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

2021-12-03刘凌心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1年39期
关键词:谚语科学知识对联

刘凌心

小学科学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为学生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将传统文化渗透于小学科学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但可以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更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既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又增添了科学的人文之美。

传统文化中的成语、诗词、谚语、对联都是学生熟知的,它们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还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深邃的科学思想,以它们来加深学生对自然科学规律的理解,必将引人深入,妙趣横生。下面,我就来简单谈一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一点做法。

一、巧用成语导入新课学习

小学科学授课中,能否有效的进行新课导入直接影响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重要性可想而知,因此,为尽快抓住注意力,促使学生认真听讲,可考虑将成语渗透该环节中。例如在教授学生认识杠杆一课,开课伊始,我就播放了一段太极拳的片段,引导学生说出太极拳“以柔克刚”“四两拔千斤”的特点,然后设疑“四两之力如何能拨动千金之物呢”,从学生熟悉的成语入手,迁移到课堂要学习的科学知识,自然而顺畅,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二、巧用成诗词创设科学情境

诗词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同学们都很喜欢,其中有很多诗句包含了深奥的的科学知识。将诗词的深邃内涵与自然科学的直观形象结合起来,往往能起到不俗的效果。例如在讲解“声音”时,我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为学生讲解该诗的大致意思,尤其要求学生认真思考,为什么会“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从该句中可以得出声音的什么特点以及人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样就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趣味性,让课堂变得有声有色。

三、巧用谚语解释科学现象

小学科学涵盖内容较多,很多知识都能找到与之对应的谚语。在讲解“天气”相关知识时,我向学生展示如下谚语:“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先要求学生解释谚语的意思,给学生讲解如何通过观测云,识别天气。其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指早晨如果出现彩色的云是有雨的征兆,不易出远门。而晚上出现彩色的云,表明天气晴朗可出远门。“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表示天上出现鱼鳞一样的云彩,表明天气晴朗,晒稻谷不用翻就能晒的很好。小学科学知识讲解中运用谚语,不仅容易记忆,而且可给运用所学带来指引,大大提高授课的趣味性。

四、巧用对联概括科学规律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可以借助对联的言简意赅的特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科学规律,构建科学概念,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声音的产生》一课小结时,东林书院的那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无疑是绝佳的选择。上完新课后,我们可以用此对联来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可以尝试让学生来解释对联的上阙中包含的声学知识(风声、雨声、读书声分别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振动发声,同时也说明空气能传播声音)。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可以更好的激励其努力学习。

总之,传统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具体体现,在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上效果显著,因此,应结合小学科学特点,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科学知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既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又使科学课堂充满文化气息,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也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谚语科学知识对联
巧出对联
饮料瓶中的云
探析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
贴对联
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
解缙二改对联
梦想中的学校
谚语趣画
谚语趣画(一)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