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西藏: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建言献策
——第三届“藏秦·喜马拉雅”论坛综述

2021-12-04闫红瑛王芳艳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为题西藏民族

闫红瑛,王 新,王芳艳

(西藏文化传承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陕西咸阳 712082)

2021年10月16-17日,由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研究室、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和西藏民族大学共同主办,西藏文化传承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承办、主题为“西藏:稳定、发展、生态、强边”的第三届“藏秦·喜马拉雅”论坛在西藏民族大学举行。

西藏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西藏文化传承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刘凯教授致欢迎辞。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教授以视频方式发来贺电。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邬晓斌代表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研究室热忱欢迎与会专家学者,祝贺会议圆满顺利。会议由西藏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卞利强主持。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南京审计大学、西藏大学、西藏农牧学院、西藏民族大学等高等学校,来自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武警警官学院、西藏自治区党委党校、西藏自治区科协、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察哈尔学会等机构和科研院所,还有来自国家民委教科司、西藏自治区政府研究室、拉萨市委的100多位专家学者,立足于服务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陕西咸阳,为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新华社驻西藏分社、人民日报社西藏分社、光明日报西藏记者站、中新社西藏分社、西藏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参会。

本届论坛是西藏民族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在习近平总书记致我校建校60周年贺信三周年之际,为加强学术交流、推进高校智库建设、服务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以及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而打造的高端学术平台。论坛围绕西藏“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分“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和谐西藏”“提升发展质量、建设幸福西藏”“坚持生态优先、建设美丽西藏”和“聚力固边兴边、构筑安全屏障”四个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出对策建议、建言献策。

论坛有10位专家学者作主旨演讲,39位专家学者分别在“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和谐西藏”“提升发展质量、建设幸福西藏”“坚持生态优先、建设美丽西藏”和“聚力固边兴边、构筑安全屏障”四个分论坛发言。

以下就各位专家学者在此次论坛的主旨演讲、发言内容及论坛主要特点作综述。

一、主旨演讲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作了题为《重塑跨喜马拉雅山的佛教叙事与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主旨演讲。李希光认为:要把西藏工作放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或者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背景下,增强党中央的凝聚力、国家的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李希光教授分析了藏传佛教产生的源头和佛教传播路线对藏传佛教的决定性影响,阐述了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并从考古发掘、艺术特色、文献记载、实地考察等角度广泛求证,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提出:藏传佛教历史叙事要重组,要建立一个具有向心力的藏传佛教的中国话语权。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周勇教授作了题为《从信源出发:涉藏信息对外传播效果的提升路径与策略》的主旨演讲。周勇认为:新闻来源不仅对新闻内容有很强的影响,而且影响着记者评估某一议题或事件的语境,以及新闻报道议程的形成。从新闻来源(信源)的角度着手分析中西方在涉藏报道过程中选择信源的特点和差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到这些差异是否会影响报道本身的态度和观点、传播效果等。周勇建议:提升涉藏信息对外传播的效果,一要积极回应,主动设置议题,不断打造我国官方信源的权威性;二要把握好传统与现代、经济与文化的平衡;三要去符号化,不断提高“国内藏族民众”作为信源的可信度;四要强化专业人士的“专业性”;五要利用民间力量,加大涉藏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

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宋月红研究员作了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演讲。宋月红阐释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对西藏工作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认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根本遵循和战略指引,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历史逻辑、政治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大历史性任务和战略决策部署,这对立足新发展阶段历史方位,推动新时代西藏现代化发展,将新时代西藏工作融入民族工作、贯彻落实新时代治藏方略中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科研业务办公室主任李德成研究员作了题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和藏传佛教面临的任务》的主旨演讲。李德成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重要论述,认为: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做好我国宗教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李德成阐释了宗教本土化、中国化的区别和相同点,指出宗教中国化的方向,就是共同走向现代化。李德成提出:坚持中国化方向是藏传佛教健康传承的必由之路,也是当代我国宗教传承发展的必然要求。藏传佛教坚持中国化方向,就必须在政治上自觉认同、文化上自觉融合、社会上自觉适应,与社会发展同步,与时代进步同频,成为社会建设的和谐因素和国家建设的积极力量。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王小彬教授作了题为《1950年前后在藏区活动的数名外国人及其著作对西方西藏历史观的影响》的主旨演讲。王小彬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前后数名外国人在藏活动及作品情况、这些外国人的代表作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西方的影响、因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西藏历史问题的误读,以及和平解放前后帝国主义势力在西藏的影响和帝国主义被驱逐的历史事实,提出要以此为基础,廓清西藏和平解放时期帝国主义问题的历史脉络,对国内外关于和平解放时期西藏不存在帝国主义的错误论调形成有力回应。

四川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院长唐柳教授作了题为《治理与价值:西藏乡村振兴的战略思考》的主旨演讲。唐柳回顾了西藏乡村治理的现实背景,分析了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面临的现实困境,阐述了乡村振兴是顶层设计的需要、是资源配置的需要、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需要,认为:西藏乡村振兴是西藏现代化的重大现实任务与挑战。西藏的乡村振兴应该按照全域联动、分区推进思路实施。从认知和制度层面,要强化乡村的协同治理和包容性治理;从实践和推进层面,要大力推进、建设具有西藏特色和内涵的价值传承。进而提出:西藏乡村振兴要建设包容性协同共生治理制度,要通过重塑乡村价值实现乡村振兴。

为高危人群提供预防HIV感染的咨询服务,包括安全性性行为指导、PrEP和HIV暴露后预防的应用、为HIV感染者早期启动HAART等。推荐早期检测,提供包括核酸检测在内的检测咨询服务。

西藏自治区党委原副秘书长、四川师范大学孙勇教授作了题为《试析总体供给模式的效能—治边、稳边、固边的强力保障》的主旨演讲。孙勇分析了总体供给模式的提出及其与发展经济学的关系,指出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短板与诺斯理论对其短板的校正,认为:总体供给模式能推动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能经得起实践检验。并提出总体供给模式所产生的六大效能:一是能使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治边、稳边、固边的战略目标不断达成;二是在边疆地区能形成凝聚人心的有利局面;三是能推动西部边疆地区全面、快速、良性的经济社会发展;四是能夯实在边远地区团结、进步、繁荣的民族工作的坚实基础;五是能改变西部省区的经济结构,奠定改革、开放、创新的基础;六是能构建国家经济“双循环”的开环与闭环结构,全面强边,最终对国家整体的高质量发展起到助推作用。

西藏民族大学南亚研究所顾问狄方耀教授作了题为《西藏边境安全与繁荣稳定的认识维度及对策思考》的主旨演讲。狄方耀认为:在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国际环境下,不论是从世界地缘政治角度、还是从中国安全战略的角度看,西藏自治区所处的方位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要全面认识西藏边境地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区域,认识西藏边境地带所具有的重要的枢纽性、门户性特征,认识边境安全所面临的隐患与挑战。进而提出确保西藏边境安全和繁荣稳定的对策建议:充分利用西藏极为有利的地理优势,增强确保边境安全的强大信心;继续做好“抵边搬迁”和“边民补贴”等工作;努力让边境地带各族群众在多种经营中不断获得更多收入,不断夯实边境安全的民心基础;将“强基惠民工程”作为战略工程在边境村庄长期推行;坚持不懈地做好军民携手共建工作;坚定发挥武装力量的特殊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研究员杨明洪作了题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之间的西藏现代化:科学内涵、阶段性任务与路径选择》的主旨演讲。杨明洪认为:当前,西藏与全国一起进入“第二个一百年”奋斗新征程,已步入“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阶段,西藏的现代化进程正处于“两个一百年”之间。杨明洪分析了西藏现代化的内涵演化与战略任务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经济增长的阶段性任务,认为西藏经济发展面临增长动能转换的空窗期,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人力资本缺乏,且人力资源分布不均;经济增长的聚集效应不明显,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的衔接缺乏有效机制等困难。进而提出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路径选择:充分发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释放西藏经济增长的潜能;转换经济发展的动能,构造新的经济增长机制;实施积极的开放政策,构建西藏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强化中国藏学研究,为西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马宁教授作了题为《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保障及路径》的主旨演讲。马宁认为: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国际斗争和阶级斗争双重意义,也具有深厚的民间基础和坚实的政治基础,同时具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政治保障、历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的政策保障和全国支援西藏的物质保障,进而提出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路径:筛选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和民族英雄,以西藏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形成有利于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氛围;“出入结合”,进一步加强区内外藏汉干部群众的双向交流,消除认知偏差,打牢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人力资源基础;加强乡镇以下藏族干部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力度,吸纳大学生进入村委会,保证正确、有效解读文件精神和政策,畅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导渠道;通过多元化的文化作品展示中华民族的视觉形象,实现以文化人的目的;将城市民族工作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抓手,发挥汉族、藏族、回族等民族在西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的作用,打造多民族混居社区。

二、创新社会治理 建设和谐西藏

“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和谐西藏”分论坛12位专家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西藏地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点、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西藏工作重要论述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国家民委国际交流司原副司长吴金光以《弘时代新文化,铸民族团结同心圆》为题、中共中央党校胡岩教授以《讲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小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题、西藏民族大学中国共产党治藏方略研究中心王跃教授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促进巴青县杂色镇高质量发展》为题、中国社科院边疆研究所裴儒弟研究员以《1914-1915年川边镇守使张毅治康初探》为题、西藏民族大学新闻学院陈航行副教授以《西藏网络舆论安全面临的问题、成因及其应对路径》为题、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卢少鹏副教授以《试析西藏地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点》为题、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陈立健研究员以《试论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的重要性》为题、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泽玉教授以《促进对西藏高质量发展的社会理解与文化助力构想》为题、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徐万发教授以《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西藏和平解放时期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贡献》为题、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当代研究所杨力源研究员以《和平解放西藏谈判考》为题、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邓新星博士以《习近平关于新时代西藏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基本特征与重要意义》为题、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索朗卓玛博士以《青海省藏传佛教宁玛派民间信仰现状调研与思考》为题等进行了交流发言。

三、坚持生态优先 建设美丽西藏

“坚持生态优先、建设美丽西藏”分论坛8位专家围绕西藏生态扶贫、双碳目标下的西藏高质量发展、生态西藏的审计问题、西藏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青藏高原的生态价值辐射、高原污水垃圾处理、西藏高质量发展与中央总体供给模式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西藏自治区审计厅原副厅长、南京审计大学工程审计学院院长祝遵宏教授以《打造生态西藏的审计探索——基于西藏市县审计机关发展现状的视角》为题,西藏农牧学院刘天平副教授以《西藏生态扶贫:促进人口、资源、环境良性互动发展》为题,西藏文化传承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管委会副主任毛阳海教授以《谈谈新时代促进西藏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几个总体性问题》为题,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西藏农牧学院方江平教授以《双碳目标下的西藏高质量发展途径》为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周勇教授以《生态价值辐射研究:以青藏高原为例》为题,西藏民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李淑萍副教授以《西藏污水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及重点任务》为题,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朱光灿教授以《高原污水处理中微生物的“高反”——问题与对策》为题,西藏自治区社科院经济战略研究所副所长陈朴副研究员以《西藏高质量发展与中央总体供给模式》为题等进行了交流发言。

四、提升发展质量建设幸福西藏

“提升发展质量、建设幸福西藏”分论坛10位专家就党领导下西藏发展方针历史演进、江苏援藏助力西藏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时期西藏文旅高质量发展、绿色矿业高质量发展、西藏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金融支持西藏高质量发展、西藏牧区经济转型对基层法治建设影响、西藏在线纠纷解决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西藏自治区社科院程越教授以《党领导下西藏发展方针的演进与思考》为题、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委汪帆副秘书长以《江苏援藏助力西藏拉萨高质量发展》为题、西藏民族大学管理学院陈娅玲副教授以《“十四五”时期西藏文旅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重塑与创新路径探索》为题、西藏协力众信油品销售有限公司陈艳总经理以《绿色矿业高质量发展与幸福西藏建设——碳中和战略下的产业路径》为题、西藏民族大学图书馆馆长孔繁秀研究馆员以《西藏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研究》为题、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苏香菊博士以《广西隆林彝族法文化研究》为题、西藏民族大学财经学院宋爽教授以《金融支持西藏高质量发展研究》为题、西藏民族大学法学院陈烨副教授以《经济转型对西藏基层法治建设的影响研究》为题、厦门大学陆而启副教授以《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与刑事诉讼转型发展问题的研究》为题、西藏民族大学法学院张伟副教授以《西藏在线纠纷解决机制的现状及展望》为题等进行了交流发言。

五、聚力固边兴边构筑安全屏障

“聚力固边兴边,构筑安全屏障”分论坛9位专家就清代中尼边境区域的历史文化与强边问题、国家战略全局视角下西藏亚东发展问题、后疫情时代西藏边境口岸研究、中印边界问题、印度议会语言规划提案研究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冯智研究员以《清代中尼边境区域的历史文化与强边思考》为题,武警警官学院李巧艺副教授以《国家战略全局视角下西藏亚东发展问题研究》为题,西藏民族大学外语学院刘睿老师以《后疫情时代的西藏边境口岸研究》为题,察哈尔学会研究员、西南政法大学特聘教授成锡忠以《站在治藏方略与国际地区新格局交汇点把握西部稳定与发展》为题,陕西师范大学徐百永教授以《从加勒万河谷事件看中印边界问题》为题,云南大学郭建斌教授以《“藏缅走廊”与“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为题,西藏民族大学外语学院刘怡春副教授以《印度议会语言规划提案评析:语言地位规划与语言安全》为题,陕西中医药大学王鹿鸣老师以《印度大型水坝建设及其对我国西藏水电建设的影响和启示》为题,西藏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李葆卫博士以《印度阿萨姆步枪队的历史与任务转型》为题等进行了交流发言。

六、本届论坛的主要特点

(一)主题鲜明,咨政服务意识强

本届论坛以“西藏:稳定、发展、生态、强边”为主题。专家学者紧扣会议主题,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和谐西藏”“提升发展质量、建设幸福西藏”“坚持生态优先、建设美丽西藏”和“聚力固边兴边、构筑安全屏障”进行深入地研讨与交流。在探讨过程中,既有对理论的深入分析,又有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的应用性研究。专家学者们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体现了专家学者们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强烈的咨政服务意识。

(二)知名专家多,论坛层次高

本届论坛与会专家大多来自在国内或地方有重要影响力的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其中有许多还是国家或地方重要智库的知名专家,可谓群贤毕至。与会专家共聚西藏民族大学,围绕论坛主题,交流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既有对宏观问题的研究,又有对微观问题的研究,其中还有西藏文化传承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招标课题和自设重大委托课题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对近期西藏经济社会相关领域多学科研究最新成果的集中展示。与会专家见解独到,发言内涵丰富,体现出很高的学术水准,为提升本届论坛的层次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本届论坛成为一届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论坛。

(三)内容丰富,多学科交融

论坛聚焦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关注的问题、研究的视角各不相同,选题多样,内容丰富,涉及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方面。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专家学者的思想观点互相交流、融合、碰撞,体现出大学科研究的思想。这种多学科、多领域研究成果的深度交流,对激发新的思想和认识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形式多样,交流广泛深入

本届论坛采取主旨演讲和分论坛方式进行,同时在分论坛还安排了评议交流环节,保证了在有限时间与会专家的交流更加广泛和深入。在本届论坛举办期间,承办单位西藏文化传承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协办的学院还组织开展了多场学术交流和工作交流活动,有广度、有深度、有高度、有实度。

猜你喜欢

为题西藏民族
都是西藏的“错”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21年精准点中75道全国各省市中考作文题
2020年点中70道全国各省市中考作文题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神奇瑰丽的西藏
本刊2017年点中65道全国各省市中考作文题
一个人的西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西藏:存在与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