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新时期淤地坝建设管理的思考

2021-12-06马小燕

现代农村科技 2021年9期
关键词:除险泥沙流域

马小燕

(甘肃省甘谷县水土保持站 甘肃 甘谷 741200)

淤地坝是陕西、山西、甘肃、内蒙、宁夏、青海等黄土高原地区,为了拦泥淤地、抗旱增产而修建于水土流失区域各级沟道中的坝工建筑物,在我国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部门的倡导下,淤地坝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先后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试验示范、60年代的推广普及、70年代的发展建设、80年代及其以后以骨干工程为骨架的坝系建设4个阶段,共建成淤地坝11万余座,淤成坝地30多万hm2,泥沙拦蓄量可达210亿m3,在水土保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应因地制宜的推行淤地坝建设,同时采取加固除险等措施,确保淤地坝安全运行。

1 淤地坝功能概述

“沟里筑道墙,拦泥又收粮”,这是生活在黄土高原地区的老百姓对淤地坝功能通俗易懂的概括,淤地坝不仅能“拦泥”和“收粮”,还具有蓄洪滞洪、减蚀固沟、改善生态环境等功能,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1 拦蓄入黄泥沙。入黄泥沙的主要来源是黄河中游地区的千沟万壑,淤地坝工程的兴建在各级沟道中形成了一道道的人工屏障,在一定程度上封堵了入黄泥沙通道,从源头上减少了入黄泥沙量。据统计,大、中、小型淤地坝每淤1亩坝地,平均可拦截泥沙量分别为8 720 t、6 720 t和3 430 t。

1.2 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拦蓄泥沙而成的坝地,约占总耕地面积的9%,且坝地主要是淤积的上游小流域坡面上流失掉的表土层,有机质和水分含量丰富,抗旱增产能力强,是黄土高原地区的稳产、高产基本农田。据统计,坝地平均土壤含水量比坡耕地高约0.86倍,粮食平均产量比梯田高1~2倍、比坡耕地高5~6倍。因此,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农民群众普遍有“宁种一亩沟,不种十亩坡”的思想动态。

1.3 防洪减灾。淤地坝建设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梯级建设,配套治沟骨干工程,具有较强的削峰、滞洪功能,可有效保护下游耕地和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受特大洪水和泥沙的危害。

1.4 涵养水源,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淤地坝在滞洪过程中,将部分洪水转化为地下水,同时通过泄水建筑物将部分洪水排放到下游河道,增加了下游河道的常流水,对水源具有涵养功能。在水资源极度匮乏的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工程的前期运行可作为水源工程,解决工程所在地的工农业生产用水,改善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如定西花岔流域,在淤地坝工程建成投入运行之前,主要靠水窖储存自然降水和远距离的人担畜驮满足人畜饮水需求,通过兴建淤地坝工程,不仅解决了流域内的水荒问题,还可向流域外调水50万m3/年,发展灌溉面积133余hm2。

1.5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修复生态环境。淤地坝工程解决了群众的基本口粮需求,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落实创造了有利条件。耕地面积占比逐年下降,林草地面积占比显著提高,在解决农林牧用地矛盾的同时,提高了植被覆盖率,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促进了流域内生态环境的修复。

2 当前淤地坝建设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20世纪60~80年代由农民自发修建的一些中小型淤地坝,受当时交通条件、社会经济和技术水平的影响,建设标准较低,普遍存在缺乏设计或设计不合理、工程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部分淤地坝已淤满,防洪能力受阻,部分淤地坝超期运行,不能正常发挥工程效益[1]。

2.2 部分淤地坝产权不明,运行管理没有明确的责任主体,管理维护责任无法有效落实,且建管体系不健全,重建轻管现象严重,群众参与运行管理的积极性不高。

2.3 部分淤地坝只有“两大件”(坝体、放水建筑物),缺少泄洪设施[2]。

2.4 部分淤地坝存在病险隐患,虽然国家及地方政府投入了一定资金进行了淤地坝除险加固,但仍有部分淤地坝带病运行,存在溃坝风险。

2.5 淤地坝监测技术手段滞后,缺乏风险评估及安全预警体系。

3 新时期淤地坝建设管理要点

3.1 深入开展淤地坝除险加固。除险加固是确保淤地坝工程正常运行的重要措施,新时期要强化对淤地坝除险加固项目建设的技术支撑和质量管理,全面落实工程建设质量终身负责制。在充分掌握淤地坝工程技术标准、运行状况和病险程度及种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工程周边的地形地貌和社会经济状况,因地制宜的制定经济、高效的除险加固施工方案,选择具备相应资质的建设单位实施工程建设[3]。

3.2 积极推行淤地坝“四变”改革。“四变”即变水库、变农田、变水沟、变公路。淤地坝没有蓄水功能,但其周边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所需水量较多,可通过建立“四变”改革体系,采取防渗加固、夯实心墙、配套高效节水灌溉设施等提质增效措施,将淤地坝改造成蓄水库,满足坝区及周边的用水需求。同时将淤积而成的稳产、高产坝地纳入政府补占平衡的建设用地指标进行土地置换。将已经淤满或者没有必要进行除险加固的淤地坝进行销号处理,在其所在小流域内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部分淤满的淤地坝移交城建、交通等部门,变成公路[4]。

3.3 兴建高标准淤地坝,强化淤地坝安全运行监管。制定淤地坝建设及运行管理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优化淤地坝设计规划,建立集预警处理、柔性溢洪道、免维护为一体的新型高标准淤地坝[4]。利用互联网、电子信息技术及大数据等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搭建淤地坝安全运行监管平台,提高淤地坝安全运行监测预报水平。

猜你喜欢

除险泥沙流域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布恩大坝除险加固工程完工
泥沙做的父亲
昌江流域9次致洪大暴雨的空间分布与天气系统分析
为什么大象洗完澡后爱往身上涂泥沙?
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中的问题探究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
水利水库除险加固施工技术分析
称“子流域”,还是称“亚流域”?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施过程中常见问题探究
流域保护的制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