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三五”期间干部培训助推广西畜牧业生态转型发展的探索

2021-12-04钟伟娟

畜牧业环境 2021年6期
关键词:畜牧业畜牧十三五

钟伟娟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技术培训中心,广西南宁 530022)

1 前言

干部培训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是推进一切伟大事业的重要基础。为培养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党中央专门制定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明确各级各类干部培训的学时、内容等重要指标,要求精准培训,全员覆盖。同时实施“干部专业化能力提升计划”,聚焦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七大战略”、打赢“三大攻坚战”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等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突出问题导向、实践导向,组织开展务实管用的专题培训。

为了响应中央号召,打赢“三大攻坚战”中的“污染防治攻坚战”,“十三五”期间,广西畜牧行业围绕畜牧业生态养殖技术推广工作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干部培训,通过干部培训助推广西畜牧业的现代生态转型升级。

2 充分认识畜牧业生态转型是落实中央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决策部署和实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新时期经济发展的主基调。“十二五”到“十三五”期间中央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我国传统粗放的农业和畜牧业发展质量不高,造成了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达到或接近上限。据2010年发布的普查标准时点为2007年12月31日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农业源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分别占当年全国排污总量的43.7%、57.2%和67.3%,而畜禽养殖业为农业源污染分别贡献95.8%、37.9%和56.3%;畜禽养殖业粪便产生量2.43亿吨,尿液产生量1.63亿吨,畜禽污染物排放给我国水环境带来恶劣影响。“十三五”期间中央部署了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赢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在全国打响了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中央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确保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国务院出台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以及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农业农村部推动实施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山清水秀生态美”是广西极为重视的金字招牌,广西“十二五”期间就开展了“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十三五”陆续开展九洲江、南流江、漓江、钦江、西江等重点流域水环境污染治理,同时印发了《广西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三五”规划》和《广西现代生态养殖“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这一系列措施加快了广西畜牧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步伐,走上了产业发展的绿色生态转型之路。

3 做好干部培训工作 为推动广西畜牧业实现绿色生态转型提供人才保障

畜牧业绿色生态转型是新形势下的新问题,需要边创新实践边总结经验。广西畜牧行业在“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以及九洲江流域养殖污染治理的实践中,摸索总结出行之有效的“饲料微生物化+高架网床”等“广西模式”,并以干部培训为抓手,强化典型示范,在全区将畜牧业生态养殖模式由点及面逐渐推开。

3.1 做好自治区各市县分管畜牧工作政府领导的培训

全区各市县分管畜牧工作的政府领导是肩负所辖市县畜牧业生态转型顶层设计的决策人和领导人。中央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非常重视,要求落实党政主体责任。严格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并利用环境保护督察机制,开展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专项督察。同时强化考核问责。制定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办法并开展考核,对年度目标任务未完成、考核不合格的市、县,党政主要负责人和相关领导班子成员不得评优评先。为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委托原广西水产畜牧兽医局在中国农业大学举办一期广西畜牧生态养殖专题研讨班,组织广西14个市分管畜牧工作的政府领导、全区生猪调出大县(区)的分管领导、原区生态环境保护厅、区扶贫办、区统计局、区林业局等相关厅局领导共57人参加培训。中国农业大学的教授、中国农业农村部畜牧司司长、质量安全局局长、原广西水产畜牧兽医局局长等参与授课,培训内容包括畜牧业生态养殖、国内外畜牧业生态养殖的典型模式、畜牧业生态养殖的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畜牧业生态养殖的广西模式等,目的是增进这些领导干部对畜牧业生态转型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大力支持畜牧业生态养殖推广工作,发挥好领导和协调作用,形成部省市县一盘棋共同做好畜牧业生态转型工作的格局。

3.2 做好自治区各市县畜牧兽医主管领导的培训

全区各市县畜牧兽医主管领导的职责是根据各市县畜牧业发展情况向市县政府领导提供专业化建议,做好畜牧业生态养殖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同时做好各市县畜牧业生态养殖的领导和组织管理工作。从2016-2020年,广西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分别在中国农业大学、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华南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地举办了8期针对畜牧兽医领导干部的生态养殖培训班,培训609人。培训班邀请各高等院校教授、原农业部畜牧司和兽医司等有关部门领导、动物卫生执法部门负责人、大型畜牧企业负责人等参与授课。培训专题有乡村振兴战略、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畜牧兽医行业管理和执法、畜牧业生态养殖国内外发展模式和典型经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规模养殖场建设和环境控制、畜牧兽医队伍建设等。并通过现场教学学习借鉴先进省份的成功经验,通过分组研讨交流各市县的工作经验,将推广生态养殖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上级给下级答疑解惑,下级给上级反馈基层信息,使上下级管理者之间增进交流,以利于统一思想,解决问题,顺利推进畜牧业生态养殖工作。

3.3 做好自治区各市县畜牧业生态养殖技术推广者的培训

畜牧业生态养殖技术推广者是全区各市县的畜牧兽医专业技术骨干,他们是广西畜牧业生态养殖政策的具体执行人和技术推广人,是全区由点及面逐步推进畜牧业生态养殖工作的重要队伍。

3.3.1 做好知识更新培训。对畜牧兽医专业技术骨干的培训要点是畜牧业生态养殖的理论知识及其实现路径。在注重理论知识培训的同时,特别注重开展示范性现场教学。“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创新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模式,解决跨省区流域环境治理难题”曾作为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由国办给予通报表扬,广西容县奇昌种猪养殖公司的生态养殖模式就是其中的代表。2015年在玉林市容县举办了两期生态养殖师资培训班,培训216人,以容县奇昌种猪养殖公司为现场教学点,实地观摩其“猪舍控温控湿+高架床漏缝地板自动刮粪+防溢漏饮水器+全程使用高效益生菌+畜禽粪污全量化利用”的生态养猪模式。此外,从2016-2019年,针对全区畜牧兽医专业技术骨干还分别举办了8期培训班,培训1 059人,其中华南农业大学的3期269名学员还实地观摩温氏集团下属公司研发的现代生态养殖设施、无害化处理设施、温氏家庭农场的生态养殖模式、基于“互联网+智能养殖场的解决方案等,同时实地考察温氏集团参照美式猪场对传统猪场升级改造建成的高村猪场,观摩其自动喂料系统、自动温控系统、高温高压冲洗系统、自动清粪系统、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物联网监控等自动化设施与完善的环保系统等。通过培训不断更新专业技术骨干的知识体系和理念,不断学习和推广新科技新技术,用新科技新技术去指导生产。

3.3.2 做好政策解读和生态养殖场认证培训。2017年随着《广西现代生态养殖“十三五”规划》、《广西畜禽现代生态养殖技术规范(试行)》、《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生态养殖工作的通知》、《广西畜禽现代生态养殖场认证工作方案》(2017-2020)等文件的陆续出台,进一步明确了广西“十三五”期间生态养殖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项目,同时统一了生态养殖技术标准,并以开展生态养殖场认证工作作为切入点,在规模养殖场大力推广应用微生物技术,推进养殖设施升级改造,因地制宜推广畜牧业生态养殖。

为了推动全区生态养殖场认证工作,2017年分别在广西荔浦县和钟山县开展两期生态养殖师资培训班。培训重点是畜牧业生态养殖的“广西模式”、现代生态养殖场认证方案及评分标准解读、现代生态养殖场认证达标实践等。现场观摩荔浦县经生态化改造后采用“微生物+传统猪舍+干清粪+饮水滴漏外排+莲藕种植”模式的猪场,钟山县“公司+现代家庭农场”中温氏合作养猪户采用“清污分离+密闭式漏缝猪舍+自动刮粪+地暖+温控系统+发酵床”养殖模式的猪场,以及钟山县采用“牧草(秸秆)-肉牛-沼气-生物有机肥-绿色食品”养殖模式的肉牛养殖示范区,并按照《广西畜禽现代生态养殖场认证工作方案》中的《生猪现代生态养殖场验收评分标准》、《肉牛现代生态养殖场验收评分标准》,围绕“选址与布局、设施与设备、投入品使用、疫病防控、粪污处理及利用、环境卫生质量、档案管理”等验收内容打分,比对所能达到的现代生态养殖场星级标准。生态养殖场认证工作由自治区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各市县实施,各市县要对辖区内的畜禽规模养殖场进行“一场一策”全面排查,按照全场(户)畜禽粪污能全量化利用标准,对每个畜禽规模养殖场改造建设提出指导意见,由县级农牧业主管部门书面告知养殖业主,抄送县级环境保护部门备案。生态养殖场认证工作任务按年度分解为2017年达到30%,2018年达到50%,2019年达到80%,2020年达到90%。认证达标的养殖场被授予“生猪(肉鸡、肉羊、肉牛等)生态养殖场”称号。生态养殖场将作为今后养殖业政策扶持、项目安排、资金支持的重要条件和依据。

在干部培训工作的推动下,广西畜牧业生态养殖技术推广工作取得初步成绩。畜牧业生态养殖得到广大养殖场户的认可,生态养殖场创建工作在全区全面推开,已实现由单纯生猪的生态养殖覆盖到生猪、奶牛、肉牛、肉羊、肉鸡、蛋鸡、肉鸭等主要畜种的生态养殖[9]。截至2020年底,全区完成生态规模养殖场认证6 521家,认证比例达96.22%。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废物贮存和废水处理设施配套建设比例达到80%。西江干流及其七大支流、九洲江、漓江和南流江等主要河流沿岸,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生态养殖比重达90%以上,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8%。

4 存在的问题

4.1 推动畜牧业非规模养殖场生态转型的任务繁重 广西畜牧业干部培训仍然任重道远

“十三五”期间广西的规模养殖场大部分实现了绿色生态转型,但是,数量庞大的非规模养殖场转型慢,污染排放情况依然十分严峻。据2020年颁布的普查标准时点为2017年12月31日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技术报告》,农业源依然是广西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排放源之一,畜禽养殖业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占农业源排放总量的93.72%,是污染防控的首要污染因子;氨氮、总氮、总磷的排放占比分别为22.8%、22.97%、30.86%,是仅次于种植业的第二农业污染来源。而其中畜禽非规模养殖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的贡献分别占到了畜禽养殖行业总量的71.63%、58.22%、71.86%和68.94%,是今后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控的重点领域。在当前兼顾保质量和保供给,重视提升自给率等政策环境下,非规模养殖依然会长期存在,但政府会加强整合管理和技术推广服务。由此可见,“十四五”广西畜牧业生态转型的任务仍然繁重,畜牧业干部培训任重道远。

4.2 广西畜牧业干部培训服务产业转型发展的能力不强

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产业的发展,因此,需要了解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以问题为导向搭建“政、产、学、研、推”的培训平台。随着技术推广对象的变化以及绿色发展新技术新模式的逐渐成熟,干部培训的深度和广度、内容和方法也要与时俱进。仅靠培训机构是无法做好培训的,必须先做好广西畜牧行业培训的顶层设计,瞄准问题,从上至下开展调研,发掘和总结典型案例,选择适合的培训地点或产学研培训平台,开展有实践导向性的培训活动。

5 对策建议

5.1 针对畜牧业非规模养殖场的绿色生态转型开展干部示范培训

“十三五”期间干部培训主要围绕推动规模养殖场绿色转型而展开,即生猪出栏500头及以上,肉鸡出栏50 000只及以上,蛋鸡存栏10 000只及以上,肉牛出栏100头及以上,奶牛存栏100头及以上,肉羊出栏500只及以上,肉鸭出栏30 000只及以上的养殖场[11]。“十四五”面对的是更难啃的骨头,面对数量庞大的非规模养殖场,更需要创新管理思维,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治理。广西一些市县在“十三五”推动生态养殖工作期间拥有一些实践经验,比如九洲江和南流江流域沿岸散养户较多的陆川县和博白县等,应加强相关专题调研,总结可以参照和复制推广的治理模式,并开展示范培训。

5.2 做好种养结合 农牧循环的示范培训

种植业和养殖业是广西农业污染源的两大贡献者,种植业可以消纳养殖业的废弃物,而养殖业的有机肥可以提高农产品口感,施用有机肥土地不易板结。现在广西畜牧兽医行政管理职能已经归口广西农业农村部门统一管理,因此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污染不应再分而治之。广西农业农村部门应加强种养结合的顶层设计和综合施策,推动广西循环农业的发展。例如,可以将一些农业项目和畜牧项目整合,创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农牧园区;培育第三方市场主体,在散养密集区域建成废弃物收集、处理中心,实行畜禽粪便污水分户收集、集中利用,进一步推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等。

5.3 加强畜牧业绿色发展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培训

广西应加强产学研用协作,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加强畜牧业绿色发展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培训。农业农村部2018年印发了《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2018-2030)》,以绿色投入品、节本增效技术、生态循环模式、绿色标准规范为主攻方向,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广西农业农村部门应充分发挥其技术和资源优势,做好“十四五”期间广西畜牧业生态转型工作,推动广西畜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畜牧业畜牧十三五
5G助力“智慧畜牧” 湖羊有了“健康码”
第二十届(2022)中国畜牧业博览会
荣昌:做强畜牧品牌 建好国家畜牧科技城
2021中国(重庆)畜牧业博览会
“黑科技”打造畜牧健康管理专家
武汉天种畜牧有限责任公司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健康传播在畜牧业领域的实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