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血液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展望*

2021-12-03胡伟孔长虹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年6期
关键词:献血者血站血浆

胡伟 孔长虹

2015年国家卫健委明确提出要加强血液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血液管理与服务的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和专业化。信息化是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有力手段,我国血液信息化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1],目前国内对血液信息化还没有明确定义,本文的血液信息化是指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以及新兴技术为基础,实现“血管到血管”全过程数据化管理、不断优化业务流程、持续提升血液安全、完善智能决策体系的过程。近年来,智慧血液逐渐成为当前血站、临床输血、单采血浆站信息化建设的热点,血液信息化建设虽然在精细化、专业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总体离智慧化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如何向着智慧血液的目标迈进,对此我们进行了一些思考,现报告如下。

1 血液信息化建设现状

1.1 血站信息化建设:我国血站信息化建设主要经历了以下5个阶段[2]:初装阶段,即引入计算机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蔓延阶段,即基于微型数据库建立采供血管理信息系统,减少业务流程中的人为差错;控制阶段,即基于中小型数据库建立统一的采供血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区域内血站采供血业务的规范化管理;系统内集成阶段,即统一规划、制定标准实现系统内集成,逐渐形成采供血数据中心,并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充分利用和管理各种信息;全面集成阶段,即跨部门、跨系统的网间互联,信息共享,形成全面共享的数据中心,以有效利用信息资源。

目前我国大多数血站的信息化建设处于系统内集成阶段,业务流程闭环、信息集成利用已成为该阶段发展的主要特征。在闭环管理方面,部分血站已在血液采集、血液检测、血液制备、血液供应等业务流程实现了闭环管理,如浙江省血液中心建立了全血、成分血采集闭环管理信息系统[3-4];深圳市宝安区中心血站建立了血站核酸检测标本智能管理信息系统[5];深圳市血液中心建立了成分血制备过程信息化系统[6];大连市血液中心建立了血液锁定信息化管理系统[7]。在信息集成利用方面,浙江省依托支付宝、微信等移动互联网技术构建电子献血证系统为献血者提供在线化的献血服务[8]、江西省血液中心等单位建立了用血费用减免信息系统[9-10],为献血者办理用血费用减免提供了便利。此外,为了进一步改善献血氛围、提升服务水平,北京、青岛等地对我国无偿献血舆情、献血者满意度进行了系统性分析[11-12]。

部分血站正在向全面集成阶段迈进,如浙江省血液中心为了加强数据汇聚、深化互联互通,初步建成了数据中心,汇聚了血站内血液管理、成分制备管理、实验室管理、输血研究管理、后勤信息管理等5大领域的相关数据,汇聚了医院的血液库存及临床用血等数据、省内及省际血站不适宜献血的献血者相关数据。

无论是系统内集成阶段还是全面集成阶段,采集的数据仍较为分散、关联度不强,不利于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采供血行业智能化应用的发展。

1.2 医疗机构临床输血信息化建设:临床输血信息化是为了确保用血安全、合理、科学、有效,应覆盖患者检查化验到输血后疗效评估及反馈的全过程。我国临床输血信息化建设至今已有20余年历史,但是临床输血信息化水平仍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状[13]。部分医疗机构如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实现了临床用血全过程实时监控的闭环式管理[14],解放军总医院对人工智能在输血医学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实践,实现了红细胞需求量预测、血液动态库存管理、输血不良反应预警等。但是大部分医院临床输血信息化更多的仅关注了输血科(血库)内部质量管理如血液入库、交叉配血、发血、血液库存等,忽视了输血过程中的其他关键环节如患者输血前采样、贴签,输血前床边检查,输血过程监控,输血不良反应报告等,很难达到临床输血信息充分共享以及适应临床输血全过程、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

1.3 单采血浆站信息化建设:由于我国地域和卫生服务本身固有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相比血站,单采血浆站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信息系统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和信息标准、信息化专业人员配置严重不足、信息系统的迭代更新较慢[15],导致浆站使用的信息系统部分功能模块已经不能满足原料血浆采供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要求。2016年,国家卫健委在《关于促进单采血浆站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单采血浆站信息化建设,单采血浆站应建成覆盖原料血浆采供全过程的单采血浆站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原料血浆采供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

在目前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单采血浆站信息化建设正逐步向实现采供浆信息化全程管理方向迈进。国内个别省份如浙江省已建成省级单采血浆信息平台,打通了单采浆站与生产企业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单采浆站、血站、生产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为采浆过程的科学监督管理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流动献浆、跨区域献浆、频繁献(血)浆和身份不合格者献浆等长期困扰我国血液制品行业的突出问题。当前单采血浆站正处于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16],虽然在原料血浆采供流程控制及安全保障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单采血浆站在运用新技术提升献血浆者服务、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宣传与招募模式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4 区域间信息共享:区域间的信息共享对保障献血(浆)者安全、血液(浆)质量以及跨地域联动应急血液保障有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国内血站纷纷开展了省域内信息共享,如浙江省建立了全省统一的血液云平台[17],通过全省血站、医疗机构和单采血浆站信息的互联互通,实现了献血(浆)者、血液库存、集中化检测、血液调配的一体化管理,全面提升了全省血液综合管理能力;江苏省采用分布式业务协同模式构建了“血液云”联网平台[18],实现了采供血数据的实时共享和业务协同;山东省制定了全省血液信息化建设思路[19],以整合网络资源实现互联互通为基础,以建立应用集成门户和大数据平台为重点,实现业务统一集成应用和信息资源共享。

部分血站在保护献血者隐私与保障本机构信息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省际间的血液信息共享,如京津冀地区正在分步实现不合格献血者的屏蔽、献血者献血间隔核查、稀有血型和血小板基因库资源、血费异地结算报销、血液安全质量监控指标等5方面的信息共享[20],华东地区已实现HIV确认阳性献血者联合屏蔽[21],长三角地区已实现献血间隔期信息共享[22]。以浙江省为例,当献血者来浙江省各血站献血时,除了自动查询该献血者在本省的献血信息外,还能轮询到该献血者在上海、江苏、安徽的献血情况,自2020年7月启动以来,截止到2021年4月15日,共查询到不满足献血间隔要求的献血者541人次。另外通过比对华东其它省市的信息,累计屏蔽HIV确认阳性献血者16人次,有力地保障了血液安全。

除了省内、省际范围内的共享,部分血液信息还在全国范围实现了共享。2018年,国家卫健委开始组织建设全国血液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网络互联互通和统一数据接口标准,实现全国400余家血站的血液采集、库存、调配、检测以及献血者信息等数据的上报与共享。2020年,国家卫健委组织建立了全国电子无偿献血证管理服务平台,利用全国血液管理信息系统收集的数据,通过全国电子无偿献血证信息系统,全国各地无偿献血者通过国家卫健委官网、中国政府网、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和支付宝、微信、百度小程序可以一键查看本人的电子无偿献血证和全国无偿献血量,极大地方便了全国献血者。

自2006年全国血液管理工作会议提出进一步加强省内统一的血液信息网络化建设要求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全国许多省市已经逐步建立了全省统一的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全省范围内血液信息的互联互通。但在跨省的血液信息联网方面依然面临较多困难,血液异地调剂、高危人群的异地献血屏蔽、献血者异地免费用血等难以实现。

2 血液信息化建设展望

2.1 积极推动血液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标准化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在血站、临床输血、单采血浆站信息化发展进程中,进一步规范信息系统的功能、流程、数据,持续提升业务、管理的规范化水平仍然是当务之急,亟需统一信息系统的编码标准、数据集标准、功能规范、数据交换标准等。编码标准化和规范化可以大幅提高我国血液信息系统的质量和效率,这在保证我国医疗用血的可追溯性、便捷公共卫生应急系统的血液调配、促进无偿献血和提高血液安全等方面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相比卫生行业其它系统已取得的信息化标准研制成果,血液信息标准化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亟需在行业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积极参与下,合理分工,分步实施,按照科学性、完整性、系统性、可扩充性等要求,尽快编制国家血液信息化标准体系表,统一血液编码,并按照“急用先建、以用为上”的原则开展标准制修订工作,不断完善标准体系。在标准制修订方面,要逐步完善标准制修订管理的规章制度,加强标准制修订全过程管理。在标准实施监督体系建设方面,要开展标准化示范建设,建立标准信息反馈机制,形成其制定、实施及更新的科学运行机制。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应采用动态运行维护机制,不断改进标准体系的适用性和可靠性,真正意义上为血液信息化建设服务。

2.2 积极推动区域间、行业间的信息共享:虽然全国大部分省市已通过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血站间的业务信息共享,但是血站与浆站、血站与医疗机构共享的内容比较少,有很多关键信息还未实现充分共享,血液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宏观层面,要加快推进国家、省、市级血液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三级血液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充分依托全国血液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献血者信息、血液信息在区域间的共享,实现血液异地调剂、高危人群的异地献血屏蔽以及献血者异地减免用血费等应用。微观层面,要规范输血行业各类关键设备的接口标准,积极推动运行信息向应用系统推送;要打通单位内部各应用系统的信息壁垒,共享数据,实现互联互通,确保数据一次采集,多次使用。

此外,要推进献血信息与旅游、交通、医疗、公安等行业间的信息共享,进一步拓展献血关爱服务,从门诊挂号、公交、积分落户、积分入学、信用体系等方面保障献血者权益。

2.3 积极推动信息新技术的应用:当前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蓬勃发展,在数字化时代,应积极思考如何应用新兴技术持续提升我们的服务能力、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实践:一是在采供血领域,通过智能化设备或软件实现信息的自动采集、自动识别、自动应答,比如构建电话智能客服系统,通过语音识别、语义理解、机器翻译以及智能语音应答等技术改善服务对象的服务体验,降低人工客服成本。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血液入库、制备、出库、转运等业务过程信息的自动盘点核对等;二是在临床输血领域,随着输血相关细胞治疗、血浆置换与单采治疗、新生儿溶血病诊疗和自体输血等输血治疗手段的丰富,拓展了新技术在血液信息化应用方面的广度和深度,比如应用人工智能进行疾病预测、诊断、治疗的辅助决策等;三是随着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进程的加快,应具备数字化思维,从传统单一地聚焦数据传递、数据收集向数据的分析利用转变,充分应用新兴技术进行相关数据的挖掘分析,建立面向献血者、献浆者以及患者的精准化服务,覆盖人机料法环的全方位数据闭环管理以及临床合理用血评估等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示范应用,达到准确判断、精准预测的目的,这是血液向智慧化数字化方向发展的关键。相信在信息新技术的保驾护航下,血液信息化建设将迈入“献血更方便,用血更安全;服务更完善,保障更全面”的“智慧血液”时代。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献血者血站血浆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成分献血者电话回访效果分析
细节管理在血站质量控制科的应用效果
富血小板血浆盒联合头皮微针引入生发液治疗雄激素性脱发
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对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
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处理方法分析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聚焦6·14]世界献血者日来临前,了解一下无偿献血流程吧
你真的了解献血浆是怎么回事吗?
信息化下血站消防安保建议