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产夏大豆新品种邯豆11 选育及栽培技术

2021-12-07周敬霄郭海萍王涛肖付明赵丽娟

河北农业科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花叶病毒夏大豆株系

周敬霄,郭海萍,王涛,肖付明*,赵丽娟

(1.邯郸市农业科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1;2.邯郸市种子管理站,河北 邯郸 056001)

大豆是粮、油、饲兼用作物,也是优质蛋白和油脂的重要来源[1~3]。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大豆消费国,大豆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4,5]。邯郸市农业科学院以高产、抗病、抗倒为目标[6~9],2006 年以美4550为母本、石豆412 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选育法成功选育出高产、抗病、抗倒伏新品种邯豆11(原名邯11-222),2017 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冀审豆20170003 号)。

1 材料与方法

1.1 亲本材料

母本为美4550,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引进。该品种株高中等,株型好;属亚有限结荚习性,结荚均匀;圆叶、白花、棕毛;抗倒伏。

父本为石豆412,是石家庄市农林科学院选育的中间材料。该品系株高90 cm 左右,属亚有限结荚习性;椭圆叶,白花,棕毛、种皮黄色;椭圆粒,黄脐子粒较大,百粒重27.2 g 左右;抗大豆花叶病毒病毒株系S7;丰产性好。

1.2 选育过程

2006 年在邯郸农业科学院附属试验场以美4550为母本、石豆412 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得到F1代。2007 年在邯郸农业科学院附属试验场种植F1代,剔除伪杂交种后全部收获,得到F2代。2008 年在邯郸农业科学院附属试验场种植F2代,以株型好、结荚性好、抗倒、抗病性强为原则,选择优良单株10 株,全部收获,得到F3代。2009~2010 年在邯郸市农业科学院附属试验场以高产、抗病、综合性状优为定向选育目标进行选育,其中,2009 年种植F3代,全部收获,得到F4代;2010 年继续种植F4代,全部收获,得到F5代。2011 年在邯郸市农业科学院附属试验场种植F5代,其中株行号222(系谱号为0639-4-1-1)表现优异,全部收获。2012 年参加邯郸市农业科学院品比试验。2013 年参加邯郸市农业科学院多点(邯郸、石家庄、沧州)联合品比试验。2014~2015 年参河北省夏大豆区域试验。2016 年参加河北省夏大豆生产试验。2017 年通过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冀审豆20170003 号),命名为邯豆11。

2 选育结果

2.1 特征特性

邯豆11 属亚有限结荚习性,株型收敛;圆叶,白花,棕毛;株高99.2 cm,底荚高13.3 cm,主茎18.1 节,单株有效分枝1.6 个;单株有效荚46.7 个,单荚粒数2.1 粒,百粒重23.8 g;种皮黄色,种脐黄色;抗倒伏,成熟时落叶性好,不裂荚。

2.2 产量表现

2.2.1 品比试验 2012 年邯郸市农业科学院品比试验,邯豆11 平均产量为4 379.25 kg/hm2,较对照邯豆5 号增产8.57%;2013 年邯郸市农业科学院多点联合品比试验,邯豆11 平均产量为3 555 kg/hm2,较对照邯豆5 号增产8.92%。

2.2.2 区域试验 2014~2015 年河北省夏播区域试验,邯豆11 平均产量为3 256.5 kg/hm2,较对照冀豆12 增产7.91%,居参试品种第1 位。其中,2014 年平均产量为3 178.5 kg/hm2,较对照增产3.8%;2015年平均产量为3 334.5 kg/hm2,较对照增产12.02%。

2.2.3 生产试验 2016 年河北省夏大豆生产试验,邯豆11 平均产量为3 270.0 kg/hm2,较对照冀豆12 增产6.52%,居参试品种第2 位。

2.3 抗性表现

2.3.1 抗倒伏性 2014~2016 年河北省夏大豆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对邯豆11 的抗倒伏性进行目测鉴定,结果显示,成熟时植株倒伏率≤25%。该品种抗倒伏。

2.3.2 抗病性 2014~2015 年南京农业大学国家改良中心对邯豆11 的花叶病毒病抗性进行鉴定,结果显示,2014 年邯豆11 花叶病毒病3 号株系、7 号株系的病情指数分别为34 和50,中抗花叶病毒病3 号株系,中感花叶病毒病7 号株系;2015 年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7 号系的病情指数分别为14 和11,抗花叶病毒病3 号株系和7 号株系。邯豆11 对大豆花叶病毒病弱毒3 号株系达到中抗及以上。

2.4 品质表现

2016 年农业部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邯豆11的品质进行检测,邯豆11 子粒粗蛋白(干基)含量为41.31%,粗脂肪(干基)含量为20.05%。

2.5 适宜种植区域

邯豆11 适宜在河北省中南部夏播区域种植。

3 栽培技术要点

3.1 地块选择

宜选择中上等肥力地块种植。避免重茬和迎茬,以减少大豆孢囊线虫的为害。

3.2 播期与密度

适宜播期为6 月上旬~7 月上旬,高产适宜播种时间为6 月25 日前,麦收后及时早播。播种量60~90 kg/hm2,行距 40~50 cm,种植密度 20 万~25 万株/hm2。肥水条件好时宜稀,反之宜密,注意留苗均匀一致。出苗后及时间苗,2~3 片真叶时定苗。

3.3 水肥管理

整地时施入底肥,可施用氮磷钾复合肥(N、P2O5、K2O 含量分别均为 15%) 225~300 kg/hm2,或磷酸二铵225~300 kg/hm2和钾肥75 kg/hm2;开花期随水追施尿素75 kg/hm2;花荚期用磷酸二氢钾叶面肥 1 125~2 250 g/hm2,对水 225~450 L/hm2叶面喷施。若花荚期和鼓粒期遇旱,应及时浇水。

3.4 草害及虫害防治

3.4.1 草害防治 播后苗前用精-异丙甲草胺(金都尔)750~1 200 mL/hm2均匀喷洒地面;出苗后用高效氟吡甲禾灵225 mL/hm2+氟磺胺草醚450 mL/hm2均匀喷洒地面;中耕时人工除草,有效防治草害发生。

3.4.2 虫害防治 为害大豆的主要害虫有食心虫、点蜂缘蝽、斜纹叶蛾和甜菜夜蛾、豆天蛾等。可用2.5%溴氰菊酯乳油225~375 mL/hm2、20%氰戊菊酯乳油300~600 mL/hm2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300~600 mL/hm2均匀喷施,有效防治食心虫、斜纹叶蛾和甜菜夜蛾、豆天蛾;开花后7~10 d,用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剂105~150 g/hm2或60 g/L 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 600~750 mL/hm2均匀喷雾,7~10 d 喷施 1 次,连续喷施2~3 次,有效防治点蜂缘蝽。

3.5 及时收获

收获前清除田间杂草。叶片发黄脱落90%以上,摇动茎秆子粒发出声响时收获。无晾晒条件的地块,应在子粒含水量降到15%以下时收获。机械收获应避开露水,防止产生水花粒、泥脸豆,提高商品质量。

猜你喜欢

花叶病毒夏大豆株系
菏泽市夏大豆高产稳产栽培技术
中椒1615 号
应用MAS技术改良水稻特异种质大粒溪香的稻瘟病抗性
侵染萝卜的油菜花叶病毒广东分离物分子特征及其致病性分析
西瓜花叶病毒病的主要症状及防治方法
转录因子OsNAC2对逆境下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
大叶蒲公英耐盐性变异株系的培育
优质夏大豆绿色高效种植模式思考研究
大麦黄矮病毒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施氮时期对大豆结瘤和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