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医院患者自杀干预机制的探索

2021-12-04钟林涛贾存波

现代医院 2021年5期
关键词:病房医护人员应急

潘 君 张 雯 钟林涛 贾存波

医院是以疾病诊治及医疗护理服务为主要目的场所,为病患消除和缓解病痛是医院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然而每年各类医院,特别是大型综合医院及肿瘤专科医院患者自杀事件时有发生[1-2]。患者自杀不仅给家属带来痛苦,同时也给医院及医疗工作者带来难以承受的打击。

目前,在医疗机构中,精神病医院由于其疾病的特殊性,采取了对患者自杀观念与行为的动态评级、自杀档案的制备、防自杀的分类护理、启动自杀预警机制等措施预防患者自杀[3]。然而大部分综合医院在防止高危患者自杀方面缺乏有效防范措施与干预机制。

1 事件分析

1.1 事件情况

近年来,医院患者自杀事件屡有发生,自杀方式多种,以跳楼方式为主;自杀时间通常选择无人、少人或者夜间情况下[4-5]。一旦发生患者自杀事件,对患者、家属以及医护人员均带来巨大冲击,部分可能出现家属情绪激动,认为医院在医疗救治或管理措施方面存在漏洞,有可能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甚至产生医患纠纷[6]。

1.2 原因与措施分析

分析上述患者自杀原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疼痛折磨。此原因尤其体现在癌症患者及部分慢性病患者中,包括由癌症本身、治疗原因、衰竭原因以及并发症等引发的疼痛,慢性病带来的长期病痛,患者因难以忍受的疼痛产生放弃生命的想法。②心理障碍。主要由于患者难以平和、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主要表现为悲伤、焦虑、抑郁、愤怒以及偏执等精神心理障碍。③社会困扰。主要是指亲属困扰,患者家属在长期护理过程中,同时承受着经济、体力和精力上的压力,可能因为家属难以承受上述压力对患者失去信心,或因患者不忍家属受到压力困扰,都能使患者产生“以死求解脱”的想法[7]。

以我院最近1起患者自杀事件为例,晚21时许,1名老年男性癌症患者在病房走廊尽头开窗跳楼,跳下时被其他患者家属发现,但为时已晚,经急诊医生现场抢救无效死亡。在该事件中可以看出,患者跳楼自杀行为一般过程时间短,且主要选择无人或少人环境下,想要及时发现并迅速挽救难度极大,事中应急处置很难有效实施并挽救患者生命。因此,建立有效的自杀倾向识别与干预机制,配合健全的处置预案是解决患者自杀的最有效手段。

2 干预机制探索

患者自杀防范较困难,前文所属患者自杀多选择无人、少人环境下,突发性和突然性难以控制,因此做好事前预防,同时完善危机识别与应急处置,形成干预机制,才能最大程度防范自杀事件的发生,具体医院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提高医护人员自杀识别与预防能力

医护人员与有自杀倾向患者的接触最密切,尤其是患者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每日观察患者情况,能够较清楚的掌握患者病情、心理等。因此对医护人员开展患者自杀相关知识与预防行为的培训,能够有效提高医护人员识别自杀倾向、识别自杀危险信号和预防自杀行为的水平,增强提前发现与干预能力,降低住院患者自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8-9]。

可以培训医生识别和治疗抑郁情绪的相关知识和能力,掌握一定精神疾病类知识,通过治疗性沟通帮助患者消除或缓解焦虑、悲观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培养对患者表达情感支持、提供信息和反馈、纠正非理性认知、给予希望的一种护理沟通能力,具有一定的心理评估知识与掌握相关干预措施[10]。医护之间应及时沟通病情,必要时提高护理等级或采取其他特殊措施,要主动做好心理疏导,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建立专(兼)职心理治疗与护理团队

挑选具备相关专业的医护人员,成立由医生、麻醉师、康复治疗师、营养师、心理护士等组成兼职的心理治疗与护理团队,定期开展相关培训与活动,建立团队工作机制。在实际运行中,先由本科室医护人员识别患者是否存在自杀倾向,并评估是否需要进行必要干预,若需要,可请求该团队介入,对患者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及干预,可以减少患者的不良情绪,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与依从性,从而有效减少自杀事件的发生。

2.3 创建安全舒适病房环境

一是加强病房环境的安全管理。尽可能排除可作为自杀工具的基础设施,加强对病房封闭管理与监控,必要时对窗户进行封闭。我院仅一年发生患者跳楼自杀事件11起,为此医院将病房内窗户更换为半封闭式后,跳楼事件发生数大大减少。下一步我院应做好病房楼内走廊及天井窗户的封闭,具体可对窗户做限开处理,如只能打开15 cm;同时还需对病房内窗户进行定期维护,在保障通风的情况下,防止窗户开启口过大。二是加强病房安全检查[11]。加强对存在潜在危险的病区物品管理,勿单独让患者使用剪刀、打火机、锋利物品等危险物品;定期检查病房病床、座椅等设施设备的完好,消除不安全因素;确保患者完成服药,加强护理安全管理[12]。三是创建舒适病房环境,加强宣传和细心布置,提升病房整体环境,营造温暖舒适、积极向上的病房氛围。

2.4 完善临终关怀服务

培训医护人员具备系统的临终关怀知识,医院提供系统的或分科室的临终关怀服务,能使临终患者的生命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生命质量得到提高,从而避免自杀事件发生,同时密切医患关系。此外,应进一步建立患者临终关怀服务机制,完善临终关怀服务,按照临终关怀准入标准或医院制定标准,对患者进行评估,达到一定标准,可以启动并指导患者接受临终关怀服务,同时,医院应该与社会临终关怀机构间加强联系与协调,建立转诊通道,在恰当的时间与患者讨论临终关怀,并与社会专业临终关怀机构联系,必要时可与患者、专业机构协调转诊[13-14]。

2.5 应急处置

有效的危机识别与应急处置能力是防范自杀干预机制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医院各部门医务人员应将危机苗头及时发现与识别,及时做好信息互通,同时在自杀事件发生时,及时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妥善处置自杀事件,避免伤害发生[15]。

3 危机识别与处置措施

3.1 医护人员

加强对相关医护人员进行危机干预与处置培训,提高对自杀危险信号的识别和正确处理能力,掌握患者自杀事件的处置程序,确保一旦遇到突发事件能冷静处置。发生患者自杀情况,要及时启动报告程序,稳定病房环境,如患者在病区内自杀,医护人员应立即进行抢救;如患者正在实施自杀,在场或在科医护人员应立即进入处置状态,做好配合与分工,做好自我保护、其他患者防护的前提下,及时报告是关键,同时视现场情况做出安抚、劝导甚至解救等措施,等待并配合医院相关部门、公安机关开展处置工作。

3.2 管理人员

建立健全患者自杀事件的报告程序与应急预案,加强总值班处置技能培训。接到患者自杀情况报告(如患者跳楼),立即报告公安机关。同时派出急诊医护人员赶赴现场,确保在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抢救,挽救患者生命;即使失去抢救机会,未能挽救生命,也要记录清楚过程,这是做好善后工作的基础,切实履行医院相关职责。

如患者意欲实施自杀,需立即报警,同时充分运用医院安保力量做好现场维护与安全保障,避免二次伤害或扩大影响,对患者情绪产生刺激;同时在场负责人担任起临时言语劝解人员,待警务人员、心理问题专家、谈判专家等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到场后,转由其负责并做好配合工作。

处置自杀事件过程中,应运用监控与对讲系统等为应急处置提供技术保障。视频监控可以使处置人员快速掌握现场情况,为应急处置的现场指挥提供重要支持,同时为事件记录、善后处置提供重要保障。此外如患者在病区外或建筑物外自杀,监控系统可以快速寻找患者来源与时间等信息,记录事发现场情况,可为应急处置与善后处理提供有效帮助。

3.3 对医务人员的心理干预

处置患者自杀事件往往会对参与处置的人员,特别是医务人员带来应激性创伤,应对上述人员进行必要地心理干预与治疗[16]。前述医院组建心理治疗与护理团队同样需要发挥作用,对当事职工实施心理干预,促使尽快恢复正常心理状态,降低时间带来的不良心理影响,保障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

4 结论

患者产生自杀倾向主要是由病痛折磨、心理障碍和社会性困扰等原因造成。医院在日常诊疗过程中,应确保医护人员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建立包含患者自杀倾向识别、心理疏导、诊疗干预、危机识别与应急处置的完善干预机制,避免患者自杀事件的发生,有效处置出现的突发情况,维护患者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猜你喜欢

病房医护人员应急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整建制接管改造COVID-19重症监护病房的实践与探讨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换病房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拯救世界的孩子们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