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助推移民产业发展路径探索
——以青海省循化县红光上村、化隆县日兰村和尖扎县古日羊麻村为例

2021-12-04邵展翅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21年6期
关键词:库区青海省青海

邵展翅

1.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2.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校企联合研究中心,陕西西安

0 引言

习近平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随着青海省水电开发建设步伐突进,大中型水库的建设在巩固民族团结、推进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效益、做出了突出贡献。与此同时,青海移民安置问题以及后续产业发展问题等也倍受社会各界的关注。解决好青海移民产业发展问题是落实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和水库移民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青海移民搬迁后恢复和提高生产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推进青海水电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对促进青海移民生计恢复、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本文在阐述青海省移民产业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的基础上,重点围绕青海移民产业发展路径进行了探索。

1 青海省移民产业发展现状

伴随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推进,青海省移民后期扶持力度亦在不断加大。青海省着力于推进库区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库区移民收入不断增加,帮助青海省移民脱贫致富,同时,巩固生态环保成效,有利于改善和提高移民生活水平,有利于维护地区稳定与长治久安。目前,青海省移民产业发展情况主要体现为种养业、生态旅游业、餐饮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

1.1 特色种养业

特色种养业,是青海大中型库区移民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库区移民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青海省移民安置局坚持“产业兴库”的发展思路,以调整产业结构为动力,发展特色种养业领跑经济增长,助力库区移民脱贫致富。库区各市州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的原则,整合农牧、商务、交通等对口部门和各类支农资金,统筹安排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土地整理、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资金,重点围绕日光节能温室蔬菜大棚、畜用暖棚、枸杞种植、牛羊育肥等特色种养基地建设,加大特色种养建设力度,加强业务指导、协调服务及监督管理工作,提高特色种养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加强市场供应能力。

1.2 生态旅游产业

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已成为青海大中型库区移民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旅游业作为极富带动性的朝阳产业,对青海省大中型库区移民而言,是一项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下实现库区更好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优质产业。早在“十二五”期间,青海省就立足自身实际,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藏区独特的自然风光、民族历史和地域风情为依托,探索具有青海藏区特色的旅游发展模式,打造出一批富有地域特色和生态气息的生态品牌。

1.3 商贸及餐饮服务业

发展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已成为青海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青海省大力鼓励畜产品商贸交易,鼓励经营青藏特色小百货、藏式餐饮等等。在青海移民产业发展中,服务业已成为后续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为青海移民创造了更多的增收途径。

总之,在青海省小额贷款贴息等政策扶持下,特色种养业、生态旅游业、餐饮服务业等产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在促进青海省移民增收、库区恢复,推进青海省移民地区脱贫致富政策的落地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2 青海省移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青海省移民产业取得了较好发展,但从整体角度来讲,青海省移民产业依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移民普遍缺乏创业技能

青海省移民产业发展中,政府在政策、资金、物资等层面均给予了较多的支持。但是,要实现脱贫攻坚、脱贫致富,单纯依靠政府和社会“输血”是不够的,需要实现移民的“造血”,即鼓励移民积极进行创业实践。但是,从目前反馈情况可知,青海省移民普遍缺少足够的创业就业知识和能力。同时,受教育程度和专业技能匮乏等因素影响,多数群众倾向于收入较少的体力劳动,而较少有创业意识。

2.2 移民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

青海省移民产业发展中,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移民区民众普遍从事利润产出不高的传统产业,其创造出的实际效益仅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第二,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旅游服务业等依然存在产业规模小、产业发展水平低、产业实际效益少等问题。

2.3 移民区传统农牧业竞争力不足

现阶段青海省移民区传统农牧业依然占据主流,但市场竞争力明显不足。青海省移民区农牧民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受交通、技术、资金、地域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实现农牧业特色化发展过程中遭遇阻碍,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短,传统农牧业竞争力不足。对此,为提升青海省移民农牧业的竞争力,应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全域旅游不断推进的背景下,积极探索特色农牧产品种养,以求提升农牧业的竞争力。

2.4 移民区产业发展标准化程度低,品牌意识不强,产业附加值低

纵观青海移民产业发展情况,普遍存在三方面突出问题:一是标准化程度较低,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后续产业发展体系。二是品牌意识还不够强,缺乏在国内外具备较高知名度的品牌,产品知晓度普遍较低。三是产业附加值较低,市场影响力以及占有率不高。伴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利用新媒体进行品牌建设和产品宣传已经成为主流途径。在“互联网+”时代下,青海省移民产业发展受人才、环境、品牌等诸多因素影响,目前在产品宣传推广、品牌建设等层面均有待进一步完善。为确保青海移民产业发展,必须转变营销理念,增强品牌意识,提升产业附加值,形成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3 乡村振兴战略下青海省移民产业路径探索

在分析青海省移民产业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本文以青海省循化县红光上村、化隆县日兰村和尖扎县古日羊麻村作为实证案例,尝试探索红光上村“撒拉族民俗风情街+农村合作社+红色旅游”、日兰村“特色种植+农村合作社+农贸市场”和古日羊麻村“藏族特色民俗村+农村合作社+乡村旅游”三种移民产业发展路径。

3.1 循化县红光上村“撒拉族民俗风情街+农村合作社+红色旅游”路径

红光上村是青海省撒拉族集中聚居的村落。红光上村撒拉族具有独特的民俗风情。在当地建有西路军教育基地。可以尝试构建“撒拉族民俗风情街+农村合作社+红色旅游”为一体的红光上村特色旅游业。其中,撒拉族民俗风情街,侧重民俗节、民族文化节、民族特色庆典等的策划和举办,同时,在风情街中合理地融入具有撒拉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美食等。此外,充分结合西路军教育基地和入围全国文明村镇的重要契机,合理运用政府在鼓励旅游产业发展方面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积极探索和构建起红光上村红色旅游品牌。通过农村合作社,以撒拉族民俗风情街和红色旅游品牌资源为特色,辅助养殖业、餐饮业等配套设施建设,鼓励红光上村的库区移民积极参与其中,推动红光上村居民脱贫致富,促进库区后续产业更好发展。

3.2 化隆县日兰村“特色种植+农村合作社+农贸市场”路径

日兰村目前有农户约为200户,700余人。近年来,随着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日兰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蔬菜种植和蔬菜贩卖生意,在当地销路较好,也成为了日兰村人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在推动青海移民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可尝试以日兰村现有的蔬菜经营为基础,融入日兰藏族风情特色村落,打造藏族风情村和群科新区蔬菜交易市场。首先,建议政府部门给予足够的政策补贴和专项资金支持,例如推进日兰村村落农户危房改造工程,在确保农户基本安全保障问题的基础上,依据民族特色,合理设计建筑风格,打造日兰藏族风情村。其次,农村合作社牵头,根据周边蔬菜市场的情况以及目标市场的蔬菜种植需求,结合现阶段日兰村农户蔬菜种植和贩卖情况,在日兰村建立特色农产品农贸市场,实现特色种植与蔬菜交易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此外,政府部门应给予库区移民一定的补贴,为库区移民参与蔬菜交易市场提供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3.3 尖扎县古日羊麻村“藏族特色民俗村+农村合作社+乡村旅游”路径

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旅游已逐渐成为农村地区实现自身快速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在青海移民产业发展过程中,可以借助青藏地区藏族风情,以农村合作社为主要力量,走“藏族特色民俗村+乡村旅游”的库区移民产业发展路径。具体而言:一方面,可以策划构建古日羊麻村藏族风情村落项目,以农家乐、乡村旅游为主要发展方向,开发藏式农家院,通过富有藏族特色的原生态民俗气息吸引旅客。同时,应注重古日羊麻村乡村旅游品牌建设和推广,增加藏族特色民俗村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应做好藏族特色民俗村和乡村旅游发展的配套项目建设。以藏式农家院为例,应配套建设相应的特色蔬菜种植项目和保鲜库等。

4 结语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农民收入才能稳定增长。青海省移民产业发展问题关系民生、关系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青海循化红光上村、化隆县日兰村和尖扎县古日羊麻村尝试探索“撒拉族民俗风情街+农村合作社+红色旅游”“特色种植+农村合作社+农贸市场”“藏族特色民俗村+农村合作社+乡村旅游”3种移民产业发展路径,以期为推动青海省移民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以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库区青海省青海
樊海宏 增强库区“造血”能力 拓展企业发展空间
江垭库区鱼类群落组成和资源量评估
GRACE下的青海省水储量时空变化与降水相关性
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开幕
大美青海
图说:2019 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
青海省海南州诗歌作品小辑
青海:畅享冰清世界新“年味”
伊拉克库尔德地区公投在即
伊拉克政府军入主基尔库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