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南宁市“定制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2021-12-05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1年4期
关键词:农产品农业生产

周 娟

(南宁市社会科学院,广西南宁530022)

随着互联网和农业融合度的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生产与营销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革,有力推进了农业与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的深度结合,也催生了定制农业新模式。定制农业也是合同农业或契约农业,是农产品供给者根据消费者的约定,按照其需求进行生产并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一种新型农业产销模式,这种模式以产定销,在很大程度上既保证了农产品供给者的稳定收益,又为消费者提供了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在供给者和购买者之间建立起了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是一种顺应时代新需求的农业发展模式。目前,国内各地纷纷探索定制农业发展新模式[1],推动了多元化、个性化的定制农业产品和服务的发展,但这种模式也才刚起步,主要服务于高收入人群,走的是农业高端路线。作为一项新事物,南宁市的定制农业还处于自发状态,尚未形成一定规模,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推进。

1 加大政策支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一,统筹规划定制农业的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展定制农业。根据地方特色和生产实际,合理化布局定制农业的种类,给予政策及资金扶持,如设立定制农业专项扶持基金、风险基金、优惠信贷、税收减免等多项产业扶持政策,鼓励定制农业的发展;支持因地制宜的项目开发,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优质农产品,注重地区差异化,增强定制农业的农产品竞争力;采用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改善定制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大区域重划与农田整理力度,加强道路工程、水利工程和农田工程建设,改善农村通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调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发展格局,推动特色优势农业发展,为发展定制农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结合政策,打造“互联网+定制农业”新模式。建议发挥定制农业的私人定制优势,精准对接农户,打通从田间地头到城市餐桌的通道,整合互联网资源,对农户进行从产到销一条龙指导,有效帮助农户增收。

2 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开展定制农业

第一,加大宣传力度,拓展定制农业的商业模式。建议在广播、电视台、互联网平台等媒体上进行广告宣传,同时利用微博、公众号、朋友圈、今日头条、抖音等各种网络媒体进行广泛营销,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积累并挖掘潜在客户和粉丝。同时,设计主题活动,线上线下同时进行,如社区、商超、广场促销活动等。积极探索定制农业的商业模式,如保险+定制农业、金融产品+定制农业、认养+定制农业、团购+定制农业等新模式。

第二,在农产品定制产业链方面,各种商业实体都应改变观念,并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生产和销售,投入产品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生产过程应严格遵循有关标准,产品质量应符合“三品一标”的要求。建立标准化的农产品定制体系,完善监控视频及其他基本配套设备,如摄像机、全过程的物联网监控等。同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保护措施,并对产品的成熟期进行有效预测等。利用大企业的资金优势和技术优势,联合中小企业协同完善冷链物流建设等,实现联动发展,互利共赢。同时,定制农业不应局限于产品定制,更要向服务定制延伸。如国内农药行业龙头企业江苏克胜集团,近年来设立了“蜻蜓农服”模式,建立了以农业物联网、植保服务和无人机喷洒等为核心的基于信息的全链条和全过程的种植服务平台,不但提供农药产品,还提供打药、技术服务等,极大地提升了产品价值。

第三,以绿色、有机、无公害农副产品为载体,用会员制拓展消费者。如引导消费者成为各类经营主体的会员,经营主体根据约定和协议生产农产品,并按时配送交付农副产品,会员可以定期来到农场免费体验各种农耕生活,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将共享经济植入到定制农业中,让定制农业更具有规模化和参与感,稳固会员关系,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农场或者合作社等各类经营主体发展壮大[2]。

3 完善电商平台,助推定制农业发展

第一,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平台,助推定制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建议引进更为先进的农业生产资料订购系统和拍卖系统,依托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和农业电子商务网络平台,整合农民、中介机构、各类批发商和零售商等经济实体,实现网上订购,电子支付和物流配送等功能。同时,鼓励网络运营商和移动通信企业大力支持农产品电子商务,完善农业信息网络的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平台,并注意推广和使用传统媒体及手机辅助网络信息平台,结合电子商务的发展,实现以网络平台为支撑的手机对手机链接,还可以借助微博、微信等沟通工具增加信息发布的灵活性和主动性。

第二,打造定制农业平台。建立农业大数据库,为消费者和生产者提供农产品从生长到销售的全部信息和服务的全过程,使生产流程标准化和透明化,确保产品和服务的可追溯性,推进定制农业向个性化和高品质发展。建议借助科技公司的力量共同打造定制农业平台,消费者可以根据需要订制农产品、订制相关旅游产品及服务等,经营主体可以根据销量和需求决定生产,推动定制农业的市场化运作。

4 强化标准规范,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

第一,针对生产者与消费者,制定并完善定制农业相关配套的规章制度,使二者之间形成稳定的契约关系,尽可能合理地规避市场风险、道德风险和自然风险等。因地制宜,完善定制农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产品认证,确保定制农业的顺利发展。如规范定制农业生产点的认证标准,统一农业生产、经营与管理,包括基本生产条件、生产过程技术规程等方面的相关规定,要求定制农业的经营主体到当地政府部门登记注册,严格审核。同时,推动定制农业的产品和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特色化发展,授予不同级别的产品认证。

第二,促进定制农业的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组织和指导作用,结合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物流企业等经济实体,加大对农产品技术标准、计量标准、运行服务标准和成本计算标准的研究,建立和完善定制农业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服务标准的标准体系。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和农业生产基地等为主体,制定定制农业在生产前、生产中和生产后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并严格实施,进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把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种源农业实验基地、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等与定制农业有机结合起来。按照产品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推广农业标准化体系,使农户积极参与标准化农产品生产流程;完善农业生产原料质量监测体系,建立农业物联网系统和可视化监控系统,做到全程可视化生产,对产品实行标识和编号管理,确保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可追溯性。同时,严格遵照国家有关标准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流转,推动定制农业产品质量的等级化、标准化、包装规格化发展[3]。

第三,加强对定制农业产品的质量监管。发挥政府的监管作用,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加强对定制农业产品从生产到流通各环节的全过程监管。实施农产品全程质量监管,按照“划片监管、分区负责”的原则,完善市、镇、村三级监管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完善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乡镇一级以及村一级快速检测站、合作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等,提高基层农产品检测能力;对定制农业的生产基地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检。注重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追溯,在农产品生产基地安装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软件,利用二维码等方式,记录从产地、产区、产户到采购、加工、销售等的全过程,实现农产品可追溯[4];建立检测结果通报制度和质量诚信体系,将企业、合作社、农场、农户等经营主体都纳入其中,对违反行业标准质量安全的严肃追究其法律责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用于监督和评估企业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使用的材料,并对农产品质量进行必要检测,完善定制农业信用机制。

5 加强定制农业人才建设

第一,着力培养能有效掌握现代农业知识、商业知识和网络技术的现代农民。对农民进行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方面的培训,并将电子商务列入农村阳光培训计划内,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电子商务科学技术宣传和培训,教会农民使用和掌握检索网络信息以及在线交易的方法、技术和风险防范方法,以培养对农产品电子商务感兴趣的农村青年,并提高农民对电子商务的了解程度。

第二,加强农业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加快建设农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村信息人才的素质。鼓励引导成立农业服务人才培训机构,对涉农从业人员及其他农业从业者开展专业化新型人才教育培训,定期组织生产经营主体、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业主、返乡创业青年、大学生等进行农产品网络营销技术的教育培训。同时,政府部门应积极支持各种农产品经纪人协会的建立,推进大量的农民经纪人形成有组织的团队,以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

第三,吸引农业高素质人才,加快定制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在政策、资金、物资、人力等方面,加大对定制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电视、电脑、手机、报纸、广播等网络媒体,鼓励各类经营主体主动创业创新发展定制农业;组织农民、涉农人才等定期到外地参观了解定制农业运行模式,深入学习如何建设管理定制农业;结合当地农业高校和相关科研院所的师资力量和科研基础优势,将定制农业人才培育纳入当地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建立长效教育机制,教授农民、涉农人才等定制农业方面的理论知识,为定制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6 推进品牌建设,提升产品质量档次

第一,打造定制农业的产品品牌形象。推动定制农业的品牌化发展,对品牌形象进行国内外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版权登记,取得产权保护,授权相关经营主体使用区域品牌、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鼓励各县区融入区域优势、文化特色和健康养生等元素,加强定制农业产品品牌的创意设计,提高辨识度,增强社会认知。对于品牌产品,应当有严格的标准和规范,包括获得品牌标志的程序,建立并完善品牌产品生产过程的可追溯体系,促进定制农业的品牌建设。

第二,宣传和推广定制农业的特色农产品品牌。鼓励政府结合实际,开展定制农业特色产品的品牌建设和推广活动,培育特色鲜明的地方品牌;大力推广定制农业的特色产品,可以利用电视、报纸、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互联网媒体大力在线推广宣传,并借助知名的电子商务平台推广定制农业的特色农业品牌,举办定制农业产品与乡村旅游产品推介会,展示定制农业的创建成果,吸引广大消费者参与项目,满足消费者在线购买、线下消费的需求;实施“互联网+定制农业”计划,开展网上展示、网上洽谈、网上交易等,增强信息的沟通和交流,搞好产销对接,扩大定制农业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5];采取财政补贴形式,支持相关经营主体参加国家、自治区、市组织的各类农产品贸易洽谈会、交易会、博览会、推介会等市场开拓活动;扶持各类经营主体办节办会、参展参会,建立营销队伍,注重产品包装形象设计,规范产品包装标识,创新定制农业品牌产品的营销方式,大力发展直销配送、农超对接等新型营销模式,实现生产、经营、消费无缝链接;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国际卫生注册和质量认证,通过国内外专业展会、新闻媒体、网络,广泛进行宣传推介,推进定制农业的产品出口,提高南宁市定制农业品牌的国际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

猜你喜欢

农产品农业生产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用旧的生产新的!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