为民惠民、共建共享,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与生态环境保护,以价值认同与观念创新为主要内容,榜样示范与先进带动为主要路径,优美生态与共享成果为主要载体,不断培育群众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和行为。在倡导生态生活方式上,通过开展生态文明学校、医院、乡村、社区、家庭等创建活动,积极倡导绿色消费,推动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绿色低碳、文明健康转变;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型城镇化的全过程,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全面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乡、森林城市、森林乡村等创建工作,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治理攻坚战。通过不懈努力,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初步建立,成效明显,三明市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全市已有87.7%的乡镇达到国家级生态乡镇标准、88.1%的村达到市级以上生态村标准。

(二)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最重要的改革实践就是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建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三明在此两方面也是发狠力、抓落实、出特色。在产业生态化方面,注重采用清洁工艺、环保技术等新装备、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每年组织实施一批节能降耗、循环经济项目,以钢铁、水泥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石墨、石墨烯、氟化工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效益持续向好,全市近8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了技改,逐渐去掉“黑色污染”企业存量;大力扶持培育绿色经营、生产主体,围绕做实“四篇文章”,“一企一策”“一业一策”培育四大主导产业,支持三钢等企业打造全国绿色转型标杆企业;以一产“接二连三”为重点,以“直播带货”等新模式为载体,培育形成了永安竹业、建宁莲子、泰宁有机鱼等“一县一品”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在生态产业化方面,充分发展生态旅游业,推广泰宁“淘气节”、建宁“为荷而来”等主题旅游模式,加快泰宁九龙潭夜游景区、将乐极限运动中心、建宁户外运动公园等项目建设,打造一批休闲街区、水上乐园、山地公园,推动门票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发挥三明市林深水美、宜居宜养的生态优势,努力打造森林康养与文旅产业融合示范基地,推动文旅与康养、医养、会展融合发展,持续提升产业、壮大龙头、塑造品牌,让生态产业化成为“两山”转化的“主通道”。

(三)构建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

习近平强调“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明确目标、压实责任是守住生态文明建设的红线和底线的基本要求。建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包括:以具体减排指标、环境质量改善等具体任务为导向的目标考核,以调整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为导向的综合性生态文明目标评价体系,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为导向的考评体系,厘清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相关部门常态化分工责任的制度安排以及建立在责任体系基础上的问责机制[1]。三明市亦高度重视明确生态目标、压实生态保护责任。一是先后颁布实施《三明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纲要》《三明市“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规划》《三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规划》,将生态建设纳入《三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引导;二是坚持绿色导向,强化正向激励和刚性约束,围绕“水净、河清、天蓝、地绿、居怡”五方面,将生态环境保护的指标和重点任务策划为可量化、可考核的具体项目,制定《三明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三是建立“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生态环保目标责任制,每年与各级各部门签订责任书,对领导干部任期内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进行分类审计评价。2016年以来,三明市连续4年在福建省对党政领导生态环保目标责任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

(四)构建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坚持“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这一原则的对应策略就是构建比较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和法治保障。三明市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大意义,加强顶层设计,做好战略部署,科学立法,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保措施,持续探索推出一批符合三明实际的改革举措。从“生态兴市”到“生态立市”、“念好发展经,画好山水画”工作主题,再到做实“绿色三明”文章、打造“中国绿都·最氧三明”品牌重大决策部署,先后颁布实施《生态功能区划》《三明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纲要》《三明生态市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制定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城市扬尘污染防治等地方性法规,依法作出加强生态检察监督和生态环境审判、全面落实河湖长制等决定,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具体落实到位。同时,创新绿色金融体制机制,推动绿色金融发展,首推企业排污权交易、环境信用评价、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三项改革,首创“福林贷”林业普惠金融产品并在全国推广;建立福建省首个碳汇基金,成立福建省首家碳资产管理公司;在全国率先开展林票制度改革试点。

(五)构建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道生命与健康的警戒线,构建稳定的生态安全体系必须牢牢抓住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良性循环系统这一重点,加强全局统筹,强化综合治理。三明市生态安全体系的构筑中心在于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原则,致力于构建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实现三明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一是确保林(草)常在,深化森林改革作为保护林草的重要举措,在全国率先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由此三明市被确立为国家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二是确保水(湖)常绿,把河(湖)长制作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的重要抓手。2009年大田县在福建省率先推行河长制,之后在三明市全面推广,探索形成“河湖长牵头、部门协作、分级管理、全民参与”的流域保护管理新模式。三是确保山(田)常青,用最为严格的用途管制制度,严守生态红线,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全市共划定自然保护区、湿地、森林公园等面积100多万公顷,全市受保护国土面积达36%,全市每年植树造林一万多公顷,自然保护区(小区)数量之多、分布密度之大在全国少有,初步形成具有三明特色的生态空间保护格局。

三、关于三明市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几点建议

三明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实践地和重要孕育地。近年来,三明立足生态资源禀赋和自身基础条件,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辖区环境质量位居福建省前列,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较好的阶段性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生态产业化水平提升不足、绿色生活尚未形成、生态环境风险防控能力较弱等薄弱环节。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建设“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生态经济体系

三明市森林覆盖率78.14%,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但是在实际发展中,这一最具竞争力的生态优势作用发挥还不充分,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特色农业、林下经济等生态型经济占比不高,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较为单一,产业集聚度不足,缺乏主导绿色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抓手,创造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开拓绿色惠民新渠道,补齐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短板,把生态效益更好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依托地方特色优势打造各类示范基地。如打造全国森林康养与文旅产业融合示范基地、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国干部培训示范基地、“水”产业示范基地、钢铁与装备制造产业绿色转型示范基地、新材料产业绿色发展示范基地、特色现代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等,在全国乃至世界打响“中国绿都·最氧三明”品牌,做实做足“绿色三明”文章,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

(二)加快形成“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绿色生活方式

三明市虽然在绿色发展、绿色生活等方面进行倡导和宣传教育,但总体来看,宣传教育力度不够,监督约束机制不够健全,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现象时有发生;工作开展形式渠道单一,未能将新发展理念深入寻常百姓家,特别是农村地区依然存在乱倒垃圾、滥砍滥伐现象,人们的生态意识不够,环保理念缺失,这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极大隐患和缺失。要用多样化多元化宣传教育形式手段,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人们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如排演“中国绿都·最氧三明”实景演出品牌节目、举办全民参与的生态文化艺术节、将习近平所阐述的“鲤鱼”“村规碑”“万寿岩”“生态茶”“三钢‘走前头’”等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生动故事改编成文化作品或艺术节目,通过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多种文化影响途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增强人们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培养生态行为习惯。与此同时,要更加广泛地涵盖农村地区开展绿色社区(村庄)、绿色学校、绿色机关、绿色家庭创建活动,开展全民绿色行动,形成健康文明的绿色新风尚,将生态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加快构建生态文化体系。

(三)着力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控体系

近年来,中国逐步完善了生态环境风险防范的相关法规体系和管理制度,在生态环境风险防范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生态环境风险防范管理仍处于起步阶段[4]。作为一个地级市,三明市在这方面的管理也存在一些薄弱的环节。例如,在生态安全体系建设中存在重突发污染事故处置、轻长期累积生态风险防范等问题,总体上处于事件驱动型的管理模式。解决这些问题,一要建立“全过程、多层级”的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制度,严格实行“事前严防—事中严管—应急响应—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评估,统筹兼顾不同的空间和层级,建设立各部门、多层级的生态环境风险监管与应急协调联动机制;二要完善生态环境风险评估体系,将生态环境风险评估纳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决策中,有效地识别主要生态环境风险,有效防范与化解涉环保项目“邻避”问题矛盾纠纷;三要构筑有效的生态环境风险监测和预警信息体系,充分利用空间信息技术和大数据,从地理区域层面搭建生态环境风险信息共享平台和数据库,通过生态环境风险的智能识别,将生态环境风险纳入政府有关部门的常态化管理,提高生态环境风险的应急防范能力[5]。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总方针、总依据和总要求。三明市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创新实践地,在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改革创新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成效,生动印证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实践性。三明市要继续做实做足“绿色三明”文章,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上扛起责任勇于担当,做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三明样本”。

猜你喜欢

三明市三明文明
三明市海斯福化公有限责任公司
请文明演绎
家里的缝纫机
三明:姐妹发展有愿望,增收有门路
漫说文明
林深水美佳人茶香——三明市妇联推动茶文化活动综述
“悦读·家@万家”活动三明首秀惊艳亮相
杨三明:上善若水,求变者通
提高初三数学复习课的课堂效率之我见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