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全方位实践育人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2021-12-03陈安安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生育人

陈安安

(福建医科大学 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突破口。医学教育承担着培育医学人才的重任,而医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医药卫生事业的中坚力量,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成为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探究的重要命题。笔者以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1234”全方位实践育人模式为例,通过对医学生的调查和访谈,深入分析该模式在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成效。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药学院2017级、2018级和2019级500名医学生进行线上统一发放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497份,有效回收率为99.4%。调查所得数据通过统计软件SPSS分析结果显示,98.4%的学生参加过“1234”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实践活动,87.93%的医学生参加了3次及以上,实践育人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医学院校全方位实践育人模式构建的目标与思路

人力资本理论和消费主义带来的功利性的教育理念,使得当前许多医学院校更加重视理论课堂的知识传授,忽视了社会实践对医学生的能力培养[1]。此外,当代医学生基本上是从中学直接考入大学,这种“线性成长”经历导致其实际生活经验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不足。积极寻找突破口,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艰巨紧迫的任务,而实践育人就是其破解之道。习近平总书记历来强调“实践育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才,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2]。高校学生支教、送医药下乡和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均展现了大学生服务社会和报效祖国的精神风貌与情怀。许多学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中树立了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以及对国家的忠诚。特别是2020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中国青年报》持续刊发《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系列专题报道,再次强调实践对于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医学院校应紧扣高等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结合学生的思想状况、专业特征及就业定位,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目标,以实践育人为理念,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在规范道德底线和构筑成长通道的过程中,探索建构“1234”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确立一个目标”,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推进两个计划”,分层分类实现医学生个性化培养;“打造三大平台”,拓宽学生社会实践渠道,将专业理论与具体社会实践相结合,走群众路线,在实践中获得真知灼见;“提供四大保障”,为医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提供制度、师资、物资和实践基地等保障,确保实践工作顺利开展。

二、医学院校全方位实践育人模式构建的方法与过程

(一)确立一个目标,贯彻实践育人理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金钥匙,是他们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主心骨和定盘星[3]。针对当前部分医学院校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社会实践内涵空心化、价值引领功能弱化和社会实践以课外活动为主等问题,医学院校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实践育人的目标和理念。

1.确立一个目标,丰富实践育人内涵。当前,我国的卫生服务体系和模式正面临重大变革,社区卫生服务进一步发展,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人口老龄化等都为医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医学院校应紧扣社会需求及自身实际,将实践育人的目标确立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具有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世界眼光的新时代高素质医学人才。调查显示,66.83%的医学生表示通过“一个目标”,更明晰实践教育的目标、功能和意义。

2.贯彻实践育人理念,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信仰是医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持有,构成人的思想灵魂,事关医学生的成长成才。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和进头脑的同时,推动新思想进团支部、进党支部、进宿舍,采取“用故事讲道理,用历史讲精神”的方式培养“善担当”的医学生,实现理论入脑入心,让信仰和信念的力量转为青年医学生奋进的力量。调查显示,85.52%未入党的医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深入实践,加深了对党和国家的了解,并有强烈的意愿加入中国共产党,79.32%的医学生于近期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二)推进两个计划,提升实践育人质量

两个计划指本科生领航计划和学生骨干综合能力提升计划。本科生领航计划从学生入校开始,结合医学专业社会性、服务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分层分类有意识开展社会实践工作,重在培养医学生作为一名合格医者应具备的思想品德,同步实现医学生个性化培养。学生骨干综合能力提升计划重在培养部分优秀医学生,使之成为具备高水平思想政治素质的医学领军人物[4]。

1.本科生领航计划,分层分类实现医学生个性化培养。大一阶段通过举办新生扬帆、道德讲堂和专业教育等专题辅导讲座帮助新生锤炼品质修养,提升人文素养,了解专业社会价值,丰富医学生校园生活。86.35%的医学生表示,大一阶段开展的活动很有必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更快适应和融入大学的学习生活;大二阶段组织医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家庭小药箱”志愿服务和素质大赛等活动,培养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体验专业并加深对专业的理解。63.21%的医学生表示,通过参与上述活动,更深入认识到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有助于了解专业知识;大三阶段围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全国挑战杯等赛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专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科学认识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75.67%的医学生认为,这些创新性实验技能比赛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水平,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大四阶段侧重职场竞技模拟大赛和经验交流分享会,开展毕业生求职指导,引导学生把握行业发展新机遇,详细规划未来职业生涯。

2.学生骨干综合能力提升计划,培养领军人才。学生骨干是加强师生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是学生群体的表率。培养好学生骨干这些“关键少数”能起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引领示范作用。学生骨干综合能力提升计划分为理论教育和课外实践拓展训练两部分。提升计划从思想道德素质、领导能力、心理素质、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基本社交礼仪等方面入手开展培训,通过院系领导、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的悉心指导和言传身教,学生骨干逐步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领军人才。调查显示,56.62%的医学生认为,领军人才是其学习的榜样,在思想、学习、生活和实践中发挥“传帮带”作用。96.25%参加过学生骨干综合能力提升计划的医学生表示,通过培训,自己在解决问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专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等方面均得到了提升。

(三)打造三大平台,拓宽实践育人渠道

医学生既是实践育人的对象,也是开展各种实践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人翁作用,不仅要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更要以学生的多样性需求和个性化发展为基础,拓宽实践育人的渠道。药学院“家庭小药箱”志愿服务平台、“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平台和“节点育人”平台均是因材施教理念实施的重要阵地。

2.“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平台。该平台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分为五大模块,包括理论宣讲模块、义诊模块、安全用药宣讲模块和组织专项研学模块和探寻中国传统文化模块,引领医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发挥自身专业特色,将社会实践与社会观察、志愿服务与专业学习相结合,让医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大脑去思考,用双手去实践,用心灵去感悟,将所思所想所学真正用于实践。76.46%的医学生参与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其中76.7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此项活动,91.47%的学生对此项活动表示满意。在三大平台活动中,学生满意度最高的是“暑期三下乡”。一方面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自主性高,全程参与队伍组建、活动策划、活动开展和成果展示,实践成果可申报全国、省和校评优评先;另一方面全程有教师指导和带队,保证实践活动高质量开展。

3.“节点育人”平台。该平台充分利用雷锋月、五四青年节、毕业季、开学季和国庆节等时间节点,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成果展、志愿服务成果展、迎新晚会、素质大赛和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活动内容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以素质拓展为重点,以学风建设为保障,开展弘扬社会时代精神和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育人活动。98.35%的医学生参加过“节点育人”相关活动。该项活动参与度高的原因在于平台开展活动的内容和时间节点刚好满足学生的心理预期与需求,易受到学生的欢迎。

(四)提供四大保障,完善实践育人工作方案

1.健全实践育人制度保障工作。针对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不够和积极性不高等情况,学校将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总体计划,纳入学时和学分管理。2016年起,学院要求本科生在学期间必须修满10个学分,其中,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2个学分,创新创业与科技活动4个学分,其他第二课堂活动4个学分,从制度层面保障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原因调查显示,84.31%的学生是为了增强工作能力,74.25%的学生是为了多结识一些朋友,79.68%的学生是为了增强自信,仅有44.87%的学生是为了获得第二课堂学分。从数据上看,社会实践活动耦合第二课堂学分的要求鼓励更多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2.加强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指导的联动协同保障工作。医学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三者之间协同育人工作理念尚未达成共识,单兵作战成了医学院校的普遍现象[5]。调查显示,83.31%的医学生期望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有医学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联动协同指导。为有效解决三者之间缺乏教学、科研及实践等深层次协作的普遍现象,应明确所有教师肩负的实践育人重任,强化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指导的联动协同保障工作,借助联动协同实践教育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政治取向和学术取向,并将教师承担社会实践育人工作计入工作量,纳入年度考核。

3.完善物资保障工作。调查显示,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34.93%的医学生表示期望加大经费投入。经费保障是实践育人工作的基本前提。作为实践育人经费投入主体,学校按照学生人数设置社会实践活动专项经费和教育发展经费,但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开支较大、经费不足且资金扶持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因此,学校应加大社会实践经费的保障力度,借助多方合力,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支持,开发利用校友资源,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多渠道增加实践育人经费投入,形成“学生经费+教育发展经费+企业固定项目合作经费”三者联动的经费模式,确保实践育人工作落到实处。学院目前与5家药企建立固定的合作关系,其中一家药企于2020年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并设立社会实践专项资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实践资金不足的问题。

4.强化实践育人基地保障工作。社会实践基地是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稳定的实践基地一方面为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也促进地方的卫生文化建设。医学院校应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采取校企合作、校友合作等方式获得社会和相关企业的资源,以合作共赢的方式来强化高校实践育人的动力,推动形成“校内导师+基地导师+教辅人员”全员育人和“价值塑造+知识构建+企业实践”全过程育人的模式[6]。目前,学院共有固定社会实践基地36个,志愿服务基地11个。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充分保证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三、医学院校全方位实践育人模式构建的成效与思考

医学院校开展实践的目的是引领医学生走出“象牙塔”,全面了解和深入认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医疗卫生水平,鼓励医学生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服务群众中茁壮成长,通过实践增长本领,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全方位实践育人模式有助于促进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提升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升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一)有助于促进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1.实践育人有助于医学生强化使命担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是医学生的使命。实践育人一方面帮助医学生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了解现实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生活行为方式及医疗卫生服务等具体情况,认清自己作为医者所承担的重任,坚定为解除人类病痛而奋斗的意志;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不断深化实践成果,了解社情民意,审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不断修正成长目标,将新时代对医者的要求化作自觉的追求。

2.实践育人有助于医学生提升综合素质。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在解决实践问题中激发自身内在潜能,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医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团队组建、分工协作过程中,组织协调能力得到提升;在设计活动方案环节,谋划思考能力得到提升;通过与实践单位、服务对象的联络和沟通,劳动精神、职业素质得到锻炼和提升;在活动开展阶段,工作执行能力、医学专业操作能力、应对突发状况能力和克服困难能力得到强化;在成果转化和成果展示环节,通过撰写文案、即兴表演、总结报告和新闻报道,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二)有助于提升医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专门学习和严格训练,结合医学生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开展社会实践,能有效促进医学生在知识、能力、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发展。

1.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提升社会实践专业性。教师的参与是实践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教师在学生社会实践中负责策划、指导、引导、点拨、立项和总结等重要环节,帮助学生解决实践课题攻关难点和实践成果转化问题。医学院校应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三者在社会实践的联动协同保障作用,如辅导员负责动员鼓励、前期组织、过程把控、结果反馈、后期宣传和总结,专业课教师负责专业性的指导,可以将教研室的科研工作和教师承担的研究课题向学生开放,吸引学生主动与课题组的教师联系,将社会实践项目与具有实用性的课题相结合。思政课教师负责理论宣讲的指导,将思政课堂“搬”到祖国大地上,结合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生动形象地讲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从而坚定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医学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三者联动协同参与社会实践不仅凸显了专业特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也进一步加强了教师间科研和实践的合作,充分体现了全员育人的理念。

2.加强实践与专业相结合,提升医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调查显示,75.67%的医学生认为实践育人模式不仅为日后的工作奠定了实践操作的基础,而且培养了学生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2020年6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规范了医疗卫生健康领域里的行为和社会关系,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医闹”事件的发生,但该类事件发生的原因除了患者方的因素、医疗体制建设不够完善外,不容忽视的原因是部分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有待提高,未能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和换位思考。因此,社会实践应与医德教育紧密结合,加强医学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聚焦各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乡村和“老、少、边、穷”、欠发达地区,开展医疗义诊、急救知识宣传、健康保健操推广、健康用药普及、流行性疾病防治宣传和基本医疗卫生知识普及等活动,提高了自身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实践育人是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水平的一剂良药。通过社会实践,帮助医学生提升专业素养,充分认识医疗卫生事业不仅需要一批具有精湛专业技术水平的医护人员,更需要一批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职业素养的医护人员,医学生应该让自身专业知识通过实践内化为素质和能力,培养“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的职业道德。

(三)有助于提升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育人是医学院校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医学院校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创新实践育人模式。我院“1234”全方位实践育人模式在引领医学生走出校门、服务社会和锤炼本领的过程中,始终贯彻实践育人理念,提升实践育人质量,拓宽实践育人渠道,完善实践育人方案,促进医学生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医学生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云南省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调查与分析
转化医学理念结合CBL教学法在口腔基础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