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灌输论”视角下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论析

2021-12-04

大学教育科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灌输爱国主义理论

杨 涛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18日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1](p331)作为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灌输”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尤其是近年来,伴随着教育实践与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拓展,“灌输理论”也被广泛应用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为进一步涵养和厚植新时代青年爱国情怀提供了理论支持。2019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高校作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这不仅是高校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当中发挥作用的应然之义和逻辑必然,也是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使命所在和价值旨归。“教育引导”须臾离不开“灌输理论”。深入开展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将灌输理论运用到立德树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当中,帮助广大青年学子自觉养成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长为勇毅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爱国主义教育灌输理论的经典阐释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灌输”的阐释

通过对相关学术研究文献成果的系统梳理和归纳总结可以发现,“灌输”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由来已久。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泰·德萨米曾明确提出:“要往无产者的头脑里灌输真理:你有责任给无产者进行这一洗礼。”[3]随之,马克思恩格斯在充分吸收和借鉴空想社会主义学者的优秀理论成果和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对“灌输”概念作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所言:“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4]具言之,马克思从哲学的独特视域深刻地阐述和揭示了先进思想对无产阶级思想意识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的力量就在于无产阶级只有足够重视精神思想,才能获得解放。但与此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使无产阶级得以苏醒,就需要用“闪电”去“击中”,意即从外面输入。显然,这就蕴含着“灌输”的思想意蕴和价值意味。有鉴于此,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在德国迅速发展》中首次明确阐明和强调了“灌输”这一科学理论对社会实践的重要价值意义。“从宣传社会主义这个角度来看,这幅画所起的作用比一百本小册子大得多……当然给不少人‘灌输’了社会的思想。”[5]当然,从其特殊的话语场景和特定的历史情境来看,其“灌输”这一话语论断主要蕴涵着“宣传”和“教育”等意思。由此不难发现,这与马克思“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此意义上,列宁对马克思的灌输理论进行了积极转化和创新演绎,并使之不断发扬光大而充满活力。这种积极性扬弃和创造性转化的历史发展进步性不仅表现在其对灌输理论进行了深入总结和系统阐释,更为重要的是,列宁结合俄国特殊的发展态势和具体国情将灌输理论运用到了俄国现实的革命实践中。1900年,列宁在《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中明确指出:“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性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组织一个和自发工人运动有紧密联系的革命政党。”[6](P285)随之,其在1902年之《怎么办?》中系统地论述和阐释了“灌输论”,认为“工人阶级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6](P317)换言之,工人阶级自身不会天然产生社会主义意识,必须依靠具有较高知识素养的人从外部进行宣传和灌输,即通过灌输来占领无产阶级的思想阵地,进而把无产阶级群众团结起来。

(二)国内学者对“灌输理论”的阐释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更倾向于(或者说研究的视野更聚焦于)把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作为其研究阐释的基本思想起点和逻辑遵循。其中,张耀灿从效用关系角度,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两种关键途径,即灌输和接受,并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了灌输的实质和方法[7];郑永廷则基于历时性和共时性相统一的视角,认为古今中外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制度设计和运行的国家,要想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就必须正确发挥灌输的特有功能[8];另外,曾长秋则从方法论比较的视域出发,针对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和被动“接受式”学习方法的不足,创新性地提出建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开放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9]。

纵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相关研究成果和文献可以发现,学者们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灌输理论的思想成果和经验价值的基础上,对该理论进行了积极的时代性阐释和创造性发展,这本身有益于我们更清晰地把握和全面洞悉“灌输理论”的生成逻辑、嬗变脉络、科学内涵、价值功用和实践理路等内在核心要义。其一,从理论起源看,灌输理论来源于无产阶级运动实践,显然不是理论家主观意志的呈现,而是与无产阶级的阶级基础及其社会地位密不可分的。其二,从思想内容看,灌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诉求,其思想体系和内容必然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而相应地发生变化和发展,并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充实。毋庸置疑,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2015年,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对领导干部一定要严格要求、严格教育,该灌输的还要灌输,该补的钙必须补够……必须坚持下去,并且要不断改进方法、提高效果”[10]。因此,灌输的主要内容无疑是与时俱进的,是发展变化了的社会实践。其三,从教育目的看,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其目的绝不是主观臆想的,而是与实践相结合并作用于社会实践的。如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是使他们实现从自发接受到自觉践行的转变,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能够促进他们积极养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其四,从教育方法看,灌输要注重启发与引导教育客体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而不能顾此失彼、有失偏颇,切实做到理论灌输与灌输理论的辩证统一。

总之,“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不是某些学者所片面理解的“填鸭式”“非理性”“机械式”“单向宣讲”等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此意义上,灌输理论显然是集合了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其基本内涵是以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为内容,需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并通过启发引导的方式,帮助教育客体形成理论学习的自觉性,完成思想意识由自发到自觉的自我转化,从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站在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上,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根本指导和价值遵循,坚持“三全育人”原则,不断丰富和创新灌输载体,采用多样灵活的灌输方法,扎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向广大青年学子传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并促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要引导学生用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振奋民族精神,凝聚起磅礴力量,切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助力,使其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灌输理论的时代意蕴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于内而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于外而言,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2]。尤其是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今世界无疑是开放的世界,各国公民跨国界流动,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无疑,爱国主义精神已然成为坚挺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动力支撑和灵魂要义。这本身也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起来。由此可见,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就显得愈为紧要而迫切。显然,作为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机构和场所,普通高校需要充分发挥好、引领好、践行好爱国主义教育这一时代使命和价值旨趣。就目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客观态势和现实境遇来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灌输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主要表现为指导理论传播、促进价值观整合和塑造共同理想[11]。

第一,指导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传播。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加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之举,在于教育引导青年学子学懂、弄通、悟透、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何让大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化为自觉学习这一理论体系,这本身就是需要理论灌输才能实现的实践问题。大学生只有对思想政治理论形成正确的认知,才能认识到爱国主义的重要意义。换言之,只有积极有效地将思想政治理论转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当中,才能更好地将爱国主义内化到自己的价值观念世界中,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深知笃行、知行合一。大学生唯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尤其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关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最重要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最强大的精神动力等思想论断和话语体系。恰如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所强调的,“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12]。

第二,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整合。值得重视的是,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和重要阶段,是形塑向上向善向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高校应该始终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就当前我国价值观教育的发展走向和客观态势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无疑是高校开展价值观教育的应然之义和逻辑遵循。在此意义上,运用灌输理论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并在积极培育和践行中深化其对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怎么样”和“怎么办”等内在逻辑理路和思想义理的认知与认同,这本身既需要大学生的生活体验、实践养成和个人体悟,又需要高校的积极推动、教育引导和思想传播。特别是近年来,面对西方敌对文化势力攻击和多元价值观渗透日益加剧的现实境况和发展态势,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显得尤为迫切和紧要。唯有如此,才可以擦亮广大青年学生特别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鲜红底色,培育和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成为大学生这一青年生力军的价值追求、奋斗指南和行动自觉。

第三,塑造大学生的共同理想。《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明主题集中体现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言之,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伟大精神铸就伟大梦想。显而易见,现阶段我国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这一目标必然离不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时代伟业的旗帜引领。换言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然是当前全体中华儿女齐心追求的共同理想和宏大志向,是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使命担当与价值感召,也是大学生“生而为中国人”弘扬光大爱国主义精神、切实践行爱国主义理念的基本要求和价值遵循。因此,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亟需发挥灌输理论在教育引导大学生强化集体意识、提振民族精神和厚植国家情怀等过程中的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从而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实效性,帮助大学生群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时代奋斗者和追梦人,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三、灌输理论运用于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境遇

如何更好地激发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激励其自觉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无疑是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题。当前我国正面临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任务之繁重前所未有,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1](p112)。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相互交叉、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成的“全球化时代·风险社会”的到来,西方国家凭借其经济地位的优势,强行输出、渗透和宣扬其自身的文化理念、道德观念和价值信念,旨在消弭与削弱中国特有的价值体系、精神谱系和情感维系,直至中国理想信念的崩塌和意识形态的消解等。在这一时代境遇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灌输理论的实施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

(一)教育主客体对灌输理论存在认识误区

在高校这一独特的场域中,爱国主义教育系统中的教育主客体必然关涉或者具体表现为教师和大学生这两大群体。当前,由于受到知识能力水平、教学理念等因素的影响,有部分教师和学生对灌输理论存在理解性错误和偏差性认识,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的发挥。一是部分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缺乏深入学习与领会,只是将灌输理论作为一种纯粹的教育教学工具,没有充分认识到其本身深刻的理论价值与实践功用。二是少数专家学者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冲击,盲动地掀起大肆批判灌输理论之风,使得灌输“无用论”“过时论”“强制论”等错误观点得以快速传播。在这种环境下,部分教师缺乏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盲目遵从某些错误思想和意识观念,逐渐对灌输理论产生怀疑和动摇,从而形成错误的价值判断和理论认知。三是当代部分大学生因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和错误思想的渗透而对灌输理论形成消极的抵制心态。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对社会认知敏锐而浅薄、情感热烈却志向不定、思想进取而又充满复杂的矛盾,极易受到错误价值观念的左右和束缚;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成长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常常会被当前浮躁的社会环境所影响,社会上的物质化、功利化和利益化导向极易使其受到不良思想的煽动蛊惑和羁绊。

(二)灌输理论的教育介体有待优化

教育介体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载体。但目前灌输理论的教育介体未能完全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缺乏时效性。首先,灌输内容陈旧而教条化。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大多是冗长而枯燥的理论解说,加上重大事件场景图,偶尔穿插一些红色故事视频。这些教育内容显然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不仅难以塑造大学生的精神人格,反而容易引起其厌倦与反感,其教育效果自然不会理想。其次,灌输方法缺乏灵活性。灌输方法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灌输方法得当,则能高效地引导大学生树立国家意识、强化责任担当、增进爱国情感;否则,爱国主义教育则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受益不大。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把灌输作为一种教育方法,以“填鸭式”课堂讲授为主,新方法不多,创新性不强,结合时事热点分析不够。有的教师虽在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慕课等新形式,但这些形式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使用较少。再次,灌输载体缺乏多样性。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以课堂教学和爱国主义基地等传统载体为主,缺乏多样性的灌输载体。诚然,固化的灌输载体难以充分调动和促进大学生自觉接受、理性认同爱国主义教育,且容易形成学生死记硬背爱国主义教育概念而不深入领悟其内涵意义的尴尬局面。

(三)灌输理论的教育环体复杂多变

教育环体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对象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面临异常复杂的环境因素,主要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第一,经济方面,市场经济带来的丰厚物质利益与经济结构性转型引发的矛盾冲突以及形成的贫富差距现象,会对灌输对象的心理、心态以及价值取向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其中较为典型的是,部分大学生呈现出以过分的功利主义、利己主义和物质主义等为鲜明特点的浮躁情绪和不良心态。第二,政治方面,特别是党政干部,其中极少数人出现的腐败行为以及群众政治生活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无疑会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和坚守,甚至会造成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瓦解、精神追求的迷茫和价值信仰的混乱。第三,文化方面,异质文化与本土文化、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等相互交融、相互冲突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多元文化思潮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造成巨大冲击,致使其价值取向呈现出多样性与冲突性,从而影响其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和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统而观之,按照灌输理论的基本原则,经济条件越好,政治越民主,主流文化越普及,人们对理论灌输的认可度可能就越高;反之,就会对理论灌输产生消极影响,阻碍和迟滞灌输理论的价值发挥。由此可见,环境因素以其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养成。

四、灌输理论融入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

实践是理论的来源,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时代在变化,实践在发展,理论也必然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和发展。站在新的时代方位上,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必然被赋予新的使命和新的时代面貌。高校要创新教育内容、载体、方式,特别要加强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把爱国主义教育更好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要求,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需要遵循实践的发展规律和依据发展的客观需求,不断创造新条件、积累经验,持续增强理论的先进性、科学性和时代性。开展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精神牢牢扎根、凝魂聚气,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诚然,努力探索灌输理论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路径,改变传统的灌输理论以适应新的灌输环境,不失为加强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法和可行手段。

(一)因时而进,创新教育内容

要提升灌输理论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实效性,首先需要完善这一理论本身,实现其在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13]。灌输理论最初形成于无产阶级运动初期,并逐渐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完善,对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受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灌输理论被错误地划入“无用论”“过时论”“工具论”,其实效性自然受到限制和削弱。为此,要不断加强对灌输理论的研究,厘清灌输理论的本质内涵,明确其理论价值。随着新时代社会环境的逐渐变迁,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也受到了深刻影响。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必须因时而进,转变灌输的方式方法,与当前社会发展的方向趋势保持一致,主动顺应新时代社会环境的变迁与发展。一方面,遵循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基本原则和发展规律,加强对灌输对象、灌输内容、灌输方式、灌输载体、灌输环境和灌输主客体相互关系等内容的研究,形成相对丰富而系统的灌输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大学生的发展特点、成长规律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注重区分层次和对象,强化分类指导”[14],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灌输,从而保持爱国主义灌输理论的先进性。当前,要广泛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美关系、香港问题、中印边境冲突等焦点事件和热点话题,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各种形式的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主题和价值旨趣的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以此来强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感,提升对国家和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激发强烈而深沉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因事而化,创新教育载体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高扬爱国主义的鲜明旗帜,对现实生活进行分析,依托时代发展的趋势潮流,把能够体现时代特点的具体人物和事务作为灌输内容,选择并创造开放环境、竞争环境、信息环境、创新环境,使爱国主义真正内化为教育对象的坚定信念和精神力量,外化为教育对象的实际行动。首先,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渠道的作用,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要结合大学生的兴趣点及爱好习惯,向他们灌输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积极回应学生思想关切,解答学生思想疑惑,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更加符合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要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课堂灌输,可以采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让其自觉地将个人理想融入祖国发展的伟业,使个人成长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其次,要积极创新教育载体,灵活运用新媒体新技术。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好“中国918爱国网”“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网”“中国青少年爱国主义网”等网络平台,借力发挥好互联网信息海量、资源共享、传输便捷等独特优势;要利用微博、微信、远程教育、移动客户端等新型媒体,贴近校园生活创设特色新媒体主题活动,广泛搜集和宣传爱国主义英雄模范事迹,抢占网络舆论阵地,抵制不良文化和舆论对大学生的渗透,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网上网下、线上线下的联动效果,积极营造向爱国行动者学习的浓厚氛围,创造性地开展爱国主义的灌输教育。除此之外,要充分发挥“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宣传教育影响,巩固加强党报党刊的舆论引导作用。高校间可联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接力宣传活动,定期向大学生推送爱国主义文学艺术作品(如电影《战狼》),充分发挥互联网条件优势,大力弘扬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形成线上线下爱国主义教育合力,筑就大学生群体精神高地,多方面、全方位、多层次地将爱国主义教育灌输到青年学子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三)因势而新,创新教育方式

将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运用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向的社会文化活动。传统对灌输教育的认知常常是依托保守过时的思想观念,采取的是依靠教育者的主观经验来维持的灌输方式。而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理应是具有创造性的、有时代性的教育理论。要发展并完善爱国主义教育灌输理论,必须从根本上打破狭隘的传统观念束缚,在广泛的时空维度上充分认识灌输理论是动态的、全面的、可持续的。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灌输要体现时代性,就要不断创新理念、更新观念,保持与时代同步。可以通过多课创新联动,特别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联动,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形式的革新。其一,“理论”课要结合高校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学习生活实际,坚持不懈开展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大学生强化使命担当,为祖国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其二,“实践”课要紧扣时代脉搏,结合世界新变化、社会新变革、学习新方式深入推进,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增强爱国情怀,培育激发大学生的求学志趣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爱国从来都是现实而具体的。为此,爱国主义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内,将灌输理论运用于爱国主义教育同样需要整合校外实践资源,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载体,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大学生的各类实践教育活动,激励青年学子向着爱国强国报国集结,把激荡在心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转化为实干有为的报国之行。其三,“考察”课要在加强理论灌输和正面引导的同时,充分发挥青年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灌输过程中注重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基因的精神元素,挖掘课程所承载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我国幅员辽阔,革命文化资源丰富多样,所体现的爱国主义内涵宽广,很多都是鲜活的德育教材,为高校大学生实践养成提供了知、情、意、行统一的环境。要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让青年大学生在实践中强化体验,接受熏陶,切实增强爱国情怀;同时,也要充分挖掘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注重利用入学教育、入团入党宣誓等契机,激励青年大学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接续传承时代责任,引导其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另外,将灌输理论运用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在方法上要注重与启发式教育的有机结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教育对象的认知规律、引导教育对象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启发教育对象的科学思维方法、激发其探索精神的一种教育方法。启发式教育的重点不但在于讲清理论是什么,更在于鼓励教育对象探讨为什么,使其在知其然的同时知其所以然,能够从历史脉络和现实需求中,充分认识到认同爱国主义的客观必然性,帮助教育主体将灌输内容内化为受教育者的积极呼应和自觉行为。以灌输为启发提供方向和理论上的指导,以启发增强灌输内容的接受效果,通过两者的结合,实现灌输教育与启发教育的双向互动、彼此融通。

总之,在当前多元价值观念充斥的现代化社会背景下,“灌输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现实的必要性与长期的可行性。高校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把握爱国主义教育的节点,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突出主旋律,弘扬正能量。要通过深入推进爱国主义“灌输”教育,“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地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倡导青年学子知行合一、身体力行,把对国家之爱融入日常、付诸行动,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走深走心走实,更好地提升高等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灌输爱国主义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灌输”体系的构建
——列宁《怎么办?》“灌输论”的当代阐发
坚持理论创新
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策略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诗歌爱国主义传统的当代性和诗人写作
张添翼:德育应坚持“最少灌输”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