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社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平台设计与实现路径研究——基于开放大学建设

2021-12-04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网格优势

吕 红

(衢州广播电视大学,浙江 衢州 324000)

社区教育是面向城乡社区成员开展多种形式和类型的教育活动,其活动的开展属于社会基层治理内容之一,目的是满足社区建设和社区居民的终身学习需求。社区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其特征主要是受教育对象限定于特定区域范围内,学习资源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各类教育资源整合与利用度较高。因而,组织者希望通过一系列学习教育活动来提高本区域(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文化素养与满足社会建设多样化的追求,促进整个区域的治理和谐、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社区教育的任务可视为实现社区成员完成终身学习目标,引导居民树立与社会主流意识相一致的观念,为社会补充培育各类服务人才,使社区治理更加稳定、协调。在信息化、智能化被广泛运用的今天,社区教育的发展首先要拥有依托信息技术形成的多层次教育资源优势、师资优势和管理优势,培训学习能够满足多层次的需求,教育方式、办学形式呈现灵活性与多样性。基于这种特定要求,需要有一支力量来担当社区教育的主体和学习平台的建设,利用教育资源整合共建共享来实现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社区教育。

一、城乡社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理论逻辑与基层治理的现实需求

(一)共建共享的理论逻辑与基层治理的现实需求

社区教育资源是保证社区教育活动实践所需要的教育资源,是为社区教育活动提供支持和服务等功能的所有资源,一般指教育师资和学习资源。近年,全国多个省市在积极探索城市的最优“基层治理”,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并介入社区教育的开展和布局,形成了加快城乡社区教育的实现逻辑,逐步改变仅倚重政府管理、轻多元参与的局面。[1]目前,除了社区本身的内需驱动以外,开放大学、职业教育、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等机构也都在积极探讨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参与社区教育实践,社区教育事业也正处于上升爬坡阶段。基于这种发展态势,客观上要求各个社区教育办学主体对城乡社区教育资源进行共建和共享,实现社会效能的最大化。

(二)发挥开放大学优势,促进社区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从所拥有的优势来看,开放大学有覆盖城乡的开放学习网络系统。一是有系统化网络优势。全国开放大学系统拥有四级远程教育网络,涵盖了从国家开放大学、四十多所省市级机构、三千余所市地县级基层教育网络,完整的网络教学学习体系、完备网络技术服务支撑体系,这种集成的优势是全国独有的。二是有复合的师资力量优势。全国三千余所开放大学有一大批适应远程教学需要的多种媒体教育资源,既有理论的又有实用价值的多种媒体教材,并能同步紧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教育培训市场的需求,在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等方面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可以为社区教育学习对象提供学习服务支持。三是有独特的技术资源优势。开放大学拥有现代化卫星电视网络、计算机互联网、教育管理网络组成的“三网”教育教学系统,能为实施远程性和区域性教育培训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这种技术优势为教育进社区提供了有利条件,为社区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搭建了新的平台,便于把最丰富的教育资源传送到最需要的社区成员中。四是有成熟的系统管理优势。办学三十年多来形成的管理优势有利于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一整套更加贴近社区实际、适应社区居民学习需求,为全民终身学习提供支持服务的社区教育管理体系。上述四项优势叠加使开放大学在社区教育活动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共享和利用各类各科教育资源、学习资源,可以通过社区教育的途径供广大民众学习。

二、推进城乡社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的设计与探索

推进城乡社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需要加大整合的幅度与力度,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教育资源,增强社区教育的科普含金量与人文力度,并以社区教育提升社区居民的综合素养,包括法治意识、参加社区事务的能力等,促进社区的发展。

(一)精细梳理教育资源,精准推动社区教育发展

社区教育是以“面向城乡社区成员开展多种形式和类型的教育活动,目的是满足社区建设和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出发点,[2]客观上要求社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规则首先是要设计、梳理好社区教育机构(开放大学)所拥有的教育资源与社区教育的匹配度,匹配度越高则资源应用的共享程度就越高。要完成好匹配度就要求社区教育工作者根据社区教育建设的新特征,把握好社区教育的新特点,对教育资源进行精细化梳理。教育资源精细化梳理,实际上就是对全国各个高校和试点学院的开放教育资源及丰富的教育素材进行分类、进行归纳整合,比如有人将社区教育资源划分为人力资源、管理资源、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3]有了精细化梳理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推动社区教育平台共享建设,以精细化分类资源精准化推动社区教育发展。

(二)延伸社区共享平台建设,形成多股合力

增强社区和政府部门的沟通与联系,整合高校间、教育机构内的教育资源,主动与群团组织、行业协会、非企业组织接洽沟通,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可以将社区政务网络与教育网络相连,建成多种网络集成的信息传播网络系统,实现社区治理信息化。[4]在社区还没有形成教育资源多方支持的情况下,社区教育工作者应加强与科技企业、有相关经验机构的交流协作,形成多方合力,共同促进社区教育健康发展。以借助教育平台为基础,共同促进开放教育范围的扩大。通过多方合力,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的统筹规划,增强社区教育的合理性、有效性、多样性,引导其主动参与社区教育活动。

(三)强化共建共享功能,实现“一站式”服务

建立平台,强化功能,运用信息管理技术强化资源管理,实现共建共享“一站式”服务。开放大学也是各地方政府赋权社区教育职能的机构,特别是在部分职业教育、基础专业教育方面具有师资优势,在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等方面都有很强的针对性,拥有跨时、跨区传播资源优势的远程教育网络,可以在共享中实现自身价值的增长,也可以最大程度实现资源利用和优化整合,共建共享“一站式”服务,推动社区教育资源合理开发。

三、推进城乡社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的制度保障

以促进全民终身学习为目标,提高居民综合素质为宗旨的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需要以建立制度保障为着力点,统筹整合各类教育资源,通过优化社区教育运行体制机制来构建开放和有特色的社区教育共享学习平台。

(一)优质教学力量集结赋能社区一线

由于推进城乡社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对于社区教育意义重大,而且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所以需要有深入的理论研究与理论支撑。目前,大多数地区的社区教育或者资源建设也仅仅停留在社区教育办培训班的实践层面上,还没有通过优质教学力量集结的方式深入开展工作。[5]因此,组织优质教学力量集结赋能社区一线,到社区进行教育需求调研,掌握社区教育的社会需求非常必要,可以此寻求城乡社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路径。社区教育的资源来自于社区,来自于参与社区教育的每个群体,协同探讨开放大学对于现有的依托信息技术形成的多层次远程开放教育资源优势、师资优势和管理优势如何融合于社区教育,实现社区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二)共享平台管理权限下放到位

逐步推进学校资源向社会有序开放,科学地优化共建管理权限也是共享平台建设的一种制度保障。社区学习系统平台的建设和优化主要是在共建端的推进,要努力消除省内各地区各自为政,学校与社区共享端系统平台不一致的情况。在建设过程中一方面不断加强共建共享系统的标准化,建立资源采集定期会商制度,研究内容更新,消除社区大学与各个社区应用服务端管理上的“各自为政”;另一方面还要把共享平台管理权限下放到位,落实会商的内容,从顶层来消除共建与共享系统内容分类不一致,链接互不支持的现象,消除因管理不通畅导致的不能共享的现象。

(三)资源应用网格化管理全方位

建立与网格对应的社区教育服务团队,服务团队以社区大学骨干教师、社区(村)干部组成网格小组,可以吸收具有相应兴趣爱好和能力的社区群众参与,也需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教育。在管理方面,可以根据专业网格或者区块网格管理目标,把共享资源平台管理权限下放到网格小组,这样可以充分运用网格教育服务团队成员的岗位职责、专业特长、年龄结构和性格特点等因素,使每个网格服务团队都具备较好的管理和专业化服务能力,从而在网格的管理服务上形成“网格教育服务团队+网格小组”的组织架构。

四、发挥学习资源库优势,纵深推进城乡社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

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社区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不能就事论事地把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共建“孤立”起来研究问题,必须将其纳入社会发展、民生建设的大局中来统筹规划、系统推进。

(一)统筹资源共享规划,满足中长远需求

统筹资源共享规划,发挥不同类别机构、学校在共建共享学习资源中的优势,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有所侧重。特别是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可以发挥空间布局、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等优势,为社区教育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为更多的社区居民提供受教育和学习的机会,扩大社区教育的受众面和开放程度。通过统筹规划,打破资源藩篱,解决社区教育中的“资源配置不平衡、教育资源使用不合理、资源管理不规范、资源共享机制未建立、社区人力资源未能充分挖掘、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尚未形成”等现实问题。

(二)完善共建管理机制,满足运作要求

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很多的机构和力量,是所有机构和力量的协同教育活动,这其中既有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主体,也有社区教育的客体,关系社区教育发展的方方面面。但目前各个单位和机构限制了社区教育资源的共享使用和开放。为此需构建完善的社区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强化资源整合。把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纳入政府建设规划中,加大对社区师资、设备、经费的投入;指导本级社区制定社区教育制度和社区教育工作计划,落实工作职责,完善教育资源开发共享监管机制。

(三)分类定位梳理,满足个性化需求

应当紧密结合区域特点、当地实际,在发挥本土优势、体现本地个性和特色上做亮点。分类定位社区教育内容和做好内涵的提升,对居民学习方式与能力的提升有着很大帮助。如加强农村社区教育资源建设,重点是与乡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图书馆、文化馆、农家书屋等资源共享,提升农村社区教育服务供给面,强化人才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代农业发展和美丽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如城市社区则加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将其融入社区居民生活,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加强市民文明行为教育,彰显中华文明礼仪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社区居民生活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

(四)加强基础建设,满足大众需求

加强基础建设,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社区教育经费的多元投入体制,强化政府在社区教育经费投入上的责任,加强用于社区教育资源建设专项经费的监管。努力促进社区教育向社会化、法制化、科学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社区管理与社会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工作格局。坚持以人为本,需求导向。以城乡居民为主体,以学习需求为导向,创新社区教育形式,为社区内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体现社区教育的普惠性。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网格优势
重视城乡教育资源调整 保护农民家庭发展希望
网格架起连心桥 海外侨胞感温馨
追逐
育见未来共创美好——2019未来学校行业年会暨教育资源交流会圆满落幕
画与话
“多校划片”:治标还需治本
第二优势
从优势到胜势
从优势到胜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