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镇江新区万顷良田模式下农业发展简析

2021-12-05左西龙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1年1期
关键词:镇江新区农产品

左西龙

(江苏圌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江苏 镇江 212132)

镇江新区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江市东郊,长三角城市群沿江轴中间地带,区位优势鲜明。2019年新区农业总产值11.71×108元,占地区生产总值1.76%。全区耕地总面积0.832×104hm2,土地养分含量较高,适宜大宗农作物和蔬菜、茶林果等经济作物生长,辖区境内水资源丰富,区位交通便捷。经过2009 年6 月万顷良田土地整治工程建设,全区超过70%耕地达到“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林成行”标准,为推进新区农业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万顷良田建设后土地从农民手中流转,大范围的土地集中在村级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中心,发包对象由农民转向专业化农业企业,为更加合理地利用土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镇江新区农业企业发展特点

1.1 多业态发展齐头并进

近年,新区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得到加强,规模不断壮大,包括国有农业企业、民营企业、电商平台(京东农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田大户等。据统计,2019年全区拥有省市农业园区4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工商在册农民合作社68 家,家庭农场37 家,种养大户120 余家,已形成优质粮油、蔬菜园艺、特色水产、休闲观光为主导的农业产业集聚区。

1.2 品牌化跑出加速度

近年来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品一标”认证覆盖率逐年提升。涌现出一批优质农产品,如江苏圌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圌绿牌稻香米、江苏润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九渡无公害大米、镇江安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日式有机稻米等,已进驻江苏、上海等知名商超及京东互联网平台。

1.3 发展模式多样化

1.3.1 区级国企示范带动

以江苏圌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例,国有农业企业拥有更多的资源优势、政策倾斜。他们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原则,以产品、技术和服务为纽带,利用自身优势,有选择地引进专业化农业生产,介入加工、流通、销售、宣传环节,有效促进农产品增值,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增收。突出体现国有农业科技企业的作用,带动农户农企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加工、营销、物流等各种形式的现代化农业网络。扶持培育绿色有机农业、休闲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立体农业、订单农业等,打造集采购、配送、销售、农产品农资贸易等一体化现代化国有农业公司。

1.3.2 民营农业龙头企业全产业链发展

以江苏润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例,民营企业在生产环节具有特定的优势。首先,发挥自身生产优势,提升农产品产量质量,拓宽初级农产品深加工,与国有平台公司、网商合作,包装宣传销售自营农产品,树立品牌意识,进一步提升农产品价值。其次,平台化合作,通过去中间化、社会化营销、线上销售等一系列手段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以高性价比的品牌产品立足市场。再次,差异化视角,由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竞争转变,由通货农产品向绿色有机健康农产品方向发展,以质定价,提升产品价值及市场竞争力,带动增收及本地就业。

1.3.3 大型农场、合作社深耕一线生产

以白马湖农场及利群家庭农场为例,大力发展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的经营模式,推广鱼—稻、鸭—稻以及虾—稻共生模式,提升作物产量及品质;与国企民企实现多产业联合,通过技术平台共享,共建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提升农产品安全系数及市场竞争力。

2 镇江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从业人员参差不齐、人才短缺

首先,自2015 年以来,镇江新区乡村劳动力呈逐年下降趋势,外来农业从业人数占比上升,人工成本增加。农业企业生产经营老龄化严重,农业劳动力素质有待提高;其次,农业科技人才不足。获得研究生以上学历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严重缺乏。科技兴农战略缺乏队伍支撑。农业产业培训基地建设匮乏,各类农民使用技术培训不足;第三,农业企业组织吸纳人才能力偏低。农业高校人才毕业后本专业从业人数较少,农业收益较低,专业技术经验要求较高,导致产业化经营管理人才缺乏,阻碍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2 新区农业技术粗犷,农业设施配套不完备

近年新区农技部门调查结果显示化肥农药施用量有逐年增高情况。一方面农户主动追求产量,从而增加肥料使用量;另一方面有机肥虽然对土壤改良效果好,但是价格高昂,增加农民成本;三是农业从业人员较少,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利润空间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同时为保证药效,农民一般会提升农药浓度,从而增加使用量。农业设施如烘干设施、仓库、附属设施用地限制大,从事规模化粮食、农副产品生产的配套设施用地难,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需要租借仓库、运输等成本高。

2.3 新区农业企业扶持力度低,融资难

镇江新区主要以工业为主,农业占比不足,农业生产地位偏低。对农业发展的政策性扶持力度低,国家规定的耕地地力保护、秸秆还田、休耕等政策性补贴存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新区暂无其他促进性支持。同时除农业企业外,小型农业经营组织因信息不对称、人员素质偏低等对上争取能力弱,发展缓慢。农业主体经营压力比较大,特别是农资款项压力大,政府涉农资金分配不均。涉农资金多倾向于规模企业,普惠力度不够。农业产业投资规模大,收益周期长,融资难度大。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审核要求严格,农业企业缺乏相应信用等级及抵押物,信贷通过率极低。政策性保险覆盖面窄,区域特色产业保险起步晚。

2.4 农业项目招引力度弱

近3年,新区对农业项目招商不足,项目招引未全面贴合新区实际,项目落地后经营存在困难。如镇江安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几乎全面积流转丁岗镇土地,经营投入大,运营仅一年就选择大田生产撤场,重点转向发展经济林。江苏新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项目落地试运营期间,高效农业产出成本严重失调。

2.5 新区三产融合度不足

农产品品类多,优质特色农产品不强,新区大米、瓜蒌、草莓、番茄等农产品多,“三品一标”农产品覆盖不多,部分产品贴牌为主。小规模经营主体较多,未形成合力,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土地主要集中于极少数企业,且均以稻麦两熟模式种植,各自为战,规划不统一,示范引领作用不明显,未能使土地效益最大化。农业产业园区配套有待加强,如镇江新区大路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完备,但运维力度不强,环境管理力度需进一步加强。旅游业未深度结合农业特色,新区圌山、南北湖、航空特色小镇华山古村落等景点相对孤立,且距离较远,不符合乡村旅游慢生活特点,同时黄明节、郁金香节等旅游业态未叠加农业、农产品。以旅游促进农业、农民增收效果不强。近年休闲农业得到快速发展,但是起步较晚,对于资源挖掘、产品创新还不够。资源优势未能较好地转化成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尚未形成特色鲜明、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休闲产品和休闲目的地。

3 镇江新区农业发展建议

3.1 加强农民素质培训,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

首先大力开展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建设新农民培训教育中心、农业信息中心,打造专业化农业从业队伍,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其次,积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对接国内农业行业巨头,强化农产品加工水平,提升新区农业龙头企业行业影响力和辐射水平。开展品种选育、生产资料研发、设施设备改进等农业全产业链经营技术科研创新,助推农业产业升级转型。

3.2 引进农业科技人才,建立人才队伍

重视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建设,与南农、省农科院、扬大、江大等涉农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合作研发农业科技类项目,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通过改善办公条件、技术入股、基地免费等优惠政策吸引外地优秀毕业大学生以及农业龙头企业优秀人才进入。同时针对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开展“定向培养+创业孵化”等模式吸引人才。

3.3 加大招引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转型升级

立足新区实际,充分发挥新区区位优势。推进与省农垦、农商行、华侨城农旅等优质农业开发投资企业合作,推进农业规模集聚,加大引进种苗研发生产、优质品牌农产品生产、农业智能化创新应用、农业专业化社会服务等高端农业企业引进,优化产业结构,打造特色农产品区和精品农业区,生产优质、高档、精致的农产品。树立农业全产业链的理念,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农副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加强农业技术的升级换代,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步伐。

3.4 创新融资品类,推动农业保险

优化农业筹资渠道,实现信贷多元化,增加涉农资金、信贷普惠面和扶持力度,在政策上扶持以及税收上优惠,增加现代农业的活力,减轻农户资金压力。推广类金融产品在农业企业生产中的应用,开发符合新区农产品特色的保险品类及品种覆盖范围。选择适宜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小额贷款及贷款利率,积极参与到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中。

3.5 促进产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镇江新区立足于城郊农业定位,坚持产业融合发展,坚定不移走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一产、二产、三产“三产融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突出宜地文化及城郊农业区位优势,挖掘农业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文化价值,推动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升级,打造城乡一体融合发展样板区。带动农民增收、农企发展、农村升级、农业腾飞。

4 结语

相信在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聚焦产业振兴,做深做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农业步伐稳健发展,补短板、强弱项、谋长远、强基础,引领新区农业奔跑加速度,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猜你喜欢

镇江新区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宜宾市三江新区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镇江大地 诗意栖居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镇江名点“蟹黄三娇”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