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挑战与实践

2021-12-03陈燕萍

关键词:榜样抗疫思政

陈燕萍

(福建医科大学 党委宣传部,福建 福州 350122)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开始迅速蔓延,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和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校按照国家要求延迟开学,通过网络实现“停课不停学”,这对高校的教学和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有效地掌握疫情期间师生的思想动态,扎实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发挥其引领力和感召力,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疫情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1]。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积极占领各种舆论阵地,引领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疫情防控观,共同战胜疫情,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这场疫情充满了许多未知数,防控形势严峻,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愈发激烈,这给高校做好疫情防控宣传思想工作增加了许多难度。

(一)意识形态领域错综复杂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媒体中既有展现从党和国家到人民群众、国际友人等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充满正能量的宣传报道,也有部分西方国家和政客无视中国人民的付出和努力,在国际舆论上大肆制造谎言,发布颠倒黑白、别有用心的言论,在抹黑中国形象的同时,企图借助新冠肺炎疫情治理挑起意识形态争端,暴露出其“西化”“分化”中国的战略图谋。这在很大程度上威胁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也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负面影响。如何遏制西方错误言论对高校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渗透,引导高校师生看清这些言论后面的本质,是疫情期间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挑战。

(二)网络舆论引导任务艰巨

2020年4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2]。网络自媒体形式多样,信息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范围广泛,但也容易滋生和扩散谣言[3]。疫情期间,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人们的出行、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机会等均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人们的信息和交流主要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而网络信息五花八门,有的可能是失真的信息或谣言,这些信息一旦被广泛传播,很容易引起社会的恐慌。比如,疫情发生后,网络上流传“受疫情影响,国内粮食短缺”的谣言,导致部分群众蜂拥各大超市抢购粮油。高校师生信息来源多样,主要有微信、学校的网站主页和公众号、国内综合的新闻网站以及B站、抖音视频等,易受网络媒体的影响。因此,疫情期间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三)思想政治工作因“疫”而新

疫情期间舆论之广、影响之大、互动之深,将对大学生的心理、思想和行为产生深刻影响。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多习惯于在校园内、在线下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引领、日常管理、学生组织与党团建设、志愿服务等,但疫情期间高校的学生大多回归家庭,往往容易出现“失语”“失声”和“失灵”的问题。如何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和因势而新,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引领的时代性、亲和力和感召力,构建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育人体系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紧迫任务。

二、新冠肺炎疫情中高校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生动实践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是人作为物质力量、运用物质手段、作用于物质对象并产生物质性的结果的活动,它可以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以及科学文化实践[5]。高校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开展各种宣传思想工作的目的在于破解舆情危机,传播正能量和正确的疫情防控信息,凝聚师生力量,共同战胜疫情,是一种“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社会政治实践活动[5]。只有经过这种实践,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关系,协调各种利益,社会才能正常运转,物质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在同疫情和外部敌对势力斗争中才能取得胜利。福建医科大学是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疫情期间,学校在宣传思想工作中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肩负责任和使命,积极统一师生思想,有效促进了学校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的有序开展。

(一)强化理论武装,增强师生共克时艰的信心

杜威实用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思想理论是指导行动的工具[6]。任何一种理论的生成,本质上是要揭示事物的某种规律抑或排除某种困苦和纷扰,最终功效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集中统一领导,谋划战略策略,推进理论创新,跟进理论武装,凝聚社会共识,领导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和阻击战,推动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守正创新、思想引领和知行合一的理论优势。

疫情期间,福建医科大学师生各级党团组织、各职能部门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面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学习强国等平台做到疫情防控期间学习不断线,形式有创新。学校把落实疫情防控的具体行动过程作为坚定理想信念的学习战场,切实教育引导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筑牢全校师生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思想基础。

(二)加强舆论引导,凝聚师生共抗疫情的正能量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公众通过传媒知晓事件或问题,依传媒提示的角度思考,按照传媒对各种问题的重视程度来调整自己对这些问题重要性的看法,或者说传媒对某一事物的强调程度同公众对同一事物的重视程度构成正比关系[7]。也就是说,当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各种新闻媒介可以通过设置充满正能量的议题来影响人们对该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形成良性的舆论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时要求“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1];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要适应公众获取信息渠道的变化,加快提升主流媒体网上传播能力”[4]。疫情当前,舆论先行才能增强信心、温暖人心和汇聚民心,凝聚起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高校的官方网站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是舆论引导的主要阵地,高校应该做大、做强这些“主阵地”,使之得到师生的广泛关注、广泛信赖和广泛传播,从而充分发挥舆论的引导作用。

疫情发生后,福建医科大学第一时间启动“阳光天使”宣传行动项目,在校园主页和学校“官微”开辟“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宣传栏,用音频、视频、图片和动态图片等形式刊载学校师生医护人员最美逆行的身影和事迹,至2020年至5月底刊发校园防控、科普等文章共计100余篇,阅读量达100余万人次。学校“官微”推送的《院长和精英都借给你们了,请一定要完好无损地把他们还回来……》《响应党的号召,全力支援湖北……》《协和,协和!两所百年协和医院“协和”战“疫”……》等3篇推文分别位列全国高校微信公众号当周排行榜前列。学校电视台制作反映“福医战疫”的《爱因为在心中》《战疫中的福医人》等原创视频29个,浏览量近90万人次。学校还联合华中科技大学、三峡大学推文致敬学校援鄂的医护人员。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华社、福建日报、福建电视台等中央和省市级媒体报道我校抗疫的“福医好故事”440多篇,新华社为我校制作的3篇援鄂动漫剧浏览量均超过120万。

(三)上好战疫课程,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

美国学者威尔逊认为,契合是知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将跨学科的事实和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理论联系起来,实现知识的“统合”,从而创造出一种共同的解释基础[8]。课程是教书育人的重要载体,不同课程所承载的知识形态是具有内在连贯性的,其最终都是为了达到育人目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不同课程间应该互相协同。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9]。疫情防控期间,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鲜活的榜样力量成为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的生动教材,用好用活这些课程资源,可以产生比平时教学更强的感染力、感召力。

2020年3月,福建医科大学制作的“万人同上一堂课”于超星教学云平台正式上线,校长、书记亲自授课,课程内容包含“最美逆行·战‘疫’报国”宣传教育片,课程访问量近40万人次,话题讨论近13万人次。学校充分挖掘、运用疫情防控形成的宝贵教育资源,上好“复学第一课”,特邀附属医院3位援鄂医疗队领队讲述他们听从党的指挥,用毅然决然的红手印和热血沸腾的请战书彰显对党忠诚的底色,在援鄂抗疫中将生命融入使命,用生命守护生命的战斗史,这无疑是对医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进行的一次深刻的洗礼。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校本特色,积极打造极富医学特色的抗疫“理论”“基因”“精神”“网红”“实践”等思政“金课”。各学科教师在线上教学中融入抗击疫情的典型案例,激发医学生传承弘扬仁医、仁术和初心的本职使命,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

(四)彰显榜样力量,引领学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榜样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一定社会关系中的某种道德标准和价值精神的集中体现,是能够对他人产生激励、示范和教化作用的人格范式[10]。一方面,教育者通过外部榜样的引导与激励来实现对个体潜在行为的唤醒;另一方面,受教育者认同榜样所代表的价值取向并符合其本身的需要时,榜样教育的引导与激励作用才能够实现[1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2]。榜样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教材、直观导向,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校始终注重榜样的先进性和真实性,发挥榜样具有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注重榜样的层次和针对性,让人人都有学习的对象。一是挖掘榜样集体,如学校援鄂医疗队中的党员突击队、青年突击队,援鄂医疗队中的120名“90后”,1 800多名疫情发生后返岗支持附属医院工作的临床规培生等。二是挖掘榜样个人,这些榜样有以身垂范的党员骨干,也有彰显青春蓬勃力量的“90后”抗疫青年,这些榜样有爱国、爱校无私捐款的年迈校友,也有与群众休戚与共、驻村抗疫的老师,有大爱无疆参加抗疫志愿活动的学生等。这些榜样就在身边,其事迹可信、可敬、可学,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引领示范作用。此外,学校还通过开设现场连线援鄂医护代表主题网络团课,采集援鄂、援菲律宾医疗队员的手模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真听、真看、真感受,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不论在湖北还是在福建,在一线还是在后方,身边的榜样都让学生产生心灵的震撼,激励他们追随和效仿,把榜样的精神传递到每个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领他们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后疫情时期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思考

学校在疫情期间通过开展各种有效的宣传思想工作,对引导广大师生树立“四个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良好效果,使得学校官方媒体的舆论影响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为学校掌握网络舆论主导权,打赢疫情防控舆论战起到积极作用。

(一)不断完善宣传思想工作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机制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还是制度靠得住……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13]良好的工作机制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开展起着重要的预见性、启发性和参照指导作用。新冠肺炎疫情作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人类本身对其缺乏足够的认识,很有可能引发舆情,这就要求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机制。首先,要完善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多渠道、多层次和多角度及时准确把握舆论动向和师生思想动态,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前瞻性。其次,要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机制,整合宣传思想工作的各类资源,理顺机制,做好研判,提高复杂信息的甄别和处理能力,保证信息的科学性、真实性和权威性,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信息发布有说服力、影响力,赢得师生的信任,从而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再次,要完善突发事件的评估机制,通过编制评估手册或评估指南,对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舆情及其影响程度进行全方位的评估,为处理突发舆情提供有效的指导;同时,通过邀请从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专家、网络信息管理专家等,就应对舆情的速度、应对能力等各方面进行专业评估,从中找到不足,为提高应对突发舆情的能力和水平,提供重要的参考。

(二)坚决守好校园网络舆论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14]。疫情期间,高校的教师和学生都在各大媒体平台上进行“网络教学”“在线学习”,缺少现实中面对面的交流,对于各类网络平台上大量错综复杂的信息,有时候难于辨别。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要坚决守好校园网络舆论阵地。一要加强网络阵地内容建设,组织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网络传播,做好党中央重要决策部署、重大主题、重大活动、重大任务的网络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中国梦等各类网络宣传,讲好中国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二要进一步融合校园新媒体,有条件的可以建设融媒体中心,调动各个校园媒体运营团队,在内容资源、人才资源和媒介资源等方面实现深度整合,推动优质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普及共享,形成齐抓共管、协调有序和共同发声的校园新媒体格局。三要加强新媒体传播规律研究,不断创新宣传的形式和手段,增强校园新媒体的实用性、时效性、服务性、互动性和趣味性,用正面、主流的声音创新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制作优质的产品,做“有态度”也“有温度”的校园媒体。

(三)努力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频共振

疫情期间涌现了许多抗疫先进事迹和时代楷模,形成了伟大的抗疫精神。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联组会上强调,“要用好抗疫这堂生动、深刻的‘大思政课’,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5]。这给高校思政课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根本遵循,即上好这堂“大思政课”不仅需要发挥思政课教师和专业教师的作用,也需要打造课堂内与课堂外的教育平台。一是思政课程要继续发挥好思想引领、凝聚人心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培养青年学生的担当意识,树立与祖国共奋进、赤诚仁爱的家国情怀。二是贯彻落实好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精神、法治意识和道德修养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优化课程内容供给,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以及专业教育课程形成同心同向的育人格局。三是构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思政教学实践模式,不断挖掘和整合课堂内外相关教学资源,为学生搭建思政实践平台。比如,通过设立抗疫主题馆,展示医护人员抗疫的珍贵图像、实物、诗文画作等,定期安排学生入馆参观,由专业讲解员进行解说,共同聆听抗疫好故事,使大学生充分感受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精神;以暑期社会实践为平台,组织学生参加义诊服务活动,使学生在真实场景中,体验救死扶伤、关心社会的神圣使命。

(四)充分发挥身边先进典型榜样引领作用

榜样学习是医学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传承医学专业的技能、职业态度、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方法[16]。榜样学习之所以可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因为现实中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可以被学生感知到,使其可以从中找到效仿的正面行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认为,榜样教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动作的模拟到语言的掌握,从态度的习得到人格的形成,均可以通过对榜样的观察和模仿加以完成[17]。疫情期间,高校涌现出了许多英勇无畏、甘于奉献的典型先进人物,有医护工作者、后勤保卫工作人员、师生志愿者团体和个人,他们都是学习的榜样,发挥他们榜样引领作用,可以教育、引导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到自己身上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将报效国家的志气和爱国主义情怀融入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可以充分发挥榜样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一是积极挖掘优秀校友资源,收集优秀校友在抗疫期间的好故事,编写和出版“抗疫好故事”,作为学生的课外读本,使其可以充分学习师长的先进事迹。二是开展先进人物评选活动,树立一批典型人物和团队,比如,开展最美科技工作者、最美医护工作者、最美奋斗者和最美志愿者评选等。三是开展宣讲活动,讲好榜样故事。如开展“六美六课堂”宣讲活动,组建以最美科技工作者、最美教师、最美医生、最美护理工作者、最美奋斗者和最美退役军人等六类人物为骨干的宣讲队伍,于学校、医院、企业、社区、乡村和网络等六大课堂开展宣讲活动,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使榜样的力量得到更好的释放。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面对疫情,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要认清肩负的重大职责使命,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全面落实疫情防控各项工作要求,自觉把疫情防控作为压倒一切的重大政治任务,增强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推动立德树人与疫情防控工作深度融合,积极引导大学生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在疫情防控的斗争面前,勇敢地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与祖国同命运,与人民共患难,万众一心,共克时艰。

猜你喜欢

榜样抗疫思政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团结抗疫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