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等教育耦合发展实践研究

2021-12-05李志勤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四川省文化遗产物质

李志勤

(四川商务职业学院 经济贸易系,四川 成都 610000)

一、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等教育耦合发展现状分析

截至2019年6月,四川省教育厅数据统计四川共有136所高校,其中本科院校52所,高等专科职业学院84所,按隶属关系省部级高校6所均为本科院校,四川高等教育中非遗教育现状如下:在体制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中以公立高校为主导,民办高校鲜有涉及,民办高校则更多通过暑期“三下乡”、讲座等形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在地域上,以四川省省会成都市为中心,向其他区域高校辐射。在专业领域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以艺术设计中基于设计的技术操作与实务专业、应用文科中舞蹈、声乐等方面为主,工科专业鲜有涉及。四川省高校依托自身专业优势、办学特色、地域特色等开展不同形式、种类丰富的非遗活动。如成都理工大学建设非遗网上博物馆,将诸如“麻婆豆腐制作工艺”等非遗项目以3D数字化方式从科技角度保护和传播非遗。国家级非遗项目四川自贡灯会是大型民俗文化活动,地处自贡的四川轻化工大学通过下属特色专业彩灯学院创建中国彩灯艺术传承中心引领彩灯文化产业传承与发展,服务地方区域经济[1]。

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中,独具特色至今四千余年的巴蜀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且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四川省巴蜀区域文化入选世界级非遗项目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139个,省级非遗项目801个,内容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门类。中国56个民族杂居于四川,四川省同时也是全国第二大藏区、全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和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等教育耦合发展特点如下。

(一)精准扶贫与非遗传承结合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是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直属高职院校,依托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职能优势,以非遗为主题,开创“教育-文化-产业”三联探索多元化创新高校扶贫路径,协助甘孜州理塘县中莫坝村藏族民间黑陶技术技艺传承申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打造藏区康巴文化特色旅游与文创产品产业融合创新格局;依托作为四川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传习展示基地优势和在原有涉及巴蜀文化传承各个领域大学优势专业基础上,按照深度贫困县高职(专科)技术技能人才免费定向培养计划、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免费招生培养非遗传承人;以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协助四川省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建设该院客座教授国家级“非遗”藏羌织绣传承人杨华珍工作室,促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绣产品文创设计创新、产品市场转型升级,拓展“互联网+”营销渠道[2]。

(二)以高校作为非遗传承性基地

四川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之称,四川省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以传统医药中药炮制技术2008年申请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且该大学胡昌江教授作为非遗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及非遗活态传承的代表性人物。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培养本科至博士后中医药人才,教师掌握着非遗中药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依托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单位等基地建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传统医药中药炮制传承提供实践和理论的传承,同时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文化基因得以延续。

(三)“非物质”文化节进校园

以推动人类非遗传承为宗旨的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简称:非遗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和国际社会唯一的主题活动。四川高校通过参加非遗节在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服务区域经济文化的社会发展。2019年成都非遗节首次在高校设置分会场,其中四川大学设置分会场以“青春力量,时尚非遗”主题,展示中国非遗传统年画、创新年画、砂器、竹编藤编。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以“非遗+教育+文创”开展川剧展演、非遗知识大讲堂、非遗文创产品展览。四川师范大学联动成都市武侯区社区以“传承·创新·弘扬——非遗美育与师大实践”为主题非遗走进社区展演活动,在全国高校中作为四川省教育厅高校美育教育建设改革试点项目单位川师大率先提出“非遗美育”概念并在“两会”提出将非遗传承纳入学校美育工程建议。

(四)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

自2016年以来,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将非遗志愿服务项目与学生社团融合,通过“第二课堂”形式,以“传承发展,实践高校——感触非遗”“2020国际非遗讲师招募活动” 为主题的活动及“非遗大讲堂”系列讲座,通过以非遗传承为主题的志愿者项目发布、孵化、培训等培育工作,推进常态化、专业化青年志愿者服务,促进大学生报效国家,在投身公益实践中服务社区、服务国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大学校园新风尚,形成新时代大学校园文化氛围。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在2018年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以“指尖非遗1+1”志愿服务项目获得全国赛银奖,同时作为唯一高校代表在成都市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展示交流活动中获2018年度“四川省十佳志愿服务项目”。

(五)依托高校优势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

自2016年开始,中国文化部、教育部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中四川共4家高校重点参与针对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接轨问题,分别是四川大学以绵竹年画、道明竹编非遗传人培训、西南民族大学以藏族唐卡非遗传人、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以藏绣和彝绣的从业者进行普及培训,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以川剧表演为主的非遗传人培养全方位培训。另外,各地方高校也据专业特长并结合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非遗培训,如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协办彝族文化民歌传习班。

二、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境

(一)政府引领作用尚需改善并提高效率

在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需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找准市场资源、政府行为之间最优契合点,发挥“市场主导,政府引领”的双重作用。目前,四川省各级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引领作用缺位具体表现在:各政府部门间依据自身的政府职能制定和颁布促进非遗发展的政策法规和条例,缺乏各部门间的协同和协调发展;政府部门缺乏有效、科学的方法为非遗项目提供公共服务,后勤保障等,导致政府职能缺位;地方政府管理制度不健全、传统的行政观念滞后、各部门职权交叉不清,申报程序缺乏规范化等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推进办事效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公共基础设施政府投入有待加强[3]。

(二)缺乏专项资金支持

目前,四川省高校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中以国家、地方政府非遗项目立项为支持,需通过项目立项审批,国家缺乏专门针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专项教育投入专项预算,基于高校教育经费来源角度,高校教育经费收入来源分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捐赠收入、事业收入和其他教育经费,其中事业收入指学费收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教育事业费、基本建设经费、教育费附加、科研经费)、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彩票公益金)、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中国多渠道筹措高校教育经费的体制虽然已经建立起来了,但教育经费收入中政府财政收入、学费收入仍然占主导地位,因而,高校开展非遗教育经费仅来源财政性教育经费、学杂费、科研经费、捐赠收入、高校创收如校办企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等。自2015年起教育事业费中增加地方教育附加和土地出让收益计提的教育资金,加大了教育投入在一、二、三线城市高校地域差距、省部级高校和地方高校隶属间的差距。中国政府单独支撑教育事业,渠道少、金额少、地域差异大制约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推广。针对不同种类大学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高等学校生均拨款中普通高等学校大于成人高等学校,普通高等学校中高等本科学校大于高职高专学校。在高校教育经费拨款中实施“重点扶持”“集中投入”的教育发展战略,忽视普通高校发展,而强调了“211”“985”等重点高校的投入和发展。因而制约了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在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地区发展不均衡

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要传统途径。四川省高校由于受到办学规模、资金、交通、地域等局限,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发展不均衡。整体现状为以省会城市成都为中心向四川周边高校辐射,成都区域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参加频率、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性传承基地建设等方面均高于四川省其他地区高校,四川省大多数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理论与实践知识体系、学生成绩评价、教师教学评价、人才培养体系、工作管理体系、学术评价体系、教师激励机制等方面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协调耦合发展不均衡,跟不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需要。

(四)课程体系设置的局限性

中国高校课程体系设置来源于西方教育课程体系,而非遗教育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渊源,若沿用西方教育体系课程的设置不能满足非遗教育的需要,甚至局限了非遗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阻碍了高校非遗教育体系创新发展。

三、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国高等教育耦合机制

(一)增强中国民族文化自信与高等教育内涵的关联机制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文化创造力重要源泉和活态基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5000余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髓追求,同时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创新、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强力。文化自强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范畴中,文化创造是一种精神生产。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国高等教育肩负文化传承与创新伟大使命,非遗教育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之一,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振兴民族精神。

(二)当代大学生人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的关联机制

据中国统计局2019年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高校大学生3095.5万,中国大学教育迈入普及化发展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应当重视当代大学生在实现非遗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当代大学生是保持和扩大非遗传承人群的主力军、文化自信重建重任的担当者。通过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认同、践行模式,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突破口创新开展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推动非遗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利于提升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三)高校大学精神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契合发展

高校大学精神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基本内核,高校大学精神内涵包括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校风学风教风等领域,覆盖包括自由精神、人文精神、独立精神、创造精神、批判精神、科学精神、职业精神、社会关怀精神等具体类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情操、价值观、信仰宗教、生活方式及生活习俗等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地域性、包容性、独特性、民族性、实用性、活态性等基本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传承人文精神、工匠精神,因此大学精神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趋同性,与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与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相协同。

四、非遗教育与四川省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途径

(一)加强政府引导

国家、地方政府严格遵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原则和精神,加强非遗教育与高等教育政策顶层设计和决策部署,以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基本理念,明确各自责任落实,协调政府各职能部门如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权属划分、发挥各职能部门职能优势、形成多部门联动、分区域合作、国家、省、县层次结构清晰的“蛛网状”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高等教育协同新格局。

着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政府牵头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交流及经验共享机制,监管非物质文化遗产官方网络平台及信息管理平台,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关专家数据库、学员数据库、优秀课程数据库。

(二)构建高校思政体系

以非遗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纳入高校领导体制、工作机制、机构建设、大学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实施中,将大学生思政教育中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美育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相互渗透,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工匠精神丰富当代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带动全社会人民精神文化建设发展。

(三)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课程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教育,结合高校教育实际,高校以“双万计划”及“双一流”课程建设为契机、优化高校原有教学设施,教学管理及后勤保障,促进非遗相关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增强了高校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能力。以“请进来,走出去”形式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大学校园,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参加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静态展览、活态展演、学术论坛等,多角度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发展路径。推进现代多媒体“线上线下”教育互动、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数字资源库,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微课、MOC、云班课等网络课程建设,同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大学生双创教育有机结合[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纳入高校教师激励、绩效机制中,高校教师“国培计划”、入职培训计划,教师资格认证、岗位晋升、职称晋级条件,以远程培训和集中培训结合、中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结合、高校教育教学实践与高校集中研修相结合,脱产研修、送教上门、对口支援、顶岗实习和企业挂职等多种模式坚持按需培训、注重效率原则,开展分类、分层、分岗、分科组高校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提升高校教师整体非遗素养,构建“双师”教师培养培训模式。二是鼓励特聘校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专家等担任高校专兼职非遗教师。三是鼓励高校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或传统工艺创意设计中心、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实验室或大师工作室并通过申报非遗专项课题,加强和深化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学术研究。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度育人。通过对接市场,高校与企业完善互利共赢,拓展校企合作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订单培养中帮助传承人群增强文化自信和传承实践能力,共建培训基地、教学基地、实训基地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秉承传统文化,融入中国居民生产生活,建立与社区的长期合作,展现高校助力非遗进入现代生活中的主力军作用[5]。

(四)共建非物质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三个方面,在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融入教学设施、校园景观、园林绿化、教学楼走廊墙面文化和图书馆建筑设计、建造及装饰中,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校园氛围。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鼓励大学生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团和兴趣小组,以第二课堂形式,鼓励大学生与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团、协会合作开展非遗普及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校风、学风、教风建设中并成为大学校园新风尚。制度文化是高校大学精神的外化和表现,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植入中国高校传统、仪式、秩序、运行模式、规章制度等制度文化建设中。

猜你喜欢

四川省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速读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Tough Nut to Crack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中共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委名单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