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评论信息的B站vlog观看群体的互动研究

2021-12-04周澜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1年21期

周澜

【摘要】Vlog(视频日志)作为一种创作者通过网络媒介将自身生活公开于大众视野的写实类视频,在当代青年中更能激发用户的观看欲望,这部分观看群体在观看过程中发布的评论中蕴含着其情感以及群体之间互动特点。基于构建的评论互动模型提出两个研究问题,评论内容情感维度和评论行为时间维度的受众互动有何特征,通过爬取B站中较为代表性的vlog视频评论信息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将评论分为受众单一评论和受众互动评论,基于内容分析法分析了评论中情感互动特点,发现受众互动评论是构建互动仪式的主要情感能量来源;其次基于人类行为学理论,发现评论时间间隔分布具有典型的厚尾特征,是符合幂律分布的。

【关键词】Vlog;网络评论;情感互动;人类行为学;幂律分布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21.056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以及快节奏的生活习惯,现代的受众已经从一代“人读”转变为一代“人看”。另外,受众也不仅止步于从影像上满足视觉效果带来的浅层认知需求,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深层次的“情感需求”满足也在逐步触达受众内心。Vlog(video blog)是由创作者(vlogger)以个人视角进行拍摄和剪辑的真实生活记录视频,其时长相对于平均时长1分钟以下的短视频偏长,故事完整性更强,并且vlogger在拍摄同时,不经意地也会将自己的生活/价值观体现在一言一行中,与受众形成情感共鸣。

Vlog作为网络视频的一种新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根据艾媒咨询2019年Vlog用户调查报告,预计到2021年,中国的Vlog用户将会达到4.88亿。其同时作为一种新型的视频社交方式,传受双方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以Vlog为传播媒介进行互动。受众在观看Vlog过程中迸发出关于某一契合点的情感,通过一系列行为进而引发个体之间互相关注和情感能量的转移以及情感能量的最大化,逐渐形成互动仪式。评论行为作为传统的互动形式之一,其涵盖的信息是否可以作为研究Vlog用户之间的互動的特点的对象,以此帮助平台方和创作者方找到促进视频传播和用户活跃的方向是本文的研究主题。

1. 相关研究

1.1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的Vlog互动研究现状

仪式是一种表达意义性的程序化活动,带动群体形成共享情感,进一步促进群体团结并形成群体符号。柯林斯从仪式的组成要素、过程以及结果阐述了互动仪式链的形成。传播学领域众多学者结合互动仪式链,对Vlog中互动仪式的要素展开分析。陶思彤从形成互动仪式的必要条件验证了Vlog具有形成互动仪式链的基本构成,即:“影像身体/意识在场”、“局外人的界定”、“关注的焦点”、“有节奏的会话互动”。白雨薇认为情感是推动互动仪式运作的核心要素,在Vlog互动仪式中,vlogger通过Vlog将自身情感体验传递给受众,并激发其产生特定的情感,受众与vlogger以及受众群体间从而形成情感共鸣。

1.2 在线/网络视频用户互动信息研究

1.2.1 互动信息的行为学研究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类行为不在局限于线下活动,发展出多种线上用户行为:评论、弹幕、点赞等,其中评论和弹幕由于蕴含的信息多样化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对象。互动行为上的研究从评论/弹幕发布的时间展开研究的较多,与其相关的理论是人类行为学理论。2005年Barabási提出幂律分布是人类行为所对应的时间间隔分布,打破了原先泊松分布主导的局势。此后,各领域的学者基于不同视角,对系统化解释人类行为展开了研究。朱钰涵学者在研究Bilibili弹幕视频网(以下简称B站)弹幕信息交互群体时,基于时间的一致性采用自然时间来探究群体用户弹幕行为的时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连续两个用户在相同视频下的弹幕发送时间间隔具有幂律分布特征。方小妹等学者通过研究校园论坛中学生基于话题的评论发帖行为,验证的评论时间间隔的幂律分布特征,并且群体对于一般话题的讨论是受兴趣驱动,随之时间的推移呈现出兴趣消失趋势。由于评论和弹幕在某些方面的差异,学者们根据研究侧重点的不同选择相应的研究对象。

1.2.2 用户评论与弹幕的区别

首先评论相对于弹幕,受众之间的互动主体性在评论上体现更强,由于弹幕只是暂时存在于视频某一时间点上的视频画面中,单从弹幕文本上无法辨别发送者的身份和划分主体。评论的“楼中楼”特点可以明显对用户互动产生的对话进行归类和分别,即评论与回复的所属主体明确。其次评论和弹幕行为在触发条件也有区别:1)触发时间点不同:用户评论一般是在观看完整视频过后才会触发,当视频播放过程中任意时间节点,用户都可以发布弹幕。2)触发耗时不同:由于弹幕内容在文本长度上有限制且与视频内容强相关,相比传统评论在语义、结构上缺少逻辑性和严谨性。所以在发布弹幕时,用户不需要思索太久,发布前耗时较少。

从对比的结果来看,评论可承载的信息和情感更为丰富,更适合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Vlog用户通过评论进行情感的直接表达,拥有相同情感的其他受众通过对已有的评论进行点赞、回复等认同行为,情感能量不断累积驱使情感认同的形成。

2. 实验设计

2.1 互动视角下Vlog用户评论分析方向的提出

彭慧等在研究非遗短视频中的互动仪式中指出抖音用户通过对视频进行点赞、评论的方式分享情感体验,在互动中与群体成员产生共鸣,完成互动仪式。借鉴彭慧学者的描述并依据互动仪式链形成要素和人类行为学提出本文的研究概念模型见图1:同一个视频情景下,受众进行不同类型的交流,以情感为线,构建不同焦点主题的评论圈子,形成基于视频的互动仪式。

本文聚焦评论信息,对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进行研究。现有研究中从普通vlogger(非名人)出发研究Vlog评论中观看受众的情感互动较少,暂无学者从评论类型出发分析多主体在情感互动的特点。基于此引出本文探究的问题之一:1)先基于互动类型对评论分类,分别探讨不同类别的评论中情感互动的特点。根据互动仪式的要素之一“局外人设限”,某一视频下的评论受众可看做一个互动群体,这部分群体的评论行为类似于其他学者文章中同一网络话题下的用户参与行为,因此提出本文研究的问题二:2)在观看Vlog视频过程中,受众的评论行为是否也遵循这些参与行为的行为学上的共同规律,即服从幂律分布?

通过对Vlog用户评论内容和行为维度特点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拓宽互动仪式链理论和人类行为学上在Vlog用户评论的应用,另一方面可以为创作者和视频平台在增加用户关注上提供一定的借鉴点。

2.2 数据采集与处理

2.2.1 实证数据来源与获取

B站是国内视频类UGC较为聚集的平台之一,并且由于对创作者不设限的特性积聚了一定基数的vlogger,故本文在B站中选择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JY_小语”(B站粉丝数:25.8万,在普通人vlogger中粉丝数较多)截至2021年2月7日在B站发布的46个Vlog视频(按发布顺序对其进行顺序编号)作为研究对象,利用python爬取了视频的全部评论。不选取明星的Vlog原因在于明星在未发布Vlog之前就积攒了大量的粉丝群体,观看受众一般是出于追星的目的而观看与本文想研究的基于对Vlog中表达的某种价值的认同去观看的出发点不一致。

2.2.2 数据预处理

本文对爬取的原始评论数据进行标识和格式转换等初步处理,以便后续的进一步分析。

3. 实证数据分析

3.1 不同互动类型的评论中受众情感互动特点研究

根据爬取到的数据,综合视频点赞数和评论数,选取视频标题为“VLOG19/江户川花火大会!”的Vlog作为分析对象。就该视频本身而言,在B站搜索“花火大会”,该视频排在检索结果中同类视频前3,说明其在B站同类视频中有代表性,具备分析价值。截至2021年2月7日,该视频的评论数量为650条,评论的回复为229条,共来自773名用户的评论。

3.1.1 用户评论分类

Vlog中的情感互动通过vlogger视频影像直击受众视觉感官引发情感体驗的过程实现第一次情感互动;随后受众进一步通过视频平台内附交流表达功能将自身情感体验匿名化地流露,实现了一对多的情感传播模式;处于同一相同情境下的不同的时空的其他受众有选择对他人情感中自己认同的进行互动,达到情感的共享。这一系列的情感互动过程蕴含了三类主体的情感互动,而评论中正好将这三类主体的情感互动具象化,基于此本文评论互动主体的不同,对评论进行分类统计:1)受众与视频(或vlogger博主)之间的互动,主要为没有其他用户回复的评论,包括单一评论和追加评论。受众发表的评论可以看做是对视频内容的一次有感而发,是受众通过网络媒介单方面的一次情感维度上的抒发;2)受众之间的互动,即其他用户对某一评论进行回复,有回复的评论可以看做一次评论群体中的关于共同兴趣点上的讨论互动。

从表1中结果可以看出,评论互动主要为单一受众对视频内容的有感表达,受众群体之间的情感互动较少;虽然有其他受众回复的评论占比较少但其回复评论的数量约占总评论数的1/3,可看出该视频下较多的受众会通过回复他人的评论间接表达自身情感。

3.1.2 评论情感特点编码

李嘉新抽取网易云APP中歌曲《成都》中的400条评论,从情感互动特点出发用户评论特点概括为对话、讲述、再创。张红帆抽取欧阳娜娜的Vlog的评论进行归类,可以分为态度表达、提意见/建议、提问和表达感想这4类。依据评论的特点,借鉴李嘉新和张红帆学者对评论的类别划分,对评论进行编码,并对不同的特点的评论利用python进行jieba分词处理提取主要的关键词。由于追加评论较少此部分暂不考虑对其进行编码。评论的类型有:1)个人情感/感想表达;2)回忆叙事;3)信息询问;4)对博主/视频内容的态度表达;5)建议/意见;6)其他。

3.1.3 不同评论类型情感互动特点讨论

评论信息处理结果见表2。总体来看,个人情感/感谢抒发以及回忆叙事多为受众在观看Vlog之后将自身经历与vlogger的体验进行对比,从而表达出一种想在未来做同样的事的期盼,信息询问类别中多为关于vlogger着装和相机的询问。由于该视频的vlogger自身形象较好,评论中关于博主/视频内容的多含“美好”、“喜欢”等正向情感的词语。

从表2的结果来看不同互动类型的评论的特点是有所差别的,在没有其他用户评论的单一评论中,更多的是表达对vlogger或者视频的积极态度(占比54.5%);其次是个人情感的抒发,包括对未来的期许,对生活反思等等。对于有受众回复的评论,个人情感的抒发、回忆叙事以及信息询问占比一致,可见大部分用户愿意回复的类型一般是触及到个人自身经历,基于共同的情感体验而有选择地进行回复,这促进形成情感焦点的不可缺少的环节,综合来看,有受众进行回复的评论是形成评论互动仪式的主要来源。上述分析从评论类型角度讨论评论中的情感互动特点,说明了评论的多主体性是构建良性情感互动不可缺失的条件。

3.2 Vlog受众群体评论时间分布特点研究

3.2.1 样本选取

本文从观看Vlog用户发送评论时间即自然时间来探究用户评论行为的时间分布符合何种特征。人类行为的时间间隔分布一般为研究者依据事件与等待时间间隔来描述多次执行某一特定事件在时间维度上的统计规律,前者基于同一个体视角,后者则从群体层面刻画连续两个个体在某一特定场景下触发同一行为的时间差。本文借鉴后者视角,来研究单个Vlog下受众评论时间间隔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