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预设科学生成活动中教师的指导

2021-12-04高支娟安徽大学幼儿教育集团

家教世界 2021年18期
关键词:融化乌龟预设

◆高支娟 安徽大学幼儿教育集团

激发活动生成的潜在因素是幼儿强烈的内部动机。我们可以看出非预设科学生成活动生成的主导性因素是幼儿,所以此活动是幼儿最感兴趣的。幼儿对此活动的兴趣、主动性、积极性、探索的欲望都是预设科学活动无法比拟的。但由于幼儿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不足,幼儿注意力的不稳定,及非预设活动的突发性、短暂性等因素,如果没有教师的及时指导和关注,可能很快就会夭折。及时把握教育契机,运用教育智慧,挖掘非预设活动中的价值,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教师如何才能更好地指导幼儿非预设科学生成活动呢?

一、善于捕捉非预设科学生成活动的亮点,挖掘有价值的教育活动

幼儿与同伴、环境的互动随时都可能会激发出其对科学的探究。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到幼儿兴趣,理解幼儿所关注、所发现的内容。教师要对幼儿关注的内容有无探究性进行判断,思索幼儿所关注的活动是否适合探究,幼儿是否能够进行探究。当有教育价值的非预设科学活动来临时,教师能敏锐地抓住绝佳的教育时机,发挥其教育价值。

案例一:夏季的一个雨天,天空落下了小雨点,孩子们非常兴奋,纷纷伸出小手去接小雨点。佳宜和博博发现落在阳台把杆上的小雨点刚落下就不见了,于是他们好奇地找着小雨点。孩子们对“小雨点去哪里了?”这个问题的好奇,引起了教师的关注。水蒸气挥发的原理,在预设活动中是无法向幼儿生动展示的。特殊环境所给予的教育契机和幼儿的兴趣是教师要及时把握的。教师与幼儿探讨“小雨点落到阳台把杆上为什么不见了”这一问题,把握教育契机,通过摸一摸把杆有什么感觉等探索活动,幼儿发现把杆被太阳晒得很热,雨滴落上去就变干了。孩子发现了水的挥发和温度有关,而对于“水滴不见了变成了什么”这一问题,孩子纷纷进行设想和资料查询,将探究内容和过程进行了主题展示。一堂生动且具教育价值的生成活动“小水滴旅行记”就这样诞生了。

案例二:清明节时分,孩子对祭祀产生了兴趣,甚至有孩子学成人上坟等行为。教师对此活动做出了判断,祭祀与习俗相关,但此活动具有不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因素,不具有生成的教育价值。教师对此活动则采用了淡化幼儿行为的方法,直至转移幼儿注意力到新的活动中去。

由上两则案例可以看出,在非预设科学生成活动中,面对幼儿活动教师要迅速、准确做出判断、处理,挖掘出有价值的教育活动。想要做好这一点,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用心观察幼儿一日活动中的点点滴滴,第一时间捕捉幼儿的兴趣所在,挖掘出有价值的探究内容。为幼儿的科学活动带来更多的欢乐、思考和收获。

二、教师灵活面对幼儿活动的不同表现,及时调整教育策略

非预设活动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在发展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准确、有效地应对幼儿探究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教师要能因时而变,才能将教育价值真正地发挥出来。因此,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技能和对活动指导的技巧就非常重要。只有教师成长为一名知识丰富的指导者才能满足生成活动中的高要求。当然,成为智慧型教师非一日之功,教师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不懈地去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文化修养,增加教育教学的经验,学习丰富的知识。在活动过程中,了解幼儿、把握幼儿特征、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才能灵活自如地驾驭非预设生成活动。

案例一: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大班孩子发现操场上有一块块的水迹。他们开始探究这些水迹从哪里来的呢?最后,孩子们在墙角处发现了冰块。于是,孩子们认为是这些冰块融化留下的印记。教师提出:“为什么操场中间的冰融化了,墙角处没有融化?”孩子们讨论探究后得出:“因为操场中间的冰能被阳光能照到,冰就融化了;墙角地方的冰阳光照不到,所以没有融化。”而有孩子却在这时说:“老师,我的冰拿在手里融化了。”教师又提出了:“为什么阳光照在冰的身上冰会融化?冰没有阳光照时,在手里怎么也会融化呢?”孩子们又进入了新一轮的探究讨论:“因为阳光照在身上是热的,所以冰会融化。手心也是热的,所以冰会融化。”教师又提出:“没有阳光照射,怎么样做才能使冰发生融化呢?”有的孩子想到了去做实验,用嘴吹气等方法。

此案例可以让我们看到大班幼儿对冰的融化现象的探究。教师根据幼儿在探究冰融化会变成水的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当孩子发现冰在手心也会融化等及时调整策略,从冰的融化所需要哪些条件的角度引导幼儿进行探究,最终活动内容演变成“如何能使冰融化成水”这个有趣的实验,更加符合大班幼儿的探究水平。同时,教师对提问的策略把握得非常好,问题的提出非常科学,从简入难层层递进,使探究活动逐步深入。可见,此教师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对孩子年龄、经验、特征的准确把握。在探究活动中能灵活面对幼儿的不同表现,挖掘出活动中更高的教育价值,使探究活动充满挑战。

三、教师积极参与幼儿的非预设科学生成活动,分享活动的快乐

在参与幼儿的活动中教师要富有激情,没有激情即没有爱,如同教育没有情感。幼儿的年龄小,在活动中所产生的兴趣是短暂的,当教师发现教育契机时应积极、及时地参与,否则非预设活动可能会因孩子的注意力不稳定而转瞬即逝。教师的激情是孩子活动的催化剂,用教师的激情与幼儿的情感进行碰撞,会激发幼儿更深的探究欲望,并让幼儿感受到支持和鼓励。教师充满激情地参与幼儿活动,成为他们的伙伴,幼儿会变得积极、乐观。有了教师的共同分享,幼儿会有更加强烈的探究情感。教师和幼儿间就达到了师生感情上的共鸣和活动中的和谐。

案例一:冬天来临时,我班饲养在鱼缸里的小乌龟不见了。孩子们围着鱼缸纷纷讨论小乌龟去哪里了?教师甲说:“乌龟躲到沙里冬眠了。”教师乙则选择和孩子蹲在一起,也好奇地问:“咦?小乌龟到底去哪里了?”看到老师也这么感兴趣,孩子们的好奇心更强烈了。听了老师的问话,孩子们纷纷抢着回答说:“可能小乌龟被人拿走了。”“小乌龟死了吧?”“小乌龟爬到草丛里去了吧?”“躲到沙子里了吧?”。孩子们说完纷纷在草丛里寻找小乌龟,结果没有找到。孩子又一起观察鱼缸的底部。当有孩子说可能在沙子里,有的孩子用小棍子轻轻地戳了戳,发现小乌龟真的在里面,他们高兴地告诉老师这个喜讯,并高兴地相互传递起小乌龟在沙子里睡觉的消息。老师这时抛出了问题:“小乌龟现在为什么要躲在沙堆睡觉不出来呢?”孩子兴趣高昂地讨论、探究起来。最后讨论出:小乌龟在冬眠。教师后又问:“还有哪些动物冬眠躲到泥土里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教师快乐的参与下,在教师积极参与的情感影响下,激发了幼儿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在非预设活动中,孩子兴趣点的保持对生成有着直接的影响,从上面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富有激情的积极参与,激发了幼儿在活动中探究的兴趣,使教育活动能得以进行下去。教师情绪与幼儿情绪的互动,使幼儿在探究活动中有安全感并获得鼓励,使幼儿敢说、敢想、敢做。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所指出:“教师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教师充满激情的积极参与幼儿活动,使幼儿更具有自信的大胆探究。

非预设科学生成活动是以幼儿为主体的活动,是教师和幼儿共同成长的历程。教师要指导好非预设科学生成活动,就要善于捕捉幼儿活动中的亮点,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能灵活应对幼儿、及时调整教育策略。更需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对孩子的世界永远充满好奇,拥有积极参与的激情。才能推动非预设科学生成活动的有效开展。

猜你喜欢

融化乌龟预设
融化的雪人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乌龟
融 化
融化的Ice Crean
和乌龟赛跑
浅析预设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