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洋县五种模式打造生态扶贫“绿色引擎”

2021-12-06何宏涛

现代农村科技 2021年9期
关键词:洋县实用技术公益林

何宏涛

(洋县林业局 陕西 洋县 723399)

陕西洋县,是世界珍禽朱鹮的发现地,拥有林地面积332.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8.6%,生态虽美,但百姓不富。2014年底,全县有贫困人口26 326户、86 038人,贫困发生率23.2%。在脱贫攻坚生态助脱贫工作中,该县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扶贫理念,积极将林业工作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通过“巡山护林、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科技帮扶、林产种养”等途径,开启“送岗、栽树、筹资、传艺、创业”等五种生态扶贫模式。用生态文明党建实践,打造生态扶贫“绿色引擎”,让贫困户既参与生态保护,也共享生态红利。

1 巡山护林家门口送“脱贫岗”

依据全县332.6万亩林地保护需求,结合贫困户区域分布,洋县合理开发出生态护林员扶贫专岗,按照“就地选用”原则,聘用贫困户担任生态护林员。同时,加强了生态护林员季度培训、考勤考核、动态管理、劳务补助逐月发放等工作。全县累计聘用省级生态护林员840人,按照每人每月500元每年6 000元标准发放劳务补助;聘用县级生态护林员720人,按照每人每月300元每年3 600元标准发放劳务补助,2016年生态护林员选聘以来,共计发放生态护林员劳务补助1 513.2万元。主动作为、送岗上门,让贫困户1 560人走上了“脱贫岗”,吃上了“生态饭”。此外,在封山育林及松材线虫病防治等林业工程上,优先雇佣当地贫困户参与短期务工,共计雇佣贫困户1 818人次,实现劳务增收55.524万元。既破解了林业工程建设“用工荒”,缓解了贫困户“就业难”,也为贫困户增加了一定的工资性收入。

2 退耕还林坡耕地栽“脱贫树”

按照“谁栽植、谁管护、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给予贫困户退耕还林政策享用优先权。在新一轮退耕还林勘察设计任务落实上,首先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设计,确保“符合25坡耕地”退耕条件的贫困户,自愿申请后优先纳入设计。在退耕还林政策资金兑现上,把好脱贫年度,卡准时间节点兑付,每年9月底前,采用“一折通”的方式兑付到户,及时增加贫困户当年收入。同时,加大了退耕还林苗木栽植、造林质量、营林管护、资金兑付的督导检查工作,确保了退耕还林的成活率、保存率和补助资金发放的准确率。2014年以来,全县退耕还林增绿11.26万亩,累计兑付资金2 044.62万元,受益贫困户累计34 955户,122 344人,使退耕还林这项利好政策真正落地,惠及贫困群体。退耕还林的实施,既增加了符合条件贫困户的林地面积,使其脱贫上获得了转移性收入,又为发展林业特色产业、林下产业长远增效打下了坚实基础。

3 生态补偿公益林筹“脱贫资”

在公益林区划界定的基础上,对全县118.11万亩国家级公益林和57万亩省级公益林进行了落界复核,分清了国家级公益林和省级公益林补偿的范围、面积,并结合实际制定《洋县公益林补偿实施方案》,对纳入公益林生态补偿范围内的贫困户及时核实信息登记造册,通过三榜公示、信息录入,分年度建立了公益林补偿资金兑付台账。同时,与银行系统对接,做好了“一折通”生态补偿资金的到户兑付工作。每年度公益林补偿资金下达后,按照国家级公益林和省级公益林每亩补偿标准,协同银行系统及时足额兑现到位,并第一时间将公益林补偿资金兑付台账分镇分村反馈。2014年以来,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累计兑付面积155.86万亩,补偿资金2 215.05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累计30 663户、107 322人享受到公益林补偿的生态红利,有效弥补了贫困户缺资金的致贫短板,确保落界区域的贫困户每年都能获得稳定的转移性收入。

4 科技帮扶找上门传“脱贫艺”

组织技术人员积极参与“百队千人帮万户,精准扶贫当先锋”科技扶贫活动,按照初、中、高级技术人员分别包抓缺技术贫困户10户、15户、20户的要求,落实了技术服务帮扶责任,要求每月到户开展科技扶贫,大力推广黄泥蘸浆、营养袋育苗、生根粉使用、嫁接、防冻害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林业实用技术。同时,还组织中高级技术骨干组成5个林业实用技术服务团,在贫困村按照贫困户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核桃、香橼、银杏、板栗、食用菌等林业实用技术的培训。2014年以来,共开展技术培训440场次,培训贫困户20 062人次。通过现场提问解难点,田间地头做示范,手把手教贫困户现场操作,学习技术。科技人员一线服务,帮贫困户突破了致贫受困的技术瓶颈,有效弥补了缺技术的致贫短板,提升了贫困户生态保护和脱贫致富的基本能力。

5 林产种养龙头引创“脱贫业”

结合资源分布,遵循林区群众的种养习惯,确立以林业特色种植、林下养殖为重点的林业产业发展方向,让贫困户在龙头企业引领下,构建种源共享、技术共享、市场共享的产业培育格局。在林业特色种植方面以银杏、核桃、香橼、厚朴、枣皮、木瓜、板栗等乡土树种为主,在志建药业、秦龙药业和鹮宝实业等龙头企业带动下,全县16 540户贫困户发展林业特色产业5万多亩,为长效增收蓄力,奠定了产业基础,目前已实现增收2 970万元。林下种养殖方面以林菌、林蜂为主,其中,林菌以庆瑞丰食药用菌公司为龙头,带动贫困户利用林分改造修剪的疏枝为原料,发展袋料食用菌500多万袋,实现产值1 800多万元;林蜂养殖以厂胜蜂业、田园蜂业为龙头,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在全县设立18个养蜂示范基地,通过跨区经营、技术指导和托管寄养等方式,全县累计发展林蜂1.8万箱,产土蜂蜜10.8万斤,实现产值540万元。同时,贫困户发展的林业种养产业也纳入产业补助范畴予以奖补,全县纳入涉林产业奖补的贫困户达13 438户,享受奖补资金2 740万元,很好地调动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创业积极性。让贫困户既得到了产业发展的奖补资金,又收获了大自然回馈的生态产品,从而在脱贫上获得了可观的生产经营性收入。

通过五种生态扶贫模式的实践,洋县林地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利用,惠农政策、实用技术真正落地生根,大大提高了贫困群体生态保护的参与度,合理地兼顾了林业的生态效益和扶贫的经济效益。在脱贫攻坚一线,展现了新时代林业人的扶贫担当,发挥了生态扶贫“绿色引擎”的兴林惠民作用,以实际行动书写了生态文明的扶贫答卷。

猜你喜欢

洋县实用技术公益林
大美洋县
有机旱作落地生根 实用技术推广见效
去洋县,邂逅“东方宝石”朱鹮
《汽车实用技术》杂志
《汽车实用技术》杂志
《汽车实用技术》杂志
生态公益林管理问题及对策
龙泉七成公益林实现信息化管理
洋县是个好地方
国家级重点公益林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