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佛系青年”亚文化现象成因及其价值观重塑路径研究

2021-12-06李旭宋鑫鑫

科技研究·理论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重塑成因价值观

李旭 宋鑫鑫

摘要:“佛系青年”作为亚文化青年群体中的一部分,其往往面临信仰丢失和精神迷茫的危机。高校作为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培训主体,应当清楚地认识到“佛系青年”的价值观危机,并通过科学手段加强对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引领,避免学生在价值观方面陷入误区。基于此,文章在概括介绍“佛系青年”亚文化现象的基础上,就该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高校针对“佛系青年”应当实施的价值观重塑策略进行了实践性的探索,以期为高校价值观培养提供相应的内容参考。

关键词:亚文化现象;成因;价值观;重塑

1.“佛系青年”亚文化现象概述

自2017年底以来,“佛系青年”逐渐成为网络空间中的热点词汇。虽然目前学术界并没有对该词汇的具体概念进行界定,但结合其使用的背景和场合,可以将其理解为: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追求平淡无奇生活的人,这类人通常保持有不争不抢、不求输赢、有无均可的生活观念和处世态度。简单地说,“佛系青年”就是那些经常说“可以”“都行”“无所谓”“没关系”等看上去与世无争的人。从表面上看,“佛系”心理可能会避免青年学生陷入不必要的争论和竞争中,干扰其正常的生活、学习秩序,但从深层次看,这种心理实际上削弱了青年学生正向发展的心理,使其逐步沦为无欲无求,丧失正常价值追求的情况。从文化的范畴来看,这种有别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观念,应当被视为亚文化,是一种不健康的文化现象。

2.“佛系青年”亚文化现象的成因分析

“佛系青年”亚文化现象的产生,并非偶然,是青年学生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典型现象。对于这种现象成因的分析,应当从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个角度入手。

2.1家庭成长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青年成长的物质和精神基础。目前的“OO”后大学生多是在生活条件相对宽裕的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其从小就受到家长的呵护,很少经历过较大的挫折,这使得其形成了较为舒适、平和的心理。同时,家长在青年成长的不同阶段的间接性甚至直接性行为干预,使得学生对选择性行为表现出一种平淡默然的心理,认为家长可以帮自己选择,并且家长选择的就是正确的,进而失去了自我判断和自主选择的思想观念,形成了“选什么都可以”的心理。

2.2社会发展环境的干扰

社会发展,对青年群体的影响是直接和全面的。一方面,网络空间和经济的发展,改变了青年社交和行为活动的方式,网络购物、外卖订餐等明显减少了青年与现实世界接触的机会和频次,弱化了其对生活现实的真实认知,思想认识方面出现单纯化、主观化。另一方面,当青年学生在面临诸如考试不及格、个人情感受挫、临近毕业找工作困难等现实性难题时,往往会忽视从自身方面找困难出现的原因,而是将这些挫折简单地理解为命运的安排,进而产生听天由命的思想。显然,社会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以及青年社会生活环境的简单化,使青年产生了盲目乐观的心理,而一旦遭遇现实中较难承受的挫折,就会产生沮丧、失落的心理,进而产生“佛系心理”。

2.3学校价值观教育的缺失

近年来,在相关政策的指导和要求下,高校开始将价值观教育融入到日常的课程教学实践中。但是,这种价值观教育的模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说教层面,简单、机械地向学生灌输道德和法律规则,造成青年学生对价值观的认知出现偏差,并未梳理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学校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往往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学生如何将知识内容融入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习惯中缺少直接的关注和落实,造成青年学生没有充分接受和认同正确的价值观,逐渐出现“佛系”心理。

3.高校重塑“佛系青年”价值观的路径

针对上述分析的“佛系青年”亚文化现象的成因,高校应当重点从以下三方面做好这类青年的价值观重塑工作。

3.1加强不良价值观的宣传教育

“佛系青年”之所以拥有不良的价值观,主要在于其对价值观感知的不深刻,以及对不良价值观危害性的察觉不够深入。因此,高校要重点做好自身的正确价值观宣传与教育工作,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不良价值观危害的基础上,帮助其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内容。首先,高校要对“佛系青年”的价值观表现进行研究。价值观的重塑并非易事。高校要成立专门的“佛系青年”亚文化现象研究小组,通过专业性、针对性的研究,明确这种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具体的思想和行为表现,以及真正的危害性,最终形成系统性的理论内容。其次,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在掌握“佛系青年”亚文化现象的理论以后,高校就要组织相关教师以选修课、专题讲座等方式开展通识性教育,让青年学生群体对这种不良现象及其對应的价值观内容有深入、详细的认识。同时,高校也可以设立“佛系青年”亚文化现象研究课题,让学生以课题组成员的身份参与到具体的现象研究中,在研究中逐步深化对“佛系青年”在价值观方面的表现进行了解。当然,高校要将宣传的重点放在不良价值观的危害性以及纠正不良价值观的方法方面,使青年学生能够懂得如何识别、避免和改正不良价值观。

3.2深化家校教育合作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家庭和高校的共同期望。虽然高校拥有价值观教育方面的专业能力和资源,但由于高素质价值观教育教师人才的缺乏,以及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个性化特点及表现,仅凭高校的一己之力很难完全消除不良价值观对青年学生的负面影响。考虑到家庭在学生生活、学习方面的影响力,以及家长对学生个性化思想和行为习惯了解的深入性和全面性优势,高校可以通过深化与家庭合作的方式开展价值观方面的家校合作,通过专业性与针对性优势的融合,来提高“佛系青年”价值观重塑的能力和效果。在合作中,高校一方面要主动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及时反馈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和行为表现情况,并认真搜集家长反馈的学生在家庭中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实现价值观培养方面的信息交互共享,提高相关行为决策和实施的统一性,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多地增加家长、教师与学生三方深度交流的频次,使学生有可以倾诉思想的对象和机会。

3.3注重现实性教育

不爱选择、不想选择,是“佛系青年”在价值观方面的突出表现。学生之所以表现出这样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主要在于其不会选择或者不懂选择。因此,高校要注重开展面向现实社会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不断的选择练习中逐步认识选择的重要性和选择的方法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高校可以设立诸如择业、交友等方面的现实选择场景,让学生围绕相应的选项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并最终提出符合自己真实想法的选项。

结语

毋庸置疑,“佛系青年”内在的价值观是一种扭曲的价值观,不仅不利于青年个人的正向发展,还严重限制和削弱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潜在力量,是高校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价值观价值问题。结合“佛系青年”亚文化现象的成因,高校应当在加强不良价值观的宣传教育的同时,深化家校教育合作,并注重现实性教育,使学生的不良价值观得到重塑。

参考文献

[1]马云天,梁馨月.当前大学校园流行的青年文化现象探析——以“佛系青年”为例[J].大学教育,2021(05):136-138.

[2]令小雄,李春丽.佛系青年亚文化现象的心理结构探析[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39(03):107-114.

[3]夏君.青年亚文化视角下大学生“佛系”现象认知及其引导路径探究[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20,37(01):81-86.

[4]苗青,李平.“佛系青年”与“慢就业”文化现象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9(14):19-20.

[5]苗青,李平.“佛系青年”文化现象透视[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9,11(02):70-74.

猜你喜欢

重塑成因价值观
“双减”正加速重塑教育出版
我的价值观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新春特辑:我们的“重塑”
重塑未来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撞色拼接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