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2035的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图景及其实现

2021-12-04袁利平李君筱

大学教育科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现代化理念制度

袁利平 李君筱

高等教育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既是国家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动力,又是国家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关键环节。其中,“高等教育现代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明确进入国家现代化议程,成为支撑、推动和引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引擎”[1]。党的十九大对国家现代化进行了战略部署,一是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基础,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二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到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作为新时代我国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的纲领性文件,不仅明确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3]的战略目标,而且更加强调和凸显教育在国家现代化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地位,进而为我国未来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此外,高等教育现代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构成,符合新时代国家深化改革的方向和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利益。2020年10月,党的第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标志着我国开启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突出强调要“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4]因此,描绘面向2035的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图景,探索面向2035的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实现路径,不仅对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至关重要,而且对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义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特有的历史脉络和逻辑理路,且这两者之间往往具有同构性。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一个伴随社会历史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持续过程,它不仅会按照高等教育特有的历史轨迹演进,也会涉及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内涵、逻辑起点、关键要素和时代旨归等核心要义。对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义进行理性分析与探讨,不仅是全面勾勒面向2035的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愿景的必要前提,更是中国高等教育赶超和引领世界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题中之义。

(一)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内涵

概念分析是学术研究的起点和基础。在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看来,“现代化涉及到一系列的过程……正规学校教育的普及;价值和规范的世俗化;等等。所有这些过程既相互累积,又相互转化。”[5]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认为:“现代化是一个革命的过程、复杂的过程、系统的过程、全球化的过程、长期的过程、阶段性的过程、同质化的过程、不可逆的过程、进步的过程。”[6]也就是说,现代化是用来概括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转变为现代过程与结果的综合性概念,“现代化即现代性增加和扩展的过程,现代化的结果就是现代性的实现”[7](p30)。教育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下位概念,“它是指与教育形态的变迁相伴的教育现代性不断增长和实现的过程”[7](p30)。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内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决定了高等教育现代化内涵解释的多样性。从过程层面来看,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具有目标指向的教育发展过程,是传统高等教育向现代高等教育转化的过程。高等教育现代化既要更好地为现代社会发展服务,又要与世界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相适应[8](p4-7)。从目标和结果层面来看,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以国际高等教育最高水平、最先进状态为参照的目标体系和追求,是具有时空局限性的相对概念[9]。可见,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多系统、多维度和多层次的概念。总之,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是一个有机整体,它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是高等教育理念、主体、过程、制度以及方式等要素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成熟的过程,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本质规定。

(二)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高等教育现代化是理论与现实发展的共同需求。从理论逻辑来看,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只有当交往成为世界交往并且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当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斗争的时候,保持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10]从这一意义上来说,马克思、恩格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性中预示了各个民族都要向现代社会过渡。在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中,“现代化决不是某一项经济因素或手段的问题,而是社会结构的根本改造问题,是社会经济形态重建和政治意识形态重构的社会历史过程。”[11](p35)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出发点和基本立场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以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12]。因此,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改革的主线。从现实逻辑来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它们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和相互融通的有机整体。其中,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主要回答了“如何发展”的问题,对应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动力;协调、绿色和开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支点,对应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共享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对应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最终目的。五大发展理念完全可以应用于面向2035的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它们也为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加公平和更加可持续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提供现实依据。

(三)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要素

高等教育不仅是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而且是国家现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领域。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后进国家为了达到先进国家的状态而在传统基础上的一种自我扬弃过程,是一种追赶先进、积极跟上时代步伐的自觉之举[13]。我国要不断赶超发达国家,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就需要在高等教育理念、制度、内容、手段和治理方面进行逻辑架构。具体来说:一是现代化理念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前提。现代化理念既是符合时代潮流和引领社会现代化的标杆,又是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动力。现代化理念不仅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而且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理性支点。二是现代化制度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保障。教育制度是教育体系衔接的通道和保障,完善的高等教育制度一方面可以使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成果得到良好的落实和保障,另一方面可以促进高等教育新理念的产生。三是现代化内容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国家的现代化需要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要素,高等教育现代化应当将人才培养的现代化作为发展的重点内容予以观照。四是现代化手段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载体。教育手段的革新离不开信息技术和科技创新,而信息技术和科技创新作为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能够推动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极大地提升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效率。五是现代化治理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支撑。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重点,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离不开高等教育治理的标准化、科学化和高效化。在未来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提升高等教育治理能力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应有之义。

(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时代旨归

“认识世界不是最终的目的,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才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14]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和实现目标是其逻辑归宿。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现,一是帮助我国在全球范围内成为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佼佼者,顺应时代潮流,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各种挑战。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期,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家力量此消彼长。我们要认清当前大变局的实质和趋势,把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放在世界大变局中思考,积极应对时代挑战,着力培养适应国际发展环境的高质量人才。二是满足国内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需要,立足新时代高等教育现代化面临的新任务,着眼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期待。推进面向2035的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全社会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要求,让更多的人享有平等接受更高质量和更加公平的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要把握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担负起面向2035的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光荣使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

二、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图景

发展图景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描绘好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图景对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至关重要。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未来愿景包括理念的现代化、制度的现代化、内容的现代化、手段的现代化和治理的现代化,这要通过优化发展理念、完善制度体系、聚焦人才培养、增强技术力量和规范治理结构来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2035的新布局、新视野、新高度、新突破和新格局。

(一)优化发展理念,规划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新布局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念的现代化是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前提。擘画面向2035的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新布局,需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内在逻辑,优化和规范教育发展理念,实现理念的现代化,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提供行动指南和顶层引领。一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理念本土化。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理念不仅要符合世界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大潮流,还需要突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本土化特点,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创造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理论体系,要以中华文化为本体,吸收、融合西方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在不断扬弃的过程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蓝图。二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理念法治化。科学的法律保障对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法治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积极发展的重要保障。依法治校和依法治教是一个成熟的现代社会的标志。”[15]通过树立良好的法治理念,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减少人为造成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浪费和避免高等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工作失误,深化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法治理念。三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理念规范化。为描绘面向2035的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美好蓝图,需要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理念的规范化。如明晰高等教育权力主体的责任和义务,提高制度实践过程中的效率和质量,强化协调的发展理念,建立部门与部门之间良好的分工合作关系,避免不必要的资源配置浪费和权责交叉等问题。同时,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在思维方式上遵循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顶层设计的合理性,并使之不断走向成熟。

(二)完善制度体系,拓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新视野

高等教育制度体系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彰显高等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为了实现2035年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需要对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制度体系进行规范和创新。一是完善高等教育的民主制度体系。要健全以校党委为中心的领导制度、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协调合作的精准执行制度、开放有序的师生管理制度和透明公正的民主监督制度。完善的民主制度体系能够有效明确各部门和各权力主体之间的权责分工,优化相关的监督问责和评估反馈机制,规范和约束各权力主体的治理行为,减少行政权力泛化和行政渎职等情况,弱化对原有制度的路径依赖,提高高等教育体系的实效性。二是实现对制度主体的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均衡发展。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发展过程涉及到包括体制机制类和法律法规类等在内的多方面和多类型的制度主体。因此,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未来发展图景需要安排好各项制度主体的资源配置,加强各机构和部门之间的配合,最大程度地促进各制度主体的能力发挥。三是确保高等教育现代化制度体系的高质量供给。要适当引入市场机制,优化政府购买教育公共服务的机制,包括政府购买、公共委托等多种方式,不断完善和创新高等教育现代化治理体系。要通过优化高等教育现代化制度体系,完善制度执行过程,有效激发高等教育现代化制度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增强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活力,拓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视野。

(三)聚焦人才培养,达到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新高度

高等学校应当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人才培养的现代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中国高等教育要培养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不断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培养的现代化。一是建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标准。高等教育现代化要以国家大政方针、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本地区区位优势为依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并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时代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新要求。二是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要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在人才培养上要坚持以能力为重,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要坚持全人教育理念,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相结合,强调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基础扎实、综合能力较强的高素质人才。三是完善课程体系。高等教育现代化课程体系要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和个性化的培养目标。基础性是强调高等教育现代化课程的专业基础学科;综合性是强调高等教育现代化课程要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促进知识体系的整合和优化;个性化是强调高等教育现代化课程要关注学生的兴趣、能力和个人特点,突显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促进学生构建富有特点的知识结构。

(四)增强技术力量,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新突破

技术手段的突破能够推进高等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发生根本性变革,进而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突破。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无疑有赖于新时代信息技术的创新。面向2035的高等教育现代化,要大力促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潜能,利用高等教育信息化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新发展。一是人工智能技术为高等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手段。人工智能在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优势。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可以有效整合高等教育资源,形成整体性的网络教育信息管理体系,减少高等教育信息的遗漏和碎片化,而且可以依据不同高校自身的独特优势搭建教育信息管理平台,实现教育信息共享,减少高校各部门之间的行政壁垒,畅通信息渠道,提高教育信息使用效率,从而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二是大数据技术为高等教育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随着大数据方法和技术逐渐渗透到高等教育领域各个方面,其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不断引发创新与变革,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被不同的技术行动者赋予期望和意义,不仅为高等教育现代化提供技术手段,而且更是推动高等教育治理结构扁平化、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边界开放化、治理规则现代化的重要工具。换言之,释放大数据的潜力与价值对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至关重要。三是区块链技术为高等教育现代化提供信任机制。区块链是集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和加密算法为一体的新型应用模式,其本质是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区块链技术能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提供高效的信息传递方式,能保证整个链体的有效运转,提升高等教育在全球化浪潮中的抗风险能力,进而助推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取得新突破。

(五)规范治理结构,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新格局

“社会结构与实践者之间是通过治理体系与社会的物质结构、精神结构和行动者联结和互动的。”[16]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涉及多方面的利益主体,其组织结构要以多元共治为基础,促进形成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格局。这要求明晰各利益主体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引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实现权利均衡和利益共享的和谐发展新格局。一是加强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力。“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17]党的全面领导既是扎实推进2035年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也是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性认识的深化。坚持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我们面向未来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根本遵循。二是加强政府的服务力。政府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其主要致力于宏观的政策调控和制度均衡的调适。政府要合理配置和整合高等教育资源,加强高等教育政策和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规划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项目,为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运行机制。三是提高高校的自治能力。高等教育学术性最根本的体现就是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18]。大学自治是大学应当独立自主地决定自身的发展目标和计划,并将其付诸实施[19]。在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高校要增强自治能力,积极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完善行政体系建设,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增强高校内部合力,彰显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系统性和民主性。四是借助社会的支撑力。社会在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社会各界力量要通过筹措经费提供资源、搭建平台等方式参与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并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为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出谋划策。同时,社会组织要通过多种方式参与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事业的评估,对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及教育质量状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监督,确保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沿着更加科学、健康的轨道迈进。

三、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动力审视

以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逻辑架构为依据,面向2035的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要在理念、制度、内容、手段和治理等方面实现现代化。理念现代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前提,制度现代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保障,内容现代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核心,手段现代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载体,治理现代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支撑。也就是说,理念、制度、内容、手段和治理五大要素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充分发挥这五大要素的合力能为高等教育现代化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一)理念引导力: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思想引领

“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多要素参与的反映高等教育发展的复杂状态和进程。”[9]所谓理念现代化,就是要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树立顺应时代潮流的质量观、人才观和学生观等,为总体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引领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规模与质量并重、结构和效益协同发展,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迈向新的高峰。一是自由自主的教育理念为高校发展创造宽松氛围。高校作为教育体系的最高层级,承担着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任务,理应具备开放与自由自主的学术文化氛围。新的发展理念能够推动高校的思想解放,改善传统的育人模式,强化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思维,即增强与世界接轨的大局意识以及与社会紧密联系的服务意识。二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激发高校的活力。以人为本理念的倡导和推行,能够大力提升高等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促进世界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并有助于深入推进高职院校的“双高计划”等重点项目,从而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持续健康发展。三是服务社会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增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加大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据社会需求调整学科结构和课程开发与管理的力度,大力推进人工智能专业、新工科和新文科等与时代主题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的建设,培养国家和社会急需的高质量人才,可以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综合能力,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制度保障力: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高等教育制度体系是高等教育内部有序运行的重要基础。只有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制度体系,才能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内在动力和有利的外部环境,并将其顶层设计的理念转化为切实行动。一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高等教育现代化提供根本保证。面向2035的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我们必须牢牢掌握党对高等教育工作的领导权,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让党的旗帜在高等教育战线高高飘扬。二是建立完善的制度法规体系,为高等教育现代化提供合法性基础和制度创新空间。完备的制度法规体系要求具备完善的制度流程、协调的运作程序和高效的权责分工,以此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稳步发展。三是强化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统筹规划,为高等教育现代化提供政策依据。政府一方面通过强调立德树人、依法治教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等核心观点,以确保高等教育现代化始终走在正确和光明的发展大道上;另一方面通过加强法治化建设和常态化督导机制,推动高等教育向新发展模式转变,深化高等教育事业综合改革,促进高等教育体系优化,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和增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人才驱动力: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龙头,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技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8](p4-7)。人才是知识资源的载体,人才的本质在于创造性。高等教育现代化旨在通过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真正让人的现代化深深熔铸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生命主线之中。一是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内在引擎。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需要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支撑。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针对学生个体学习能力差异和兴趣多样化,着力培育具有宽广视野、深厚的知识基础和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不仅能成为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力量,而且能成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动力。二是人才培养能挖掘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潜力。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人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能够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并将学术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之中,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提供各种优质服务,这不仅能拓宽知识创新的边界,还能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三是人才培养是实现国家崛起的立足根基。一方面,人才培养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现代化话语体系、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另一方面,高校通过改善学科专业和课程结构,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规模和质量,提高知识溢出效应,不但能促进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完善,而且能增强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职能与作用,进而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良性发展。

(四)技术创新力: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关键载体

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2.0时代。信息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时代标志,也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20]。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促进人类思维和学习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科技创新更为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更长远的眼光和更高效的工具。其中,技术现代化不仅能够提升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还可以增强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实效。一是技术创新为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提供更有效的手段。完善教育信息管理系统,优化教育质量检测和评估体系以及利用大数据和5G技术优势,均能有效提升高等教育现代化治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增强各主体参与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畅通性和便利性。如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完善高等教育信息管理系统,能分类管理用户数据和权限,实现高校学生的学籍注册、在校研修和学业考评等信息化管理,为高等教育管理提供技术手段和支撑,促进高校管理的科学化。二是技术创新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新的突破。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及信息管理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利用,智能学习空间的建设以及针对不同学习群体特点的教学资源适配机制等,都可以为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打破人才培养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三是技术创新能够为高等教育事业的供给质量提供坚实保障。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供给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技术创新、利用信息技术的个性化教育服务方式,能为师生提供更为开放自由和高效的学习环境,大幅度提高高等教育事业的供给规模和质量。可见,信息化和科技创新既能为高等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工具,又能提高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五)治理推动力: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外部保障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并彰显出以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为表征的治理推动力。此外,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一项涉及多方利益主体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高等教育的治理过程。一是治理方式上注重法律法规的引导。良好的治理方式是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我国高等教育在内部治理上正在由单纯的行政管理向综合运用法律、规划、政策、公共财政和信息服务等治理要素积极靠拢;在外部治理上,政府在服务高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通过运用法律进行规范引导来提高治理实效。二是治理主体上强调政府简政放权。政府是高等教育治理的主导力量,发挥好政府的统筹和宏观管理作用,可有效促进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发挥政府统筹全局作用的基础上,合理划分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的权责清单,深化简政放权,有助于发挥高校在教育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三是治理结构上突出主体多元协调。高等教育多元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首先表现为高等教育主体的多元化[21]。如果只依靠政府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很难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因此必须增强高校和社会办学的活力,坚持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促进高等教育主体的多元化,以激发高等教育的发展活力,并充分回应不同社会群体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四、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国家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石,是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支撑,更是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工程。为实现面向2035的高等教育现代化,需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外部规律。具体来讲,理念现代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动力,制度和技术的现代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两翼和支撑,教育治理现代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手段,人才培养现代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目的。

(一)坚持教育理念现代化,激发高等教育的发展活力

理念在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理念的突破和更新为先导,再在高等教育的实践上引起巨大的变革[22]。考察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理念所涵盖的具体内容,其内涵相当丰富,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包含。其中,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国际化理念为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确立了基本引领方向。一是坚持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核心理念,其与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相适应,而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反过来则为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如通过可持续地培养人才来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二是坚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理念。国际化不仅要体现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质量评估等方面,而且要体现在遵循国际通行标准下推进教学质量保障和专业认证国际化,努力将国际化教育理念深入落实到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扭转因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等因素导致的在高等教育国际竞争中的不利地位,整体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大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充分彰显高等教育在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中的重要作用。

(二)坚持制度创新现代化,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

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的交流更加紧密,竞争也愈发激烈,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然而,中国正与世界其他各国共同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全球教育发展转型期。为有效应对全球化带来的风险与挑战,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在加快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需要高度重视制度创新的地位与作用,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一是扎根中国大地创新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实现面向2035的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我国应在紧跟国际大趋势和大潮流的基础上,始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教学范式,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方案,最终形成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模式。二是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制度体系。高等教育现代化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变迁的过程[23]。制度是公共权力机构实现其政治和社会功能的基本工具,高等教育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制度是否完善。完善的制度需要加强系统的顶层设计以及科学的执行过程,只有加强顶层设计与制度创新,真正落实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解决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瓶颈问题,才能更好地培养国家和社会所急需的高质量人才,提升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水平。

(三)坚持人才培养现代化,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并具有相对独立性。在此意义上,教育现代化的实质是人的现代化。可以说,人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首要因素和最终价值目标。因此,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在关注和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坚持人才培养的现代化,以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一是要统筹协调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规模与供给质量的关系。扩大人才培养的发展规模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既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客观需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发展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要不断完善高等教育制度体系,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协调好不同类型和层次高校之间的分工合作,在扩展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同时,着力推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二是要大力培养高精尖的紧缺人才。通过科学制定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建立培养政治过硬、行业急需、能力突出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新机制。特别是要加强国家战略、国家安全、国际组织等领域急需的相关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三是要妥善处理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关系。科技的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现代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某类专门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更为宽广的综合知识,唯有如此,才能适应未来科技和整个社会的跃迁式发展。也就是说,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现代高级专门人才首先应该是一个和谐发展、人格完整的人,其次才是所在领域的专家。

(四)坚持技术手段现代化,推动高等教育开放式发展

现代化是用来描述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现代性不断增长及其引发社会变革的综合性概念。技术在社会变迁中居于核心地位,技术手段现代化可被视为整个社会现代化最具深刻性的标志。尤其是在信息化大背景下,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无疑要从传统教育手段突破着手,努力转向新时代信息技术的创新,通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潜能,积极促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有机融合,最终实现以高等教育信息化推动高等教育开放式发展。一是发挥技术手段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独特优势。通过借助技术手段,高效地整合高等教育资源,形成整体性的网络化信息管理体系,并积极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全方位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质量与水平。二是利用大数据和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提高高校的教育管理效率,增强高校的治理能力。要通过不断促进新兴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有机结合,促使高等教育主体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发掘其更巨大的创造潜能,实现高等教育治理精准化和科学化,增强高等教育治理效能,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五)坚持教育治理现代化,保障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不仅包括知识、文化和环境层面的现代化,而且必须要有完善的治理体系做支撑,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治理主体的创造性和自主性,从而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的发展历程来看,“政府集中统一式的治理和高校的创造性变革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创新,这体现了我国大学模式的‘中国特色’与‘中国优势’,标识着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探索的走向。”[24]为了实现面向2035的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保障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一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理论创新。要始终坚持贯彻落实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大学办学自主权制度,着力推进高等教育的法治化,真正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要引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过程,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大格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变革历程中明晰了政府、高校和社会多方主体在高等教育治理中的地位,初步形成了政府、市场和高校共同参与治理的局面”[25]。政府应努力转变角色,一方面,“通过立法赋权、行政授权及大学建章立制等其他确权行为来确立大学在学术、教育和行政方面的合法性权力”[26];另一方面,政府应通过统筹管理和分层管理推动自身从领导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并充当好多元主体利益博弈的“稳定器”角色。政府在发挥好主导作用的基础上,要不断更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治理理念,赋予高校更大自主权,努力提高高校在治理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充分激发高等教育治理活力。

五、结语

高等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先决条件,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高等教育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和助推器,这是世界各国竞相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动因。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既是打破高等教育发展瓶颈的关键,又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双一流”建设和提升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伴随着我国开启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已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高等教育现代化是高等教育领域现代性不断增长、保守落后性因素不断淘汰的过程,是规模与质量、结构与效益、精英与普及等教育结构和层次全面发展的过程”[27]。为了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好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扎根中国大地,坚持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开放融合和创新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道路,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现代化体系,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等教育强国。

猜你喜欢

现代化理念制度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党的领导制度是居于统领地位的制度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