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黄帝内经》对于骨伤痹病的病机临证分析

2021-12-05岳文锋陈宗雄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76期
关键词:外邪内伤营卫

岳文锋,陈宗雄

(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4;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4)

0 引言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也是历史地位最高的中医医学典籍,对后世中医理论的影响巨大。其对痹病的辨证论治也非常丰富,不仅在《痹论》、《周痹》中有对其进行专门详细论述,还散见与各个篇章之中。并且《黄帝内经》中痹病的概念与中医内科学教材的痹病概念也存在着较大差异。《黄帝内经》中所论述的痹病是指一切邪气阻滞五脏六腑、经脉、肢体从而引起的各种疾病。中医内科学教材中的痹病是指邪气阻滞人体经络,阻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关节、肌肉处发生疼痛、肿胀、麻木,甚者关节屈伸不利、僵硬、变形等症状[1]。现代医学常见疾病包括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

1 《黄帝内经》中痹病的病因分析

1.1 外感痹病

《黄帝内经》中痹病的病因主要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主要因素。外感主要包括四季气候、地理环境、外邪侵袭所导致痹病的发生。内伤包括个人的体质、情志、饮食、劳倦、居住等因素导致的痹病。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的密切相关,自然界四季的变化与昼夜的更替对人体的发病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黄帝内经》:“冬善病痹厥”,认为之所以冬季多发生四肢痹阻,是因为冬季寒冷,正气虚弱,易于感受寒邪,部位多发生在四肢。《黄帝内经》还将十二经筋分别对应四季痹病。如“仲春痹”“孟春痹”“季春痹”“孟秋痹”等。说明四季的变化对痹病的发病有着重要影响。每个人所处的地理环境的不同也会影响痹病发病,每个人所成长的不同地域、城市、各地的生活习性的差异,也会导致当地易发生的疾病不同。《素问》“南方者,天地所长养.......其民嗜酸而食腐,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秦岭淮河以南的地理环境比较潮湿,湿气较重,而且秦岭淮河以南在五行中属于火,并且南方人比较喜欢酸类食物和肉类食物,导致南方人群的体质不同,人们更易发生痹病,筋脉得不到足够的濡养,筋脉紧缩,筋脉流动不畅从而痹阻,发生痉挛湿痹的症状。外感六淫邪气,风、寒、湿、火、热都是痹病发生的外在条件。如气候寒冷,风寒之邪易侵袭人体;久居潮湿之地或者长期冒雨涉水,也易受湿邪入侵;也有可能受到风寒湿结合侵袭[2]。在此同时《素问》中还指出了,因为风寒湿三邪各类气的多少,所引起的痹病证型也不同。《素问·痹论篇》 说“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1.2 内伤痹病

《黄帝内经》在内伤导致痹病方面也有着详细的论述。人的体质不同,痹病的易感性也不同,每个人的先天禀赋与后天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都不相同,导致每个人的体质也存在着差异,不同体质的人对痹病的易感程度也不同[3]。《素问·逆调论》 “人身非衣寒也, 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岐伯曰:是人多痹气 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黄帝内经》根据五行、阴阳、气血、经脉等对人的体质进行分类,不同体质的人对不同疾病的易感类型也不同[4]。阳气多,阴气少,对于热邪的侵袭较为敏感,更易于导致热痹;阳气少,阴气多,易于被寒邪侵袭,导致寒痹。不同体质的人对痹病的易感程度和易感类型都不尽相同。后天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会导致痹病的发生,特别在饮食、起居方面。《黄帝内经》中详细的描述了饮食与人体之间的密切联系,也论述了饮食对痹病之间的关系。《素问》曰:“食饮居处,为其病本”。古人很早就知道饮食不节会导致诸病横生,健康饮食习惯可以为人体提供工作生活所必需的能量和物质,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会导致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发生异常,从而促使疾病的发生,导致人体患病。饮食不调也会导致痹病的损伤。《黄帝内经》主张“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的思想。起居不合理,同样也会导致痹病的发生[5]。每天早晨,人体刚刚睡醒,阳气还没有回到肌表,此时毛孔张开,外淫六邪容易乘虚而入,入侵人体肌表,外淫六邪阻滞于肌表中,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从而发生血痹症。此时气血凝聚于经脉,不通则痛,表现为青紫疼痛。起居时因冷水沐浴后睡觉着凉,湿气趁虚而入,从而导致肾痹。《黄帝内经》中有详细的描述情志致痹。《素问·痹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表明了情志不遂也是痹病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2 《黄帝内经》中骨伤痹病的病机分析

纵观《黄帝内经》全书,我们可以将痹病的病机总结为“正虚邪侵、气血涩滞”,而其中体质是痹病发病的关键因素之一。《黄帝内经》认为正气亏虚是痹病发生的前提,因正气亏虚,外邪才能乘虚而入,由浅入深。《素问·痿论》谓:“大经空虚,发为脉痹。”。当人体正气不足或外邪过盛,邪气才可能乘人体正气不足或外邪过盛侵袭人体。痹病的发病原因大多数都因为阳气不足,而阳气亏虚之位置就是患者感到不适的部位。《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曰:“切循其经络之凝涩,结而不通者,此于身皆为痛痹,甚则不行。”表明痹病发生的重要环节是气滞血瘀,经络气血瘀滞在痹病发生中的重要性,故我们不难看出气滞血瘀是痹病的基本病机。《黄帝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这句话对后世的影响巨大,从古至今,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医师都一致认为这是痹病病因的定论,认为风寒湿三种邪气是导致痹病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古代还是现代医师都一致认为风寒湿三种邪气是痹病的发病因素基本与《内经》中并无差异。从古至今,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医师都遵受《黄帝内经》中治疗痹病的方法,如程国彭、林佩琴等大家均遵其为宗。后世医家在风寒湿三邪的基础上又认识到热痹证。对于热痹,《素问》中也有阐述,认为“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热痹”。古代还是现代医师都一致认为它是诊断和治疗热痹的理论依据。

3 骨伤痹病的治疗

《素问·痹论》:“营卫之气,亦令人痹”,《素问·调经论》:“病在气,调之卫”,因此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医家在对痹病的诊断和治疗时,都非常重视营卫之间的关系。[5]医圣张仲景提出了宣痹通络的治疗原则,并提出了对痹病的治疗的经典方药,如乌头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等诸方,这些经典方药均强调了营卫的重要性,提出了要扶助正气、调和营卫治疗痹病的方针。朱丹溪在论治痛风时则认为气血虚弱必然会导致营卫虚弱,卫外不固,抵御外邪的能力低下,从而易外感外邪导致痹病的发生[5]。李中梓认为痹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营卫失调与气血不足。气血不足导致营卫失调病机的确立为现代痹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案。如今现代中医家们所总结的补气活血通痹法治疗痹病的原则都是在根据《黄帝内经》对于痹病的论述发展来的。

3.1 外感痹病的治疗

《黄帝内经》中根据风寒湿三邪各类气的不同,将痹病的证型大致分为四类,“行痹”“痛痹”“着痹”“热痹”。《内经》中在治疗上予防风汤、和血散痛汤等方药治疗行痹;用十味羌活汤等方治疗痛痹、寒痹;羌活除湿汤治疗湿痹、着痹者;用四味舒筋汤、虎潜丸等治疗热痹;后世医家均在相关基础方的基础上加减,得到了较好的疗效。梁灿德[6]在使用防风汤治疗风寒湿痹型膝骨性关节炎上得到了较好的临床疗效。顾鸣佳,缪志伟,高磊平等[7]认为羌活汤以辛温解表药为主发散风寒,可通过解太阳经表之寒邪而散寒止痛,并能透达营卫,以增散寒解表之效。

3.2 内伤痹病的治疗

《内经》中并无内伤痹病这一说法,直至明代秦景明将内脏痹统称为“内伤痹”,这一归类符合了《内经》中的主旨及内伤痹病的机理。现代医家根据不同脏器引发的临床症状命名不同内伤痹病。并且现代医家根据秦氏的相关方药治疗不同内伤痹病。如用泻白散等治疗肺痹,现代相当与慢性阻塞性肺病;用天王补心丹等治疗心痹,现代相当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用泻青丸、补肝散等治疗肝痹,现代相当于肝硬化;用河车封髓丹、家秘滋肾丸等治疗肾痹,现代相当于慢性肾功能损伤;用枳术丸等等治疗脾痹,相当于现代慢性消化不良;用八正散、莲子清心饮等治疗胞痹,相当于现代慢性泌尿系感染。为后世医家治疗相关疾病提供了治疗思路,并得到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4 小结

我们在今后论治痹病证时,不能简单把痹病看作是现代的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病。对于痹病的诊治,我们要重视营卫之气的运行,通过中医的四诊收集的数据进行辨证论治,对于痹病的症候进行辨别、诊断、治疗。在治疗的同时还要重视阴阳营卫不通而致痹的理论,突出运用调和营卫,宣痹通络等治疗方法。对于痹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思路,要有深刻的认识,并学以致用,不能拘泥于一病,拘泥于一方,而是要辨证论治,继承《内经》对于痹病论治的精华,并结合现代医学的方法,在继承中发扬,在继承中创新。

猜你喜欢

外邪内伤营卫
基于营卫理论对中医护理的初步探讨*
《黄帝内经》对周围神经病的认识及启发❋
基于计算机仿真探讨外邪袭表的影响因素
干眼环境病因及中医外邪属性的理论探讨
从“外邪”探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防治
历史各时期关于营卫理论的研究概况
憋出内伤
治愈系心理学
补益营卫方对衰老小鼠皮肤端粒酶表达的影响
经验方治疗急慢性咳嗽理论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