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剧《装台》关中地域民俗文化改编研究

2021-12-04赵晓玲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1年21期
关键词:顺子秦腔民俗文化

【摘要】电视剧《装台》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后,收到了不俗的收视率和专业影视剧奖项,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本文从饮食文化、建筑景观民俗、秦腔以及陕西方言等四个陕西民俗分析,论述电视剧《装台》在改编过程中,对关中地域民俗文化的创造性加入和展示,使得该剧具有了典型陕派电视剧的特点。

【关键词】民俗文化;地域文化;陕派电视剧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獻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21.077

小说《装台》的作者陈彦,祖籍商洛,从地缘看,属于陕西南部地区,秦巴山脉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文化整体呈现出一种关中文化和巴蜀文化的融合,这种融合性反倒削弱了陕南地区文化特点,呈现出一定的模糊性。小说里的人物虽然点名是生活在西京城的城中村,主要职业是给秦腔剧团装台,但是具体的西京地域文化特色并没有明显地展示,在电视剧改编过程中,编剧创造性地加入了丰富的关中地域民俗文化,让人物生活生存的空间更加清晰明朗,也在视觉形象上突出加强了陕派电视剧的地域色彩。

1. 关中特色饮食文化展示

在电视剧《装台》中,最具有视觉冲击力和味觉冲击力的当属剧中琳琅满目丰富美味的关中美食。陕西关中是北方重要的小麦产区,以各种面食作为日常饮食,是关中饮食文化重要标志,而其中面条和烙饼是面食重中之重。陕西八大怪,其中有四怪都是和饮食相关。“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泡馍大碗卖”“碗盆分不开”,这些高度概括的陕西关中民俗风情,在电视剧《装台》里全部形象地展示给了观众。刁顺子和他的装台工友们,辛苦劳作一场,拿到工钱无论多少,他们都会去二代开的面馆“喋”一顿,每个人都是要一大海碗的“biangbiang面”,面条又宽又长,海碗大到几乎盖住男人的头,红彤彤的辣椒面,热油刺啦一浇,每个人就着生蒜,吃得满嘴油满头汗,再配上二代赠送的“硬菜”,生活的滋味和恣意尽然享受;蔡素芬第一次给顺子做的一晚家常面,顺子吃着便不由难过起来,他说从面里吃出了母亲的味道,面条成为了家庭情感的纽带;锅盔在剧中几次出现,都是刁顺子去看望他的恩师窦老师,特意从回民街买的刚出锅的热锅盔,窦老师每每都会边吃边说一辈子就好锅盔这一口语,一语道出锅盔这种面食在关中人生活和血脉中的重要性。

陕西饮食文化可以说博大精深,除了日常面条和锅盔,“陕西三宝”:凉皮、冰峰、肉夹馍,也是陕西老百姓生活中重要的吃食,这一点电视剧《装台》里多次展示;羊肉泡馍大碗卖,但是馍一定得掰得极小,这是剧中刁大军从澳门回到家乡西安时,第一口惦记的美食,他们一起去到了西安老字号泡馍店老孙家,仔仔细细地吃了一顿家乡味;粉汤羊血值得年逾古稀的窦老师坐上顺子的三轮车,穿过大街小巷,穿过人山人海去吃最地道的一口;小笼包儿,米线,韭菜盒子,甑糕,这些小吃,成为了剧中刁顺子装台团队工人们早餐的主要内容,吃饱喝足,好开始一天的生活;陕西人爱吃辣椒也能吃辣椒,就像陕西八大怪之一“辣子一盘菜”那样说的,无论是吃面条还是馒头,无论是凉皮还是葫芦头泡馍,一勺火辣辣鲜红油泼辣子浇上去,吃得火辣吃的过瘾,更像是陕西人火辣辣的性格,也蕴藏着老百姓对红火生活的向往;吃饭内容重要,形式也不能落后,陕西人吃饭的碗,叫海碗或者老碗,形容碗的形状开口切巨大,“碗盆不分开”是有种很形象的形容,用这样粗犷的碗吃着美食,恣意又过瘾,把秦人的豪迈和壮阔表现的淋漓尽致。

2. 古老厚重的建筑景观展示

建筑景观是一个地域最直观的景观文化,是一个地域区别于其他地区最直观的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域民众精神面貌和精神内核的最直观影响因素。衣食住行,住和行是直观的民俗体现。在电视剧《装台》中,刁顺子和他的工友们每天集合的地方,正是处于西安城区内待改建的城中村,没有高楼大厦,各种违章民房建筑,乱摆乱放脏乱的街道,揭示了西安这座古城在现代化一线城市进程中最真实的一面;顺子在剧中多次骑着他的三轮车,穿梭在西安城的大街小巷,出了一个城门,顺着城墙根儿骑行,进入另一个城门,西安城墙和老城区古老厚重的历史记忆,就在三轮车的运动下带动着展示着;穿过大街小巷,穿过千年历史,城墙千年来护城河精心呵护着,守护着,像是一个深情的母亲怀抱着她的孩子,一起经历沧桑经历风雨;西安作为中国历史上曾经十三朝古都,周秦汉唐的厚重古朴在电视剧中被那些秦砖汉瓦展示着,被大雁塔卓绝屹立近千年的风姿展示着,被钟楼鼓楼的晨钟暮鼓展示着,西安是历史久远的活见证,更是时尚网红的新古都。在《装台》里,西安曲江大唐不夜城繁华夜景美不胜收,刁菊花和闺蜜出入的各种高档消费地,高尔夫球场,高档社区,刁大军回西安住的五星级高级酒店,这些都把西安的现代时尚都市特点展示给了观众。

除了展示西安厚重的历史文化景观外,陕西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环境,也通过民居建筑很好的体现出来。刁顺子家是城中村的原住民,由于自身经济能力有限,所以,他家的城中村中很少见的平房小院。没有高门楼,有着古老的高门槛;没有新式的瓷砖贴面,有着最原始的红砖砌墙;卫生间没有在屋内,洗手池在院子中间的水泥池子,虽说盖了二楼,也是很简朴的小楼房,只为两个女儿居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刁顺子有着小富即安的满足,刁菊花觉得这样的烂房子正如刁顺子人一样,是无能落后的代言。无论好坏,这样的民居是真实的,是西安城像刁顺子这样底层的老百姓安身立命之所。

3. 陕西民俗文化内涵的全面展示

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是每个人基本需求,吃饱了,吃舒坦了,才能有好的心情和足够的力气生活。秦地广袤,秦人豪迈,豪迈并不代表陕西人没文化,相反,陕西人在粗犷的外表和行为下,有些对美的最早探寻,那便是秦腔艺术的发展。

秦腔,最早可追溯到秦末汉初,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样式,也是中国梆子戏的鼻祖。由于陕西方言语音的生硬,加之陕西人性格的刚烈,使得秦腔的发声和演唱略显粗线条,所谓“秦腔吼起来”就成了陕西八大怪之一,这也一定程度限制了秦腔对外的传播,南方观众基本无法接受秦腔的冲击,可是,每一个土生土长的陕西人,世为秦人,好为秦声,对秦腔有一种骨子里的亲近。电视剧《装台》里,顺子的装台工队,最主要的活计是给秦腔团演出装台,剧中多次展示了秦腔团在排练秦腔传统剧目碗碗腔《人面桃花》的过程,舞台上舞美灯光,演员的细腻表演,把碗碗腔这种古老秦腔地方戏的柔美细腻特点呈现出来,刁顺子和蔡素芬在台下看演出时,蔡素芬感动的热泪盈眶,她作为一个甘肃人也共鸣了陕西秦腔的美。

除了专业秦腔舞台上的戏曲演出,秦腔在每一个陕西老百姓的日常血液中时刻流淌。剧中刁顺子的手机铃声就是一个声音很大的秦腔曲牌《小桃红》,每当手机响起,那穿透力极强的秦腔音就会唤醒每一个陕西观众的文化亲情,不由得也会跟着哼几声;城中村里最神秘最怪异的一个隐形慈善家黑总,每天在自己全村第一辆小轿车桑塔纳里睡觉,在汽车引擎盖上做饭,在车旁边支一个茶摊,喝着功夫茶,哼着秦腔《人面桃花》,闭上眼睛细细品味,把日子过成了诗,秦腔便是诗意;剧中还几次出现了秦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给秦腔团演唱曲目,给黑总仔细讲解《人面桃花》的声腔和意韵;刁大军从澳门回西安的当晚,误被当成省上大领导而观看了秦腔团精心排练的戏,曲终幕落时,坐在台下的刁大军已然泪流满面,“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在外游蕩半生的刁大军,心里念念不忘的还是秦腔这句乡音;二代的爸爸是煤老板,他是名副其实的富二代,他爸爸花了钱拖了关系把他弄进秦腔团,他自己平生最大的理想便是登上秦腔团的舞台,当一回角儿,秦腔成了二代魂牵梦绕的文化事业;秦腔不景气,丹妹子为了生计,去茶楼唱戏,挣钱是一部分原因,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是不想放弃从小唱到大的秦腔,这是一种很执拗的对秦腔的爱。

4. 风格强烈的陕西方言展示

陈彦小说《装台》中,由于是文字表述,我们无法判断人物的语言是方言还是普通话,只能从个别的字句中略窥一二,加上作家本身是陕南人,方言和关中方言还有一定的区别,所以,小说里的人物即便说方言,方言的地域指向性也不明确。在电视剧改编时,创作者让剧中人物说着风格强烈的陕西方言和陕西方言版的普通话,不仅为人物形象的刻画提供了有力的外在支持,更重要的是把陕西人骨子里的乐观幽默非常准确的展示出来。

“哈怂”“崽娃子”“弄啥哩?”“咋?”“羞先人哩”“美得很”“嘹咋咧”“皮干”等这些辨识度极高的陕西方言,加上方言发音的生硬,把陕西人“生冷蹭倔”的形象完美展示;剧中刁顺子用陕普给蔡素芬讲情话,蔡素芬娇嗔了一句“骚情”,把夫妻之间微妙有爱的关系活生生表现;“中央医学院”作为一个城中村诊所的赤脚医生,他一本正经地说着陕普时,一种强烈的反差让人忍俊不禁,开怀大笑;疤叔每每叫八婶的男朋友“开拐的(JI)”的,又把陕西方言中D和J不分的情况表现出来,也让语言有了戏感,进而也让说这些话的人有了一种和人物外形不相符的幽默感,增加了电视剧观赏的喜剧效果。

5. 结语

电视剧《装台》在改编时,创造性地加入诸多陕西关中民俗文化形态,在保留原著小说精髓的基础上,又让该剧具有鲜明的陕派电视剧的特点,为电视剧地域文化的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也为以后小说改编影视剧提供了良性的借鉴。

参考文献:

[1]《陕派电视剧地域文化论》,张阿利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2]《影视文学脚本创作》,王国臣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3]《影视文学》,陈阳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1月第5版.

作者简介:赵晓玲(1979-),女,汉族,陕西渭南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影视学。

猜你喜欢

顺子秦腔民俗文化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我的秦腔半生缘
互联网时代下秦腔的传承与发展对策探索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群众自发组织演唱秦腔悼念陈忠实先生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
账本
黍地里的秘密
父亲的秦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