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构建社区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淄博市临淄区“三六三”社区教育模式为例

2021-12-04李顺法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临淄区居民社区

马 玲,李顺法

(1.淄博市临淄区教育和体育局,山东 淄博 255400;2.淄博市临淄区金山镇中心学校,山东 淄博 255411)

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开发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1]由于区域不同社区教育发展状况不尽相同,呈现出较强的个性化特征。社区教育模式是反映社区教育体制、机制、结构、功能、层次及活动方式等方面的标准样本,它具有相对独立性、稳定性、动态发展性。[2]2004年12月,教育部下发《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逐步建立起适应社区建设和居民学习需求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教育培训模式。”[3]2016年7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4]这些文件的出台为加快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区域构建社区教育模式提供了有利时机。

临淄,因濒临淄河而得名,位于淄博市东部,总面积668平方公里,人口61.3万,现辖7镇5街道429个村居(社区),是齐国故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足球起源地。自2013年起大力开展社区教育,经过蹒跚起步、不断摸索,正在逐步形成具有临淄特色的社区教育。伴随着发展暴露出管理体制松散,运行机制不畅;各部门分工不明确,角色不清;管理制度缺乏,管理不到位;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不能满足群众学习需求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社区教育的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临淄区域整体推进社区教育“三六三”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通过理顺组织领导、工作运行、经费投入三个管理机制,实施免单培训、多元文化、服务学习、公益参与、协同共育、资源供给六个引领机制,实施创新激励评价、创优师资队伍、创设服务平台三项保障机制,走出了更加科学合理、符合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

一、理顺三项管理机制,激发社区发展活力,提升社区教育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

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就是对社区教育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进行合理组合,使之有效运转,以实现组织目标的协调活动过程,也是对社区内的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以实现社区教育的最终目标的一种组织力量。[5]当前,社区教育管理体制问题已成为制约社区教育发展的瓶颈,建立和完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是发展好社区教育的关键所在。临淄区通过理顺社区教育组织领导机制、工作运行机制、经费投入机制,完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

(一)理顺组织领导机制

社区教育是公益性很强的教育类型,虽然社会价值很高,但对组织主体来说常常是毫无经济价值可言。从国内外社区教育发展经验来看,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就是形成政府主导下全社会各种力量协同参与的合力系统。临淄区结合区域实际,以明确部门职责、健全管理制度、提升合作效率、增强发展实效为主线,不断加强社区教育委员会的作用,基本形成“政府统筹领导,教体部门牵头负责,相关部门积极配合,镇(街道)组织实施”的管理体制。

首先,明确政府对社区教育的主导作用。临淄社区教育早期包含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2013年,区政府牵头成立临淄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在临淄区教育中心的基础上设立临淄区社区教育学院,12个镇(街道)分别成立社区教育中心,是以行政推动的手段整建制、整区域全面铺开、全面实施的阶段。2015年获评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4个街道获评全国社区教育示范乡镇,承办山东省2019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启动仪式,是临淄社区教育开始走向发展的新阶段。从发展历程来看,社区教育实现真正发展,是成立了以区政府牵头,多方参与的社区教育管理机构。以临淄区社区教育委员会的建立为标志和分水岭,社区教育从早期的无政府无序发展状态到政府主导下的合力发展状态。

其次,建立成员单位之间合作共享的工作格局。临淄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囊括文旅局、民政局、科技局等30个部门在内,明确了每个部门的工作职责和重点任务,并建立合作机制。每年召开两次社区教育工作会进行部门协商,一次是年初的工作部署会,一次是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启动仪式暨现场点评会。建立成员单位工作简报制度,根据年度工作计划的完成情况,一季度一通报。这些措施有力有效地推动了社区教育常态化有序化发展。

(二)理顺工作运行机制

在当前社区教育实践中,发挥作用的有政府部门、社区学校、社区(村居)、社区居民、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力量。通过建立和完善工作运行机制,使上述力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实现整合功能,发挥出最大管理效能。临淄区逐步建立起“区—镇(街道)—社区(村居)”三级联动运行机制。具体来说就是,形成了1个区社区教育学院为龙头、12个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为骨干,429个社区(村居)工作站为基础的工作运行机制。

1.龙头——区社区教育学院

临淄区社区教育学院依托临淄区教育中心成立。在区社区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下,积极对接上级部门和社区教育成员单位,开展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数字化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培训、社教品牌打造、老年教育、检查评估等工作,发挥了社区教育“资源大本营”“人力大本营”“培训大本营”的作用。

2.骨干——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各镇(街道)逐步落实《山东省乡镇社区教育中心设置与评估标准》,增加教育教学设施和文体活动器材,配备1名专职人员、3—5名兼职人员,完善社区教育中心建设并逐步加挂了老年教育活动中心的牌子。目前,75%以上的社区教育是在各镇(街道)政府部门主导下,依托社区教育中心开展的。社区教育中心为镇域各项培训活动提供场所支持、资金支持,同时构建起横向联合、纵向沟通的资源统筹体系,在丰富教育资源的同时保证社区教育的方向性、实效性。

3.基石——社区教育工作站

社区教育工作站是打通社区教育与社区居民的最后一公里。社区教育最终能不能让居民得实惠,让居民满意,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社区教育工作站。临淄区充分挖掘资源积极整合力量,通过将文化大院、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道德讲堂等与社区教育工作站建设结合,着力打造了一批硬件达标、文化氛围浓厚、特色鲜明、实用性强的社区教育工作站,并充分发挥其引领和带动作用,建设和发展好其它社区教育工作站。

(三)理顺经费投入机制

由于社区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社区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仍处于探索阶段。国家和地方先后出台了各项规章制度,鼓励建立健全社区教育经费来源体系。教育部提出“各地要建立健全政府投入、社会捐赠、学习者合理分担等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社区教育投入机制,加大对社区教育的支持力度,不断拓宽社区教育经费来源渠道。”[6]

2013年,临淄区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进城乡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提出“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为辅的社区教育活动经费保障机制。区政府每年按照常住人口人均不低于1元的标准拨付社区教育经费,纳入区级财政预算,由区社区教育学院统筹支配;各镇(街道)每年按照常住人口人均不低于1元的标准提供社区教育经费,作为镇(街道)社区教育基地日常活动专项经费”。以2019年为例,年初,区财政向区社区教育学院拨付60万元社区教育经费,社区教育学院除全年培训经费、设备购置、材料印刷、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之外,还专门购置了电脑、图书用来奖补社区教育先进单位和个人。金岭回族镇按照人均2元的标准拨付社区教育经费,其余镇(街道)按照人均1元的标准拨付社区教育经费。

二、形成六项引领机制,激发居民主动参与,提升社区教育的参与度和覆盖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社区教育不仅仅指有关社区的教育,它更重要的是社区的居民对教育拥有的决定权。”[7]但长期以来,社区居民处于被动地位,参与积极性不高。如何让居民通过社区教育获得利益,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让我学”变为“我要学”至关重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居民的社区教育需求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提高文化水平与思想道德素养的需求;二是融入社区生活,构建和谐家园的需求;三是提高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的需求;四是表达意愿和要求,参与社区治理的需求;五是弱势群体提高生活品质的需求。针对这些问题,临淄区创新引导居民主动参与社区教育学习培训的引领机制,建立完善课程保障体系,让居民主动参与、全民学习。

(一)免单培训引领

针对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农业经理人、现代农场主、新型农民、企业职工等不同群体的需求,以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开展免费技能培训,顺应社区居民提高就业创业、职业转换能力和脱贫致富的需求。

(二)多元文化引领

充分发挥齐文化、姓氏文化、乡土文化引领作用,举办齐文化节、民俗文化节、家庭家风家训评比、姜氏和妫姓孙氏起源地论坛、宗亲联谊,引领居民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社会发展合力。构建区、镇、村三级完整的乡村记忆体系,开展“践行好家训,传承好家风”、民俗传统、红色记忆等教育,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三)服务学习引领

培养居民的参与意识、提高居民参与能力、提升参与水平,是推进社区教育的重要任务。目前,社区中存在着大量社区居民自发组建的诗友会、阅读书吧、国学讲座、红夕阳讲坛等,通过为这些组织提供活动场所,搭建展示舞台,开设书画戏曲、养生保健、法律常识等课程,提升居民素质,密切邻里关系。

(四)协同共育引领

进一步完善网上家长学校、“稷下父母”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完善家校共育课程,多渠道、多样化地满足家长需求,全面优化家庭教育服务质量。充分发挥“五老”进校园、四点半课堂作用,开设家庭教育、社会实践类课程,深入开展家庭教育课题研究,完善家庭教育评价机制,培植一批家校共育特色项目或特色学校。联合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建立家庭教育协调推进机制,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新局面。

(五)公益参与引领

在教育体制改革和居民需求的双重驱动下,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社会组织参加社区教育的重要性。如刘红燕、彭玲认为社会组织作为扩展社区教育主体的必然选择,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8]临淄区依托各类社会公益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服务、爱心扶贫、应急救护等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帮助居民提升素质、排忧解难。

(六)资源供给引领

从社区居民生活和发展需求出发,打造精品课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学习新需求新期待。先后开发《我与蹴鞠的美丽邂逅》等系列社区课程以及《设施蔬菜7F生产技术管理规程系列课程》等以提高就业能力为目的的各类择业创业教育课程,畅通各教育成员单位联络渠道,共享培训资源。与成员单位携手,共享优质课程资源、师资力量,丰富社区教育资源的供给类型与规模。

三、推动形成三项保障机制,优化区域学习环境,提升社区教育的供给能力和水平

(一)创新激励评价

近年来,“学分银行”适应成年人多样化、多元化学习需求,能够增强社区教育学习者的广泛认可,能够有效增强社区教育学习者的内驱力。临淄区探索建立社区学习与志愿服务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制度,设立文明慈善超市,居民根据学习实践情况获得的“文明币”可兑换商品。皇城镇小铁佛村开设了第一家文明慈善超市,志愿者可以根据“文明实践云”平台记录的活动时长获得文明币,兑换慈善超市里的商品。辛店街道设立爱心超市,弱势群体可以通过参加社区教育活动兑换积分,在超市里自主选取需要的生活物资。牛山园社区设立志愿服务成果转化制度,社区居民可以通过参加社区培训、社区义务劳动积累积分,冲抵社区管理物业费。

同时,每年评选学习型社区教育组织、学习型社区教育学校、百姓学习之星等,激发了居民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连续7年的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评选出学习型社区教育组织30个,学习型社区教育学校280个(次),百姓学习之星840人(次),每年都为这些先进单位和个人颁发奖状、奖牌、物质奖励等,用精神和物质双重激励,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积极性。

(二)创优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育的灵魂,没有一支高水准且稳步发展的队伍,就不会有社区教育的持续发展。教育部社区教育委员会理事长陈乃林在《现代社区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一书中提出:“加强队伍建设是开展社区教育实验的人才保证,建立一支以专职为骨干、兼职为主体、专职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社区教育队伍是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关键。”[9]目前,临淄区基本建立起16人的兼职管理员,36人的联络员,334人的兼职教师,150人的讲师团,1553人的志愿者队伍。自2018年开始对社区教育教师进行专门培训,邀请山东省社区教育专家进行社区教育组织方式方法、社区教育路径探索方面的讲座,提高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取得良好的效果。自2019年起,启动“千名社区教育优秀讲师”的培养工程,提高各项待遇,打通职称晋升通道,使社区教育专职真正“有人干”“干得住”,赋予社区教育办学活力和行业适应性。

(三)创设服务平台

社区教育服务平台是为便利社区居民数字化学习而设置的环境或者条件,是为社区居民加强交流、共同提高的场所,更是为社区居民展示才能的重要载体。

临淄区积极创设多种服务平台,服务社区教育。一是充分利用社区教育学院录播系统、党员远程教育、远程学历教育、农广校等教育平台,建立起覆盖城乡、开放便捷的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体系。二是发掘和丰富越来越多的社区教育服务平台,为社区居民培训学习提供支持。面向全区居民免费开放了四大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科技活动中心、家庭教育培训中心、教师教育中心)、五类基地(国防教育基地、民俗实践基地、安全教育基地、拓展训练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六种场馆(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工人文化宫、乡村少年宫、老年大学)、学校运动场地,建设百个社区教育公益组织服务群众,真正做到社区教育全民共建共享。三是充分利用和打造好“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这一平台。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发展”的方针,把推动全民终身学习作为政府引导实施、全民广泛参与的社会行动,让传统文化、科学技术的成果惠及全体市民,让终身学习成为全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

猜你喜欢

临淄区居民社区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最好的『礼物』
平衡车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我和板栗捉迷藏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