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思考

2021-12-03丁建飞

关键词:全科医学生医学

朱 慧,丁建飞

(安徽医科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2 1.马克思主义学院;2.保卫处)

始于2019年末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公共卫生管理应急体系是一次考验,也给医疗机构带来了严峻挑战。与2003年抗击非典型肺炎疫情相比,我国的医疗应急机制、医疗资源调配等方面均有了较大进步,医疗机构也在这次“大考”中经受住了考验。当前,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生活生产有序恢复,疫情防控步入常态化,基层医疗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作为基层医疗的主要承担者——全科医师,如何在疫情防控中发挥更大作用,值得深思[1]。笔者通过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基层防控中暴露的问题,透视全科医学人才教育面临的困境,探讨提升全科医学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具体路径,以满足健康中国构建的需要。

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审视

2020年1月2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社区防控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社区防控是疫情防控的第一线[2]。2020年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调查显示,92.2%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开展医疗服务,超半数设立了发热门诊,超八成机构开展了预检分诊服务[3]。以全科医师为主体的基层医疗机构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着重要的“网底”作用。然而,疫情基层防控中暴露的一些问题值得医学界、教育界进一步思考。

(一)全科医生供需矛盾仍然存在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重大自然灾害时,医疗人才资源就是一种“战略资源”。全科医生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存在着供需矛盾。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短期内积聚大量疑似或待查的病人使医疗资源瞬间饱和,加上防护设备告急,部分医护人员被感染隔离,造成医疗人力资源紧张,病人得不到及时安置,而基层医疗人员由于在学历上较低、技术较弱,支援能力不足,难以迅速补位。在医疗设备上,基层医疗机构就诊设备和环境相对落后,或有设备却缺乏专业人员操作,使得基层医院在疫情时难以迅速改建成“战时医院”。另外,基层全科医生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供给不足,使得全科医生难以和传染科、重症医学等专科医生形成合力,供需矛盾在新冠疫情防控中更加凸显。

(二)全科医生医防融合能力薄弱

全科医生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的主要执行者,负责广大基层群众的医疗保健和健康宣教等工作,是构建健康中国的主体力量之一。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暴露出基层全科医生在“医”“防”能力方面的短板。一是紧急处置和急救能力较弱,不及专科医生,难以承担诊治任务;二是缺少公共卫生知识的融入和运用,缺乏疫病危机干预意识,缺少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经验等。2020年2月16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承担新冠肺炎的诊治,主要还是做好排查,及时发现、隔离、报告和转诊病人或者疑似患者。全科医生薄弱的医防融合能力阻碍了卫生健康服务质量的提升,加大了医疗卫生健康服务的成本。

(三)全科医生主动服务意识有待加强

全科医生担负着健康宣教、提升居民健康素养的重要职责。新冠肺炎期间“双黄连”抢购、偶见报端的逃避检查、谎报体温和隐瞒病史等现象提示我国群众的健康素养亟待提升的同时,也反映了基层健康宣教工作中存在不足。此外,疫情防控期间尤其是在疫情早期暴露出诸多问题,如被动等待上级医疗管理部门或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对居家隔离人员的医疗援助主动性不足、上门指导操作不够规范、对辖区居民的健康状况等信息掌握不全和未及时对辖区居民进行科学防控及心理安抚等都表明我国全科医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承担的工作职能尚不明确,警示全科医生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的全科医学人才教育面临的职业困境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科医生作为人民健康的“守门人”,是基层疾病预防和重大疫情防控的战略人力资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的全科医生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医防融合能力不足、责任意识和主动意识有所欠缺等问题,实际上凸显了我国全科医生职业吸引力、岗位驱动力和岗位胜任力亟待提升。

(一)全科医生职业吸引力不高

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关键是全科医生的培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早期,我国通过“赤脚医生”模式,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等建立了初级卫生保健体系,为中国农村的众多人口提供常见病、慢性病的诊治和预防服务。2009年以来,我国从政策层面不断规范全科医生培养,探索构建了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的培养、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全科医生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和全科医生继续教育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方式,培养了大量全科医生。截至2018年底,我国经不同培养模式培训合格的全科医生总数30.9万人,我国居民每1万人拥有全科医生2.2人[4]。虽然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全科医生仍旧短缺,如澳大利亚每万名人口大约10名全科医生,英国、德国和美国则为3~5名[5]。我国基层医疗机构中全科医生的数量虽有一定的覆盖,但由于全科医生卫生服务、知识更新任务重,外带药物输液、家庭急诊等工作具有较高风险,社会地位、薪资待遇相对较低,职业发展前景窄,致使全科医生工作满意度、职业认同度低,易产生职业倦怠,离职意愿较强。在具有全科医生资质的人数中,仅50%左右实际注册为全科医生[4]。全科医学职业吸引力不强导致全科医学人才流失严重,队伍建设后劲不足,不能满足基层医疗的实际需要。

(二)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不足

近几年来,国家层面持续以“健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管理”为主要抓手,在建立全科医生签约制度、加强全科医生培训上不断下功夫,优化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实现基层医疗和综合医院的资源配置最优化,使基层群众能就近享受到优质资源,提升基层医疗能力,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目前,我国全科医生队伍主要由乡村医生、社区医生构成,大多通过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获得资质,有的仅接受过转岗培训,年龄相对老化、职称学历相对较低和专业能力相对较弱等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在疾病的诊治与防控能力上略显不足。我国高等院校全科医学人才培养起步较晚,全科医学领域的师资较少,仍以公共卫生和临床专科专业为主[6]。全科医生在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阶段缺乏全科系统思维的培训、系统思维的训练,无法形成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继续教育阶段又缺乏呼吸道传染病知识、发热及常见症状鉴别诊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知识等技能培训,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研单位、基层政府等多部门协作,出现“医防分离”“防治断裂”的现象,全科医生的岗位胜任力明显不足。

(三)全科医生岗位驱动力不强

全科医生不仅要培养好,还要留得住。国家通过学费代偿和订单培养等方式鼓励医学生到基层服务,允许多点执业、构建“医联体”等方式推动医学人才下沉,通过政府补贴和建立激励机制等提高全科医生待遇,使全科医生培养使用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全科医生服务对象涵盖不同性别与年龄的人,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各层面的健康问题[7]。由于涉及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广,且需要主动联系、主动上门,因此仅仅靠薪资待遇、职业前景等外驱力难以使全科医生扎牢基层,久而久之容易满足于常规诊疗工作,而未能以健康守门人的职业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将提升居民的健康素养、保障居民身心健康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

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对医科院校加强全科医学专业学生培养的启示

医学教育是联结“健康中国”和“教育强国”两大战略的纽带和交集[8]。为基层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合格全科医生,医科院校责无旁贷、使命在肩。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视野下,人才队伍建设是提高疫情防控能力的关键[9]。尽管人才培养是个长期工程,短期内难以见效,医疗体制改革中的瓶颈问题一时也难以解决。但新冠肺炎疫情下,医生的社会地位提高,医患关系回暖,医生职业外部环境得以改善。如何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转“危”为“机”,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提升全科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信心、学习动力和综合素质,增加全科医生的吸引力、培养力和输送力,医学院校大有可为。

(一)注重综合能力培育,提升全科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10]。我国全科医学起步较晚,人才培养体系还需不断优化。从新冠肺炎疫情来看,国内的全科医师教育缺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培训,且在综合能力上也有待提升。培养高质量的全科医学人才,提升全科医生的职业能力和本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大众对全科医生的看法,三级分级诊疗才能稳步推进,基层群众才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助推健康中国的构建。

人才培养既是系统工程,也是整合工程。在培养内容上,需进一步优化体系,着力培育全科医生良好的管理患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合理使用有限的医疗资源等;重点提升全科医生的专业能力,尤其是通科学习能力,掌握公共卫生相关知识,具备基本的传染病应急能力;全面提高全科医学生的医学科普能力,以科学思维善用活用多种载体,将医学语言转化为大众语言,使人们乐于接受。在课程体系上,应构建“德育为先导、素质教育为主线、能力培养为核心、岗位实用为重点”的全科医学课程体系[11],突出其广泛性、特色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增加医患沟通、医学伦理、医事法学、诊断学、急诊学和临床基本操作技能等课程的比重,注重科学思维、哲学思维、整合思维和合作思维的培养。在师资建设上,应提高标准,尤其是从事全科医学的临床教学师资。当前,全科医学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基本上是与临床医学共享,仅仅是在实习阶段的科室轮转安排、时长上有一定区别。医科院校应将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培养放在战略高度上予以重视,在职称评定、待遇和科研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吸引优秀的临床师资、理论师资和基层实践师资力量,定期开展师资培训、教学研讨等形式,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优化师资队伍。

(二)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树立全科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自信心

目前,大部分医科院校全科医学专业学生大多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即在入学前与当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签署就业协议,在校期间免收学费并有一定的补助,毕业后需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至少6年。201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科医学生对职业现状普遍持消极态度,主要体现在职业收入水平、职业风险和社会尊重等方面,但对未来3年的发展预期较为乐观,整体上是积极的[12]。近年来,随着社区或乡镇医院硬件的改善,定向医学生毕业后赴基层履约的人数增多,基层医疗队伍数量和质量有了较大提升。疫情期间虽然暴露出全科医生以及基层医院的一些问题,但基层医院、社区医院在疫情防控中后期的工作受到了社会普遍认可,多数全科医生能积极学习疫情相关知识,参与防疫抗疫,职业认同感较强,职业自信心提升[13]。

充实基层医疗队伍,提升全科医生注册率,缓解供需矛盾,医学院校责无旁贷。医科院校应帮助全科医学生树立职业信心,作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引导医学生扎根基层,主动到基层医疗机构就业,切实担起岗位职责。如就业指导部门应制定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帮助他们科学规划,实现职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通过基层优秀医学工作者、优秀学长的现身说法,促进对全科医生职业深层次的了解,树立职业自豪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职业环境、明确职业意义,并对医疗生态中的热点、痛点和触点做正面引导,缓解全科医学生的负面心态;鼓励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社区义诊和科普宣传,提升社会公众对全科医生的认可程度等,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三)加强医疗职业道德教育,激发全科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全科医学专业学生属于定向就业,在校期间不存在就业压力,部分学生在思想上出现懈怠、学习缺乏动力,还有一些学生认为毕业后都是服务基层,学好学坏一个样。职业认可度不高、经济收入低和转临床专业受限等客观因素影响了全科医学生的学习外部动力。在此次抗疫过程中,广大医护人员以严谨的职业精神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赢得了全社会的尊敬,“尊医重卫”蔚然成风。无论是健康扶贫征程中的“最美医生团队”、村民信赖的“海岛120”王锦萍,还是普通的一线医生,公众从这些良医身上看到了医德的传承,对新时代职业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医学院校应充分整合挖掘医德教育资源,激发全科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弱化外驱力的消极影响,帮助全科医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担负的健康使命和责任,投身到医学知识的学习中去,练就过硬本领,主动增强医防融合和健康宣教等能力,以内驱力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强化宗旨意识,从而服务基层群众。一是丰富医疗职业道德教育形式,改变价值认知。医德教育的根本是价值观教育,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意识到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才能明白初心和使命。二是灵活运用医疗职业道德教育资源,增进情感体验。医学服务对象是人,是有生命的人。全科医学专业学生也是具有丰富情感的年轻人,在医德教育中应大力弘扬医生群体面对自然灾害和传染病所展现的崇高职业道德,提升学生共情能力,增进学生的职业情感,从而产生职业动力。三是结合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实际,强化精准帮扶。医德教育应精准滴灌,否则易陷入空洞说教或流于形式,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帮扶工作,使医德教育入耳入心,切合学生自身实际,才能从“心”激发学习动力。

全科医师是构建健康中国的主体力量之一,担负着基层广大群众日常的健康、医疗和保健等工作,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更是基层防疫的中坚力量。当前,全科医生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待提升。医科院校应积极探索全科医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全科医学理念和职业兴趣,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缓解综合医院的压力和完善初级保健体系提供人才支撑,为全面提升民众健康和构建健康中国贡献高校力量。

猜你喜欢

全科医学生医学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BOPPPS教学模式在全科住院医师神经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全科护理》投稿信息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转化医学理念结合CBL教学法在口腔基础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好机制留住全科型乡村教师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安徽医学》稿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