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当代废墟艺术表达

2021-12-06初百祥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4期
关键词:基弗纪念碑废墟

初百祥

摘要:上世纪末期,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废墟”作为当代艺术创作的主题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废墟中不仅记录了时间的迁移,也见证着被遗失的价值,而艺术家作为旁观者可以通过“废墟”符号化,对历史做出新的理解与探索,以给人带来不同的感知。

关键词:废墟;废墟艺术;基弗;纪念碑

在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废墟出现在我们生活中,成为艺术创作的历史载体。废墟艺术的创作,是艺术家对社会发展的记录与反思,是对现今文化环境、时代特征的体验和思考,主要体现作者个人经历、社会情感并与所属时代本体密切相关。本文从“废墟”背后的指向性和象征性研究出发,以物质废墟和精神废墟为切入点,论述在不同时代的背景下,艺术家面对“废墟”的表现。“废墟艺术”是视觉文化与社会学交糅杂陈的一个样式表现,研究“废墟的背面是什么”“是什么驱动了废墟的生产”对当代艺术创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艺术创作的当代性或许就藏在废墟之中。

一、废墟艺术的产生

废墟艺术在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萌发,“废墟”意味着消解与毁灭,但也隐喻着重建与新生。在政客眼中,废墟预示帝国的衰亡,在诗人眼中,废墟代表时间的流逝,而在艺术家眼中,废墟是对艺术创作目的性的反思。通过废墟,我们开始审视过去,审视这些承载着“生命”的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15世纪的绘画创作中就可以看到废墟的形象,用于表示时间及地点。16、17世纪的艺术家开始将残破废墟与自然风光融合,例如普桑的《花神的王国》。18世纪关于废墟创作的数量快速增多,废墟已不再是画面中的点缀或陪衬,而开始作为主题表现于创作之中,借助风景与建筑的完美结合,来表达对古迹的陶醉。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废墟艺术因为浪漫主义运动得到了提升与发展,浪漫主义运动的突出特点就是厌恶资本主义物质文明,恐惧工业化对社会影响,并在创作中将大自然的“美”和城市生活的“俗”形成鲜明对比,这在当时被视作废墟流行态度的主宰者,并对之后废墟题材的艺术创作产生巨大影响。这个时代有笔者喜欢的艺术家透纳,他的作品《特伦特河上的纽瓦克城堡》、《万神殿,火灾发生后的早晨》均为废墟题材。在当代,废墟艺术因其鲜明的指向性和象征性成为艺术家流行的创作手段,隐晦却富有深意。废墟艺术以反省为起点,伴随着警示作用带人体会生命的脆弱、时间的无情,以对自笔者进行批评与反思。

二、当代废墟艺术的主题叙事

废墟艺术最直接的特点就是它能直面现实,能对当下进行批评与反思,并且对未来抱有美好的希望。废墟艺术首要的任务是将废墟转化为伤痛,并且不回避废墟的存在,直接面对,以此对社会、自然、人性、历史等做出深刻的反省。

(一)徐冰——社会之殇的表达

徐冰在2007—2010年创作了大型装置作品《凤凰》。凤凰形象来源于中国古老文化,自古就有“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传说。这件作品的材料取自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建筑废料,每一个部位的材料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例如建材、建筑工程设备、劳动工具、建筑工人的生活用品等,这些材料为作品观念的生效提供了重要的意义。徐冰关注到现代化都市建设过程中,那些生活在最底层的劳动工人代表了城市角落中的苦难的现实。他在作品中倾注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关怀,在对凤凰形象的构建中对当代艺术和社会寄予厚望。

(二)基弗——民族之殇的表达

安塞姆·基弗是笔者最为喜欢的艺术家,他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是向死而生的,内涵饱满的文化符号晦涩而深邃。他在创作中努力正视纳粹时期的恐怖及德国的历史文化和北欧神话,思考身份定位,并在追寻答案中逐渐脱离了具体的语境,走向了更为宏大永恒的哲学思考。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大量宇宙、历史、神话、哲学、诗歌和对纳粹的讽刺为主题,他以各种方式不断地去重新唤起人们对它们的反思,刺痛民族集体记忆的神经。作品《心向往之》是基弗《瓦尔哈拉》系列作品的延伸。“瓦尔哈拉”这一词是引自北欧的神话,它代表的是战争中阵亡者的英灵殿,而在德国的历史上也被用于建造纪念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所以这件作品就具有关于死亡的两层含义的思考,作品第一层含义是女武神把二战的阵亡战士通过阶梯状的建筑带到天堂瓦尔哈拉,另一层含义是女武神本身的神族和其所象征的德意志民族的死亡,所以女武神的衣服是破碎和悬空的。

三、基于“废墟艺术”的反思与表达

基弗曾言,艺术要存在,要获得它自身的存在价值,那么艺术必须是具有再生性的,而这样的再生性只有在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废墟中才能获得,废墟表征了当代性的历史困境,并且具有普遍性。因此,笔者认为伟大的艺术从来都是从悲观文化中产生的,或者说艺术家只有具备且主动选择悲观主义思想,才能知道什么是艺术,以及何为艺术。当艺术家通过某种特定的语言和行动将自身命运与国家历史相连接,并在这样的连接中思考人之所处,那这样的艺术才是暖性的,才是具备再生性的。

当代艺术的核心就是关注艺术家自身的真实情感、关注当下的社会环境并从中发现问题。三十多年高歌猛进的城市建设,使得无数崭新的金属和混凝土巨物矗立在都市之中,毋庸置疑地碾压了旧有的一切。而这种景象使笔者联想到了纪念碑,纪念碑以超出周围事物的体积强迫行人仰视,并接受他们的历史叙事、歌功颂德或纪念伟人,而工业和科技的发展造就的宏伟城市也正如一座座“纪念碑”一样令人瞩目。传统意义的纪念碑只有关注“上”的局限,遗忘了对每一个普通个体状态的关注,相同的,城市快节奏发展的背后,大量的消耗也被我们漠视。于是笔者走访了天津数个废墟,并在废墟中带回了值得纪念的物件,将被遗忘的建筑废墟中的“垃圾”物件永久性地浇铸在混凝土方块中,形成单个标本的同時构成纪念碑,以铭记这些毫无意义的物件及事物被遗弃、替换、毁坏、覆盖的行为。用反纪念碑的方式,讨论消费社会背后的物质废墟,以及废墟夹缝中普通个体的精神废墟。

四、结语

废墟艺术离不开社会学与历史语境,想要了解废墟艺术,我们需要先认清当下所处的社会环境,而真正的艺术家是随着时代的不同解决不同的问题的,于是就有了我们现在的废墟艺术。当代废墟的艺术创作,更多的体现为独立的个体对于历史、社会变迁、生存空间的改变、自然的灾难等诸多问题赋予理性的思考,直面现实生活,体现了对个体存在的人类生命的关爱与尊重。无论是徐冰还是尹秀珍,对于社会、个人日常以及历史的重大事件的关注,或是基弗对于战争、宗教、精神以及宇宙的思考,笔者认为他们的作品是为了记载历史以及让人们思考生命中重要的议题。废墟艺术作为当代艺术中的重要主题,引领观众思考如何面对当今所处的困境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冯晗.废墟的隐喻:解读艺术作品中的废墟形象[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4(05):71-75.

[2]岛子,郝青松.现代性废墟与废墟艺术[J].艺术广角,2013(06):34-39.

猜你喜欢

基弗纪念碑废墟
纪念碑
Taj Mahal
怀念雷家沟的一处废墟
德国精神废墟上的诗人
街头的废墟
基弗与“基弗展”的隔空对抗
基弗与“基弗展”的隔空对抗
废墟
《南阳解放纪念碑》失误严重
“坚苦卓绝的登陆”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