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逻辑关联

2021-12-05朱世龙涂志明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共同体命运红色

朱世龙,涂志明

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先进文化。它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具有民族性和开放性的特征[1]。在中国改革开放、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其民族性和开放性特色日益彰显。2015年9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推动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当前,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我国对外工作的总目标。红色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辩证把握两者的关系,是认知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全球治理所做巨大贡献的有效途径,是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促进人类发展所具价值的重要维度。二者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全人类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具有内在逻辑性,因此,应该以关联的视角对其加以分析,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国内动因的理解,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红色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统一性

(一)红色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与改革进程中创建的先进文化,蕴含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理念、人文关怀、道德理想以及政治追求,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具有进步意义的意识范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各族人民在救国、兴国、强国实践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及其载体”[3]。红色文化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文化创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支撑[4],是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深厚根基和精神源泉,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认为:人类已经处在“地球村”中,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已经成为共识;全球的利益同时也就是自己的利益,面对各种矛盾、争端和冲突,各国可以通过国际制度来维持、规范相互依赖的关系,从而避免战争,维护共同利益;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全球性问题日益凸显,各国需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加强沟通、增进协作,寻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积极应对各类全球性挑战,维护国际和地区的和平稳定,促进世界共同发展。当前,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我国对外工作的总目标,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

(二)红色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都具有开放、包容、创新的理论品质和指向未来的价值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总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过程中。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这也决定了它在实践基础上必须成为开放、包容、创新、指向未来、指向世界的文化[5]。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在中外文化的交流互动中,仅仅强调中国传统文化是远远不够的。在全球化的语境下,需要以国际视野加深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需要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各种外部挑战,变被动为主动,努力推动红色文化“走出去”。我们在与国际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红色文化与时俱进的品质,更多地彰显红色文化的特色。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不可逆转,各国相互联系和依赖日益加深,但诸多全球性问题也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构成了严峻挑战。全球性挑战需要全球应对。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因此,要想应对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全球性挑战,各国需达成行动共识。于是,以追求合作共赢、国际公平正义、国际关系民主化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等为价值基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时俱进地形成,以开放、包容和创新的姿态引领人类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红色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统一于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其中蕴含着重要的战略机遇,也有着诸多挑战。这就要求我们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国内外形势变化,认清规律、识变应变。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锲而不舍实现既定目标”[6]。红色文化是开放的、发展的文化形态,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新时代,红色文化不断回应和解决各种问题和挑战,并在此过程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色。因此,红色文化必定能为我们认识世界发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大局观提供理论引领,增强我们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底气和定力,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联合国初心使命,凝聚世界各国共识,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推动世界持久和平,促进人类共同发展,因此它超越了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为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世界和平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中国方案。

二、红色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逻辑关联

(一)道德精神的一致性

红色文化道德意蕴丰富,其中不仅凝结了中华传统美德,还充分体现了革命道德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对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重大的规范意义。具体而言,新时代红色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间的道德关联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红色文化坚持“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精神,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的“人类命运与共”主旨是相通的。在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中,我们党依靠群众路线,与群众建立了血肉联系,取得了最终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程中,我们党还是依靠群众路线,凭借与群众的鱼水深情,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成就;在新时代,我们党坚持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巨大飞跃。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实践主体扩展到世界,由近及远、由内及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把握世界大势,跟上时代潮流,共同营造对亚洲、对世界都更为有利的地区秩序,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7]。由此可以看出,从空间层次来说,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中国本土“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为内环、周边命运共同体为二环、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外环,具有深厚人文情怀的“三环型”命运共同体。当前,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我们要继续发挥世界各国人民的力量,突破民族的藩篱,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向外延伸和拓展,充分塑造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消除“中国威胁论”带来的负面影响。

其次,红色文化包含的合作互助、团结协作的道德精神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的平等、协作等精神有着内在一致性。正是因为依靠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精诚协作、共同奋斗,我国才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这些内在的道德精神内核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它们可以提升广大国际社会成员的政治觉悟,约束和指导其行为,激发其参与解决全球性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形成和谐的国家间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诸如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资源安全、网络安全以及核扩散、国际恐怖主义等问题成为影响人类发展的重大障碍,更是各国无法规避的新课题。这些全球性问题固有的整体性、普遍性和复杂性、严重性等特征[8],令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现在,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需要各国共同商量着办”[9]。“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应该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正确方向,坚持同舟共济,推动亚洲和世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10]因此,红色文化背后的整体性合作和互助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提出的各国合作发展、同心协力,共同应对全球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这一倡导相契合。

最后,红色文化内含的艰苦奋斗的道德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所需的国际协调努力具有同质性。艰苦奋斗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支撑着我们战胜困难,迎来一个接着一个伟大胜利的动力。同时,红色文化蕴含的勇于奉献精神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因为在解决全球性问题的过程中,相关主体势必会牺牲一定的发展利益,如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各国须履行《巴黎气候协定》的承诺。同时,这种协调过程势必充满各种曲折和坎坷,需要以大无畏的勇气、决心和毅力做出努力。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语境下,无数共产党人为了崇高理想和信仰而勇于奉献的精神仍然具有旺盛生命力。

(二)话语建构的互助性

传播红色文化对于促进我国国际话语体系的形成与完善,对于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大幅度提升。然而,出于冷战思维和零和思维,一些国家罔顾中国和平发展的事实,大肆宣扬和兜售“中国威胁论”,不断黑化、丑化、妖魔化中国,意图遏制中国发展。同时,另一个现实是,当前国际政治话语权在很大程度上被西方国家掌控。在此情势下,鉴于中国积极主张参与全球化、参与并引领全球治理的现实,我国必须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11],以消解种种对我国的不利影响,促进世界发展。而凝练红色文化内核与特质,加强对外传播,“有助于扩大世界人民对我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励精图治的艰辛的理解与认可,有助于中华文化(不仅仅是传统文化)在国际文化舞台上的宣传和推广,有助于我国国际话语体系的建立和形成”[12]。

同样,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包容发展,是中国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体现的是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和担当。2017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写入联合国决议,标志着这一理念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彰显了中国对全球治理的巨大贡献,同时也表明我国国际话语权的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红色文化所体现的团结合作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的国际合作理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并且,红色文化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发展的宗旨具有共通性。所以,我们需要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实现红色文化的对外传播,在红色文化“走出去”的同时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世界认同,从而加强我国国际话语体系建设,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

(三)历史镜像的互鉴性

在百年历史征程中,我们党一路走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次次从挫折中奋起,在奋起中不断成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善于从失败和挫折中汲取经验教训。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才能走上正确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讲,红色文化也是从挫折中汲取经验凝练而成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是在充分借鉴和吸收以往各国探求合作解决国际问题的道路基础上提出的,是我们审视以往国际合作失败教训的充分反映。人类在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为了解决彼此面临的共同挑战,曾经出现过各种有关共同体的学说与实践。但是,不管是经济共同体还是政治共同体,其本质上都是基于西方价值观念建构而成的,无法摆脱西方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的影响。由这种理念衍生出的“民主和平论”“主权过时论”等观点,都是为宣扬西方文化、价值观,以及资本扩张和霸权服务的。西方大国也借此观点和学说大肆干预欠发达国家的内政。近年来,发端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令其反复强调的价值体系和制度模式受到冲击,这种忽略文明多样性的弊病正逐步加剧国际秩序的失衡。

中国在科学观察世情的基础上,秉持求同存异的理念,认为世界尽管存在政治制度、历史传统和文化发展的差异,但是从人类命运互通的高度来看,必须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共存理念,超越文明优越论,这才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从类比的角度来看,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建构路径,正是红色文化吸取经验教训在对外层面的反映。它在充分考察西方国家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开放、包容、普惠、平衡与共赢。可以说,百年变局背景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历史前进逻辑的必然,推动红色文化国际传播也是建构世界新秩序的题中应有之义。因为,“我们以文化自信参与全球文明对话秩序的重构,也可以从延安红色文化精神中得到很大教益”,而“未来文明秩序,不仅对经济、政治、军事秩序起合法化巩固作用,而且还构成了全球秩序的真正底蕴”[5]。

(四)人本信念的统一性

红色文化是一种具有“理想”价值的文化,代表的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向往与追求,是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追求。它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奋斗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财富,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引领。所以,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的角度来看,红色文化首先在一国解决了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的理论问题。

从红色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属性角度来看,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即它作为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文化,也继承了马克思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13]的思想,也主张让生产资料回归到联合起来的个人手中。对于该观点,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从国内的视角来看,红色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文化,当然是要消灭中国国内的阶级剥削和一切社会差别,建立一个共同富裕的社会。但是,从国际视角来看,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红色文化并不倡导他国社会制度的演变。马克思主义尊重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同时中国积极倡导文化开放包容、文明交流互鉴,因此,红色文化与其他文化是相互包容的,它实现的是将为民服务的理念投射到国际社会。而且,文明多样性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我们秉持开放包容、求同存异的原则,倡导不同型态文明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因此,红色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这个层面上有着密切关联。

当然,我们应该看到,一方面,鉴于当前国际社会对红色文化可能存在意识形态顾虑的现实,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对其加强宣传,讲好中国故事,可以让世界了解红色文化折射出的“人本信念”,消除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展的疑虑;另一方面,红色文化蕴含的核心价值体现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关切,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的极大丰富。

因此,对于中国来说,倡导红色文化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双重价值意蕴,即追求中国人民利益和人类共同利益的实现,是国内与国际两个范畴的协调与统一。它们既是中国构建负责任大国身份的体现,也是中国人民积极贡献中国智慧的象征。红色文化传播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不但从理想理念方面增加了世界对中国的认同,也把中国改革开放的努力转化成了世界发展的机遇。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角度而言,红色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本质上表明了一种价值取向和期待,它们强调了人与人的命运与共,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民粹主义。二者折射出一个取得巨大成就的国家和民族将自我的前途和命运同世界的前途和命运相连的勇气和决心。

(五)价值属性的共同性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的智慧结晶,正是因为凝聚了广大人民的集体力量,才造就了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才有了红色文化进一步发展的根基。所以,红色文化体现了人民性和先进性。一方面,红色文化形成的基础是“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理念。从红色文化“在各个历史阶段所呈现的丰富多样的内涵来看,尽管内涵各异,但它始终围绕着人与社会的发展进步这一主题,始终以人民群众为创造主体,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始终引领着人民群众的价值探索和道德追求,始终以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为己任”[14]。另一方面,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来源,其中蕴含着自由、民主、公平、正义等进步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红色文化的精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2]这个论断深刻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共同价值基础。其中,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层面的价值基础,公平和正义是国际秩序构建层面的价值基础,民主和自由是世界发展和人的发展在目标层面上的价值基础[15]。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西方大国基于狭隘私利的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彻底超越,代表了世界前进和人类发展的方向,具有无比的先进性。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人类价值共识的高度,提出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新的方向,丰富了新的内涵,提供了新的基本遵循[16]。

三、红色文化传播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

(一)红色文化传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精神指引

一方面,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写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勇往直前、不断开拓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中国共产党经受了各种考验,克服了各种困难。所以,通过传播包含了开拓奋进等精神的红色文化向国际社会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具有重要价值。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不会一蹴而就,其间必然遇到各种问题和障碍。另一方面,红色文化记录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优良传统,如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和担当意识。因此,通过传播红色文化,可以向国际社会展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后的开拓精神和大国责任担当。

当今世界正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民族问题、宗教矛盾、边界摩擦、恐怖主义等事件不断出现,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国际社会处于深刻变动之中。这些态势表明,在谋求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更应该秉持红色文化中的开拓进取精神,同舟共济,权责共担,“通过共同挑战、共同利益和共同责任把世界各国团结在一起的状态,是国与国之间以共同利益为最大公约数化解矛盾、合作共赢的状态”[17]。

(二)红色文化传播诠释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原则

其一,红色文化的内涵折射出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与国家建设的根本要求,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其二,红色文化蕴含了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二者符合当前世界发展的现实,符合国际社会对于公正、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的期待,同时也为国际交往和世界发展提供了新的范式。以往国际关系的构建大都立足于西方强权准则,充斥着冷战思维与零和博弈思维,以西方中心主义为意识形态基点,维持着政治上的西方霸权和经济上的中心与边缘结构。所以,以红色文化蕴含的原则为引领,将极大地推动国际社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基于世界发展的现实,形成共同行动,从而有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三)红色文化传播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思想启示

第一,方向性。红色文化的价值追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取向具有共同性。因此,利用红色文化的思想渗透力,加大传播力度,可以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获得国际社会认同。第二,凝聚力。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问题、挑战和矛盾凸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关键的现实意义。红色文化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精神要素具有强大的统摄力,是凝聚人心和积聚力量的价值导向,必然成为世界各国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有益参照。第三,共生性。红色文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构建国内和谐平等社会的要义,其对外传播向国际社会传达的是平等相待、友好互谅的思维,这契合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精神,也是“商量着办”原则的体现。它摒弃了赢家通吃的思维,进一步推动经济生产和文明交流打破地域和民族界限,顺应了国际社会谋发展、促合作的呼声。

(四)红色文化传播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内涵

世界发展的现实需要国际社会的协同与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国际关系发展的方向。中国作为这一理念的首倡者和实践者,将红色文化中固有的核心要义转化成推动国家间互动互通的新智慧、新方略的价值遵循,解决了传统西方学说无法适应全球化发展变化的现实问题,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内涵,对于推动西方话语向中国路径的转变具有重要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本着协调各国利益诉求的宗旨,充分尊重各国现实发展的逻辑,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当代中国外交思想境界的提升,也使得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立意更加明确,令中国话语更具生命力和普遍性。

四、结语

在当前世界形势发展日趋复杂、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语境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立足人类前途命运,体现了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马克思主义是红色文化的灵魂,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红色文化内在地蕴含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世界的和谐共生提供了实现途径。因此,红色文化蕴含着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时代品质要求在新时期把这种理论风格进一步发扬光大,打破民族的藩篱,为解决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因此,需要促进红色文化传播,培育和弘扬共同价值,倡导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猜你喜欢

共同体命运红色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红色是什么
命运的更迭
红色在哪里?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命运秀
追忆红色浪漫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