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双碳目标是发展的路径指引

2021-12-06陈向国,刘京佳

节能与环保 2021年4期
关键词:余热大庆供热

“节能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最重要途径。只有尽量压低一次能源消费量,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才能更容易实现。”王小建说。在刘大庆看来,双碳目标既是全新的政策路径引领,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

节能可带来实实在在的减排

记者:结合实际工作(某个工程、项目)谈谈节能工作对减少碳排放的具体贡献。

刘大庆:同方节能主要是以吸收式换热为基础“吸收式热泵+大温差换热机组+烟气全热回收型吸收式热泵+冷机(直燃机、热水机、蒸汽机)”等组合应用为主。在供热系统,服务五大电力集团及相关电力、供热公司等,目前实施的节能系统解决了2亿平方米以上的采暖需求,制冷领域项目数百个分布在全国各地,合同能源管理(EMC)等商务合作项目超过7000万平方米。仅供热领域,年节省标煤量约2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0万吨。核算到植树造林来讲,每年相当于种了约400万棵树。举一个具体实例,2020年,同方节能在石家庄新华区投资的EMC补燃型大温差项目,投资近2亿人民币,16台补燃型的大温差机组为石家庄2000多万平方米的居民供热和数百家企业用能问题做出了贡献,减少了一次能源的消耗。项目实施后,相当于关停了一个500兆瓦的锅炉房。

王小建:以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项目为例。该项目总建筑面积28.65万平方米,冷负荷31.64兆瓦,热负荷26.412兆瓦。采用“深层地热+浅层地温+水蓄能+锅炉调峰”方式为本项目供暖及制冷。深层地热资源是“热、矿、水”三位一体的资源,同时也是洁净的环保型能源。无污染、开发利用方便,对提高城市品位、改善城市环境、能源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热泵机组是耗电设备,电能本身是一种清洁能源,机组本身无需燃烧任何燃料,没有排放、也没有废弃物,即热泵系统运行没有任何污染。相比与常规能源方式每年可节标准煤1616.5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22.86吨,一氧化碳36.69吨,氮氧化合物5.85吨,二氧化硫27.03吨,粉尘16.17吨。

在政策指引下结合自己实际拓展业务

记者: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下,节能服务企业会面临怎样的情况?

刘大庆:“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下,为节能企业,起到了全新的政策路径的指引性作用,也带了新的挑战。各种与低碳、低成本、低化石能源消耗的技术路径也将会得到充分的市场认可。具体到同方节能装备公司来讲,公司秉承清华大学产学研用一体的发展模式,持续沿着自主吸收式节能技术为主的节能系统开展业务,在供热、制冷领域以及清洁能源节能降碳工作方面贡献着同方的综合实力。

记者:同方节能将如何开展工作?

刘大庆:主要围绕两个目标,从四个方面开展工作,即“低碳、低成本”的余热节能体系的建立。一是帮助供热企业做好节能90%、减排90%、降成本降低到与燃煤锅炉一致的能源使用效果;二是帮助所有有余热的高耗能工业企业围绕低品位余热利用继续深化节能减排效果;三是结合供热长输大网建设、能源站“供热+制冷”等几个城市级规划优化方向、创新发展,做好余热供热、余热暖农、余热惠民、余热全方位节能系统的搭建及装备供应,目前同方已经把水泥厂的余热利用在了智慧农业领域,解决了农业大棚用能问题;四是依托中核、同方大平台做好云服务工作,在运维管理、智慧互联、克服水力失调、远程管控、实时监测等,发挥智慧能源体系中坚实力企业的作用。

记者: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离不开能源大户的节能,这方面贵企业是如何思考的?

刘大庆:能源生产单位通过节能手段节能是大势所趋。在这种趋势下,节能公司将和能源生产单位产生更多合作,新业务也将不断增长。经过初步测算,在首站,余热的可利用率占比为46%,在烟气领域的余热可利用率为10%以上,这些热量的散失如果充分利用起来,可以很明显看出同方节能装备公司为碳中和做的贡献比率了。此外,一方面由于一次能源紧张,另一方面又不能充分利用节能技术,解决能源浪费问题,在工业余热领域一些传统的耗能行业里面大约有平均40摄氏度的余热被白白浪费。但解决能源生产企业余热浪费的问题可通过余热梯级利用技术及工艺实现。余热梯级利用技术、工艺可实现节源(余热的源头控制)与节流(余热的过程控制)的综合,可为在跨界发展融合汇通上,如基于吸收式换热技术的余热的全工业领域的应用方案的设计,基于跨能源行业的环保行业、农业等领域的具体应用上。

困难及解决

记者:请谈谈目前在推进节能工作面临的困难有哪些?

王小建:目前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节能基础管理工作相对薄弱。很多企业往往只注重于生产销售,而对节能工作的重视不够,企业内部各部门缺乏协同,没有建立健全节能管理机制,因此节能数据不准确,不能反应企业实际节能情况,直接影响节能指标的完成。

第二,相关政策制度不完善。在国家层面,没有主管部门统筹全国的节能工作,政府在鼓励企业研发生产和使用节能环保产品及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的激励政策不完善,无法调动企业开展节能降耗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直接影响到节能环保技术、设备与产品的研发推广。

第三,节能监管不到位。目前关于节能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等尚未完全建立,节能执法主体不完善,各级政府能源统计力量不足,监督管理标准不统一,客观上削弱了节能减排工作的进度。

第四,节能模式发展不成熟。目前大多数节能服务企业只能提供单一的产品或服务,没有能力形成用能企业希望看到的综合解决方案,因此以节能为核心的能源服务模式推广阻力大。

刘大庆:困难主要在两方面。一是项目投资资金的解决。二是政策的扶持的问题。碳汇的政策对做节能服务的企业,和那些做余热回收进而帮助用能单位进行节能的企业来讲,目前还没有从中看到政策对于节能企业的红利。

记者:刚刚王总提到的四点困难是否有方法可以解决?

王小建:一是开展节能培训,加大节能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企业对节能减排重要性、紧迫性和自觉性的认识。二是积极完善体制机制,制定激励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将增强企业内在动力作为今后节能减排工作的核心内容,充分调动企业和社会开展资源节约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大对资源节约工作的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三是加大监督检查与管理力度。依法开展节能监察,健全企业用能管理体系和制度,加强企业计量考核,进一步规范企业用能行为。四是加强节能新产品技术研发。政府要积极推进节能减排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鼓励,引导企业成为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加大有效投入,加强技术攻关,研究解决生产中的关键节能工艺和技术。

记者:刘总,您提到的两方面问题目前是怎么解决的呢?

刘大庆:关于投资资金。同方节能把“技术+资本+装备+工程+运维”等结合在一起,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去串联甲方(有的是用能单位)需求,甚至串联资金方。当然,同方节能还是主要依托于中核、同方的一些优势在做投资相关的项目,随着对项目的要求越来越高,也逐渐强调投资型项目的风险控制等。关于政策扶持,希望通过核算自身节能效益、为社会贡献的同时,也得到更多的认可,以便让企业发展的更健康,更符合整个能源生态。

猜你喜欢

余热大庆供热
烟气余热二次回收节能效果探究
开式吸收热泵余热回收系统优化改造浅析
近期实施的供热国家标准
供热一级管网水力计算及分析
校园宿舍洗浴用水余热回收节能分析
浅谈直埋供热管道施工工艺
讲价
送你一块砖
水钢环冷机低温余热回收发电改造
穿错了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