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生态法治文化体系构建

2021-12-06文川

河北农业科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法治文明理念

文川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广东 肇庆 526020)

新环保法提出的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建立生态问责制和终生追责制、支持环境公益诉讼等重大新举措,标志着我国环境法治从由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权利时代、物权时代,拓展到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法治生态时代[1]。当人与自然的矛盾缘于人类对利益的追求和固守而变得更加尖锐和难以调和之时,法治文化建设就成为化解这一矛盾的有效路径[2]。目前我国存在生态文明立法落后、生态保护行政主导化倾向严重、生态司法保护功能发挥不足、公民生态文明法治观念淡薄、生态文明物质基础欠夯实等生态法治文化问题,因此对生态法治文化体系内涵、建设现状进行研究,构建生态法治文化体系,以期促进我国生态文明、法治文明的美好愿景的实现。

1 生态法治文化体系内涵

文化是人的生活方式,最大的特征不是指做什么,而是指怎么做,强调行为的过程和经历[3]。生态法治文化是实现生态、法治国家或生态、法治社会所应经历的过程及具有的方式,即让生态法治成为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生态法治涵盖生态与法治2 个层含义,生态法治文化自然蕴含了法治文明、生态文明,是2 种文明内涵建设的一种延伸、创新与实践。

文化具有层次性和体系性,其结构表征为多个层面的文化并自成体系。最为广泛接受的文化四层次结构理论认为,一个组织的文化其结构由物质、制度、精神和行为4 种形态构成。物质文化往往是一个组织可听、可见甚至可以触摸到的外在表现形态,居于文化的最表层,也叫形象层;组织的保护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和支撑,组织及其个人行为需要制度的约束和激励,由此产生的制度体系即为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更多表现为组织及个人在制度与理念支配下所呈现出的一种工作作风、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是理念、精神的折射和反映,并以一种动态形式存在;理念文化亦是精神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生存和发展进程中形成和凝练,为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共同思想、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是一个组织的组织哲学、组织价值观、组织精神、组织道德的集中体现[4]。其中理念文化居于组织文化体系的核心层,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居于中间层,物质文化居于最表层。它们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进而逐步形成密不可分的文化层、文化圈、文化体系。

尽管学界没有关于生态法治文化的定义和生态法治文化层次理论,基于上述理论,生态法治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也应当具有上述4 个层次,即生态法治理念、生态法治行为方式、生态法律制度、生态法治物质载体等。生态法治理念文化、生态法治制度文化、生态法治行为文化、生态法治物质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了生态法治文化系统和体系。生态法治文化系统和体系的运行、完善、创新促进了生态法治文化的最终形成。

2 我国生态法治文化建设现状

2.1 生态法治理念文化缺失

生态法治理念是一系列生态环境法治活动的核心,对有关生态环境的法治行为及法治效果起着决定作用。当前我国生态法治理念存在以下3 个方面的问题。(1)落后的自然观。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重视经济发展,大力开发与建设,湖造田、毁林开荒、乱挖滥采等行为不同程度的破坏了周围生存环境。(2)沦丧的道德观。以牺牲后代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对利益的观念尚且存在。(3)狭隘的发展观。主要表现为推崇短暂发展、片面发展、局部发展,忽视长期发展、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这些观念的存在将阻滞我国生态文明和法治文明建设进程[5]。

2.2 生态环境制度体系不完善

纵观我国生态环境立法,环境正义、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没有完全体现,存在“立法空白”,地方法规与生态环境法律不和谐,制度供给不足已成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制度短板又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推进[6]。

2.3 生态法治建设行动不足

有效的践行与行动是保证生态法治建设顺利进行的保障。一些地区领导环保意识薄弱,仍然以单一指标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环保执法独立性不强、执法力度和效果较差;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行动力不足,节约适度、绿色低碳、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尚未形成一种风尚[7]。

2.4 生态法治建设物质条件缺乏

生态法治物质文化作为某个地域生态法治建设的物化成果,也对环境保护起着重要作用。生态法治物质文化与生态法治活动的组织方式直接相关,主要借助其经济、社会和市场的基础设施显示出来,更多表征为生态与法治融合下所体现出的一些物质基础和形态。一些城市、乡村设立了一批反映生态与法治内涵的法治公园、法治道路、法治景区等,但是没有建立生态文明的宣传平台,宣传教育成效较小。

3 我国生态法治文化体系构建

3.1 生态法治理念文化

生态法治理念文化是指人们观念中对生态法治所持有的法律意识、法律态度、法律情感及法律信仰,以及这些意识、态度、情感及信仰所表现出的文化特征。建设生态法治文化是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一种体现。生态法治文化理念的弘扬一定程度上讲是以人为本、健全人、发展人的一种文化方式,其内涵应该包括种际公正、代际公平、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保障生态安全等基本理念[8]。理念的形成离不开培育和教育,应充分利用“世界环境日”“国家宪法日”等宣传机会,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生态法治理念宣传,让生态法治理念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促使人们依法维护环境权利,自觉践行环保义务的生态法治意识的进一步养成,使生态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3.2 生态法治制度文化

生态法治制度文化,主要指现实生态制度及这些制度运行当中所表现出的一种文化样态,是生态法治文化落地的保障措施。制度是规制人行为的一种规范,人的行为不仅受到诸如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的调整,也会受到道德、习惯、政策等非正式制度的制约。生态法治制度文化是为实现生态目标而对人们行为提出的规范化与程序化的要求,具有基础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强制性等特点[9]。当制度的内涵被人们内心认可并自觉维护与遵守而形成习惯时,制度便凝聚升华为一种制度文化[10]。当前,推进生态法治制度文化建设,要修改、补充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宪法规范[11],以系统性思维,通过立改废释方式,积极引导生态利益相关主体广泛参与,科学、民主立法,形成既符合生态保护规律、契合市场经济发展,又要符合生态法治理念并能有效约束生态相关利益主体行为的法律体系。

3.3 生态法治行为文化

生态法治行为文化是指人们在生态法治遵循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定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一般来说,生态法治文化建设需要政府、企事业和市(村)民的积极参与。生态法治行为文化建设,政府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为文化建设是关键。(1)要严格约束地方政府涉环境建设项目,每个涉环境建设项目要严格项目、规划环评,积极稳妥推进政策环评,真正做到涉环境项目工程必须纳入法治化轨道。(2)要增强环境执法的独立性,真正做到环境执法部门执法有据,独立执法。(3)制定适合环境案件特性的诉讼程序,完善涉生态环境案件证据规则,进一步修订生态环境公益诉讼、集体诉讼制度,为生态环境提供司法保障。 (4) 要深化环保执法与司法相衔接机制,强化司法监督,加强行政与司法联动制度建设,实现二者衔接机制的制度化、规范化[12]。(5)要建立包括政府、企业、公众在内的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多元共治体系,明晰各类主体权责,畅通参与渠道,形成共建共享共治的生态环境治理格局[13]。

3.4 生态法治物质文化

生态法治物质文化是指以器物、服饰、建筑等文化载体构成并反映生态法治理念的物质文化,通常也被称为生态法治形象文化。可以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以生态为主题的法治公园、法治广场、法治墙、法治长廊和法治文化亭等,增强自身生态法治意识,提升生态法治素养和能力。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可以增设“生态法治文化路”“生态法治农家乐”“生态法治风景区”等,让法治元素融入生态乡村建设,提升乡村品位、增添乡村魅力。与此同时,政府各部门还可增设专门弘扬生态法治文化精神的媒体、宣传栏以及可供大家观阅的生态法治案例库、生态法治阅览室等,以满足人们对生态法治的精神需求[15]。

4 结语

生态法治文化体系是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构成并反映生态和法治两大要素且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文化复合体。生态法治理念文化作为核心,来促进生态法治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融合发展。同时,行为文化蕴涵理念文化,理念文化折射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约束行为文化。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法治文化建设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只有通过对生态法治文化体系化、渐进性、长期可持续建设,在全社会持续营造敬畏生态文明、参与生态文明、呵护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法治文化氛围,生态文明、法治文明的美好愿景才会最终实现。

猜你喜欢

法治文明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请文明演绎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漫说文明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